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行为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学资料整理

旅游地理学的名词解释: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任何一个离开其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旅行,在访问地停留24小时以上的人。

3.旅游行为:4.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5.旅游流:又称旅游客流。

指旅游者借助交通工具从出发地到旅游目的地移动形成的客流。

由旅游者、旅游节点(旅游地和客源地)和运输方式三要素构成。

6.特尔非法:用书面形式广泛征询专家意见以预测某项专题或某个项目未来发展的方法,又称专家调查法。

7.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旅游资源可以是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实体,也可以是不具有具体物质形态的文化因素。

8.旅游地:一定地理空间商的旅游资源同旅游专用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其它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成为旅游者停留和活动的目的地,即旅游地。

9.旅游地生命周期:关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有众多的描述,其中最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是加拿大地理学家巴特勒在80年代提出的。

他把旅游地的发展分为六个阶段: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退阶段或复苏阶段。

10.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旅游者的旅游吸引物与服务的组合。

即旅游目的地向游客提供一次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的总和。

11.旅游商品:供给者为满足旅游者需求以出卖交换为目的而提供的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有形和无形服务(无形商品)的总和。

如旅游景观,旅游服务,旅游线路,旅游故居,旅游设施,旅游交通等都称作旅游产品是不对的,不科学的。

应称其为旅游商品。

12.城市游憩商业区(RBD):就是为季节性涌入城市的游客的需要,城市内集中布置饭店、娱乐业、新奇物和礼品商店的街区。

13.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有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基础生态学期末总结(1-5)

基础生态学期末总结(1-5)

名词解释:1. 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的环境因子。

环境因子: 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是自然存在的, 不一定对生物 产生直接影响。

2. 趋同适应: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 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 表现出相似性的现象。

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长期生活在 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不同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适应方式和途径 等。

3. 光补偿点:指植物在一定的光照下 .光合作用吸收 CO2 的呼吸作用数量达到平衡状态时的光照强度。

植物在光补偿点时,有机物的形成和消耗相等, 不能累积干物质。

光饱和点: 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 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 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

4.长日照植物:每天日照时间在 14 h 以上才能开花的植物。

(冬小麦、油菜等) 短日照植物:需要一定的短日照(一般 14h 以上的黑暗)才能开花的植物。

(水 稻、棉花等) 填空:1. 经典生态学可划分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 学2. 生态因子的作用有:综合性、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阶段性作用、不可 替代性和补偿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3. 生态因子空间分布特征: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4.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李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定理、限制因子和 限制作用5. 温度和降水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 2 个最重要的生态因子6. 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限度的调整有驯化、休眠、昼夜节律和周期性补偿变化、 生态适应、适应组合、内稳态机制 简答: 三种研究方法(野外、实验室、模型)的利弊 野外:优点:直接观察,获得自然状态下的资料;缺点:不易重复。

实验研究:优点:条件控制严格,对结果的分析比较可靠,重复性强,是分析因 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 缺点:实验条件往往与野外自然状态下的条件有 区别。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与开发

旅游规划与开发一、名词解释1、旅游系统:由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子系统、旅游企业子系统以及旅游支撑与保障子系统4个部分组成,具有特定的结构、功能和目标的综合体。

2、旅游规划: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

3、旅游开发:一般是指为发挥、提升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使得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经济行为。

4、旅游资源:指能够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动其实现旅游活动,可为旅游业发展所利用,并由此产生一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效益的一切自然存在和社会创造。

5、城市旅游:旅游者受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和城市商务氛围吸引,在城市区域内进行的,以探亲访友、商务会议、文化修学、观光购物以及游乐休闲等为目的的旅游活动。

6、城市游憩系统:是指吸引旅游者停留下来的旅游景点、娱乐场所、设施等吸引物所组成的综合体。

7、生态旅游:为通过利用未受人类开发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可以了解旅游区的文化和生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并以次为旅游区的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贡献力量。

8、主题公园:是根据某个特定的主题,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层次空间活动设置方式,集诸多娱乐活动、休闲要素和服务接待设施于一体的现代旅游目的地。

9、消费者行为理论的内涵: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及其行为模式的理论,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以及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模式主要是指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时的空间指向。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模式是指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消费行为构成。

旅游者的消费心理模式是对不同类型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心理学解读。

10、旅游区位:是指该地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以及与周边区域旅游发展的相互关系。

行为名词解释

行为名词解释

行为名词解释行为学,又称人类行为学、人类动机学、人类潜能开发学等。

它着重于从宏观方面探讨人的一切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人的行为受其内外条件的制约,而外界条件又与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这门学科最早出现在西方,是社会学的分支。

人类行为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大类。

个体行为就是每个具体的个体都具有的不同程度的行为,比如个体活动、个体心理等等。

狭义指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或改变环境以满足某些欲望和需要的全部心理过程。

在群体行为中,个体行为受群体规范的制约,它们构成了影响群体结构及成员行为的因素。

广义则泛指对人的任何行为,尤其是社会行为的研究。

有广义、狭义之分。

一般说来,在我国,狭义的行为主要是指个体行为。

狭义是指社会行为。

从大量的社会调查资料表明,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军事、法律、道德等社会行为,可以用外显行为或者内隐行为来加以描述。

前者可以通过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称为外显行为;后者则很难用可量化的指标去衡量,称为内隐行为。

例如,一位学生只要求他把考试得60分作为自己学习目标,虽然这种行为被外显行为所掩盖,但它却不折不扣地反映出学生对学习目标这一客体(学习结果)的认知和选择。

内隐行为有时不仅是外显行为的补充,而且还在外显行为的制约下起决定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人类社会行为包含了一个由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构成的连续统一体,它们共同形成了人的行为。

在科研和教学实践中,有必要研究人的行为。

即便是微观的、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行为,也涉及到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课题。

它们共同构成了应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众多子学科。

人类行为学(包括个体行为和群体行为两个方面)的任务就是揭示人的行为的心理学原因和心理学意义,进而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引导、控制和矫正。

刑法名词解释(马工程2021)

刑法名词解释(马工程2021)

刑法(马工程)1.名词解释1、刑法: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根据本阶级的意志,以国家的名义颁布的,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狭义的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广义的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2.单行刑法: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对刑法规定进行部分补充、修改或废除部分刑法规定的单行规范性法律文件。

3.附属刑法:即民法,行政法,经济法等非刑事法律文件中有关具体犯罪、刑事责任及刑罚的法律规范。

4.刑法体系:广义的指刑法的各种渊源及其相互关系;狭义的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

5.立法解释:最高立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作的解释。

6.司法解释:指有最高司法机关对刑法的含义所做的解释。

7.学理解释:指专家学者从学理上对刑法含义所作的解释。

8.文理解释:指对法律条文的字义,包括单词、概念、术语,从文理上所作的解释。

9.论理解释:指按照立法精神,联系有关情况,从逻辑上所做的解释。

包括a)当然解释:指刑法规定虽未明示某一事项,但依规范目的、事务属性和形式逻辑,将该事项当然包含在该规范使用范围之内的解释。

b)扩张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超过字面意思的解释。

c)限制解释:是指根据立法原意,对刑法条文作狭于字面意思的解释。

4、刑法基本原则: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1)刑法基本原则必须是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的意义。

(2)刑法基本原则必须体现我国刑事法治的基本精神,这就是坚持法治,摒弃人治;坚持平等,反对特权;讲求公正,反对徇私。

10.罪行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是:什么是犯罪,有哪些犯罪,各种犯罪的构成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刑种,各个刑种如何适用,以及各种具体罪的具体量刑幅度如何等,均由刑法加以规定。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32)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32)

外在强化(extrinsic reinforcement):亦称“外部强化”。

与“内在强化”相对。

来自自我之外的强化。

参见“内在强化”。

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与“地理环境”相对。

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提出的概念。

考夫卡同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将行为分为整体行为(明显行为)和分子行为(细微行为)的主张。

认为心理学不研究华生用刺激-反应公式所推导出的肌肉收缩与腺体分泌等分子行为,而研究有意义的整体行为。

考夫卡将明显行为产生的环境分为:行为环境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指一个人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

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制约和调节。

地理环境指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环境。

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 field)即“心理场”。

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由个体需要及其与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构成的,包括有可能影响个体的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所有事件。

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

勒温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在事物与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发现事件的原因,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心理学中,就是要在个体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中,寻找行为的动因。

即行为的研究必须考虑到个体和环境两者的状态,用共同的术语将其描述成为同一情境的组成部分。

勒温从物理学上引用场的概念并用来说明人的心理生活。

借用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关于场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生的,心理场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

心理场随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扩展分化。

心理场即是一种认知结构。

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心理场也称“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与“行为环境”相对。

详“行为环境”。

心理物理场(psychophysical field):客观经验依赖的有机体之外的物理事件和有机体内同时发生的生理事件的总和。

空间与行为(完整版)

空间与行为(完整版)

领域的组织
Altman区别了空间领域的三种类型:
(1)主要领域(primary territories)包括由个人或小群体所有, 相对永久性的日常生活中心,可限制别人的进入,如家、 房间及其他私用空间。
(2)次要领域(secondary territories)比起主要领域不那 么具有中心感与排他性,属于一群人常去之地,如私人俱 乐部、邻里中的酒吧茶馆等。
亲密距离
包括0到15厘米的近段和15到45厘米的远段。在亲密距 离内,视觉、声音、气味、体热和呼吸的感觉,合并产生了 一种与另一人真切的关系。在此距离内所发生的活动主要是 安慰、保护、抚爱、角斗和耳语等。亲密距离只使用于关系 亲密的人,如密友、情人或配偶和亲人等。
个人距离
包括45到75厘米的近段和75到120厘米的远段。在近 段里活动的人大都熟识且关系融洽,好朋友常常在这个距 离内交谈。个人距离的远段所允许的人范围极广,从比较 亲密到比较正式的交谈都可以。这是人们在公开场合普遍 使用的距离。
(2)领域的防卫。当领域遭到侵犯时常会发生保卫行为。 对领域的防卫分为预防和反应两种行为。防卫的程度视领 域的重要性、原因等因素而有所区别。
(3)占用和使用。领域的控制常常用标记和其他标志品表 示所有权。公共场所的某些地点反复被一定的人群占用, 该地点的领域使用特权就可能被人们所默认。
设计工作室内空间领域的 建立
近体学(Proxemics)
人类学家Hall 于1966年出版了个人空间研究领域里最重 要的著作之一—《隐匿的维度》(The hidden dimension),该书系统地揭示了在人与人交往中空间所 起的作用。Hall的理论有两个中心点,其一是北美人在日 常交往中有规律地使用四种人际距离,即:亲密距离、 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第二,Hall认为不同文 化背景的人们,他们的个人空间也不一样。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1. 由布伦斯维克提出的(概率知觉理论)理论更重视在真实环境中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 更重视后天知识、经验和学习的作用。

2.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城市的旧仓库经装修改成艺术家工作室,这一现象可以用(行为场景理. )理论加以解释。

3.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 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4.(情绪)是由行为、心理变化和主观体验组成的非常复杂的概念。

6.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之为(认知成图)。

7.(应激)包括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这些反应是相互关联并同时发生的。

8. 直接支持使用活动和使用者工作绩效的建筑因素通常称为(建筑的功能因素)。

9. 研究空间与行为之间关系的领域称为(空间行为)。

10. 私密性可以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方面, 即(退缩)和信息控制。

11. (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 而不是过去的或间接的事物。

12. 下列四个人中, (林奇)不属于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13. 林奇认为, 城市意象有五种要素组成, 其中包含三方面内容, (方法)不属于其中所包含内容。

14. (认知距离)就是研究人们怎样在头脑中凭记忆判断距离的长短, 也有人称为“主观距离”。

15.分析外部空间中的活动通常采用五W法, 即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

26. 改善城市物质环境的主要对策之一, 是实施(城市更新)。

17. 环境心理学这一名称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

18.(.动觉)是对身体运动及其位置状态的感觉, 它与肌肉组织、肌腱和关节活动有关。

19. 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

20.环境一行为理论中, 可用来解释休闲、旅游环境中可能出现的定向注意疲劳症状的一种理论是(刺激负荷理论)21. 1968年6月, 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会)在北美宣告成立, 并于1969年举行了第一次年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行为的名词解释
空间行为是指人们在不同空间环境中所采取的行动和活动方式。

由于人们所处
的空间环境具有多样性,因此空间行为的形态也具有很大的丰富性。

空间行为研究是人类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借助于该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人类的空间行为可以通过地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地理空间的要素包括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这些要素对人们的行为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寒冷地区的居民会采取不同于热带地区的生活方式,他们会使用特殊的建筑材料和供暖设备来适应低温环境。

而且,地理空间也会对人们的社交行为产生影响,比如人们在城市繁忙的街道上交往的方式与在农村宁静的村庄中的互动方式显然是不同的。

其次,社会空间的因素也能够解释空间行为的特点。

社会空间是指人们在社会
关系中建构起来的一种空间形态,它包括社会组织、社会规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要素。

这些要素指引着人们在不同社会空间中进行行为活动。

例如,在工作场所,人们之间的交流往往会受到职位和地位的限制,有序而正规;而在家庭空间中,人们的行为更为亲密和自由。

此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会形成不同的空间行为习惯。

人们对于公共场所的使用理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然而,空间行为还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

个体的生理、心理特征以及个人经验
都会塑造其对空间环境的认知和行为方式。

例如,一个害怕高度的人在攀登山峰时可能会选择放弃而选择观景台,而对于没有高度恐惧的人来说,攀登高峰则可以是一种令人兴奋和挑战自我的体验。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空间活动,比如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可能更喜欢去公园和广场,而喜欢音乐的人则更愿意去音乐会或者音乐酒吧。

最后,空间行为还会受到技术和科技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空间行
为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比如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虚拟空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
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和社交。

此外,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实时获取地理信息和导航服务,这也对人们的空间行为产生了影响。

人们开始更加依赖手机定位和导航软件,在出行过程中减少迷路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空间行为是人们在不同空间环境中的行动和活动方式。

地理、社会、个体以及技术因素都会对空间行为产生影响。

通过对空间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们与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城市规划和空间设计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也需要深入探讨不同地域、不同社群、不同背景下的空间行为特点,以促进更加人性化的空间环境的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