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伤寒医诀串解——太阴篇

伤寒医诀串解——太阴篇#伤寒论浅识#太阴篇原文比较少,陈先生说的也比较少,但是他认为,太阴病里仲景已经把需要说的都说了。
太阴属于湿土和阳明阳土燥气不一样,分为从阴化(理中丸、四逆汤)和从阳化(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汤)。
太阴病表现为腹满不能实。
1.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病入太阴.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何谓太阴之邪从阳化.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又曰.腹满时痛.属太阴也.时痛者.谓腹时痛时止.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大便坚实而痛.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太阴从本.太阴为开。
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伤寒论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曰辈者.凡理中汤通脉四逆汤吴茱萸汤之类.皆在其中.太阴证和伤于寒为热病.腹满嗌干证不同.这是寒湿为病.以四逆汤为治内正法.桂枝汤为治外正法.太阴湿土.不与寒合而与热合.若小便利.则不发黄.若暴烦下利.则腐秽当去.是常证之外.总而言之.四逆辈桂枝汤.及桂枝加芍药.桂枝加大黄汤.皆太阴病之要剂.若不渴则四逆辈必须.若脉弱则芍黄等慎用.脉浮有向外之势.桂枝汤之利导最宜.烦疼当未愈之时.桂枝加芍药汤亦可通用.3.阳明和太阴的区别和联系,阳明病胃家实,太阴病腹满不能实阳明为阳土.阳道实.故病则胃家实而非满也.太阴为阴土.阴道虚.故病则腹满而不能实也.凡风燥热三阳邪犯阳明.寒与温二阴邪犯太阴.阳邪犯阳则能食而不呕.阴邪犯阴则不能食而吐.阳邪犯阳则不大便.阴邪犯阴则自利.证俱相反可认.若误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在阳邪则懊而烦.在阴邪则胸下结硬.倘再误攻.必致利不止而死.此太阴病之提纲.凡称太阴.俱指腹满.太阴主脾所生病.脾主湿.又主输.故提纲中主腹满时痛而吐利.皆是里虚不固.湿胜外溢之证也.脾虚则胃亦虚.食不下者.胃不主纳也.要知胃家不实.便是太阴病。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太阴病(下)

自学《伤寒论》|三阴病之太阴病(下)继续解读太阴病。
上篇从《伤寒论》原文出发,整理出了关于太阴病的两个明确信息:▪其一,能量过于短缺——可能因过度损耗能量(比如经历汗、下)导致身体急缺能量;也可能没有确切起因、但通过脉证能确定身体能量短缺。
▪其二,病位集中于“里”——太阴病的“证”所发生的位置,基本指向胃肠道。
临证时,为了认清人体局面,一定要全面取证。
尤其重要的是,不能只在意病位而忽略了能量级别——将阴证当阳证处理则可能酿成大错。
|把脉断能量|衡量人体能量级别,首先是把脉。
脉沉取过于无力,回弹也缓慢,就要往阴证考虑。
把脉时做到取双手脉,其中以左手占比更多,每只手又以尺脉占比更多。
在《濒湖脉学》里,有对阴脉其形态及动态的具体形容,比如:细、弱、微、空、芤、迟、涩。
在《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里亦有详细解读,可以通过阅读获取理论上的理解。
但把脉不是闭门造车,必须在实践中总结提高。
所以,平常可以见人就去搭脉,以平常心寻找直观感受。
累积到300个样本数之后,把脉水平应该会有质的飞跃。
把脉练习,参考以下链接:自学《伤寒论》|怎样无师自通学会把脉断阴阳|脉证相应|通过把脉,大致能确定脉偏阴之后,再来观“证”,做到脉证相应才能下结论。
太阴病的证,更多集中在“里”,包括:▪寒性腹泻区分寒性腹泻和热性腹泻,需要观一些细节——寒泻:通常都是因为肠胃运化力太弱,导致食物未被消化完就控制不住要排出。
虽难自控,但不觉排下有力,也不会屁多而臭。
阳明病的热泻:目的是排出肠道淤堵。
合并排便有力、屁多、屁响、大便臭、肛门灼热等情况,都在提示能量不缺、热量有余。
阴证病人也可能出现热泻。
因为人体无绝对。
单纯的阳证挺多,单纯的阴证也不少,但病得夹杂模糊的也很多。
所以,断病时“抓大局”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果确实是能量很弱,运化力也不太好,同时出现了胃肠道淤堵生热的情况,则依据客观,使用攻守兼施之法,以补为主、排淤为辅。
上篇文章列举的《伤寒论》条文也有涉及——可在用四逆汤建设的基础上,合少量攻里淤的药。
学习伤寒论之太阴篇对应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学习伤寒论之太阴篇对应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学习伤寒论之太阴篇
对应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便于理解。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胡希恕注: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症状者,即可确断是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的。
太阴病的腹满属虚满,慎勿误为阳明病的实满而下之,若误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胡希恕按:太阴病与阳明病,是在同一里位所反映出来的阴阳两种不同的证,为便于理解,再就其证候,逐一说明之。
由于胃肠虚弱,因使停水多寒,故腹满而吐、食不下,里虚之极,不但停水,而且不能保持之,以是则自下利,益甚者,谓此自下利,较一般阳证的下利为更甚也。
时腹自痛者,谓腹中因有寒而自痛,稍暖时则亦自止也。
基于以上的说明,太阴病不也和阳明病一样,都是来自胃肠中的证候反应吗?不过一则为热为实,一则为寒为虚罢了。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胡希恕注:太阴中风,谓太阳中风转属太阴病者。
太阳证未罢,故四肢烦疼。
阳微,即脉浮微。
阴涩,即脉沉涩。
外邪已衰,故脉阳微;虽里虚而脉阴涩,但脉不短而长,胃气不衰,故病当自愈。
胡希恕按:太阳病传里,以转属阳明病为常,然亦间有转属太阴病者,本条所述,即太阳转属太阴的欲愈证。
伤寒论(5.6)--太阴病预后

太阴中风欲愈候( 274/P298 )
何志雄教授意见: 太阴中风,指由风寒直接引起发病的太阴外
症(表证),与太阳表证基本相同。 不同之处:身不发热而手足自温,同时伴
烦热疼痛之感。 脉由原来轻按见微,沉取见涩而转见充沛有
力(即长脉)为病愈之兆。
太阴阳复自欲候( 278/P299 )
脉浮缓: 太阳中风 ---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 --- 浮而和缓 太阴病 ---- 脾气虚弱,寒湿阻滞 --- 浮弱而缓
手足自温: 不发热 --- 非三阳病 无手足逆冷 --- 非少阴、厥阴
系在太阴
转归:
太阴发黄 ---- 寒湿阻滞,肝胆失疏 ---“ 于寒湿中求 之”
脾家实 ---- 脾阳恢复 ---- 腐秽当去 ---- 暴烦下利日 十余行
太阴转属阳明候( 187/P300 )
① 系在太阴 ② 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 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归纳
① 脾家实,腐秽当去 ② 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 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④ 脾损及肾 - 少阴病 ⑤ 误治传变 - 厥阴病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P35-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 枝去芍药汤主之。(表虚邪馅,胸阳不展,或胸阳不 振) (P76-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邪热传入里,下迫 大肠) (P87-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 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汤主之。(损伤脾阳,寒湿内生)
脾阳来复,下利自止,其病向愈。
太阴阳复自愈候
脉浮缓:
太阳中风---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浮而和缓
太阴病----脾气虚弱,寒湿阻滞---浮弱而缓
手足自温:
不发热---非三阳病 无手足逆冷---非少阴、厥阴
系在太阴
转归:
太阴发黄----寒湿阻滞,肝胆失疏---“于寒湿中求 之”
脾家实----脾阳恢复----腐秽当去----暴烦下利日十 余行
•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 方药:四逆辈。(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
汤)
太阴病:自利不渴----寒湿内停中焦,下利轻, 津未伤。
少阴病:自利而渴----肾阳虚衰,脾失运化, 水湿下渗,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
里热下利之口渴----邪热内迫阳明,胃肠传导 失职,热灼津伤。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 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 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 明病也。(187)
①系在太阴
②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阳复太过,转属
阳明—由湿化燥,由寒变热,由虚转实,由
阴出阳。)
归纳
①脾家实,腐秽当去 ②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④脾损及肾-少阴病 ⑤误治传变-厥阴病
伤寒论-厥阴病篇(七版)

*
伤寒论
临床表现
上热中虚下寒,寒热错杂,证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吐蛔,乌梅丸为代表方。 此外还有: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热厥证——四逆散 胃肠病变——白头翁汤
*
*
伤寒论
五、治则
寒热错杂——乌梅丸 寒者温之——当归四逆汤 热者寒之——四逆散
六、预后
阳回则生,阳亡则死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原文332、333可据)
*
*
伤寒论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原文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提要:上述四条原文以厥与热多少推论正邪消长。
*
*
伤寒论
分析: 除中证:厥阴病正衰邪盛进一步发展到胃气败绝,以手足厥冷下利,腹中冷反能食为临床特征的古病名。
内有久寒-素有胃寒加吴茱萸生姜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
*
伤寒论
鉴别与启发: 本条与脉微欲绝之通脉四逆汤证比较 为何寒厥不用姜附? 寒凝是肝血虚之果 肝内寄相火,大辛大热之品恐扰动肝火 平素营血不足感寒致血脉运行不畅亦可用之,故仲景首冠“手足逆寒”。 本证亦可视为营血不足致营卫不和,故仍以桂枝汤为方祖化裁。
*
*
伤寒论
(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
气解伤寒论太阴篇

气解伤寒论太阴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之为病,就是太阴病证。
太阴病证是胃家虚寒,与阳明病证胃家实热相反,即里虚、里寒者属太阴,里实、里热者属阳明。
太阴病证简称太阴证。
太阴证腹满而吐,乃为里寒之脾气不升、里虚之胃气不降,寒饮结滞胃肠,故腹满;寒饮上逆则吐;寒饮作痞故食不下;寒饮浸渍大肠故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时痛时不痛,是虚证疼痛特点,若误以实证疼痛而下之,则使胸下亦虚,阴寒益甚,寒湿邪气乘虚又聚结于胸下,必胸下结硬。
太阴时辰为亥子丑上,此时天之阳气为日没入夜,人与天应,人之卫气亦入阴入脏。
如《黄帝内经》曰:“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日)而外出,得阴(夜)而内搏,内外相薄,是以日作。
”常人在太阴时辰上感受风寒,多表现为寒邪直入胃肠之腹满而吐,自利益甚。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中风,是在太阴时辰上发病为中风,太阴中风不是太阴病证。
四肢烦疼,为表有邪气,法当阳脉强。
阳微阴涩而长者,指脉象寸微、尺涩而长。
阳脉微,是阳脉由强变微,也是表邪由强变衰,此为邪风衰退。
尺脉涩者为里虚,如经曰:“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里虚者不应当脉长,故此脉长者则为里气来复。
里气来复,表邪衰退,正复邪却,必为欲愈。
凡中风者,法当阳脉强,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就是寸浮而尺弱,也就是寸不弱而尺弱;阳明中风“脉浮而紧”或“脉弦浮大”,也是寸脉不弱;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为气上冲至头目,必然寸脉不弱,如经曰:“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脉弦细头痛发热者,为有力细长之脉,若为无力细长之脉,则为欲愈之象。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和太阴中风“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类同。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是由脉不浮变为稍微浮,脉稍微浮是阳气来复。
厥阴中风初得病时,必然阳脉强,否则不能称其为中风。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二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二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〇、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