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通解》第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
论《伤寒论》太阳篇之汗法

大 毕 主 作者简介 : 吴胜积, ,3岁, 专 学 历 , 业 于 新 乡 医 学 院 , 治 男 4
医 师。
本就是压痛点的位置 , 注入曲氨奈德 2 g2 0m ,%利多卡 因 3 l , m 09 . %氯化钠 2 混合液 , 注药边按压 痛点做浸润状注射 , ml 边 确 定压痛感 消失后 出针。 在原进针点刺入 4号汉章针刀直达跟骨
维普资讯
一 0固囤国国目镯回国昏
外侧压痛 。6 例患者显示足跟水肿 , 压之有囊性感 。
1 诊 断 标 准 . 2 1 . 足 跟下 疼 痛 ,有 “ ” 晨 起 着 地 )“ ”稍 活 动 ) .1 2 重 ( 、轻 ( 、 “ ”久活动) 点。 重 ( 特 1 、 跟 骨结 节 前 下 方 压 痛 , 深压 痛 为 主 。 .2 2 以
6个 月内( 03 , 占9 . %)我们采用小 针刀配合 曲氨奈德治疗 , 疗效 满 意。小针刀直接切开应力增高的跖长韧带 , 缓解跖 长韧带张 力; 曲氨奈 德为含氟长效肾上腺皮质激 素 , 有较强而持久 的 具
抗 炎抗过敏作用 , 能抑制结缔组织增 生 , 降低 毛细血管和细胞
膜的通透性 , 减少炎症渗出 , 故对跟骨结节前 内侧的牵拉性骨 刺有抑制作用 , 对局部和炎性水肿有 减轻作用 , 对局部损伤有 修复作用 , 从而达到症状消失 , 临床痊愈 的 目的。
其 次 , 阳病 之 汗 , 太 既有 一 汗 不 解 , 汗 之 法 , 再 又有 “ 服 病 一
跟痛 症 主要 由跟 骨 脂 肪 垫 炎 和 跖 腱 膜 炎所 引起 , 见 的 由 少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其中的汗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疾病。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汗法角度,详细介绍其原理、适应症及禁忌症等内容,以期增进对中医治疗方法的了解和认识。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基于中医理论中的“巳阳不足”而进行的治疗手段。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阳气和阴气相互作用,维持身体健康平衡。
当人体阳气不足时,就会出现寒邪侵袭,引起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的症状。
此时需要通过汗法来调动人体的阳气,排出寒邪,达到治疗的目的。
汗法的适应症主要包括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风寒感冒、外感寒邪等病症。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情况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决定是否采用汗法治疗。
一般情况下,患者出现恶寒发热、汗出不透、身痛头痛等症状时,适合采用汗法治疗。
汗法也有一定的禁忌症。
在中医理论中,提到了在某些情况下不适宜采用汗法治疗。
比如在脾胃虚弱、津液不足、阳明病不可大汗、脉浮数、不可发汗等情况下,使用汗法治疗会导致身体阳气耗散,加重病情,因此需要慎用汗法。
汗法的具体治疗手段包括推拿、灸法、艾灸等。
推拿是通过按摩的方式来刺激体表穴位,促进体表循环,加速汗液排出。
灸法是通过燃烧艾条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温通经络、散寒祛邪的目的。
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草来温热穴位,驱邪散寒,促进病气排出。
在使用这些治疗手段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避免过度使用,导致身体阳气过弱。
在进行汗法治疗时,需要注意保暖避风,并注意准备一些温水等,以便及时补充水分,避免脱水的发生。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调动人体的阳气,排出寒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汗法并非适用于所有病症,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禁忌症,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伤寒论》中的汗法的了解和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治疗方法,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参考。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而《伤寒论》对汗法也有较为详细的阐述。
接下来本文将对《伤寒论》中的汗法进行介绍。
首先,汗法适应症首先在《伤寒论》中明确了。
其中,《伤寒论》指出:“内热除外寒,诸寒皆发汗法”。
简言之,汗法适用于内热、外寒或身体发寒的情况。
《伤寒论》还规定了汗法的时间。
其中,《伤寒论》指出:“治病必先攻其病所由收其外者,此先应汗法也。
”此语中所说的“收其外者”,是指缓解身体表浅部位的症状。
因此,汗法的时间应放在初期症状出现之际,以便及时调节病情。
在汗法的实施中,首先要明确汗法的目的。
《伤寒论》指出:“必证其气度汗之”,也就是说,应根据个人体质结合不同的病情调节汗出量。
《伤寒论》中也强调了汗法的操作技巧。
其中,《伤寒论》提出:“大汗出后,以水濡有汗之处,不可令其得风,浴盆中亦不可有风口,又宜令汗立得自出,勿使客迎。
”所以,在汗法中一定要注意顾及患者感受和体温,适时裹好被子或加衣调节温度,这样能够更好地达到治疗效果。
最后,《伤寒论》中还提出了汗法的注意事项。
其中,《伤寒论》指出:“ 凡服汤吐下,勿令近水,近水必吐,今汗出亦然。
”也就是说,服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尽量避免接触水份,否则有可能引起副作用。
此外,《伤寒论》还指出:“常令欲罢不能者,方为止汗。
” 意思就是,汗过多过久会损伤人体的生命力,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停止汗法。
如果出现头晕、乏力、口干等症状时,也应该停止汗法,及时保养身体以达到治疗效果。
总之,《伤寒论》中的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需要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精细操作,因人而异,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的一部分,作者是东汉末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伤寒论》是一部研究发热病的经典著作,对于探讨伤寒(古代对于发热病的统称)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伤寒论》中,汗法是治疗伤寒的重要疗法之一。
根据《伤寒论》的记载,通过适当的汗法可以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湿邪、热邪,从而缓解病情。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张仲景提出了不同的汗法。
《伤寒论》明确强调了疟疾的治疗需要辨证施治,治疗方法有清热解毒法和调和营卫法。
清热解毒法主要采用了温法、凉法和药物治疗,温法主要是通过发汗的方法来治疗疟疾。
温法通过增强病人汗液的排出来清除体内的湿邪、热邪。
张仲景提到了不同的温法,如棉被包汗法、用草药调汗法、用盐醋发汗法等。
棉被包汗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给病人服药,然后用被子将病人包裹住,使其出大汗,达到排出湿邪、热邪的目的。
而用草药调汗法则是在服用药物的使用具有发汗作用的草药,来促使病人汗出体外。
用盐醋发汗法则是在服用药物前先用盐醋擦拭病人的脸、手、足等部位,再敷上盐醋麻布,然后用被子包裹,使病人出汗。
凉法是一种在《伤寒论》中提到的治疗疟疾的方法,通过降低病人体温来治疗疟疾。
据《伤寒论》记载,凉法包括冰水浴、冰块敷贴等方法。
当病人发热严重时,可以使用冰水浴来降低体温,但需要注意将病人的头部埋在水中,以免受寒风刺激。
冰块敷贴则是将冰块贴于病人的头部、手、足等部位,通过冷敷来降低体温。
药物治疗是治疗疟疾的重要手段,根据《伤寒论》的记载,张仲景提出了一系列的药方用于治疗疟疾。
石膏汤是一种常用的方剂,它主要由石膏、知母、阿胶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发汗的作用。
除了石膏汤外,还有桂枝汤、麻黄汤等方剂也可以用于治疗疟疾。
《伤寒论》中的汗法不仅适用于疟疾的治疗,还可以用于治疗其他类型的伤寒发热病。
通过合理的发汗治疗,可以促进病人排除体内的湿邪、热邪,改善体内环境,缓解病情,恢复健康。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

《伤寒悬解》太阳病——麻黄汤与禁忌症太阳二十三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
太阳入阳明去路。
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
此麻黄证。
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1伤寒,不大便六七日,是有阳明之里燥,但头痛有热者,是为太阳之表证。
六七日不大便者,是宜与承气汤,以泻里热。
但有头痛发热之表证,且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
仍在表也,当须发汗,此麻黄汤证,麻黄发表寒以泻卫闭。
卫闭不开,郁其里燥,表闭未解,故发热头痛,里燥未实,故小便清长,故知仍在表也。
麻黄汤,发汗解表,窍开卫泄,表里俱解,此是太阳入阳明之去路,此教辩病在太阳与之阳明之别也。
重点就是小便清长者,津液未亡也。
阳明燥实,必亡津液而无小便。
2若头痛者,必衄。
头痛者,即是表闭卫气不泄,逆冲头面也。
麻黄解表之前,而有头痛者,麻黄解表之后必衄,此衄,即是营郁不达而遏闭卫气上冲,卫气郁迫莫容,自寻出路,必上冲鼻窍而为衄证也。
为什么提纲言痛者,必衄,因头痛即为卫气上冲。
麻黄之后,卫气外泄而头痛外已解,营郁不解,营郁其卫,卫也如头痛上冲一样而上冲,故必衄血也。
此麻黄之后,故宜桂枝汤,以泻营郁,使不闭束卫气,卫气松缓,则衄证免矣。
桂枝仍是通经解肌,白芍息风凉血,调和营卫,卫气外达,则不上冲,气不冲则血不动。
故本条仍是麻黄证之后而又用桂枝汤者。
同上条麻黄汗后用桂枝一理。
试问不用麻黄之前,无汗而衄血,谁敢用桂枝,师言衄证,是麻黄之后也。
麻黄证之卫冲头痛,故营遏卫气,卫冲必同头痛之理而必衄也。
3综述;不大便六七日,是阳明里证,“宜”承气汤。
而头痛而有热者,是太阳表证,小便清长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麻黄证头痛者,卫气之逆冲,营郁不达必衄者,也卫气之逆冲也。
麻黄之后,营卫不和,卫气之上冲也,故言必衄而用桂枝汤也。
4本条提纲“当”须发汗,“若”头疼者,皆是为重点,辩证论治的关系,以后出现的这些字皆为重点,此即为中医定理,治辩公式,论治立法也。
太阳二十四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

《伤寒悬解》——太阳中风与桂枝汤禁忌太阳十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1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此有内闭之风不能外散也,先刺风池,风府,以泻内闭之风,后与桂枝汤则愈。
风池,足少阳穴,风府,督脉穴。
太阳十一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脉浮弱者,阳浮阴弱也,外感阳浮,阴弱营虚。
当以桂枝汤,补营虚而发皮毛,自表而达里,调和营卫。
2虽言外证未解,是发热汗出,重点是有汗,无汗者不可用桂枝汤。
浮弱不浮紧,则外有寒而不闭,只是外证不解,桂枝汤补虚化营,通经解肌,营卫调和而自汗出,是为汗解之义。
3本条提纲有一个“当”字,在加黄师注释中又有一个“凡”’字,后续提纲中还有“法当”与“一定之理”,以后有这些关键字出现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用以明中医之理,它就像数学公式一样,迷茫的中医理论中找到一个正确的治辩定理。
论:本条可以和太阴十六对比研究,太阴中风。
太阳十二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1太阳病,外证未解者,是发热汗出之义,汗出亡津,阳明燥盛,也不可下,必先解表,而后下之。
外证未解,误下为逆,此一定之理。
必先解外,乃可议下。
欲解外者,桂枝汤主之。
解表不越桂枝者,是有汗出之义,然后里证可议下者,是汗出内燥也。
2本条表达重要一个观点,有表证必先解表,此为一定之理,重中之重,不解表者,必不可下,下之为大逆。
太阳中篇与下篇,俱是误治之坏病。
3本条与上条的区别就是,上条太阳中风,发热汗出,营弱贼风,本条是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汗出内燥,二者主要表达,就是以表为主。
另外教治法与禁忌,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
太阳十三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之,为大逆。
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1夫病脉浮大,问病得,言但便硬也,假设利之,此为大逆。
便硬为实,汗出而解,此何以故?脉浮在表,“当”以汗解。
《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中的汗法《伤寒论》是中医学经典之一,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
汗法是《伤寒论》中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用于驱除病邪,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疾病康复。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寒论》中的汗法。
《伤寒论》从病理机制的角度,确定了汗法的适应症。
根据“邪气入阳,阳气营于表”、“表不解则病在里”等观点,认为外感之热,邪热之盛,应从表面透发汗解。
在寒热错杂、卫气与营气相搏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解表发汗的方式。
《伤寒论》总结了不同病状下不同的汗法,包括包扎、草药汤药、温水煎汤、汤药服用和艾灸等方法。
包扎是一种常用的发汗方法,适用于体质较虚弱的患者,也适用于急性疾病的早期。
包扎时,将患者四肢用温毛巾巾包扎,在腋下、膝窝等部位用毛巾敷在患者身上,以帮助身体产生热气,促进发汗。
草药汤药也可用于发汗。
《伤寒论》中提到了一些常用的汤药,如麻黄汤、杏仁汤等。
这些药物通过刺激汗腺分泌,增加发汗,达到排出病邪的目的。
草药也具有一定的解表、散寒的作用,能够减轻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
温水煎汤是一种较温和的发汗方法,适用于虚不受邪、邪气未深入的患者,以及寒邪病状不严重的患者。
使用温水煎汤时,将药物放入煎锅中,加入适量的温水,在中火下煎煮一段时间,然后注入杯中,患者饮用。
温水煎汤能够刺激胃肠道,引起一定程度的发汗,有助于驱除邪气。
汤药服用是通过口服药物来达到发汗的效果。
《伤寒论》中以桂枝加葛根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为代表。
这些药物能够温通经络,散寒发汗,同时也具有解表、解毒等作用,对于邪热壅盛、寒邪内扰的病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艾灸是另一种常用的发汗方法,适用于阳气不足、表病不解和寒邪内攻等情况。
艾灸时,将艾草点燃后,放在患者的特定穴位上,用灸炷烧热周围的穴位,刺激穴位的经络,达到发汗的效果。
艾灸能够改善体内的阳气流通,增强机体的阳气功能,有助于对抗外来邪气。
《伤寒论》中的汗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适当的汗法治疗,可以驱除体内的病邪,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加速疾病的康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候: 1.少阴体质——多见 津血亏损较 2.阳明湿热 3.太阴水饮
治疗相当困难。
“虽身疼痛”——脉象也会有浮 “虽”——“即使”,表示假设。 病机:不通则痛 1.津血亏损,瘀血内阻, 2.湿热 3.寒饮内阻
不辨证,参条文——误诊误治
后果:“汗出则痓(chi)”。
最终:水热互结证候 清热、渗湿、止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 则痓。(宋85)
此条讲“疮家”“不可发汗”的情况。
“疮家”: “疮”——“疡科” 特点: 1.皮肤上肿烂溃疡——渗液 2.长期的,反复发作。
钱天来:“疮家,非谓疥廯之疾也。益指大脓、 大血、痈疽、溃疡、马刀侠瘿之属也”
《<伤寒论>通解》 第二燥者,不可发汗。(宋83)
此条是仲景以“咽喉干燥”为举例,来阐明患者“不可发 汗”。
“咽喉”:干燥、涩痛、声音嘶哑 口咽部——喉咙 还包括“鼻咽部”。 “干燥”——津液十分枯竭 “干”——“枯竭” “燥”: 《说文》:“燥,干也。”,《释名》:“燥, 焦也。”,
阳明病:恶热、贪凉喜冷、小便黄。
“不可发汗”——阳热证候 伤津液——津血 误用: 1.更伤津液与营血 2.增加邪热 “热热”之戒。 如何治疗?
总宗旨:“清”——断其病源。 辨证原则:分证候 白虎加桂枝汤; 黄连阿胶汤证候; 承气汤类方。
“咽喉干燥”——里病——禁用汗法 1.少阳 证候特点:寒热错杂,以热为主,上热(明显) 而中焦不适(轻)。 “和”法——禁止汗法——小柴胡汤。 2. A.炙甘草汤证候(少阴阳明病) B.麦门冬汤证候(太阴阳明病) C.真武汤证候(太阴病)
“发汗必便血”: “必”——“可能”的意思 不一定。 “便血”————尿血?????????? 肉眼血尿 1.多从下焦与津血着手。 2.本涉及“水府”——气化失常。 过度发汗,病势深入,而津液大伤,病入血分
“便血”如何解决?——猪苓汤 1.发汗,伤津液,生邪热 存在:阳明证候 2.本有水饮证候。
“痓”——“痉”
《正字通》:“痉,俗作痓”
举例:
少阴病“疮家”:错误发汗
1.“血不利则为水”、血痹血瘀 2.腠理张开,风寒内侵 桂枝汤类方。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宋 84)
此条讲“淋家”禁用汗法的情况,而且言明 “发汗必便血”。
“淋家”: “淋”——小便不利,或者是小便
难,“家”——患有某种疾病而经 常发作,
注意: 淋证与淋病是两回事!!!!!
证候:
1.阳明病湿热证候。 猪苓汤证。 口干饮水,但是饮入则胃不适。 脉象多滑数,苔多厚腻。 2.太阴病寒饮证候 真武汤,或者五苓散之类证候。 3.少阴病营卫不足证候。 主要是人参黄芪汤证候。 疲倦,脉虚弱。 列入“不可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