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全文及译文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文及全文及译文由于《伤寒杂病论》原文内容非常丰富,无法在此全部列出。
原文(太阳病篇部分条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1.太阳经发病,脉象表现为浮,会出现头部和颈项部僵硬疼痛以及怕冷的症状。
2.太阳病,有发热、出汗、怕风,脉象缓的情况,叫做太阳中风证。
3.太阳病,有的已经发热,有的还没有发热,但一定怕冷,身体疼痛,呕吐,脉象寸关尺三部都紧的,叫做太阳伤寒证。
4.伤寒病第一天,病邪在太阳经,如果脉象平静,就是病邪没有传变;如果很想呕吐,或者烦躁不安,脉象急促的,就是病邪传变了。
5.伤寒病两三天,如果没有出现阳明病、少阳病的症状,就是病邪没有传变。
6.太阳病,发热而且口渴,不怕冷的,是温病。
如果发汗以后,身体发热厉害,叫做风温。
风温的病症,脉象寸关尺三部都浮,自动出汗,身体沉重,多睡眠,呼吸时鼻子有鼾声,说话困难。
如果用了泻下的方法,会出现小便不通畅,眼睛直视,小便失禁。
如果用火法治疗,会微微发黄,严重的就会像受惊的痫病一样,时常抽搐;如果像用火熏的方法治疗,一次错误的治疗还可以拖延一些时间,再次错误治疗就会缩短病人的生命。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营阴失守 结合原文1应为浮缓
脉缓
果
缓脉因汗出而阳气外泄, 血行缓慢
恶风—— 卫阳不固,汗出肌腠疏松
2019/7/12
伤寒论
42
综上诸脉证分析,中风证的病机是: 风寒外束,卫气受伤,营阴失守
2019/7/12
伤寒论
43
(三)讨论
1、与内科中风证,名同实异 2、为何本条是拟“恶风”,原文 1冠以“恶寒”
病”。
伤寒论
35
(三)讨论
“恶寒、发热”每每 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 发热一症?
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 与脉浮机理一样。
2、发热虽常见,但早 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 见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
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
2019/7/12
伤寒论
37
(四)小 结
2019/7/12
伤寒论
38
2019/7/12
伤寒论
51
(三)鉴别 中风与伤寒(从病机、脉证)
2019/7/12
伤寒论
52
(四)小结
1、原文1首冠“太阳之为病”,原文 2、3条以“名为”结尾,前者为病 名,后者为其证之名。
2、发热恶寒,无汗头痛,体痛呕逆 脉浮紧,为太阳伤寒的主要脉证 ,亦是诊断太阳伤寒的依据。
2019/7/12
提要:指出温病病因、脉证及风温误治 的变证。
2019/7/12
伤寒论
55
分析: 太阳病-风寒 (病因) 发热 口渴 (症状) 不恶寒
2019/7/12
伤寒论
27
脉浮: 风 寒 外 束,
卫气抗邪于外。
2019/7/12
伤寒论
28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原文及序

《伤寒论》原文及序伤寒论原序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但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振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斃,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余宗族素多,尚馀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太守南阳张机仲景撰辨太阳病脉证篇卷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太阳之为病”的两种解释
“太阳”为提前
宾语 “病”是动词 其意义即为“患 太阳病……”
2013-8-11 伤寒论
“为”为动词 “之”为助词 其意义为“太 阳得病怎么样 呢?”
34
太阳病内涵
指原文1的脉
“病因”如原文6所 据: “太阳病,发热而 渴,不恶寒者为温 病”。
2013-8-11 伤寒论 35
证
(三)讨论
“恶寒、发热”每每 并见,为何提纲证不列举 发热一症?
1、发热是正气抗邪的反映, 与脉浮机理一样。
2、发热虽常见,但早 期每尚未发热而恶寒已 见。
3、反证法,若列举发热, 显然不能突出提纲证意义。
伤寒论 37
2013-8-11
(四)小 结
2013-8-11 伤寒论 38
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 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从经脉循行部位; 从经脉循行特点;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
2013-8-11 伤寒论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风 寒 外 束, 脉浮: 卫气抗邪于外。
2013-8-11
伤寒论
28
结 论
2013-8-11
1、脉浮既是表证,亦是 太阳病的主脉; 2、脉浮+恶寒可辨为表证; 3、脉浮+恶寒是辨表里证 的关键。
伤寒论 29
思
考
凭恶寒、脉浮可以 诊断为太阳病吗?
2013-8-11
伤寒论
30
风寒之邪, 头项强痛: 郁于经输。
《伤寒论》讲义--PPT课件

医学课件
3
第一节 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 伤寒学
《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组成部分,中医主 干桥梁课 研究对象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及历代医家研究与 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研究内容 六经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 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 最终目的 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
自唐代以来,一直是临床医生必读课程
对日本、朝鲜、南韩医学也有深刻影响。
医学课件
6
二、《伤寒论》作者与成书
作者:张仲景,名机,公元150-219年,荆 州南阳郡人,东汉末年 伟大的医学家。被 后人称为“医圣”。
成书约200-209年间。 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
医学课件
7
三、《伤寒论》的沿革
《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成书200-209)
医学课件
4
构成要素
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有较长发展史,有不同流派形成 有研究人员和研究文献 在某一大的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医学课件
5
第二节 伤寒学的地位、形成与发展
一、《伤寒论》的地位
是中医经典著作
是我国第一部阐述外感病并兼述杂病的辨 证论治医著
是我国第一部将理法方药一线贯联的理论 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奠定了中医辨 证论治基础。
20
六经辨证
是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 厥阴来划分外感病证治,是一个包括邪正、 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发展阶 段等理论以及治法、方药、调护在内的综 合性临床辨证论治体系。
医学课件
21
六经辨证体系:
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
太阳病-为初起阶段,病位在表(膀胱),病
机为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治以汗法。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2019/4/29
伤寒论
2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2019/4/29
伤寒论
23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19/4/29 但腑实未成 伤寒论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阳明三急下局面。 2019/4/29
伤寒论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家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019/4/29
217 “以燥屎在胃中”
大便秘结俱见
2019/4/29
伤寒论
32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2019/4/29
伤寒论
七版教材《伤寒学》七年制-72学时教学大纲

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伤寒学》教学大纲(供中医学专业七年制用)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织编写2004年5月天津中医学院伤寒论教研室讨论修订前言《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委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的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以适应21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要。
《伤寒学》大纲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水平及附篇三部分。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瘟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示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
尤其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征。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的辨证论治,继承前六版教材的成熟经验,在汤证条文阐述基础上,为保持理法方药一致性、临床概念的完整性,增加【辨证提要】,提纲挈领,掌握要点;以【难点电击】取代以往【文献摘要】,既指出疑点,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又避免以经释纯理论之枯燥;增加【案例选释】,强调经典的临床实践性,重在训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保留【现代研究】,展示当前研究平台及前沿;补充【学习要求】、【复习思考】,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汤证一级以上标题均用中英标示,以体现其现代化、国际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寒”从狭 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若从广义看 “寒” 者邪之义也。
一般认为“伤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 者糸指感受风寒邪气,后者指一切外 感病总 称,即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 病、温病。”本教材则偏重于狭义之伤寒。
2020/10/13
5
六经的含义
6
六经病的内涵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关系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 《伤寒论》与温病学关系
2020/10/13
7
四、六经辨证传变规律及名词术语
常见名词术语
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 概括,称之传经。
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再也不能用六经病提纲证加以概 括。
创立“六经证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 学形成奠定基础。
确立“辩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在诊断上强调脉证并重,为中医学诊断学八纲辨证奠定基础。
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药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 推动作用。
2020/10/13
4
三、《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概念
2020/10/13
22
(二) 分
析
恶寒: 风 寒 外 束,
卫气功能失常。
2020/10/13
23
恶 寒 特点
❖1、以自觉症状为主;
❖2、邪气不退,恶寒始终存 在,寒罢邪退;
❖3、恶寒每每与发热并见, 寒罢热退。
2020/10/13
2020/10/13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0/10/13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2020/10/13
太阳本证
太阳变证
太阳病证型
17
四、治 则
1、本证:辛温解表;
2、兼证:主证主方基础上加减;
2020/10/13
12
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第一节、太阳病概论
一、太阳的生理功能 太阳之气:膀胱、肺、胃、心、肾及其相应
经脉相互配合下所产生之气。
从部位名为表气 (就太阳病篇而言)
从功能则为卫气
太阳之气、卫气、表气名异实同。
2020/10/13
13
为何云太阳之气是上述脏腑、经脉功能 综合体现?现试从卫气的生成来看。
学术渊源:
张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基本理论, 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此从其自序:“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 阳大论》” 等为《伤寒杂病论》16卷。
系统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试下面二点加以阐述:
贡献:
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正气强弱
传变因素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2020传/10变/13 依据—脉证
8
五、六经病证治则
顾 护
太阳病—汗法
胃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祛邪为主 气
少阳病—和解法
保 存
太阴病—温中法
津
三阴病 少阴病—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液
厥阴病—寒热并用
前 提
攻补兼施
下
2020/10/13
目的 手段
9
六、古今学者研究《伤寒论》状况
六经辨证含义
六经辨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映, 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 律和内在联系,以阴阳为纲,分为两大类病 证(阳证、阴证)在此基础上又划分为六个 病证,反映外感病在整个过程中或病程的某 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病证,并非各不相连的 独立病证,作为《伤寒论》辨证施治的纲领。
2020/10/13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2020/10/13
11
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仲景文法归纳有如下六方面
倒装文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插笔法
简笔法(又名省文法)
繁笔法
炼笔法
喻笔法
始于晋唐,盛于宋金时期,而形成学派则在 明代,据统计唐宋以来研究伤寒不少于400家。
七、学习要求与方法
以教材为蓝本,因其有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免各家之见
首先要求熟读、精思、泛览
抓纲举目
纲者,六经之提纲,提纲证是对六经病证高 度概括,掌握六经提纲证能分辨六经病证。
2020/10/13
10
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其病势偏于某一经。
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 并能明显区分。
直犯:外邪不经太阳经直接侵犯阳明少阳而发病,起病即见阳明、 少阳证。
直中:体弱正虚,外邪不经阳经而直接犯三阴经,发病即见三阴 证。
传变规律
传变无一定次序,但有规律可循:津伤从热化,阳伤从寒化
伤寒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第一章 绪 论
伤寒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 辨证论治的一门学科,是我国第一部理、法、 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医 学巨箸。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
2020/10/13
2
一、伤寒学的沿革
张仲景生平筒介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由于张氏是一位伟 大的医学家,故后人称之“医圣”。
3、变证: 随证治之。
4、温病:
2020/10/13
18
五、预 后:
❖1、病愈; ❖2、传、变; ❖3、亡阳。
2020/10/13
19
一、太阳病提纲
2020/10/13
20
原文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 项强痛而恶寒。
2020/10/13
21
(一) 提 要
首先提出太阳病的基本脉 证。
又称提纲证。
太阳的功能: 统营卫,主表,为一身之藩篱。
为何云统营卫,主表? 人体肌表营卫循行之地; 卫气具有卫外功能。 为何云统一身之藩篱? 从经脉循行部位; 从经脉循行特点; 太阳为六经之首,统营卫主表。
2020/10/13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张机约生于公元150~211年卒,为南郡涅 ( ni )即今之河南南阳县人,一云: 今邓 县,穰东镇人。
伤寒学流传历史及版本状况
古之《伤寒论》今之伤寒学之原名为《伤 寒杂病论》,原书共16卷,内容有伤寒 、杂 病二大部份。大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
2020/10/13
3
二、《伤寒论》学术渊源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