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伤寒论-太阳病腑证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

中医考试伤寒论——太阳病辨证论治细目一太阳病本证要点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释义】本条论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
“阳浮而阴弱”,既指脉象浮缓,又言病机营卫不调,即卫阳浮盛、营阴失守。
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营卫之气受邪,卫气奋起抗邪,趋向于外,与邪相争则见发热、脉浮,故曰“阳浮者热自发”;卫气受邪,失于固密,营阴不能内守,泄漏于外,则见汗出,故曰“阴弱者,汗自出”;卫气为风寒所袭,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肌疏,故见恶风恶寒。
太阳中风为表证,其热不似阳明里热发自于内,其热势不高,故曰“翕翕发热”。
太阳中风证表气不和,每每影响里气,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见鼻鸣;胃气上逆,可见干呕等。
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温经通阳,疏风散寒。
芍药酸苦微寒,敛阴和营,二者等量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敛,一开一合,于解表中寓敛汗养阴之意,和营中有调卫散邪之功,调和营卫。
因脾胃为营卫生化之本,故又用生姜、大枣益脾和胃。
生姜辛散止呕,助桂枝以调卫。
大枣味甘,补中和胃,助芍药以和营。
姜、枣合用,亦有调和营卫之功。
炙甘草补中气且调和诸药,与桂枝、生姜等辛味相合,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阳之力;与芍药等酸味相配,酸甘化阴,能增强益阴之功。
要点二伤寒表实证1.麻黄汤证【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5)【释义】本条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外邪袭表,正邪交争,表闭阳郁,不得宣泄,故发热;寒邪束表,卫阳被遏,失其温煦之职,故恶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营阴闭郁故无汗。
头项腰脊为太阳经脉循行之处,寒邪侵袭太阳经脉,经气运行不畅,故见头痛,腰痛,身疼,骨节疼痛。
肺主气,外合皮毛,毛窍闭塞,肺失宣降,肺气不利,故气喘。
由于其喘与毛窍闭塞相关,故言“无汗而喘”。
麻黄汤方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
《伤寒论》原文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

《伤寒论》原⽂背诵条例便捷背诵版(建议收藏)【太阳病提纲】1.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太阳病分类-太阳中风】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分类-太阳伤寒】3.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本证【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桂枝汤证】4. 太阳中风,阳浮⽽阴弱,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5.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6.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7. 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厚朴杏⽂汤证】8.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汤主之。
9.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佳。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加附⽂汤证】1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去芍药汤证】11.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中风表虚证-兼证-桂枝新加汤证】12. 发汗后,⽽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黄汤证】13. 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汤证】14. 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15.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葛根加半夏汤证】16.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病经证-伤寒表实证-兼证-⽂青龙汤证】17. 太阳中风,脉浮紧,恶寒发热,⽽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辨证

热盛者,禁用桂枝汤 兼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中⻛兼经气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该方没有麻⻩,不用啜热粥。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中⻛兼肺气不利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中⻛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太者,阳桂病枝,加发附汗子,汤遂主漏之不。止,其人恶⻛,小便难,四肢危急,难以屈伸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仲景治法:扶阳以固阴
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葛根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 脉浮紧 葛根加半夏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下利,呕吐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太阳表实证,兼⻅小便不利 大⻘⻰汤证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太之也阳。。中若⻛脉,微脉弱浮,紧汗,出发恶热⻛恶者寒,,不身可疼服痛之,。不服汗之出厥而逆烦,躁筋者惕,肉大瞤⻘,⻰此汤为主逆 太逆阳。表实证,兼⻅烦躁。太阳表实证为发热,恶寒,不汗出,体痛,呕 小⻘⻰汤证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伤不寒利表,不少解腹,满心,下或有喘水者气,,小干⻘呕⻰发汤热主而之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即口不渴,小便不利,少腹满,喘者 表郁轻证 桂枝麻⻩各半汤证
误治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予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予桂枝汤。
伤寒表实证 麻⻩汤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节疼痛,恶⻛无汗而喘着,麻⻩汤主之 兼⻅脉浮紧
病机:⻛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煎剂服。法:温覆取微汗;先煮麻⻩去上沫;一付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 麻⻩汤禁例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亡血家 汗家 衄家,经常出鼻血的人 兼证 葛根汤证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兼证
主治方中随证加减
本证
太阳病
变证
治则与治法
辛凉解表
温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太阳病治疗与转归
太阳病转归:
(1)痊愈:汗之得法,表解而愈;
(2)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传
阳明
太阳病 内陷少阳 三阴(少阴多见)
(3)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病提纲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 汗出、恶风:太阳表虚证 食少、腹胀、畏食生冷、口干不欲饮:寒 饮内停之太阴病。
• 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汤合外 台茯苓饮,重白术用量(18g),以温中生 津通便。
• 桂枝15g、白芍12g、茯苓20g,党参 15g,白术18g,生姜15g,枳实10g, 陈皮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病因:风寒外袭
主症与病机:
脉浮
外邪束表
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 (风寒犯
太阳经气郁滞
恶寒
表)
卫阳被遏,温煦失职
热型:恶寒与发热并见。病在太阳,卫气
抗邪,当有发热。本条虽未言及,但应知有发热
一症。
释疑:
提纲证中为何未提及发热?
太阳伤寒证早期可有短暂的“或未发热 ”
相对而言“恶寒”更能突出太阳表证的 特征
头为诸阳之会,太阳病必然头痛,故头痛的 减轻与否。决定预后。
✓ 欲作再经,何以要针足阳明?
欲作再经,是指病至第七日尚未痊愈而邪气 有向阳明传变的趋愈,针足阳明的经穴(如足三 里、趺阳)使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则邪气 不得内传,仍可出太阳之表而愈。这与《全匮要 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是一致的。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与鉴别

伤寒论太阳病提纲证及鉴别提纲证: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条辩》:太阳者,膀胱经也。
其脉起于目内,上额交巅,从巅入络脑。
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
挟脊,抵腰中,乃六经之首。
主皮肤而统荣卫。
1、有一分脉浮,就有一分表。
脉浮,《伤寒论》以相关中医著作中,对脉浮的表述有很多,但又各不相同,放到这里的脉浮是太阳表证脉浮,其脉象为: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举之泛泛而有余,如水上漂木。
也是和芤脉和弦脉浮在表相鉴别。
太阳病脉浮的病机是,体表受风寒之邪,正气抗邪与表,气血浮盛于外,脉应之以浮。
所以后世医家也称“有一分浮,就有一分表。
”在鉴别时,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如果重按中空的,可能为虚阳外浮的表现;(2)这里的脉浮是相对个体而言,也就是要与基础病脉相联系。
在《伤寒论·辩脉篇》中:“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的说法,也就是在诊脉的时候要注意胖瘦、长幼、男女等不同带来基础性区别,有时候也要考虑春夏秋冬四时变化带来的差异。
(3)这里的表证指向也是广泛的,不仅仅是说狭义伤寒中的外感太阳病,现代中医实践中,不仅仅用以辨证论治伤寒感冒,同时包含荨麻疹、黄疸型肝炎引起的脉浮、身痒等表证,所以就不能将脉浮主表限定在太阳表证上。
2、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
这句话和上面一样,但意义却不同,它是后世温病学派认为伤寒温病不属于表证的一个依据。
“而恶寒”,这里的“而”表示的递进和并列关系,就是“而且”的意思。
其病机为:风寒邪气伤人体表卫阳奋起反击,体内阳气不足,温煦肌肤功能失调,人就感觉到寒冷。
所以后世医家总结说:“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
”但在鉴别太阳病恶寒的时候,也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1)素体阳虚,肾阳不足,大多可以看到恶寒的证状,鉴别时要结合是否脉浮,以及有无疼痛和疼痛部位等因素。
(2)总体思路是,病证体现的表证,脉和证相符合。
3、头项强痛。
这里的强痛,主要发生在太阳经循行的部分,由面部开始,从头到后背到足,头痛也表现在后头部,颈部为后颈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瘀停滞,荣气不能 敷布而发黄
瘀热互结,病在血分 而发狂
蓄血重症 抵挡汤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抵挡汤方
水蛭(熬) 虻虫各三十个(去翅足,熬) 桃 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洗)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不下更服。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据《素问·宜明五气篇》:“膀胱不利为癃,不约 为遗溺。此病责之于膀胱气化功能失职而致, 治当调理气化功能。取五苓散加覆盆子、桑螵 蛸、龙骨、炙甘草。水煎,服药六剂。睡中已 知尿意,有时能自动起床小便。上方加双花, 继服药十余剂,遗尿消失。(聂惠民医案)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思考应如何辨证?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辨证: 瘀滞日久,郁而化热。经云:“血实者宜决
之”,用桃核承气汤逐淤通经。 桃仁12克,大黄9克(后下),芒硝9克(冲),
甘草3克,桂枝6克 3剂。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药后经来紫黑,所下血块甚多,腹部不痛,烦 热亦松。用四物汤加味调理,月经从此正常。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 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 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治法:泻下瘀热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杜某某,女,18岁。因遭受惊吓而精神失常, 或哭或笑,惊狂不安。伴见少腹疼痛,月经延 期不至。舌质紫暗,脉弦滑。(《经方临证指 南》)
脉浮数 烦渴
表邪不解、表证仍在
表邪入里,膀胱气化失 职,下焦蓄水,津液不
能上乘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原文】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
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4)
词解
水逆:水邪停蓄膀胱,气不化津,而致口渴饮 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词解
程?
1. 胃中干:胃中津液不足
2. 消渴:非病名,指口渴而饮水不解的症状。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胃中干 (津液损伤) 太阳病过汗
烦躁、不得眠、口 和胃气 渴欲饮水等症状
表不解, 外邪随经 入腑,膀 胱气化失 司
微热、消渴、 小便不利等
五苓散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原文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摘《续名医类案》)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栾某某,48岁,女,少腹胀,全身浮肿已一月。 小便时尿道有发热疼痛感,但小便通畅,化验 无异常发现,全身浮肿,憋胀,夜卧不宁,不 能坚持工作,曾服中药八正散等二十余剂无效。 少腹部有压痛,烦躁,健忘,易怒。脉滑,舌 胖苔白。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按语:瘀血内停,挟有郁热,以致月经先期, 表现为少腹刺痛、拒按等一派瘀滞现象。瘀血 不去则新血不生,故用桃核承气汤下其瘀热, 多年痛经得以速愈。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李某某,女,28岁。春三月经水来多,八日方止,因当烈日 摘茶,忽然小腹急痛,上冲心膈,寒热往来。喜呕,药不得 入口,手足厥冷,气闭神昏。医以附子五积散加减等方治之 不效,更延余诊。脉象沉伏,舌苔黄,质暗红。查此病经水 大来八日,医者无不以虚治之,岂知热邪乘虚内入血室。仲 景治热入血室有小柴胡法,然小柴胡乃和解之方,今热邪势 急,必用急攻。况血海隶于阳明,以少阳为来路,当以阳明 为去路。宜泄热逐淤,拟桃仁承气汤。
肺失宣散和肃降,则痰壅于肺;脾失健运,则运化 水湿和散精功能减退,津液环流迟缓,而生湿生痰; 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气滞而致津液停留,为痰 为水。三焦水道不利,不仅直接影响津液的环流, 而且也影响着津液的排泄。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主要是指元炁亏损,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 减退,而致水液潴留,上下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津 液化为汗液,主要是肺的宣发功能;津液化为尿液 主要是肾的蒸腾气化功能。肺和肾的功能减弱可以 引起水液潴留,发为水肿,但是肾的蒸腾气化则起 着主宰排泄的作用。这是因为,在肺失宣发,腠理 闭塞,汗液排泄出现障碍的情况下,津液经过代谢 后的废液,仍可以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反之,如 果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减退,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出现 障碍,则必致水湿泛滥而为水肿。
【原文】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
甘草汤主之。(73)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
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茯苓甘草汤-----水停中焦
握蓄血证。 2.了解抵当丸证。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治法:通阳化气行水,兼以解表
重点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1、膀胱气化失职 2、湿热蕴结 3、热邪壅肺 4、肝郁气滞 5、尿道阻塞 6、中气下陷 7、肾气衰弱 .......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 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表未解
先解外
表已解,少 腹急结
桃核承气汤
如狂、少腹急结者----热在血分,气血不 通,瘀结下焦,上扰心神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 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 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 微利。
理解津液输布和排泄的过程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膀胱的气化作用其本质是肾气化作用的 一部分,膀胱与肾共同完成气化作用而
对津液进行气化和排泄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 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 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用:桃仁12克,桂枝6克,大黄12克,芒硝6克,炙草6克。 连服3剂,厥回呕平,粪下黑物,痛缓神清。惟肚腹胀大改进
小柴胡汤加山楂、益母草、当归、川芎、广皮、厚朴、云连, 两周全安。 按语:用桃仁承气汤治热入血室实证,确有新义,值得进一 步探讨。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原文】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
膀胱气化不利
血热互结于下 焦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张意田治冉口焦姓人,七月间患壮热舌赤,少 腹闷满,小便自利,目赤发狂已三十余日。初 服解散,继则攻下,但得微汗,而病终不解。 诊之脉至沉微,重按疾急。夫表证仍在,脉反 沉微者,邪陷于阴也。重按疾急者,阴不胜真 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矣。此随经瘀血结于 少腹也,宜服抵当汤。乃自制虻虫、水蛭,加 桃仁、大黄煎服。服后下血无算,随用熟地一 味捣烂煎汁,时时饮之,以救阴液。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膀胱气化失职
水停于内,津液
不得上乘故小便 不利,消渴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津液的输布障碍,指元炁推动力下降,津液得不到 正常的输布,导致津液在体内环流迟缓,或在某一 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 饮。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涉及肺的宣发和肃降、脾 的运化和散精、肝的疏泄调达和三焦的水道是否通 利等各个方面。
【原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
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外已解,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 气汤。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思考:
“热结膀胱” 的病位在哪里?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膀胱 胞宫 肠腑
下焦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 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124)
抵挡汤主之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随经 瘀热在里
传经or经传
表邪化热,随 经入里,而入
于血分
瘀热在下焦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表邪入里 脉由浮转沉
结于胸胁 结于下焦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中临--曹正同
1
蓄水证 蓄血证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目的要求】 掌握蓄水证。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原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
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71)
回忆体内水液的代谢过
白饮:即米汤,又做白米饮。
1两=24铢 1铢=0.651克 1两=15.625克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五苓散
猪苓、茯苓、泽泻--导水下 行,通利水道
白术--健脾燥湿
桂枝--通阳化气以行水,解 表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水 不解,甚则饮入则吐,苔白滑。
思考如何 辨证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处方
桂枝三钱 茯苓四钱 泽泻五钱 猪苓三钱 苍术三 钱
此外寒内饮为患,为五苓散方证。 结果:上方服三剂症减,继原方服六剂,诸症
基本消除。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王某,男,13岁,患儿遗尿,从小一直尿床, 经治疗效果不理想,加之患儿怕羞,治疗难于 坚持,至今仍遗尿,时伴有尿频,无尿急、尿 痛。发育正常、营养良好,脉沉略弦,苔薄白, 舌尖红。
分
表里同病
结胸 蓄血 急者救里
但愿人间常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
【原文】 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