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概论第三章课后感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课后思考题-概论第三章课后感悟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3.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
(3)它的发展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3.2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分析深化改革的客观依据与重要意义(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2)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3.3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才使得社会有如此大的变革(2)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随着高铁、飞机以及卫星的迅速发展,使得经济迅速增长(3)科学技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持续发展(4)科学技术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强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3.4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5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练习题参考答案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有机体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文化结构社会意识形态阶级阶层社会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形态阶级斗争社会改革科学技术英雄史观群众史观人民群众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杰出人物无产阶级领袖二、单项选择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D)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是(B)A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 B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不同回答C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不同回答 D对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关系的不同回答3.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它是:( A )A.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C.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4.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A阶级斗争发展史 B生产关系发展史C社会意识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5.“吃、喝、住、穿,这是人生的第一需要”的观点属于(A)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C利己主义的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 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8.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B )A地理环境 B生产方式 C经济基础D实践活动9.“话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属于(A)A宿命论 B英雄史观 C唯物史观 D诡辩论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A)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B科学文化的反映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D社会规律的反映11.社会意识根源于(A )A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B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C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心理 D英雄人物成为杰出人物的意愿12.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的形式,它属于(B)A没有阶级性的上层建筑B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C特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思想的上层建筑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是( C )A法律前面人人平等 B抽象的人性论 C利己主义 D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4.“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说明(D)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15.社会进步的内涵是(D)A物质文明的进步B精神文明的进步C政治文明的进步D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16.资产积极思想家以“理性”、“人性”是否客观及实现程度作为社会进步的尺度。
湖南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

湖南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第三章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三章)

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第二章内容讲世界的本质、本原,讲“世界是什么?”也就是讲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那是哲学的“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
第三章内容讲“世界的状态”。
讲各种事物间的关系,就是讲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矛盾。
唯物论是马哲的基础,辩证法是马哲的“灵魂”,形容它无处不在。
唯物论和辩证法在马哲体系中是自觉地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它的唯物论是辩证唯物论,它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二者不可分割地科学地揉合在一起。
第一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第一节是辩证法部分的小绪论)一、什么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一方面与唯心主义辩证法根本不同,另一方面也与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不同,是迄今为止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
1、唯物辩证法的概念定义有三种相似的说法,实质上是一致的。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3)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总纲)(1)讲联系联系的观点(2)讲发展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也叫总纲,也是它的基本观点。
它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宇宙间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孤立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和周围事物相互联系着;同时也没有任何事物是绝对静止的,一切都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在这里,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完全是一致的。
3、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主要内容(1)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批判性和革命性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
它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具有暂时性和过程性,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是普遍规律;稳定和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运动、发展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法犹如智慧的大树,主要由两大部分内容组成。
其中“三大规律”的学说是它的“主干”,“五对范畴”是它的“枝叶”。
A、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五对范畴二、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和系统论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万事万物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千变万化,但它们没有完全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章第一节解析

• 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 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 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 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 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 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 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 请回答:
•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 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 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原理(3分)
• 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 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 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 历史观 唯物史观
(二)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 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 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 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唯心 史观
决定
社会存在社Βιβλιοθήκη 意识决定唯物 史观
真题练习
• 03年单项选择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 后,开始出现了( D)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自考 总结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导读本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学习这一章,要掌握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掌握社会形态的划分法和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弄清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要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各种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以及革命和改革、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要正确理解人的本质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学习指导本章重难点:(一)重点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3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4 .社会发展的动力体系(包括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和人民群众和个人等在历史上的作用)(二)难点1.社会基本矛盾运动2.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与表现(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必然性与历史主体的选择性、前进性与曲折性等)。
3 .“第一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的关系。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关系问题本章提示:从历年考题的分布情况来看,本章考点主要集中在第一节中,考生应深入理解每一道历年考题,从而去吃透每一个知识点。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一)社会存在①[单选]社会存在的定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②社会存在各要素的作用(领会)A、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B、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
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状况、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C、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发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1)联系及其特点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以下特征: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和多样性。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依人的意识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掌握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对于指导我们实际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在工作中我们要把整体性原则作为基本的出发点,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
作为整体,系统是由部分组成的,但不是部分的简单相加,系统整体的功能也不是部分功能的机械相加。
要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综合地、系统地把握事物,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事物,使工作取得最佳效果。
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的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问题,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随便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联系起来。
第二,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201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节知识点讲解

2017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节知识点讲解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
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切活动所必须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几春,并由此而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派别与哲学形态。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1、第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也即——本体论问题。
2、同一性问题: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也即——认识论问题。
3、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中的认识论必须以本体论为前提和出发点。
总之,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和认识论的意义两个基本的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章问题详解第三章3.1.唯物辩证法认为(ABDE)。
A.事物的联系是客观普遍的B.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C.事物的一切联系都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E.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3.2.否认客观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认为(CDE)。
A.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B.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时空联系是人的感性直观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D.因果联系是人的先验的知性形式赋予外部世界的E.人借助于逻辑思维才把事物联系起来3.3.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主要有(ACDE)。
A.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B.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C.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D.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E.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3.4.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ABCD)。
A.客观存在的B.复杂多样的C.可以改变的D.可以创造的E.可以随意选择的3.5.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是(ADE)。
A.系统论不能取代唯物辩证法B.唯物辩证法可以取代系统论C.系统论高于唯物辩证法D.系统论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E.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3.6.下列观点正确的有(ABCE)。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C.发展是前进性上升性的运动D.发展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移E.新陈代谢就是发展3.7.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是因为(ABE)。
A.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旧事物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B.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C.新事物出现时力量大于旧事物D.新事物产生时比旧事物更完善E.社会领域中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3.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在于主张(ABCE)。
A.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存在的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变的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其内部矛盾,还是外力推动的D.事物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E.事物是过程的集合体,还是僵死不变的堆积3.9.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ABCDE)。
A.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它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C.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D.它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E.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3.10.可以把发展理解为(ACDE)。
A.事物自己的前进运动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运动过程的飞跃D.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E.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3.11.辩证矛盾是指(AB)。
A.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B.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C.思维中的前后不一致D.主观上发生的错误E.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性质3.1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包括矛盾双方(ABCD)。
A.相互联系B.相互依存C.相互贯通D.相互渗透E.相互排斥3.13.下列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形式的是(ABCDE)。
A.人民内部不同意见的争论B.敌对阶级的阶级斗争C.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D.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区别E.物理现象中的吸引与排斥的对立3.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有区别的,这是因为(ABCD)。
A.它们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B.它们在事物矛盾运动中所处地位不同C.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斗争性是五条件的D.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E.同一性推动量变,斗争性实现质变3.1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表明(CD)。
A.斗争本身就是发展B.矛盾斗争越激烈,越能推动事物的发展C.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D.只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E.矛盾双方得到调和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3.1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D)。
A.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B.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C.实现事物的质变D.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3.17.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DE)。
A.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B.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矛盾双方转化的方向D.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量变E.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18.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ABDE)。
A.内因是内部矛盾,外因是外部矛盾B.在事物发展中,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C.在一般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来说,内因是不可缺少的,外因起决定作用D.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E.内因和外因既对立又统一3.19.矛盾的普遍性表明(ABCDE)。
A.矛盾无处不在B.矛盾无对不有C.任何事物都有矛盾D.认识事物就是要分析矛盾E.解决问题就是要解决矛盾3.20.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十分重要,因为(ABCE)。
A.它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B.它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根本方法D.用一种方法可以解决不同的矛盾E.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2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CDE)。
A.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和B.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C.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D.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E.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22.“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CE)。
A.个性与共性的联系B.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C.个别与一般的联系D.次要矛盾与主要矛盾的联系E.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3.23.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BCDE)。
A.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B.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C.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不同D.指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力量不平衡E.指在复杂事物中,诸多矛盾的发展不平衡3.2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主要哲学根据是(BD)。
A.质与量统一的原理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C.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的原理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E.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3.25.质和事物的关系是(ABD)。
A.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B.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质是事物的外在表现D.质和事物是不能分离的E.质就是事物的属性3.26.事物的质和量都是(BC)。
A.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B.多方面的C.客观的D.事物的内在规定性E.事物的外在表现3.27.事物的度是指(AB)。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B.质和量的对立统一C.质变和量变的对立统一D.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E.一定质的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的最高界限3.28.在量变过程中,事物处于(AB)。
A.相对静止状态B.连续性的变化C.显著变动状态D.突破了事物度的变化E.渐进过程的中断3.29.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表现为(ABCD)。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D.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E.任何量变都引起质变3.30.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就会导致(ABDE)。
A.庸俗进化论B.激变论C.经验论D.冒险主义E.改良主义3.31.下列现象中属于事物的构成成分的排列组合和结构形式上的变化引起的质变是(AD)。
A.化学中的同分异构体B.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C.积小流成江海D.同样数量和素质的劳动力由于劳动组合不同产生不同质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E.水温降低到一定程度使水从液态变为固态3.32.下列现象中属于不通过对抗的形式来实现的质变是(BCE)。
A.自然界中的地震B.由旧物种发展为新物种C.由猿转变为人D.阶级社会中的军事冲突E.科技革命3.33.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表现为(AD)。
A.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B.质变后引起新的量变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E.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复杂多样3.34.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认为(ABC)。
A.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的统一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C.否定中包含着肯定D.否定是发展的中断E.在任何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3.35.形而上学的否定观认为(BC)。
A.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B.否定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C.否定是对事物的消灭D.否定是扬弃E.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3.36.下列命题中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有(ABD)。
A.推陈出新B.古为今用C.全盘西化D.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E.批判和抵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化37.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E)。
A.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B.直线前进的过程C.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过程D.循环往复的过程E.波浪式前进的过程3.38.否定之否定规律具体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表明(ABCE)。
A.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B.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不同的曲折性C.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D.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作是普遍规律E.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公式到处乱套3.39.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ADE)。
A.物体受热,体积膨胀B.春夏秋冬四季更替C.白昼与黑夜先后相继D.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E.生态平衡的破坏危害人类身体健康3.40.因果联系的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主要的类型是(ABCDE)。
A.同因异果B.同果异因C.多因多果D.一果多因E.复合因果3.41.下列观点中否定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的有(CDE)。
A.任何现象都处在一定的因果联系之中B.任何因果联系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因果联系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心理习惯D.原因和结果是人用来整理感觉经验的一种先天知性形式E.因果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中产生的3.42.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区别在于(ACDE)。
A.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不确定的趋势B.必然性的存在是有原因的,偶然性的存在是没有原因的C.必然性是由根本矛盾引起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引起的D.必然性居于支配地位,偶然性居于服从地位E.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3.4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表现在(ABE)。
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B.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目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道路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D.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并受其制约E.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44.“在大风扬起的尘土旋涡中,没有任何一个尘土分子的分布是偶然的”,这种观点是(ABE)。
A.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B.把因果联系与必然联系相混淆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E.把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3.45.全面理解可能性范畴,必须区分(AB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