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太阳病本证伤寒表实证ppt课件

太阳病本证伤寒表实证ppt课件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52)
• 太阳表实证,脉浮或浮数者可发汗 • 比较: • 两条均以脉代证 51条---以脉代证,属借代笔法 52条---述可见脉象
(二)汗法禁例
• • • •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5)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 不能眴,不得眠。(86) •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慄而振。(87) •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 余粮丸。(88) •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
宋道援运用大青龙汤一失案
• 1929年春假,随族人同居由沪至屏风山。有雷某之子,年20 岁,患病甚重。其父代诉:“初因劳作往返,抵家热甚,遂 用井水淋浴,拂晓即发寒热。年事方壮,不以为意,二天犹 不退,虽经治仍日甚一日。”是时,其妻携扶出室,为之易 衣,但病人云冷甚,坚拒去被,语声高亢,欲饮冷茶。又见 患者虽委顿,但面色缘缘正赤,目光炯炯有神,唇局燥焦破 裂,上有血迹。问:“衄乎?”其妻答:“齿鼻均有血,前天 才开始,量并不多。”试令张口,腥热之气喷人,服间亦有 血迹,舌质色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一息六至以上。按 其胸腹,皮肤干燥,抚之热如炙,腹柔软.遍寻无痛处,脾 可触及。小搜赤热.六天来大便共两次,色黄不黑。腹诊之 顷,时时路缩,口亦为凛。问:“曾出过汗否?”曰:“病至 今日,从未出汗,故乘热给药,希能出些汗把热退去,但吃 药后只觉烦热难过,汗则丝毫没有。”余始以为大青龙汤证。 然患者有衄之一症,是否血热?继思之:舌质不绝,神识不 昏,末见斑疹,加以大渴喜冷饮,显然邪尚在气而末入血。 既末入血,则致助之由,仍系《伤寒论》所谓“剧者必顺” 者“阳气重。”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ppt课件
宜四逆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76)(77)(78)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③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发汗过多损伤心阳的证治。
【释义】
叉手自冒心
心阳虚,心无所主,
心下悸,欲得按 欲得按护。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心阳不足,空虚无主。
【治法】温补心阳。
【方药】桂枝甘草汤。
桂枝四两——辛温助阳 炙草二两——甘缓益气
辛甘合化,温通心阳。
服法:顿服——急复心阳而愈其悸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方药】 栀子干姜汤。 栀子十四个—— 清胸膈郁热以除烦。 干姜二两—— 温中焦之阳气而散寒。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解毒、抑菌、 促进消化等作用。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菌痢、胃炎、 胃肠炎、胆囊炎、急性肝炎、慢性迁 延性肝炎等疾病。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烦—— 热扰胸膈,心神不安。 腹满—— 热壅气滞于腹。 卧起不安—— 烦满太甚所致。
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 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精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 清热除烦。 厚朴四两—— 行气消满。 枳实四枚—— 破结消痞。

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

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

——初感外邪,多表现为太阳 病。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指初病太阳的脉象(浮脉)
——仍为太阳病
为不传
——邪有入里化热之征 ——邪气入里,胃气失和 ——阳热内盛,扰动心神
为传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
【原文】(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
尽①故也。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 传则愈。
(针阳明经穴,如足三里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
【原文】(9)
太阳病,欲解时①,从巳至未上②。
【词解】
①欲解时:指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②从巳至未上:是9时至15时之内。
【提要】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推论太阳邪气欲 解的时间。
【释义】 •太阳病欲解时
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从巳至未上
再逆促命期
【释 义】
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7)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原文】(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数六故也。
卫闭营郁 辛温发汗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风热外袭 脉数 。
辛凉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误治后的变证
【释 义】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邪热壅盛,灼伤津液,其热更炽。 邪热充斥内外。 热迫津泄。 热壅气滞,经脉不利。或热盛伤气 热盛神昏。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热盛神昏,或热壅于肺。

最新伤寒学太阳病1(2)课件ppt

最新伤寒学太阳病1(2)课件ppt
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 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 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 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全愈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 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误下 (病位在肾)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
误火
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病位在肝)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热动肝风,水不涵木。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

2021/2/22
伤寒论
57
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
多版教材均云:感受风热之邪,实感牵强,我认为 仲景原意多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理由如下:
从“太阳病”三个字来看,结合前述太阳病的内涵有 指原文1与病因来看
从阳明表证的病因仍属风寒直反所致,由于阳明胃 阳素盛,燥气司天,多气血一经,故感风寒后迅速 化热化燥入里,以183、184条可据。
伤寒论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2021/2/22
伤寒论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1/2/22
伤寒论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2021/2/22
伤寒论
11
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1、“外感风寒、营卫失调” 是太阳病的病机。
❖2、“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 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痛、脉 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阳 病的提纲证。
❖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
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
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
要点。
2021/2/22
伤寒论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培训课件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培训课件

表郁轻证
表郁轻证
表郁轻
之略重者
之略轻者பைடு நூலகம்
里热微
辛温轻剂
辛温微剂
辛温微汗
小发其汗
微发其汗
兼清里热
麻桂各1/3
麻黄汤为前方之2/3 小剂石膏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2
第四节 桂枝汤证疑似证
原文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 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水饮内停兼太阳经气不利)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8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素患喘息之人。
风寒迫肺
无宿疾——鼻鸣(肺气不利)
有宿疾——喘(肺寒气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后调其 内。”
厚朴——苦辛温,化湿导滞,行气平喘 杏仁——苦温,止咳定喘 与35条麻黄汤之“无汗而喘”及63条麻杏石甘汤之“汗出而喘”应 鉴别。
胸满 ——胸阳不振,阳郁不伸
微寒:脉微恶寒。
——阳气不足
去芍药——酸敛阴寒,非胸阳郁遏所宜
加附子——借辛热之性以温经复阳,表里双解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胸阳不足所致胸满脉促,
温经复阳
去芍药之阴敛
桂枝加附子汤
表阳虚漏汗不止,留芍药以酸收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13
原文2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 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27
小结
12/23/2023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第二章:太阳病脉证并PPT课件

第二章:太阳病脉证并PPT课件

太阳阳明合病{
下利(32)
表里不和,胃气上逆—呕吐(33)
治疗:
病以太阳为主,故治仍从太阳,
胃气上逆加半夏。
-
8
讨论题:
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为什么说“必自下利, 葛根汤主之”?
-
9
2.“必自下利”解
(1) 外有邪气郁闭,津液不能作汗;内因胃 家被外邪所束,气机不利,不能升津液,故津 液下迫大肠而下利。
表现:胸胁痛满—邪传少阳,经气不利
(2)传少阳{ 处理: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表现:脉但浮—表实证仍在 (3)表实证仍在{
处理:仍与麻黄汤解表
-
27
第三节 麻黄汤证的兼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兼证{小青龙汤证
葛根汤证
-
28
一、大青龙汤证
[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 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38)
方义
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 五味子而成。
麻桂合方以解表发汗平喘;加细辛辛温,散寒温肺,
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辛温, 降逆止呕,燥湿祛痰。
方为解表涤饮,表里双解之剂。
经验:“欲要痰饮去,必用姜辛味”。
《金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注:若咳喘明显者,杏仁可不- 去。
[词解]
(1)脉促:脉急促。与21条桂枝去芍药汤证之 急促而有歇止不同。
(2)利遂不止:下利因而不止。
-
12
葛根芩连汤证治简表
太阳病,桂枝证 ↓误下
外邪不解、下迫大肠
↓ 下利

伤寒论-太阳病-PPT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 3、证候复杂,变化多端。
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变证治则: 观其脉证—— 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知犯何逆—— 即辨证,寻找疾病的病因、病
机、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等。 随证治之—— 依证立法,依法选方。
坏病治则的精神实质:辨证论治。
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辨虚证实证 【原文】 (70)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 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2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静、 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 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增 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振寒—— 阳虚失其温煦。 脉微—— 气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细—— 血少脉道失于充盈。
1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病机:下后复汗,损伤阴阳,致内外俱虚。
三、辨汗下先后 【原文】 (90)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本先之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 下之,治不为逆。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1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发汗 而复下之 表证当用汗法,而反 此为逆也。先行攻下,是为误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表里同病,里证急重, 宜先攻下,若先发汗, 若先下之, 更伤津液,也属误治。 治不为逆。
为逆
1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示: 表里同病应辨其轻重缓急,从而选用
若少气:加甘草二两——益气和中。
若呕:加生姜五两——降逆止呕。
2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炎杀菌、解热镇静等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可用于治疗伤寒、副伤寒、黄疸、 心肌炎、肝炎、胆囊炎、高血压病、急性 尿路感染、胃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 经官能症等疾病。
2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79)
【提要】
汗后虚实不同的辨证。
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发汗后——可知原为太阳表证。 汗后出现虚实两种不同的转归:
1、虚证
恶寒 ——阳虚失于温煦 (当伴有口中和,脉微细。必是无热恶寒 虚故也。)
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素体阳虚,发汗太过,表证已罢, 阳气损伤。
治法:扶阳益阴(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释义】
下利清谷不止—— 阳衰阴盛 表里同病,
身疼痛—— 表邪未尽
里证急重。
病机:伤寒误用攻下,表邪未解,且伤及脾 肾阳气。
1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先温其里。 方药:四逆汤。 温里之后: 清便自调——里证已解 再治其表, 身疼痛—— 表证未除 宜桂枝汤。
1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2)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
1、栀子豉汤类证 【原文】(76)(77)(78)
发汗吐下后,虚烦①不得眠,若剧者, 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②,栀子豉汤主之。 若少气③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 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19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④者, 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 心中结痛⑤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2、实证
不恶寒—— 外无表证 但热——里热炽盛
汗后表邪入里体阳盛,汗法不当,胃津耗伤,化热 化燥,转属阳明。
治法:泻热和胃。 方药:调胃承气汤。
【原文】(60)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①,脉微细。所 以然者,以内外俱虚②故也。
9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振寒:即震颤畏寒。 ②内外俱虚:指表里俱虚。 【释义】
太阳病兼变证
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一、变证治则 【原文】(16)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 针①,仍不解者,此为坏病②,桂枝不中③与 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温针:指针刺一定穴位,将艾绒缠于针柄上点
燃,以使热力透入穴位。
②坏病:即变证。因误治而病情变化,证候错综
2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虚烦:指心烦由无形邪热所致。 ②心中懊憹:自觉心中烦郁无可名状之感。 ③少气:即气少不足以息。 ④胸中窒:指胸中窒塞憋闷之感。 ⑤心中结痛:心胸部位如有物纠结而结聚作痛。
【提要】
论热扰胸膈的证治。 21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虚烦不得眠 剧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热郁胸膈,扰及心神。
正确的治疗原则。
【原文】 (9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①不止,身疼痛者, 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②者,急当救表。救 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13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解】
①下利清谷:泻下清冷水液,中夹未消化的谷物。 ②清便自调:指大便正常。
【提要】 辨伤寒误下后表里缓急的治法。
1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烦热胸中窒——热壅气滞。
身热不去—— 里热外达。 心中结痛—— 热郁气滞,血脉不畅。
兼症: 少气—— 郁热伤气。 呕—— 热郁胃逆。
22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发汗吐下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
【治法】 清宣郁热。 【方药】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个—— 清热除烦 清宣胸中郁热。 香豉四合—— 宣透热郁
加味:
疼痛,当救其裹,宜四逆汤。
【提要】
再论表里同病的治则。
1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发热,头痛,身疼痛—— 表证 脉沉(沉微无力)—— 里阳虚 太少两感 (或见下利清谷)—— 阳虚不化 (治宜表里双解,可用麻黄细辛附子。) 若不差——里虚急且重,当急救其里,
宜四逆汤。
18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四、热证
【原文】(79)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
主之。
【提要】
论热扰胸膈兼腹满的证治。
25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心烦—— 热扰胸膈,心神不安。 腹满—— 热壅气滞于腹。 卧起不安—— 烦满太甚所致。
病机:伤寒下后,余热未尽,邪热内 扰胸膈,气机阻滞于腹。
2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治法】清热除烦,宽中消满 【方药】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个—— 清热除烦。 厚朴四两—— 行气消满。 枳实四枚—— 破结消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