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风寒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
因其病位在表,故又称表证。
《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指出了太阳病的临床基本特征。
太阳病根据感邪的性质、体质的强弱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证型: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证。
前二者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后者则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
虽然《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辨治是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疗方药及误治变证等亦均有针对性论述,只是还未被世人所能深刻认识之。
鉴于此,本文兹对《伤寒论》太阳温病证作一肤浅探讨。
1.太阳温病证的概念《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指出太阳温病之症候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生的外感疾病。
温热外袭体表,肺卫受邪,同样会出现发热、头痛、脉浮等太阳病表证。
但温热之邪毕竟与风寒之邪不同,它具有温热的特点,且易伤津液,故起病之初,即会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口渴,而不恶寒。
但从临床实践看,温病初期,邪在卫分阶段,也有恶寒,只不过是程度轻、时间短罢了。
试想,即使邪热炽盛的阳明病,在初起阶段也会表现有短暂的恶寒(183条),何况是太阳温病的表证?故此处所说的“不恶寒”,是恶寒少的意思,并非一点不恶寒,否则就不能称“太阳病“了。
或许从113条更能证实这一说法,该条云:“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从口渴、发热、脉浮等症状和用汗法治疗看,本证当属太阳温病证,而“形作伤寒”,是指本证有类似于伤寒的恶寒、身痛等症状,也就是说太阳温病也会有明显的恶寒表现。
至于这里出现“弱脉”,乃是与伤寒“紧脉’’对举而言,意在说明感受的是温热之邪而非风寒之邪,所以,虽“形似伤寒”,但“脉不弦紧而弱”,同时出现“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浮”等症象,使人一看便知是太阳温病证而非其它。
因此,治用辛凉发汗即可获愈。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伤寒论太阳病概说

(3)表郁轻证――邪郁不解,正邪交争――热多 寒少如疟状――表郁轻证
(2)、太阳病里证 • 气分证-五苓散证 • 血分证-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
(3)、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兼证――病机重心不变,兼见 次要症候,但亦是病理改变的一个方 面,不容忽视。
③表郁轻证可兼见里热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4、太阳病变证 -变证最多是太阳病最大的特点
(1)“表邪传里必先胸” --与无形之邪相结则为虚烦 --与有形痰水互结则为结胸误伤脾胃之 气,升降失司――现“心下痞”诸证
(2)太阳水不化气,而有水停诸证。太阳之邪遍 涉诸经可见热证,虚寒诸证。
5、太阳病类似证 --不属太阳病,因某些证候类似,列此以资鉴别
(1)风湿证 (2) 十枣汤证 (3)瓜蒂散证
三、治则
(1)太阳病本证(辛温发汗) 表实――峻汗――麻黄汤 表虚――觧肌(发汗)――桂枝汤 表郁轻证――小发其汗――桂麻各半汤
四、太阳病的传变
传
太阳病
阳明 少阳
内陷--三阴(尤以少阴为多见)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头 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二)病理
太阳病的概念: 为外感病的初期。 外邪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以 营卫功能失调为主要特点的病证。 病位:在表。 病性:属阳属实。
(二)病理
(二)病理
1、太阳病的病因:风寒外袭
《素问·评热病论》:“巨阳主气,故先受邪”
2、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
营卫不和是太阳病的基本矛盾。因为太阳主皮 肤而统营卫,故营卫失调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
(二)病理
二.证侯分类
1、太阳病本证: 太阳表证 太阳里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背诵条文

《伤寒论》《⾦匮要略》背诵条⽂《伤寒论》背诵篇太阳病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4】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桂枝汤主之。
【7】太阳病,项背强⼏⼏者,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8】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1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1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12】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疼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16】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17】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瞤,此为逆也。
【18】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19】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20】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青龙汤主之。
【21】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烦躁不得眠,欲得饮⽔者,少少与饮之,令胃⽓和则愈。
若脉浮,⼩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兼证
主治方中随证加减
本证
太阳病
变证
治则与治法
辛凉解表
温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太阳病治疗与转归
太阳病转归:
(1)痊愈:汗之得法,表解而愈;
(2)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传
阳明
太阳病 内陷少阳 三阴(少阴多见)
(3)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病提纲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 汗出、恶风:太阳表虚证 食少、腹胀、畏食生冷、口干不欲饮:寒 饮内停之太阴病。
• 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汤合外 台茯苓饮,重白术用量(18g),以温中生 津通便。
• 桂枝15g、白芍12g、茯苓20g,党参 15g,白术18g,生姜15g,枳实10g, 陈皮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病因:风寒外袭
主症与病机:
脉浮
外邪束表
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 (风寒犯
太阳经气郁滞
恶寒
表)
卫阳被遏,温煦失职
热型:恶寒与发热并见。病在太阳,卫气
抗邪,当有发热。本条虽未言及,但应知有发热
一症。
释疑:
提纲证中为何未提及发热?
太阳伤寒证早期可有短暂的“或未发热 ”
相对而言“恶寒”更能突出太阳表证的 特征
头为诸阳之会,太阳病必然头痛,故头痛的 减轻与否。决定预后。
✓ 欲作再经,何以要针足阳明?
欲作再经,是指病至第七日尚未痊愈而邪气 有向阳明传变的趋愈,针足阳明的经穴(如足三 里、趺阳)使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则邪气 不得内传,仍可出太阳之表而愈。这与《全匮要 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是一致的。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主症:恶风,发热,脉促,胸满,汗出或不汗出等。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温阳。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邪不解,胸阳受损。
主症:脉微,恶寒,胸满。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通阳。
(二)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及兼证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葛根汤证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大青龙汤证小青龙汤证(三)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二、太阳病腑证(一)蓄水证(二)蓄血证桃核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证第三节太阳病变证一、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一)变证治则(二)辨寒热真假(三)辨虚实(四)辨汗下先后(五)辨标本缓急二、证候分类(一)热证1.栀子豉汤类证(1)栀子厚朴汤证(2)栀子干姜汤证(3)栀子豉汤禁例2、麻杏石甘汤证3、白虎加人参汤证4、葛根芩连汤证(二、)虚证1、心阳虚证(1)桂枝甘草汤证(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4)桂枝加桂汤证2、脾虚证(1)苓桂术甘汤证(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3)小建中汤证(4)桂枝人参汤证3、肾阳虚证(1)干姜附子汤证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61)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病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主症: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微沉,身无大热。
治法:急救回阳。
(2)茯苓四逆汤证发热,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69)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四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人参一两干姜一两半病机:少阴阴虚,阴液不足。
主症:烦躁,肢厥,恶寒,脉微细。
治法:回阳益阴。
(3)真武汤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眴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肾阳虚弱,水邪泛滥。
主症:心悸,头眴,身眴动,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治法:温阳利水。
4、阴阳两虚证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主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汗者,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去皮,酒清洗)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1)甘草干姜汤证病机:阳气不足。
主症:肢厥,烦躁,吐逆。
治法:温中复阳。
芍药甘草汤证病机:阴液不足,筋脉失养。
主症:脚挛急或经脉挛急。
治法: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68)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破,去八片)病机:阴阳两伤,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主症: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治法:复阳益阴。
(3)炙甘草汤证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心跳动得很厉害),炙甘草汤主之。
(177)炙甘草汤方:阿胶二两生地黄一两生姜三两(切)大枣三十枚(擘)人参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甘草四两(炙)桂枝三两(去皮)病机:心阴阳两虚。
主症:心悸动,脉结代。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三)结胸证1、结胸辨证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其状如何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128)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131上)2、热实结胸证(1)大陷胸汤证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经而还(头部汗出,颈部以下无汗出)小便不利,身必发黄。
(134)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先煮大黄,去籽,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只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5)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等治法:泄热逐水,峻下破结。
(2)大陷胸丸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至(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下)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芒硝半升葶苈子半斤(熬)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病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主症:胸膈心下硬满疼痛,颈项强,头汗出等治法:泄热逐水,破结缓下(3)小陷胸汤证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138)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楼实大者一枚(先下)3、寒实结胸证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
(141下)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上三味为散。
4、结胸证治禁及危候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132)结胸证悉俱,烦躁着死。
(133)(四)脏结证脏结辨证何为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
舌上白苔滑着,难治。
(六)痞证(129)痞证成因及证候特点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
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1)1、热痞证(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以麻沸汤渍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64)病机:无形邪热,痞塞心下。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
治法:泻热消痞。
(2)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泻心汤)(155)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病机:无形邪热,痞塞心下,兼卫阳不足。
主症:心下痞,恶寒汗出。
治法:泻热消痞,抚阳固表。
2、寒热错杂痞证(1)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俱,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49)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芩人参干姜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寒。
主症:心下硬满,呕恶,肠鸣下利等。
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
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硬满,干意食臭(嗳气带有伤食气味),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切)后如半夏泻心汤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兼水饮食滞。
主症:心下痞硬,干意食嗅,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治法:消食和胃,消水散脾。
(2)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数日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亦盛。
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脾胃虚甚。
主症: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谷不化,下利日数十行。
治法:补中和胃消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