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太阳病篇资料
《伤寒论》之第一章太阳病脉证并治(一)

《伤寒论》之第一章太阳病脉证并治(一)六经病欲解时:少阳病欲解时:寅至辰(3点——9点)太阳病欲解时:已至未(9点——15点)阳明病欲解时:辛至戌(15点——21点)太阴病欲解时:亥至丑(21点——3点)少阴病欲解时:子至寅(23点——5点)厥阴病欲解时:丑至卯(1点——7点)六经病的欲解时与病情加重时间相同:由于在该时段经气最旺,易驱邪外出,可以通过助正祛邪的办法驱邪外出。
如果正气无力驱邪外出,由于该时段经气最旺,正邪斗争激烈,因此表现为病情加重。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分析:七天表邪解除,体质弱者还须五天正气恢复,才能康复。
太阳病的传与不传(原文4、5)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中风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治疗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桂枝汤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一、桂枝汤适应证①太阳中风证(原文2、12、95、45、56、15)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分析:发热——风阳伤卫阳,两阳相争,卫阳出现病理性亢奋。
(卫强)汗出——风阳伤卫阳,卫外失司,风性开泄(风主疏泄)使营阴外越而为汗。
恶风——(当风则恶,无风则缓)风寒邪气伤表阳,表阳被伤,温煦失司。
脉缓——(脉浮而缓,形态松驰而柔软)没有寒邪,汗出伤营,脉道松驰。
(营弱)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分析: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治疗: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45.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56.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
太阳病脉必浮,发热恶寒,头疼,项强。
否则非太阳病。
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自发汗,皆用桂枝汤。
解肌法。
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无发汗,皆用麻黄汤。
发汗法。
太阳病误吐法治疗,伤害胃气,则造成发热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或发热不欲近衣而心烦。
太阳病误下法治疗,则因伤害胃肠机能而造成下利清谷,心下痞硬,协热而利及结胸等。
太阳病若过发汗,亡津液,胃肠干燥则转化阳明;若太阳大汗亡阳则转少阴。
太阳失治或误治伤津则转变少阳。
太阳误下伤害胃气则下利清谷而转入太阴
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发热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
少阴病恶寒四肢逆冷;太阴病手足冷;厥阴病厥热胜复。
跟郝老学《伤寒论》--太阳病

跟郝老学《伤寒论》--太阳病太阳病概说一、成因1、风寒外袭(常见)2、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袪邪达表,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比较少见)二、病位1、足太阳膀胱经、腑,未涉及手太阳小肠经、腑2、肺(太阳主表,肺主皮毛)三、生理1、经: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脚,是人休最长,穴位最多的经脉,行于头、项、后背,其脉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借督脉和肾阳主一身表阳。
其经别散布于心。
2、腑:膀胱司气化,位于下焦和肾相连。
1)化生阳气,输布体表,“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2)参与水液代谢:化生津液并输布上承,排出废水。
3、阳气:大阳,巨阳,三阳。
阳气化生于下焦,补充于中焦(借助于脾胃摄入的水谷精微),宣发于上焦(借助于肺气的宣发),输布于体表。
4、太阳主表:(太阳阳气输布到体表的功能),“太阳主表而统营卫”,在体表的阳气又叫卫气1)肥腠理:温养肌表;2)司开阖:管理汗孔开阖,调节体温;3)卫外而为固:防御外邪。
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1、本证:发生在太阳本经本腑(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的证候1)表证(经证,浅表)A、有汗(中风):桂枝汤B、无汗(伤寒):麻黄汤C、表有小寒不角,营卫之气已有不足,或内有阳郁化热:麻桂合方麻黄桂枝二方的其它适应证、禁忌证及加减应用。
2)腑证:A、气分证:小便不利、口渴、少腹苦里急,脉浮数,身微热,治用太阳蓄水证,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B、血分证:表邪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少腹急结、胀满,如狂或发狂。
治用桃核承气汤(泄热为主),抵当汤(破血逐瘀),抵当丸(化淤缓消)2、变证:太阳病失治或误治后,新的证候不能用六经病命名的。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寒者温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3、类证:类似太阳表证,作鉴别比较。
伤寒论课件——太阳篇(概说,第一节)

——初感外邪,多表现为太阳 病。 (太阳为六经之藩篱)
——指初病太阳的脉象(浮脉)
——仍为太阳病
为不传
——邪有入里化热之征 ——邪气入里,胃气失和 ——阳热内盛,扰动心神
为传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
【原文】(8)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
尽①故也。若欲作再经②者,针足阳明,使经不 传则愈。
(针阳明经穴,如足三里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9)
【原文】(9)
太阳病,欲解时①,从巳至未上②。
【词解】
①欲解时:指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②从巳至未上:是9时至15时之内。
【提要】
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推论太阳邪气欲 解的时间。
【释义】 •太阳病欲解时
邪气可能得到解除的时间。
•从巳至未上
再逆促命期
【释 义】
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 胆汁外溢。 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7)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原文】(7)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 数六故也。
卫闭营郁 辛温发汗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风热外袭 脉数 。
辛凉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误治后的变证
【释 义】
若发汗已(误用辛温发汗):
➢身灼热 ➢脉阴阳俱浮 ➢自汗出 ➢身重 ➢多眠睡 ➢鼻息必鼾 ➢语言难出
邪热壅盛,灼伤津液,其热更炽。 邪热充斥内外。 热迫津泄。 热壅气滞,经脉不利。或热盛伤气 热盛神昏。 邪热壅肺,呼吸不利。 热盛神昏,或热壅于肺。
《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病篇小结传承岐黄薪火,一个有质地有温度的公众号艾御享堂一、初起特点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二、太阳病分类中风----桂枝汤伤寒----麻黄汤温病中喝----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而渴《金匮要略》湿痹----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金匮要略》*风胜于湿—桂枝附子汤*湿胜于风---去桂加白术汤*风湿留着关节---甘草附子汤三、太阳病兼证变证1——兼里热恶寒发热,不汗出,烦躁——大青龙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桂枝二越婢一汤太阳病兼证变证2---兼水饮兼水饮---饮邪射肺---小青龙汤太阳病兼证变证3----邪入太阳经输-----项背强几几Ⅰ、无汗恶风------葛根汤Ⅱ、有汗恶风------桂枝加葛根汤太阳病兼证变证4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兼证变证5-----瘀热互结在里浅-----桃核承气汤深-----抵当汤缓-----抵当丸太阳病兼证变证6兼肺气郁闭-----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太阳病兼证变证7----表里同病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小柴胡汤肢疼发热恶寒,微呕支结-----柴胡桂枝汤太阳病兼证变证8----里实邪甚壅滞-----大柴胡汤正伤燥结-----柴胡加芒硝汤太阳病兼证变证9水气不化------五苓散太阳病兼证变证10---里虚寒阳不外达身痛----四逆汤心中悸烦,腹中痛----小建中汤太阳病兼证变证11阴阳两虚----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太阳病兼证变证12----里热里热----白虎汤里热津气两伤----白虎加人参汤太阳病兼证变证13热入血室-----小柴胡汤或刺法四、汗吐下变证汗后虚证汗后实证误下汗吐下变证火逆水潠----文蛤散汗吐下变证1-----汗后虚证①气营两伤Ⅰ、身疼---新加汤Ⅱ、营卫俱虚-----芍药甘草附子汤②阳虚Ⅰ、卫阳虚----桂枝加附子汤Ⅱ、心阳虚a、桂枝甘草汤b、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Ⅲ、肾阳虚a、真武汤b、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肾气动)Ⅳ、脾阳虚-----厚朴生姜半夏人参大枣汤汗吐下变证2----汗后实证热邪迫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汗后里实----调胃承气汤热炽津伤----白虎加人参汤汗吐下变证3---误下A协表热下利Ⅰ、里实热----葛根黄芩黄连汤Ⅱ、里虚寒----桂枝人参汤阳虚胸满Ⅰ、胸满脉促----桂枝去芍药汤Ⅱ、若微恶寒----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神气浮越---胸满烦惊---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水结火郁---小便不利,心烦---柴胡桂枝干姜汤汗吐下变证3----误下B①结胸Ⅰ、大结胸(热与水结)大陷胸汤(丸)Ⅱ、小结胸(热与痰结)----小陷胸汤Ⅲ、寒实结胸(寒与水结)----三物白散② 脏结----难治③痞证Ⅰ、热痞----大黄黄连泻心汤Ⅱ、寒热痞----附子泻心汤Ⅲ、痰气痞----半夏泻心汤Ⅳ、水气痞----生姜泻心汤Ⅴ、胃虚痞----甘草泻心汤Ⅵ、胃虚气逆----旋覆代赭汤汗吐下变证4----汗下吐变证热扰胸腹Ⅰ、栀子豉汤Ⅱ、栀子厚朴汤Ⅲ、栀子干姜汤表里阳虚Ⅰ、干姜附子汤Ⅱ、茯苓四逆汤饮停中焦Ⅰ、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Ⅲ、茯苓甘草汤汗吐下变证5----火逆烧针烦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惊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奔豚----桂枝加桂汤五、合病并病合病①太阳阳明合病a、下利----葛根汤b、不下利,但呕----葛根加半夏汤c、喘而胸满----麻黄汤②太少合病a、自下利----黄芩汤录自《伤寒论讲解》b、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汤并病①太阳阳明并病-----阳郁于表、发汗不彻 -----宜发小汗②太阳少阳并病a、头项强痛或眩冒----刺法b、心下硬颈项强-----刺法六、太阳病类似证胸有寒痰----瓜蒂散水结胸胁----十枣汤七、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仅供临床参考,非专业医生请勿试针试药ID:hnbfdycx艾御享堂。
伤寒论太阳病纲要

三、辨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1、提要:辨外感病阴阳两大证型及愈期的判断。
病--指六经病证
2、辨证的依据:
发热
发于阳――阳证(正气与邪抗争)
恶寒
无热
发于阴――阴证(正虚无力与邪抗争)
辨太阳病传与不传
【原【文原】文】
伤寒二三
吐,,伤太若寒阳燥一伤烦受日寒,,之脉一太,数阳日急脉受者之,,为脉传若也日阳静。者,证(,4为)阳不不明见传。少者颇欲
作再经者,针足阳明 ,使经不传则愈。
(8)
根据脉证,辨病之传与不传
1、词解: 行其经尽:指病在一经由盛到衰的过程。 欲作再经:指太阳病未愈,有愈传阳明之势。
2、提要:太阳病自愈之理,及预防传经的方 法。
根据脉证,辨病之传与不传
【【原原文文】 】
没有完全爽 适
风家风表家解表不解了不了了者了,者十,二日十愈二。日(愈1。0)
误火变证:
• 发黄_热盛熏灼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 如惊痫,时瘛疭--热迫神明,引动肝风 • 若火熏之--火邪伤营,瘀热郁蒸
预后:
• 一逆尚引日-- 一次误治,正气损伤不甚, 尚可迁延时日
再逆促命期--反复误治,必致阴液耗竭, 病势垂危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发 身灼热,自汗出
汗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表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病因:寒邪袭表
证 • 发热 • 热
卫气达表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卫气未能达表,先恶寒后发
•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
(卫阳被遏)
• 体痛---寒邪外束,经脉受阻,运行不畅
• 呕逆---毛窍壅滞,卫气不通,胃气上逆
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 纲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伤寒论》中明确了六经辨证的中医辨证理论基础。
论言:太阳病证,其症以发热,头疼、恶寒、咳嗽等症状为主。
少阳病证,其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没有食欲等症状为主。
阳明病证,其症以口渴、高热、大汗出、便秘等症状为主。
太阴病证,其症以腹满、乏力、大便溏稀等症状为主。
少阴病证,其症以严重腹泻、晕眩发热、恶寒等症状为主。
厥阴病证,其症以咽痛,往来寒热、腹泻等症状为主。
传染性疾病(外感类疾病)进入体内的一般规律(即《伤寒论》六经传变的变化):病毒首先进入太阳经(体表),肺主皮毛,所以有咳嗽、头疼、发热等症状。
表证失治,病毒进入身体,有两条路线,一是进入阳明经(即胃肠消化系统),病毒进入阳明,则停留于此,不再深入。
二是进入少阳经(即中医之三焦系统、西医之淋巴系统),病毒在少阳失治,则进入太阴经(脾脏)。
太阴失治,进入少阴经(肾脏)。
少阴失治,则进入厥阴经(肝脏)。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百分之五十的的条辨论述了病在太阳阶段的各种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尽量将病邪抵挡在“阳”的部分,尽量别进入到阴证。
中医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正邪相争,打个比方:当初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军队如同邪气,中国军队即战力如同人体的正气。
仲师的思路是尽量把邪气在太阳证的阶段排出体外,当时的沈阳战役好比伤寒论的太阳证阶段,沈阳的战场是正邪相争的地方,伤寒论的核心观念就是把正邪相争的“战场”尽量保持在太阳证阶段。
当时张学良如能坚持抵抗,就是相当于在第一道防线上挡住了敌人,阻止邪气进一步深入到体内。
沈阳失守,代表邪气突破太阳证的防线,进一步深入了。
日本从沈阳向吉林、黑龙江方面入侵,占领了东三省,暂时盘踞,短时间内对中国整体的影响不会再扩大,这相当于邪气进入到伤寒论中的阳明证阶段。
邪气进入阳明阶段,是“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的状态,疾病短时间内不会进一步地恶化(具体内容详见《中医与兵法1》链接如下:中医与兵法(一):慢性疾病都是病邪瞒天过海侵入人体的结果。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太阳病经证: (一) 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 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13)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14)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0)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21)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主症:恶风,发热,脉促,胸满,汗出或不汗出等。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温阳。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表邪不解,胸阳受损。 主症:脉微,恶寒,胸满。 治法:解肌祛风,温经通阳。
(二) 伤寒表实证:麻黄汤证及兼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葛根汤证 葛根汤与葛根加半夏汤证 大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 (三) 表郁轻证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二、 太阳病腑证 (一) 蓄水证 (二) 蓄血证 桃核承气汤证 抵当汤证、抵当丸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 变证治则及辩证要点 (一) 变证治则 (二) 辨寒热真假 (三) 辨虚实 (四) 辨汗下先后 (五) 辨标本缓急 二、 证候分类 (一) 热证 1.栀子豉汤类证 (1)栀子厚朴汤证 (2)栀子干姜汤证 (3)栀子豉汤禁例 2、麻杏石甘汤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 4、葛根芩连汤证 (二、)虚证 1、心阳虚证 (1)桂枝甘草汤证 (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4)桂枝加桂汤证 2、脾虚证 (1)苓桂术甘汤证 (2)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 (3)小建中汤证 (4)桂枝人参汤证 3、肾阳虚证 (1)干姜附子汤证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61)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病机:阳气暴虚,阴寒内盛。 主症: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脉微沉,身无大热。 治法:急救回阳。 (2)茯苓四逆汤证 发热,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69)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 干姜一两半 病机:少阴阴虚,阴液不足。 主症:烦躁,肢厥,恶寒,脉微细。 治法:回阳益阴。 (3)真武汤证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眴动,振振欲辟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病机:肾阳虚弱,水邪泛滥。 主症:心悸,头眴,身眴动,振振欲辟地(肢体颤动欲扑到于地),或水肿,小便不利,苔白,脉沉。 治法:温阳利水。 4、阴阳两虚证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主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汗者,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炙)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酒清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1) 甘草干姜汤证 病机:阳气不足。 主症:肢厥,烦躁,吐逆。 治法:温中复阳。 芍药甘草汤证 病机:阴液不足,筋脉失养。 主症:脚挛急或经脉挛急。 治法:酸甘化阴,柔筋缓急。 (2)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破,去八片) 病机:阴阳两伤,肌肤失温,筋脉失养。 主症:恶寒,脚挛急,脉微细。 治法:复阳益阴。 (3)炙甘草汤证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心跳动得很厉害),炙甘草汤主之。(177) 炙甘草汤方: 阿胶二两 生地黄一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三十枚(擘) 人参二两 麦门冬半升(去心) 甘草四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病机:心阴阳两虚。 主症:心悸动,脉结代。 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三)结胸证 1、结胸辨证 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其状如何?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128)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1上) 2、热实结胸证 (1)大陷胸汤证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经而还(头部汗出,颈部以下无汗出)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先煮大黄,去籽,纳芒硝,煮一两沸,纳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只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等 治法:泄热逐水,峻下破结。
(2)大陷胸丸证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至(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 丸(131下)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芒硝半升 葶苈子半斤(熬)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病机:水热互结,病位偏上 主症:胸膈心下硬满疼痛,颈项强,头汗出等 治法:泄热逐水,破结缓下 (3)小陷胸汤证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138)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栝楼实大者一枚(先下) 3、寒实结胸证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141下) 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 上三味为散。 4、结胸证治禁及危候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132) 结胸证悉俱,烦躁着死。(133) (四)脏结证 脏结辨证 何为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着,难治。 (六) 痞证(129) 痞证成因及证候特点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151) 1、 热痞证 (1)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渍之。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 病机:无形邪热,痞塞心下。 主症: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 治法:泻热消痞。 (2) 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大黃黃連黃芩附子瀉心湯)(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