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笔记

合集下载

社工专业课笔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社工专业课笔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一人类行为的定义:人类行为是人类为满足其自身需要而采取某种方式去适应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活动或方式。

二人类行为的特点:适应性多样性变化性可控制性整合性三人类行为的分类1.按照是否符合常规:正常行为与异常行为2.按照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胎儿期发展、婴幼儿行为、学龄前期儿童行为、青春前期行为、青少年期行为、成年前期行为、成年期行为和老年期行为3.以行为的功能分: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及社会行为4.各职业或专业人员应有的行为:管理行为、行政行为及政治行为等等1.人类多习得的行为而动物多基本的行为;2.人类行为多变化,较难预测而动物的行为甚少变化,较易测知;3.在后天获得的行为中,动物多制版式的行为,而人类则多思考及学习的行为;4.人类的学习及其适用的行为是传播的及累积的。

六人类行为的一般过程:就是人类的需要引起行为动机,然后通过一系列手段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

包括:需要动机手段目标七人类成长的特征1.人类的成长同时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2.人类成长的影响是互逆的、双向的3.人类成长反映了文化的差异4.人类的成长存在着个体间的差异5.人类的成长是变动的、不平衡的6.人类成长是累积性的7.人类成长是循环的和重复的8.人类成长既是连续的又是非连续的9.人类成长是贯彻终生的八社会环境的定义:社会环境是指由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如生物遗传、心理状态以及社会过程等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社会系统。

九社会环境的划分1.微观系统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之有长期的和直接的接触的个人、群体、组织或机构,比如家庭、学校、朋友、邻居等等。

2.中介系统是在个人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发挥联结和中介作用的系统。

如家长会。

3.外生系统是个人与之没有或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和互动,但却可以直接影响个人生活的群体、组织或机构等。

对一个学生而言,教育部就是他的外生系统。

4.宏观系统是指能够对外生系统造成直接影响的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或社会结构等。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

《环境心理学》读书笔记班级:建筑学08 姓名:吴帅学号:214080227摘要:环境心理学是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

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关键词:感觉知觉环境认知环境行为关系理论噪音拥挤个人空间私密性通过这学期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我对环境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

一、感觉、知觉与环境认知,环境认知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食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信息平衡,信息超载或不足,都会破坏信息的平衡,给机体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例如,信息超载容易让人产生冷漠感,而信息不足会让人产生焦虑,象感觉剥夺实验,感觉还是其他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感觉虽然是一种极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它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了感觉,我们就可以分辨外界各种失误的属性,因此才能分辨颜色,声音,软硬,气味等,有了感觉,我们才能了解自身各部分的位置,活动,姿势,心跳。

有了感觉,我们才能进行其他复杂的认知过程。

失去感觉,就不能分辨客观失误的属性和自身状态。

因此,我们说,感觉是各种复杂的心理过程的基础,就这个意义来说,感觉是人关于世界的一切知识的源泉。

1.1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它所作用的感官的性质,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收到外部世界的刺激。

例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接触机体内部的刺激,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等。

1.2 刺激的分类感觉是由内外部刺激影响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将刺激分成远刺激和近刺激,远刺激是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是属于物体自身的,因而不会有很大变化;而近刺激是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刺激,每时每刻都在变化。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笔记

环境行为学笔记绪论一、研究内容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人类的行为:①经验②行为二、研究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奉献:偏重于知觉理论2、构造论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受中去3、皮亚杰学派观点:人的心理进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通常进展原则:组织、平衡、习惯1、组织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一致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一致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一致的“模式”。

③不一致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一致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2、平衡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与行为。

表达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习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汲取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㈠建筑家与规划家的研究设计方法方面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类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类模型,设计设想表达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1、感知理论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要紧的。

(实践学习)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

(动机作用)③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是有区别的。

2、认知理论3、Narberg:环境图式构成要素①中心与地点:有中心的图式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②方向与途径③地区与领域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⑤地点精神四大文明古都:长安、罗马、雅典、开罗4、基本构图在不一致空间层次的表达5、在头脑中形成模式(大脑反应过程的模式化)㈢环境心理学的奉献存在的问题:1、确信了科学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研究缺乏,仍是新兴学科。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整理笔记)

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整理笔记)

习性学发展理论一、理论背景习性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物种在它的自然环境中的进化的、有意义的行为。

在习性学家看来,人类只不过是巨大的,不断进化的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据估计,全球的物种数目可达三百万至一千万之众,而人类只是其中之一。

习性学主张把人类置于动物世界这一广阔的背景中加以研究。

习性学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洛伦兹(K.Lorentz)和廷伯根(N.Tinbergen)等。

习性学家把动物看作是生活在特定的生态环境中的积极的有机体,而不是像传统的学习理论所认为的那种被动接受刺激的消极有机体。

二、习性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物种特有的遗传行为一般认为,遗传行为与身体的器官一样,是通过遗传获得的。

对于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来说,遗传行为是必不可少的。

遗传行为受基因的控制。

尽管事实上环境对于生理结构和遗传行为都有不可排解的影响,但习性学受强调牛物出素对行为的影响。

遗传行为有哪些持性呢?第一,遗传行为具有模式性。

遗传行为在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中都能以特定的、固有的模式,按不变的次序表现出来。

第二,先大性。

遗传行为不需要学习,是在经验之前就已经掌握了的。

第三,稳定性。

遗传行为获得性,不会轻易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所谓“物种特有的”指的是这种行为存在于同一物种的所有个体,至少存在于某一特定的亚群中。

如果在其他物种中也具有同样的行为,可能是这两个物种之间有着进化上的联系,即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也可能是尽管它们是独立发展的两个物种、但它们有相似的生理环境和帝要。

因此,习性学研究告诉我们,在对不同的物种间相似的行为方面,必须采取慎重的态度。

习性学所指的遗传行为包括三种类型:第一种遗传行为是先天的反射。

如抓握反射。

作为先天的反射,绝大部分都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消失。

第二种遗传行为是空间定向。

空间定向是使有机体定向于一种特定刺激的身体运动。

如昆虫趋光、蛇类趋暖等。

第三种遗传行为是固定的行为模式。

自考组织行为学笔记资料

自考组织行为学笔记资料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组织: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 成为独立的法人, 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 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与其活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与行为科学不同, 行为科学要研究一切人的行为规律性, 而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 说明组织中的行为的规律性, 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目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 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 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特别是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 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化为积极行为, 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 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 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 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 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 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 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 改进领导行为, 掌握领导艺术, 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 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 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行组织是变革, 增强活力, 提高绩效。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笔记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笔记

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笔记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

还有菜青虫取食,举例: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举例:3、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

(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4、社会行为的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②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5、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

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6、蝶蛾类昆虫的雌虫可产生性外激素,通过性外激素吸引雄虫来交尾。

据此,可以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或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7、探究《蚂蚁的'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做通讯。

(1)提出问题:蚂蚁是怎样交流信息的?(2)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在设计实验时,在离蚁穴较远的地方放的一些食物中,应既有肉食又有植食。

因为蚂蚁的种类很多,食性也不尽相同,有的为肉食性,有的为植食性,有的则为杂食性。

在饲养蚂蚁时也需注意它的食性,蚂蚁生长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9~29℃,10℃以下冬眠,洞内要求空气湿度为90%~95%,饲养沙土含水量为10%——15%。

(4)检验假设,得出结论:支持假设。

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是依靠气味。

大学生命科学基础生态学笔记

大学生命科学基础生态学笔记

基础生态学听课笔记(仁青)●绪论●生态学定义三强调●1.重点强调自然历史和适应性●强调动物的种群生态学和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生态学●基本原理●系统性原理●稳定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耐受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反馈原理●弹性原理●滞后性原理●转换性原理●尺度原理●发展史●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发展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学派●北欧学派(注重群落分析)●法瑞学派(植物区系学派)●英美学派(动态学派)(植物群落的演替、创建顶级学说)●苏联学派(地植物学)(注重建群种、优势种,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植被制图,以植物群落和植被为主)●●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形态、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分布、自然选择、●第一章●环境●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它们生存的各种因素总和●大环境●地区、地球和宇宙环境。

决定大的生物群落的类型。

●小环境●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生态因子●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光照、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及其他相关生物●生态因子的分类●生态因子的性质●综合性●非等价性(有主导因子)●时间限制性(主导因子会改变)●不可替代性●互补性●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合)●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长、发育、繁殖、分布、自然选择、行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营造或改变小环境●人类活动破坏环境●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适应●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限制因子●在众多的环境因素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或扩散的的因素,叫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定律: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耐受限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斯金纳、班杜拉(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一)社会背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美国,现代化生产对人的行为的要求越来越高。

科学管理、行为控制直到通过行为技术的社会控制,作为一种革新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开始明确地提出科学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可供简单概括的确实的观察材料。

孔德认为应该用更客观的方法研究人。

马赫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人的经验的更完备的数学整理,只有客观的资料、经验才是可以接受的。

它为行为主义者提出科学实践的本质,乃是对看得见的行为的客观观察的启示。

(三)行为主义是对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的反叛构造主义:领袖人物是铁钦纳。

心理学的主题是意识经验。

由于意识经验只有经验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只有采用内省法才能研究人的心理。

所谓心理学就是以内省法对意识的研究。

内省法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自我观察的形式,其目的是观察意识的内容,解答经验的“什么”what、“如何”how、和“为什么”why三部分的内容。

关于“什么”,是由心理过程的系统内省分析出那些心理元素来解答的。

关于“如何”是说明通过内省分析出来的心理元素如何联结成复合物的。

至于“为什么”,是用一个与心理过程相对应的神经过程来解释心理过程。

铁钦纳一方面认为每一个意识都有相应的神经过程,一方面又不承认神经活动时心理过程的原因,因此他在身心问题上是个二元论者,称之为身心平行论。

要内省自己主观的感觉,而不是刺激物本身。

机能主义心理学:作为构造主义的对立面出现的,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詹姆士的实用主义哲学。

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人的活动与社会也是一个整体;反对把心里分析为各个元素或部分;心理学不能脱离社会进行研究;心理学要研究动作的机能,而机能表现为协调,协调实际上是适应活动。

研究方法上提倡主观观察即内省和客观观察相结合,更注重客观观察。

华生认为构造主义和机能主义都是心灵主义的,创立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班杜拉为新行为主义者。

二、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一)行为主义的界定:华生把有机体应付环境的一切活动称之为行为,行为的基本成分是反应,反应分为习得的反应(包括我们一切复杂习惯和我们的一切条件反射)和非习得的反应(指我们在条件反射和习惯方式形成之前婴儿期所作的一切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6年创立了中国环境行为学学会绪论一、研究内容1、环境行为学与环境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2、环境行为学更多的作用于人的外显行为人类的行为:经验行为二、研究学派1、格式塔心理学核心:人的大脑中天生存在一些法则,对整个图形的原则有一定的心理规律片面性:忽略人的后天经验贡献:偏重于知觉理论2、构造论观点:人对图形的认知并不取决于人类的先天心理,而是取决于人的后天经验而加到感觉中去3、皮亚杰学派观点:人的心理发展是幼儿一直到成年都是于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发展原则:组织、平衡、适应1、组织①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关系本质上是物与物的关系,人的认识就是发现不同物质之间的关系。

②不同的关系根据相似的原则总结概括为不同的“模式”。

③不同的模式反应到人的头脑中会形成不同的图式。

④图式是人头脑中的一种“意象”,而意象与事物本身有本质的区别。

----图式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2、平衡被趋使的行为(习惯),力争增加自己新的观点和行为。

体现出人的整个动机(动力学说),动机有些是生理学的,有些是非生理(创新性)的。

3、适应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持续交往的过程。

①同化:任何有机体只吸收外部世界中与其有机结合的东西,是一个保守的过程,企图保持心理状态。

②调节:是同化的一个补充,其产生标志着新图式的形成。

三、心理学原理在专业设计中的应用㈠建筑家和规划家的研究设计方法方面①从管理科学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设计方法的正确模型,使设计过程科学化,信息化,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把社会化信息、科学数据综合进去。

②把各种设计设想转化为各种模型,设计设想体现为多种模型的组合。

㈡心理学家的应用1、感知理论①从环境中获取信息,行为是最主要的。

(实践学习)②收集信息都是由一定目的性的。

(动机作用)③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是有区别的。

2、认知理论3、Narberg:环境图式构成要素①中心与地点:有中心的图式是心理活动的基本要素。

②方向与途径③地区与领域④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⑤地点精神四大文明古都:长安、罗马、雅典、开罗4、基本构图在不同空间层次的体现5、在头脑中形成模式(大脑反应过程的模式化)㈢环境心理学的贡献存在的问题:1、肯定了科学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论研究缺乏,仍是新兴学科。

2、心理学与建筑学等学科研究存在分歧。

第二章行为与运动第一节概述一、人、行为环境相互关系的理论1、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论①生态系统:整体观点②人的自我改革、自我管理2、环境是行为模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3、打招呼效应4、环境、人相互塑造论二、环境的相互理论1、环境决定论2、环境可能论3、环境忽然率论第二节运动一、肌力肌肉占人身体总重量的40%左右肌肉做功的能力与其长度有关,肌肉越长其做功的能力越大当肌肉的长度为其静止状态的长度时,可产生最大的肌力肌肉收缩时肌肉长度的变化而分为等长收缩、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二、施力动态施力和静态施力的基本区别在于它们对血液流动的影响五脏:心脏、肝脏、脾脏、肾脏、胃避免静态施力的要点:1、避免弯腰或其他不自然的身体姿势2、避免长时间的抬手作业第三章人体测量第一节基础知识人体主要尺寸:身高、体重、臂长、前臂长、大腿长、小腿长㈠形态测量:人体形态的方式:①人体的长度:躯干、手、脚②人的体型③人体的体积④人体的重量⑤人体的表面积⑥人体构造的静态尺寸⑦人体构造的动态尺寸㈡生理测量:测定人体的生理指标例:感觉反应、人体疲劳㈢运动测量:动作过程、动作范围、皮肤颜色二、人体尺寸测量分类㈠静态尺寸:工作空间的大小㈡动态尺寸:人体在执行某个活动时所体现的测量状态(人体动态特征)对手、脚、下肢、上肢进行考虑三、人体测量数据的特征1、正态分布①图像②三数关系:均值、众数、中位数2、百位数3、满足度一般只能按照一部分人的人体尺寸来设计,但这部分人只占整个分布的一部分,称之为满足度第二节中国的人体尺寸第四章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第一节影响人体差异的因素一、年龄二、性别三、年代四、地区与种族五、职业第二节人体测量数据的原则一、应用人体尺寸的基本原理1、基本原则2、合理选用百分位的原则:不涉及使用者的安全,一般选用第5百分位--第95百分位具体选用原则:①以身高决定的产品,以第99百分位作为设计的基础②根据人体某些部位的大小尺寸决定物体的以第5百分位……③可调位数:型号、灵活、可变调配装置。

可调到第5--第95百分位之间,所有人使用方便④如果是第5--第95百分位作为界线设计产品还危险,调到第1--第99百分位⑤公共类设施具有普遍性,以第50百分位数……二、注意事项①弄清使用者和操作者的状况②人体尺寸的设计呈正态分布使用均值占50%③大多数尺寸数据要添加适度的修正量④动态尺寸来调整静态尺寸的误差⑤确定作业空间的尺寸范围不仅与人的静态尺寸测量数据有关,还与人的作业方式有关第三节修正量一、人体参数体重:正常体重:W=H-110理想体重:W=H-100二、修正量设计产品尺寸时,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只是作为一项基准值,它必须作为某些修正后才能成为产品功能尺寸。

㈠功能修正量:功能修正量是为了保证实现产品的某项功能,而对作为产品尺寸设计依据的人体尺寸百分位数所作的尺寸修正量㈡心理修正量:心理修正量是为了清除空间压抑感、恐惧感或为了追求美观等心理需要而作为的修正量产品功能尺寸是指为了确保产品实现某一项功能而规定的产品尺寸,分为最小功能尺寸和最佳功能尺寸第五章工作空间设计第一节基础知识1、近身活动空间:某一位置中为完成某种活动,考虑身体的动态与静态尺寸,人们在立姿、坐姿、爬姿或蹲姿时四肢所及的空间范围。

近身活动域所构成的空间称为“近身作业空间”或“近身工作空间”。

2、工作空间范围的主要决定尺寸是上肢的功能长3、安全距离控制:一是工作空间范围、二是安全距离控制4、方便可及域:是一个以人体中心线为对称轴,左右两个空间基本以肩关节为圆心,以肩至中指尖的距离为半径,左右两边所划出的一个范围。

5、工作空间域:是一个立体的空间域。

6、工作面高度设计主要根据两类因素:一是人体尺寸、二是工作性质第二节人体的行为心理与空间设计一、人的行为特性1、对个人空间的需求----个人空间2、个人空间的特性⑴需求大小的影响因素:①体型②教育③场景⑵形状:椭圆状3、人际空间⑴交际类型①亲情:*亲人:15--45cm*密友:45--75cm②同事:100--150cm(80--100cm)③业务关系:100-300cm④公共交际关系(陌生人):300cm左右⑵伊霍尔对人际距离的分级①排人域:通常不愿意让他人进入的范围:0.5m②会话域:0.5m--1.5m③接近域:1.5m--3m(视线不太容易交际)④相互认识域:3m--20m⑤认知域:大于20m⑶恰当人际距离的重要性①空间大小②空间尺度③设施(实体)的布局二、空间性质1、空间是虚空的2、后退感3、距离性、层次性三、空间与人际距离的互作效果1、安全感与依托感(边界效应)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求新求异4、共享空间5、从众与趋光6、纪念性与陶冶心灵的需求第六章桌与椅子的设计第一节椅子一、椅子二、桌子与椅子好椅子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尺寸合适其次,是腰部必须要有依托第三,体压分布和坐的舒适性第四,姿势和疲劳的问题主要是靠背的形状和座面的倾斜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坐姿的工效学一、坐姿对脊柱的影响坐姿可分为三种:向前坐、笔直端坐和向后靠二、座面高工作倚座面的最佳高度只能按相对于工作面的高度来决定三、座位宽度座位宽度应该考虑大个子的身体尺寸,这与坐深不同四、靠背高度椅子分为低靠背椅子。

中靠背椅子和高靠背椅子五、靠背角(α)在90--110之间座面角(β)在0--17之间六、靠背形状的原则是要设计成与脊柱的自然弯曲状相适应。

脊柱腰椎段是承受上体重量最关键的部位第七章感知与环境知觉第一节感知一、视觉视觉特点人眼可见光范围:310nm--1050nm人的视觉由光、视觉对象和视觉器官(眼睛)三大要素组成二、视觉特性度量㈠对比度1、图像对比度:亮度差别 c=I(max)/I(min)自然景观 200:1 人工图像 50:12、视觉对比度和灵敏性:①临界对比度②空间频率:物理量在单位空间距离内周期变化的次数周/米周/度防紫外线辐射:黄色、红色、紫色Vc:抗坏血酸:番茄、猕猴桃、辣椒、西兰菜㈡视觉规律1、视线形成过程光线(物体影像)-->角膜-->瞳孔-->晶状体-->视网膜(光-->生物电信号)-->大脑(视觉中枢)2、颜色:色彩的视觉心理⑴色彩心理①冷暖②轻重③色彩的前后感1>红、橙等光波在后面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在外侧成像,感觉就比较后退2>明度较高的有向前的感觉3>暖色系有向前的感觉4>高纯度的色彩有向前的感觉5>色彩整齐的有向前的感觉、色彩不整齐的有边缘虚化的向后感觉6>色彩面积大的有向前的感觉7>规则形状的有向前的感觉明度:1>不同色调:白色-->黄色-->橙色-->红色-->紫色(小)2>不同色系:紫红-->深红-->玫瑰红-->大红-->桔红(小)3>加白色明度增大⑵色彩应用㈢视距一般人在操作用具和设备的视距范围在38cm--76cm之间0--0.5m 非常亲密的情感交流视距1--3m 别的识别器官开始辅助视觉进行认知30--35m 戏剧舞台的视距㈣听觉听觉具有较大的工作范围0--7m 非常灵敏大于30m 已不可能进行交谈,虽然可以听清楚演讲第二节环境知觉环境信息:环境提供的直接而真实的感知刺激1、环境信息在时空方面没有固定的限制2、环境通过所有的感觉通道向个体提供信息3、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比人能处理的信息多4、接受何种信息主要是感知者的功能5、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是行为发生的基础6、环境具有象征意义7、环境具有美学性质一、感觉与知觉的概述㈠感觉:①定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②意义:1>提供了内外环境信息2>保证机体和环境的运行3>是人全部生理现象的基础㈡知觉:==>认识1、产生:①是外部事物直接作用产生的②是以感觉为基础的2、特点:①知觉的对象与背景1>考虑使用者的特定:知觉定式: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后续的知觉的准备状态2>对象、背景可以互相转换②知觉的整体性1>整体与局部是相互依存的2>整体优于个别③知觉的理解性1>有助于知觉整体性2>知觉期待和知觉预测④知觉的恒常性(稳定性)1>形状2>大小二、环境知觉1、环境知觉的基本理论㈠格式塔完形心理学基本观念;①知觉的整体性②提出心理场㈡生态知觉理论①环境的提供②……亚洲最大广场:星海广场第八章环境需要第一节人对环境的需要“规划和设计的终极目标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一、从两种生产到三种生产1、两种生产:㈠满足生存的物质生产㈡种族的繁衍2、关注:世界环境日 6月5日3、生态文明4、社会发展的驱动因素:需要--生产二、环境的需要P122三、环境需要的三个层次1、健康与舒适环境2、活动机会3、对社会和文化体系的认同四、环境的意义1、工具性2、体验3、可交换性4、社交联结5、社会脉络6、符号7、自我体现第九章环境中的空间行为第一节空间与行为不同的人流数与占地大小所发生的环境感觉是不同的人在室内对话的距离上限是3m左右Hall的近体学1、亲密距离0cm--15cm2、个人距离45cm--75cm3、社交距离120cm--200cm4、公共距离360cm--750cm坐着的人一般要比站着的人之间的距离大一、个人空间的概念(一)定义:人之间交往、距离、语言、情感等保持适当状态和恰当交往方式(二)尺寸标准==>心理需要的最小空间特点:①因人而异②随个人经历、心境而变化,最终归宿二、个人空间功能1、避免接受过多的刺激(信息刺激)2、防止应激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过度唤醒)3、弥补私密性的不足4、防止身体收到他人攻击三、影响个人空间的因素1、情绪2、年龄3、性格4、环境因素5、其他:文化程度第二节座位布置与社会空间一、座位布置P143二、基本座位与辅助座位P144三、社会向心与社会离心的布置P146--P150社会向心布置的空间让人兴奋,是典型的社交空间户外的单人椅标准长度是60cm/人双人椅120cm/2人左右三人椅180cm/3人公共空间的桌椅布局①需要体现灵活P148②精心策划、安排P151四、座位数量与密度P151一个广场的面积总的6%--10%的区域应该可以是坐的五、坐的社会学P154-P155第三节空间行为的一般规律一、空间活动的规律1、人向集中人群活动==>形成活动中心2、人的兴趣群和阶层文化具有党聚性的特点3、一切活动始于边界而后向中心扩展4、人的日常活动一般始于原点至工作场所反复循环的过程5、人的社交活动一般按照交集网络分布6、公共活动展现出一定的阵发性和不定性二、空间与支持活动P1561、诱发模式==>空间的特质行为空间对行为的诱发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设计师对空间功能上有意识的安排,而对行为产生了诱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