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分类及治法太阳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风寒外邪侵袭人体肌表所致。

因其病位在表,故又称表证。

《伤寒论》第1条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一指出了太阳病的临床基本特征。

太阳病根据感邪的性质、体质的强弱不同,又可分为三种不同的证型:即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证。

前二者是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后者则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

虽然《伤寒论》对外感病的辨治是详于寒而略于温,但对温病的病因、主证、治疗方药及误治变证等亦均有针对性论述,只是还未被世人所能深刻认识之。

鉴于此,本文兹对《伤寒论》太阳温病证作一肤浅探讨。

1.太阳温病证的概念《伤寒论》第6条说:“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指出太阳温病之症候特点。

温病,是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生的外感疾病。

温热外袭体表,肺卫受邪,同样会出现发热、头痛、脉浮等太阳病表证。

但温热之邪毕竟与风寒之邪不同,它具有温热的特点,且易伤津液,故起病之初,即会在发热的同时出现口渴,而不恶寒。

但从临床实践看,温病初期,邪在卫分阶段,也有恶寒,只不过是程度轻、时间短罢了。

试想,即使邪热炽盛的阳明病,在初起阶段也会表现有短暂的恶寒(183条),何况是太阳温病的表证?故此处所说的“不恶寒”,是恶寒少的意思,并非一点不恶寒,否则就不能称“太阳病“了。

或许从113条更能证实这一说法,该条云:“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

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

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从口渴、发热、脉浮等症状和用汗法治疗看,本证当属太阳温病证,而“形作伤寒”,是指本证有类似于伤寒的恶寒、身痛等症状,也就是说太阳温病也会有明显的恶寒表现。

至于这里出现“弱脉”,乃是与伤寒“紧脉’’对举而言,意在说明感受的是温热之邪而非风寒之邪,所以,虽“形似伤寒”,但“脉不弦紧而弱”,同时出现“弱者必渴”、“弱者发热”、“脉浮”等症象,使人一看便知是太阳温病证而非其它。

因此,治用辛凉发汗即可获愈。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伤寒论》中明确了六经辨证的中医辨证理论基础。

论言:太阳病证,其症以发热,头疼、恶寒、咳嗽等症状为主。

少阳病证,其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没有食欲等症状为主。

阳明病证,其症以口渴、高热、大汗出、便秘等症状为主。

太阴病证,其症以腹满、乏力、大便溏稀等症状为主。

少阴病证,其症以严重腹泻、晕眩发热、恶寒等症状为主。

厥阴病证,其症以咽痛,往来寒热、腹泻等症状为主。

传染性疾病(外感类疾病)进入体内的一般规律(即《伤寒论》六经传变的变化):病毒首先进入太阳经(体表),肺主皮毛,所以有咳嗽、头疼、发热等症状。

表证失治,病毒进入身体,有两条路线,一是进入阳明经(即胃肠消化系统),病毒进入阳明,则停留于此,不再深入。

二是进入少阳经(即中医之三焦系统、西医之淋巴系统),病毒在少阳失治,则进入太阴经(脾脏)。

太阴失治,进入少阴经(肾脏)。

少阴失治,则进入厥阴经(肝脏)。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百分之五十的的条辨论述了病在太阳阶段的各种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尽量将病邪抵挡在“阳”的部分,尽量别进入到阴证。

中医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正邪相争,打个比方:当初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军队如同邪气,中国军队即战力如同人体的正气。

仲师的思路是尽量把邪气在太阳证的阶段排出体外,当时的沈阳战役好比伤寒论的太阳证阶段,沈阳的战场是正邪相争的地方,伤寒论的核心观念就是把正邪相争的“战场”尽量保持在太阳证阶段。

当时张学良如能坚持抵抗,就是相当于在第一道防线上挡住了敌人,阻止邪气进一步深入到体内。

沈阳失守,代表邪气突破太阳证的防线,进一步深入了。

日本从沈阳向吉林、黑龙江方面入侵,占领了东三省,暂时盘踞,短时间内对中国整体的影响不会再扩大,这相当于邪气进入到伤寒论中的阳明证阶段。

邪气进入阳明阶段,是“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的状态,疾病短时间内不会进一步地恶化(具体内容详见《中医与兵法1》链接如下:中医与兵法(一):慢性疾病都是病邪瞒天过海侵入人体的结果。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12 太阳病变证-火逆证及欲欲候

12 太阳病变证-火逆证及欲欲候

一 脉 证 二 汗 脉 脉

、 不
解---解 -----
汗解
脉 证 三
脉( 脉(

---不

解( 解(
)--
“阴阳自和”乃中医治病的宗旨 阴阳自和” 阴阳自和
或通过机体自我调节, 或通过机体自我调节, 或借助药物和其他疗法。 或借助药物和其他疗法。 平 衡 观 阴阳自和----常态(生理) 阴阳自和 常态(生理) 常态 阴阳 和---病态(病理) 和 病态(病理) 病态
调和阴阳---治疗 调和阴阳 治疗
误治津伤, 误治津伤,阴阳自和而愈的具体例证 原文59/P171 ) (原文
// 病 证 治 ------治 -------阴 阴 自愈----津 自愈 津 ,津 , 自 愈 伤津 伤津 ,
归纳58、 条基本思想 变证的治则) 条基本思想( 归纳 、59条基本思想(变证的治则): 平衡阴阳 审证求因, 审证求因,审因论治 重视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重视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太阳病汗下失序而致冒的治法 原文93/P171 ) (原文
治 太 阳 病 冒 下 而 汗---汗 而 -----冒 冒 ( )------下 下 阳
致---致冒 汗
辨战汗作解及汗、 辨战汗作解及汗、下作解不同脉诊 (原文94/P172 ) 原文
脉 证 脉 先振慄 ----汗 ---作
太 阳 病 未 解 , 转 机
《伤寒学》讲义 伤寒学》
伤寒论教研室 李赛美
九.火逆证
火疗法: 火疗法:
熨背、火劫发汗、火熏、灸法、烧针、 熨背、火劫发汗、火熏、灸法、烧针、温针
火逆变证: 火逆变证:
1.邪扰乱神明:烦躁、惊狂(心主火,主神明) 邪扰乱神明:烦躁、惊狂(心主火,主神明) 邪扰乱神明 2.邪火扰乱气机:腹满或小便难、腰以下重而痹,奔豚 .邪火扰乱气机:腹满或小便难、腰以下重而痹, 3.热郁胃肠:腹满便秘,谵语、但头汗出(燥金) .热郁胃肠:腹满便秘,谵语、但头汗出(燥金) 4.热入血分:衄、吐、便血或发黄(热甚动血) .热入血分: 便血或发黄(热甚动血) 5.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火性炎上) .热毒上炎:口干、咽燥咽烂(火性炎上) 6.热邪灼伤阴津:口干、小便难、身体枯燥(火灼津) .热邪灼伤阴津:口干、小便难、身体枯燥(火灼津)

太阳病3

太阳病3


用治外阳虚兼表。
桂枝汤兼证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
去芍药汤主之。(21)
[原文]: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22)
桂枝汤兼证

病机:表邪未尽,胸阳受损 治法:解肌祛风,温通胸阳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阳虚甚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芍药为阴柔之品,不宜于胸阳不足之胸满。
脉浮紧,身疼痛为表证,若兼见营血不足之尺脉迟, 则不可发汗,发汗则伤津耗液,营血更伤。
THANKS!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 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也故也。麻黄汤主之。(46)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何以服药后心烦,目瞑? 病重药轻,由于外邪郁闭日久,病程较长。阳气受 郁遏亦重,药虽中病,只能稍挫病势,而不能使邪 外解。
桂枝汤禁例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19)

前人所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就是指此而言, 服桂枝汤后,辛温助热动血,胃热上逆,则可能会 导致吐脓血等变证。
桂枝汤兼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太阳经脉经气不利 外邪袭表,卫虚不固
桂枝汤兼证
衄家是经常患鼻衄的病人,多系阴虚肺燥,阴血不足。 如有表证不可发汗。否则发汗更伤阴液,阴血更损, 筋脉失养则额上陷,脉急紧。血不养目,则直视不能 转动,心神失养则失眠。
麻黄汤禁例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 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汗家阳气阴液俱虚。重发汗则阳气阴液更伤,心神失 养则恍惚心乱,尿道失滋则小便已阴疼。

伤寒论课件

伤寒论课件

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
太阴病 - 为后期(正虚),病位在里(脾), 病机是脾阳不足,寒湿内阻。治以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 少阴病-为危重期(衰竭),病位在里(心 肾),病机是心肾虚衰。治以或回阳救逆,或 育阴清热 厥阴病 - 末期(终末),病位在里(肝),病 机是寒热错杂,虚实相因。治以寒温并用,攻 补兼施
释疑:
1.为何未提发热? • 省文。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应,与脉浮机 理一致。 • 或未发热。 • 恶寒与发热相比,恶寒更为重要,后人云 “有一分恶寒,必有一分表证” • 恶寒起病即见,发热出现较迟。
2. 二证一脉,最能揭示太阳病本质:风寒袭 表,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调,最 具诊断意义,故列为太阳病提纲证。
主要研究内容
证候及汤方证病变机理和本质 方药功效及作用机理 诊法的规范化和定量化 治则治法的意义和作用 原文考证、注释及文理阐发 辨证思想和方法
第三节 伤寒学的确立 今后研究方向
学科必备条件:
研究领域、研究内容(对象) 学术发展史、不同学术流派(历史) 稳定研究队伍、研究成果(队伍) 重要学术地位(地位)
五、太阳病转归
•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恶寒-风寒外束,表气被遏(定性)
太阳之气与下列脏腑相关:
• 肾-肾阳温煦(肾与膀胱相表里) • 胃-胃中津气滋养 • 肺-肺气宣发与敷布。
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起于目内目此,上 头行项,夹脊,行人身之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水证
[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 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义同“消渴”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水证
小便不利(71) 主证 口渴(消渴,烦渴,特点为渴而不喜饮)
可能有表证(脉浮(71),脉浮数(72),有 表里证(74))或有恶寒发热等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 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白术健脾制水。桂枝通 阳化气,兼以解表。
余,活动后加重。伴腰痛,畏寒,小便少。既往有高血 脂、高血压、心功能不全Ⅲ级病史。 查体:患者形体肥胖。舌暗淡,齿痕,苔白腻,脉沉迟。 西医检查: ECG示心肌缺血。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案例
属心肾阳虚,水气凌心。 治以温阳化气行水。方用五苓散加味。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湿热发黄
蓄血发黄
色泽 色黄鲜明如桔子
身黄晦暗
脉证 小便不利,尿黄,脉濡数 小便自利,脉沉结、涩,
或滑数,神志正常
神志异常
治则 清热利湿
破血逐瘀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血证 - 抵当汤证
主证——其人发狂,少腹硬满,下血,脉沉结(涩), 小便自利或身黄
病机——血热瘀结于下焦 治则——攻逐瘀热 抵当汤为破血逐瘀之峻剂,药力猛于桃核承气汤,方
案例
思路:与仲景所描述的“小便不利,微热”相类,证 属外邪入里,膀胱气化失常,兼见脾阳虚弱。
治以通阳化气,健脾利湿。方以五苓散加味。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案例
徐某,女,72 岁,工人,2004 年5 月18 日初诊。 主诉:心慌、胸闷、乏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半月余。 现病史:心慌、胸闷、乏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半月
中除有桃仁、大黄外有水蛭、虻虫可出直入血分,行 瘀破结。如患者体质不壮,用时慎重。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案例
某患,女,24岁,教师。 主诉:精神失常3个月。 现病史:患者于5个月前因失恋后精神抑郁,出现
闭经,妇科检查无异常。后出现烦躁不安,彻夜 不眠,四处奔走,曾到某精神病院检查,诊为精 神分裂症。给予抗焦虑药物治疗,效果不显,故 求治于中医。
少少于饮之
• 发汗伤津,导致胃中津液干燥(即胃中干)
• 汗不得法,表邪不解,循太阳经内传太阳膀胱之府。
膀胱气化失司
化气利水
化生津液障
兼以解表
碍而消渴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水蓄于内而 小便不利
太阳蓄水证
[原文]: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2)
表邪未尽
意同消渴,为水蓄于内, 不能化生津液之故
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原文]*: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 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 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 承气汤。(106)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血证 - 桃核承气汤证
病因病机:太阳病病邪化热入里,与瘀血互结与下焦。 病位:? 证候: 其人如狂——瘀热扰心;少腹急结——瘀血结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参见水厥证条文: “伤寒厥而心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 治其厥,不尔,水瞔入胃,必作利也。”(356)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附:茯苓甘草汤
汤证 五苓散证
茯苓甘草汤证
病机 水蓄下焦 膀胱气化不利 胃阳不足,水停中焦
主证 治则
口渴,小便不利,可有小腹 不渴,心下悸,无少腹
里急,无心下悸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教研室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 教研室
太阳蓄水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 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 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 主之。(71)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水证
两种转归:
于下焦。 治则: 有表证者,应先解除表邪; 无表证,或表已
解,当活血化瘀,通下瘀热。 讨论:伤寒之桃核承气汤 VS 温病之桃仁承气汤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血证 - 抵当汤证
[原文]*: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 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 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 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屡用抗生素、 激素及解热镇痛药无效,中药以解表退热、清利 湿热、甘温除热等法亦未获效而转我科。证见每 天凌晨热势升高,午后略减,热稍退则有汗,但 一天中午体温从未降至正常,伴见面色灰黄,唇 略红,口不渴,四肢末端冷,小便短少,大便溏 薄。
《伤查寒学体》太:阳病舌辨证淡论治红伤寒,论教苔研室薄,指纹沉。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附:茯苓甘草汤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 茯苓甘草汤主之。(73)
[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 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附:茯苓甘草汤
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证的鉴别要点: 从小便的利与不利,辨别水停的部位。
里急
通阳化气行水
温胃阳,散水饮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案例
梁某,男,2岁3个月。2000年11月13日初诊。 代主诉:发热近3个月。 现病史:患儿平素体弱,易患外感。3月前着雨后
发热,体温在38ºC-39.5 ºC之间,经中西医治疗 后发热仍持续在37.8ºC-38.5ºC之间。血检查: WBC5.6×109/L,N 0.45,L 0.53,M 0.02。ESR、 《伤A寒S学O》、太阳血病辨培证论养治伤致寒论病教研菌室 、噬异性凝集实验等均为阴
病机所在
临床表现
兼有表证者 如何处理?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血证 - 抵当汤证
[原文]*: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 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 汤主之。(125)
补述蓄血发黄,及蓄血的辨证要点。
《伤寒学》太阳病辨证论治伤寒论教研室
太阳蓄血证 - 抵当汤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