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篇 郭杰

合集下载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伤寒论》太阳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伤寒论》太阳病篇证治规律研究

g ha te s
Lu
( Tre
in l
s
tis
e
o n
F e b r i le D is
o
e a s e s
g d is )

e a s e
a n
d t he P re
l he
u s a
s c r ip
t io n s a
n
d he rb s
o
M
e
T he
ns
o c c u r re n c e a n
n
if e
t a t iO R S
r rhe a

s
f q
m a
a s
t r ic {u ¨ e h p
r e s c r jp
d d ia
to m a c h s y n d ro m e
a
jth
v o m

jt
a n
c o ns a n
t jp a t jo
u jz
hj de
c o c
t jo
fhe
杨学

彭文博

岳 小强

第二 军 医 大学 中医 系经 典 著 作教 研 室
上海 20
04 33
太 目 的 :探 讨 《伤 寒 论 》 阳 病 篇 证 候 规 律 及 方 剂 药 物 的 应 用 规 律



方 法 : 用 频 次 法 计 数 太 阳 病 篇 主 要 症 状 方 剂 和 中药 出 现 的 百 分 率 用 层 次 聚 类 法 分 析 主 要 症 状 的 分 布 规 律

和 中 药使 用 规 律

伤寒论太阳病篇---郭杰

伤寒论太阳病篇---郭杰

伤寒论太阳病篇---郭杰加葛根汤。

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

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

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

若经气闭郁,项背强几几显著者,方用葛根汤。

气逆不降而呕逆者,方用葛根加半夏汤。

若表寒闭郁而内热烦躁者,方用大青龙汤。

兼寒饮内婷而见呕逆喘息者,或兼呕利者,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温病讨论较少,为表证恶寒轻发热重为特点,伴有口渴、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治宜辛凉解表。

太阳表证还有一种表郁轻症,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面赤、身痒为特征。

病程较长而病势不重,治以辛温小发其汗。

其病邪略重者,方用桂枝各半汤。

病邪略轻者,方用桂二麻一汤。

兼里热者,方用桂二越一汤。

伤寒外感病,若表邪传里、热郁胸膈者,以心烦懊恼为特点,方用栀子豉汤。

兼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兼呕吐,方用栀子生姜豉汤。

肺热壅盛、汗出喘息,治宜麻杏石甘汤。

此二证病位便于上焦。

太阳表证,失治误治,在久虚之人或阴盛之体,多致虚证变证,而与三阴密切相关。

若心阳虚损、心悸喜按者,方用桂枝甘草汤。

兼下焦饮动、欲发奔豚这,治宜桂枝甘枣汤,兼心烦不宁烦躁者,治宜桂甘龙牡汤。

兼痰扰惊狂者,治以桂枝救逆汤。

兼下焦阴寒上冲发为奔豚者,治以桂枝加桂汤。

若失治误治而为中焦虚寒变证者,因其临床表现不一,而有不同的证治。

汗后脾气虚损而气滞腹满者,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若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而见腹中急痛等,可与小建中汤,若表证误下,脾土受损,治变证不解、邪热而利者,治以桂枝人参汤。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太阳病篇总结1、太阳本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表郁轻证)、太阳腑证(太阳蓄水、太阳蓄血);2、太阳变证:3、太阳类似证分述如下:1、太阳病症(1)太阳经证1)太阳中风(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临床表现;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

2)太阳伤寒(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临床表现;以寒邪袭表、卫病营郁为基本病机。

3)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

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以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1)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表现。

2)核桃承气汤(泄热化瘀)抵当汤(丸)(破血逐瘀)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病变证:失治或误治后,新的病证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并无固定程式所循,如:热郁胸膈的虚烦证、邪热壅肺的咳喘证、里热夹表邪的下利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以及阴阳气血两虚证、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等症候的辨证论治。

a.【热证】——病位不同《上焦热证》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用栀子豉汤类。

邪热壅肺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中焦热证》热入阳明,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下焦热证》热迫肠道用葛根芩连汤。

b.【虚寒证】——所伤脏腑不同,病情轻重兼挟不同《心阳虚证》心阳虚心悸用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太阳病篇核心总结尽在此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核心总结尽在此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核心总结尽在此篇!太阳病太阳本病中风,以桂枝汤主之伤寒以麻黄汤主之风寒两感,以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伤寒而内有火郁,以大青龙汤主之中风内有火郁,以桂枝二越婢一汤主之伤寒而内有水饮结中上焦,以小青龙汤主之表已解而内燥,以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茯苓甘草汤主之表退而热结血分,以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主之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表寒未解,而内有火郁,以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表解而内燥,以人参石膏汤主之表解而里热,以调胃承气汤主之入太阴去路∶表未解而里湿,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阳虚,以甘草干姜汤主之表解而里阴虚,以芍药甘草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急,先以四逆汤主之,后以桂枝汤主之表风未解而里虚,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主之表未解而里热,以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未解而里寒,以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表风未解而里微咳,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表解而里湿,以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表虚而里实,以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里实而宜吐,以栀子浓朴汤栀子干姜汤,栀子香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汤,随证主之入少阴去路∶表虚汗漏,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汗出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里虚恶寒,以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里寒有湿,以茯苓白术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有水,以真武汤主之里虚亡阳,以桂枝甘草汤主之里寒欲作奔豚,以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里虚亡阳惊狂,以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主之里虚亡阳烦躁,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表解而里阳虚,以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主之太阳坏病结胸痞证结胸证重者,以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主之轻者以小陷胸汤主之痞证表未解而里虚,以桂枝人参汤主之表已解而里实,上有热,以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表已解而里实,下有寒,以附子泻心汤主之表解而里有水,以十枣汤主之表解而里有寒、有热,以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主之里湿而便滑,以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里湿而水停,以五苓散主之表解而里郁,以旋复花代赭石汤主之里寒而可吐,以瓜蒂散主之从古至今,《伤寒论》的神话一直在流传,“药少而精,出神入化、起死回生、效如桴鼓”,正是经方千年不衰的真相。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4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4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第二篇第4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第一章:太阳病第二篇:太阳伤寒证治第四节:太阳中风,伤寒合病(一)桂枝麻黄各半汤(二)桂枝二麻黄一汤(三)桂枝二越婢一汤(一):桂枝麻黄各半汤【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麻黄、生姜、炙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

【功用】小发其汗,以解表邪,小小汗之以和营卫。

【煎法】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你看,病程已经长了,现在得症状表现是什么呢?“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疟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寒热交错,一个是阵发发作,那么这里得如疟状是“寒热交错如疟装”还是“阵发发作如疟状”呢?我们往下看原文就可以知道,从发热的特征来看是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发热恶寒同时并见发热比较明显而恶寒比较轻,他没说寒热交错,那是什么如疟状呢?隔过“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下面有一日二三度发,一天发作两三次,因此我们就知道这个证候的特点是“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一天发作两三次。

那么这是不是邪气入少阳的表现,是不是邪气传阳明的表现?他下面说了两段话,“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其人不呕说明邪没有入少阳。

我们前面曾经说过,少阳病是胆热气郁的证,那么邪入少阳,胆火最容易犯胃而容易出现起呕、多呕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伤寒论》里常常以呕吐的存在和不存在来提示少阳病的存在和不存在。

所以我们前面讲第四条的时候,那么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那个“颇欲吐”就提示邪入少阳。

我们这里的“其人不呕”就提示这是邪气没有入少阳,没有出现少阳症状。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

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

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

由于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

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

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

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

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

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用桂枝汤证。

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

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

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

若经气闭郁,项背强几几显著者,方用葛根汤。

气逆不降而呕逆者,方用葛根加半夏汤。

若表寒闭郁而内热烦躁者,方用大青龙汤。

兼寒饮内婷而见呕逆喘息者,或兼呕利者,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温病讨论较少,为表证恶寒轻发热重为特点,伴有口渴、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治宜辛凉解表。

太阳表证还有一种表郁轻症,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面赤、身痒为特征。

病程较长而病势不重,治以辛温小发其汗。

其病邪略重者,方用桂枝各半汤。

病邪略轻者,方用桂二麻一汤。

兼里热者,方用桂二越一汤。

伤寒外感病,若表邪传里、热郁胸膈者,以心烦懊恼为特点,方用栀子豉汤。

兼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兼呕吐,方用栀子生姜豉汤。

肺热壅盛、汗出喘息,治宜麻杏石甘汤。

此二证病位便于上焦。

太阳表证,失治误治,在久虚之人或阴盛之体,多致虚证变证,而与三阴密切相关。

若心阳虚损、心悸喜按者,方用桂枝甘草汤。

兼下焦饮动、欲发奔豚这,治宜桂枝甘枣汤,兼心烦不宁烦躁者,治宜桂甘龙牡汤。

兼痰扰惊狂者,治以桂枝救逆汤。

兼下焦阴寒上冲发为奔豚者,治以桂枝加桂汤。

若失治误治而为中焦虚寒变证者,因其临床表现不一,而有不同的证治。

汗后脾气虚损而气滞腹满者,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若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而见腹中急痛等,可与小建中汤,若表证误下,脾土受损,治变证不解、邪热而利者,治以桂枝人参汤。

素有痰饮之人,或误治之后,三焦功能失常,进而饮生,可形成阳虚饮停诸证。

若汗下后致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者,方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吐下后脾阳虚弱,饮停于内,方用苓桂术甘汤。

胃虚水停者,方用茯苓甘草汤。

肾阳虚而见水气泛者,治以真武汤。

体虚之人感受外邪,而汗下失序,致阳气暴虚,见昼烦夜静脉沉微者,主以干姜附子汤证。

汗下失宜致阴阳两虚而阳衰为主者,方用茯苓四逆汤。

若阴阳两虚相对均衡,而以
脚挛急、恶寒肢厥为特点者,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而心阴阳两虚致脉结代、心动悸者,方用炙甘草汤。

后复其阴,治以芍药甘草汤。

若中阳虚累及少阴而见厥逆者,治以四逆汤。

有外邪不解,使邪入下焦,膀胱气化传导失司,而致水蓄下焦,以口渴欲饮、小便不利,甚则吐者,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

有外邪深入下焦血分,血热互结,证见如狂发狂、脉沉、少腹急节胀痛等。

其轻者,治以桃核承气汤;其重而急者,治以抵当汤,其重而缓者,治以抵当丸。

有外邪陷入心胸部,与痰涎水饮之邪搏结,而致心胸窒痛,结硬者,为结胸证。

寒实结胸者,为外邪入里与寒痰水饮相结于心胸部位,治以三物小白散;热实结胸者,为邪热与痰饮相结于心胸部,其中水热互结,病理程度重而范围广,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甚或心下致少腹硬满而痛为大结胸证,方用大陷胸汤;而痰热互结与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为小结胸证,治以小陷胸汤。

若有形邪热聚于心下,气滞而痞者,是谓热痞,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兼阳虚者,方用附子泻心汤。

若无形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而致痞证者,谓之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用半夏泻心汤。

兼水饮食滞而伴有干噫食臭者,治以生姜泻心汤。

若兼微虚痞利严重者,方用甘草泻心汤。

有饮停胸胁之悬饮,方用十枣汤。

胃虚痰阻之噫气不除证,治以旋覆代赭汤。

太阳表邪不解,或失治误治,邪气可以传其他经。

既能传阳明,也能传少阳,至于先传阳明还是先传少阳,或成并病,并无固定的模式。

太阳病甚则可以直传三阴经,其中以传入少阴者为多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是六七天,但如果可以及时治疗,就能够截断病程,使汗出表解而早日痊愈。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表里同病或多经同病的证候。

仲景也对此作出了条文的罗列。

如表里同病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重证宜先,轻证宜后。

具体而言,表里同病,若里证属虚寒性质且重者,宜先里后表,先扶其正后祛其邪;相反,若里证属热属实,一般先解表后攻里;但若里证重且急,虽里证为实,宜先攻里,后再言表;更有甚者,表里同病而无明显轻重之别,审时度势,活法圆机,是辨证论治的特别之处,亦是如此,才能有临床数剂而愈的神奇疗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