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州博物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厅,金属遮阳片和怀旧木做构架应用于玻璃屋顶之下,过滤进 入的光线强度,光线层次变化,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屋顶奇妙的结 构和光线而产 生的变化效果
四、庭院特色
1. 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庭院,布局精巧。(中轴线上北部 庭院最为独到)
二、建筑特色
1.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 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 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 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 分和谐;
组员:杨永尧 赵然 钱鑫瑜 张宇光
五四三二一 、、、、、 感庭建建简 悟院筑筑介 启特风特 示色格色
目 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 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 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 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 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 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2.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 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 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 都恰到好处。
拙政园
忠王府 苏州博物馆
与拙政园 呼应
借助水体
三、建筑风格
风格:“中而新,苏而新” · 屋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的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的结合。
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
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和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的设计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建筑鉴赏

苏州博物馆建筑鉴赏每次提到苏州博物馆,我的心就像被一只小猫轻轻挠着,痒痒的,总想去那儿逛一逛,品一品它独特的建筑韵味。
记得第一次去苏州博物馆,刚到门口,我就被那别具一格的建筑外观给吸引住了。
它不像传统的博物馆那般庄严肃穆、古板沉闷,而是透着一种清新脱俗的江南灵秀之气。
白墙黛瓦,在绿树的掩映下,宛如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静静地伫立在那里。
那简洁流畅的线条,错落有致的布局,仿佛是大自然的妙手随意勾勒而成,却又恰到好处。
走进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央大厅。
阳光透过屋顶的玻璃天窗洒下来,形成一片片光影,就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地面上欢快地跳跃着。
大厅里有一方池塘,池水清澈见底,几尾锦鲤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游弋着,时不时还吐个泡泡,似乎在欢迎游客的到来。
池塘边的石头摆放得也极为巧妙,有的像乌龟在晒太阳,有的像青蛙在伺机捕食,给整个空间增添了不少野趣。
我漫步在各个展厅之间,发现馆内的空间设计十分精妙。
不同的展厅通过连廊、庭院相互连接,一步一景,每转一个弯都像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个展厅的角落里,我看到了一座精致的假山。
这假山可不一般,它的纹理细腻逼真,仿佛是从深山老林里直接搬过来的。
我凑近仔细观察,发现石头上还有一些小小的凹坑,像是岁月留下的痕迹。
我不禁想象着工匠们是如何精心挑选这些石头,又是怎样巧妙地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打造出如此栩栩如生的假山景观。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还注意到了博物馆的采光设计。
除了屋顶的天窗,墙壁上还有一些巧妙设置的小窗户,它们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使得展品在柔和的光线下更显生动。
而且,这些窗户的形状和位置都与周围的建筑元素相互呼应,有的呈圆形,像一轮明月镶嵌在墙上;有的呈菱形,与旁边的地砖图案相得益彰。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就像是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将江南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的建筑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它不仅仅是一个存放文物的地方,更是一个让人沉浸在艺术与文化氛围中的奇妙空间。
每一次参观,都像是与它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让我对建筑之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更加期待下一次与它的重逢,再次领略它那独特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分析

总的说来,苏博新馆就是现代和传统一次完美的结合,体 现了一个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附:相关图片
四 合 院 形 态
几 何 体 造 型 地下一层
二、新馆自身解析
1、建筑色彩
为承袭苏州粉墙黛瓦的古典风格,作者仍然借用这种思想,但是却也有 算改变,用灰瓦代替了黑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 要求。
3、建筑自身处理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 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使用了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 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 征效果。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 入内的感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 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 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4、建筑采光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对苏州博物 馆的分析,我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公共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 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公共建筑所占 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方面有了 新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新馆具体解析 三、造型艺术解析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苏州,一个古老而迷人的城市,以其精致的园林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那就是苏州博物馆。
作为一座代表着苏州的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地标建筑,苏州博物馆吸引着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
苏州博物馆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在现代化建筑和传统文化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
这座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和传统建筑,充分展现了苏州的独特韵味和文化底蕴。
从远处看去,苏州博物馆的外观简约而现代。
建筑体量巨大,整体呈现出流线型的造型,表面采用深灰色的金属材料,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
博物馆的外墙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设计,使得整座建筑看起来通透而明亮。
同时,幕墙上布满了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花纹,给人一种独特而奇妙的感觉。
当我们进入苏州博物馆时,会被它内部的设计所魅惑。
整个博物馆分为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和氛围。
其中,最吸引人的是以苏州传统园林为主题的展厅。
在这个展厅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仿古建筑,如亭、廊、池塘等,它们完美地再现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魅力。
此外,展厅内还有大量的展品,展示了苏州的传统艺术和工艺品,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苏州的文化。
苏州博物馆还设有多个教育和交流活动的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博物馆内有一个多功能剧场,定期举办各种文化活动、演讲和音乐会。
此外,博物馆还设有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供研究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和交流。
这些设施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个集艺术、文化、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苏州博物馆以其独特的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成为了苏州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它不仅展示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也为现代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游客和艺术爱好者,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文化于一体的建筑。
它既尊重和保护了苏州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又展示了现代艺术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苏州这座古老城市的象征,苏州博物馆将继续扮演着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角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先进设计原则与苏州传统文化特色的典范。以下将从 多个角度对其设计进行分析与探讨。
苏州博物馆介绍
苏州博物馆位于古城苏州的市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藏品。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它是苏州城市形象的 重要组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独特的园林景观和建筑形式相得益彰,展现出苏州 园林的独特魅力。
设计原则二:突显苏州文化特色
苏州博物馆在建筑风格、陈列展示和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苏州文化的重要代 表和传承者。
设计原则三:功能与美学的平 衡
苏州博物馆既满足了当代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又注重美学表达。建筑外观 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使参观者得到良好的体验。
设计原则四:可持续性与节能
苏州博物馆在材料和技术的选择上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运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建筑更加耐久且符合苏州的文化氛围。
总结与展望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原则以其独特性和卓越性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将这些原 则应用于更多的公共建筑设计中。
苏州博物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用了节能环保的设计和材料。它 通过太阳能发电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手段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设计原则五:空间布局与流线思维
苏州博物馆的室内外空间布局紧密相连,通过合理的导向和流线设计,使参观者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展览的 连贯性和完整性。
设计原则六:建筑材料与技术 选择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是苏州市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本文将对其建筑进行客观完整的
赏析。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人民路204号,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是苏州市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
博物馆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苏州园林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以简洁、大气为主,采用了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
建筑主体呈矩形平面,共有四层,高度约为30米。
整个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轻盈、通透的感觉。
进入苏州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的园林建筑,这是博物馆的主入口。
园林建筑以传统苏州园林的造园技巧为基础,运用了假山、水池、廊桥等元素,展现出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陈列室、多功能厅等功能区域错落有致。
展厅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又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结合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现代科技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文化场所,不仅展示了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还充分利用了现代建筑技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使得博物馆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苏州地区重要的建筑景点之一。
总之,苏州博物馆建筑的赏析展示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魅力。
其简洁大气的外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内部空间布局,以及展厅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成为了一座集传统与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建筑作品。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

浅析贝聿铭苏州博物馆的理念英才学院 6121810519 张雍淋江南湿润的自然特质孕育了灵秀细致的苏州文化,也成就了江南民居粉墙黛瓦、清新雅致、青黛秀逸的建筑特色。
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具有苏州民居的尺度和古韵,俨然一座几何式的现代主义建筑,但其中难以剥离江南园林的“园冶”手法和意境,堪称一座符合现代人生活的清新、简约的创新山水庭园。
一、苏州博物馆的“形美”苏州博物馆的造型、空间布局、设计意趣塑造了其鲜明的建筑风格。
博物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体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为2,这是水乡江南瓦顶木结构椽梁的基本模数屋顶和屋面不在同一个斜坡,而是形成一个折角,好比江南民居“老虎天窗”的外部形态结构。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自然环境在东方人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甚至超出建筑物本身。
园中大面积水体就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中理水的基本原则,不仅有效地扩展了空间,也意趣优雅。
二、苏州博物馆的“色美”中国画墨色讲究分五彩:“焦、重、浓、淡、清”。
墨色变化中最看重“淡”墨的衬托作用,认为淡墨比较具有神采和味道,是烘托主题的关键,最能代表笔墨的韵味。
博物馆主庭院的基调就是淡灰色的,映衬凸显了景观中的绿植、游鱼、天色等元素,产生一种辽阔的视野。
花墙漏窗、远山近水,真正让空间显露出勃勃生机的自然之色。
三、苏州博物馆的“意美”在中国古代造物设计技巧层面,崇尚“虽由人做,宛如天工”的技术境界,所谓“天工意匠”是中国古代造物在涉及技术的价值判断方面的最高境界。
走进苏州博物馆的大门过前院,禅意扑面,汉唐“枯山水”造势,少有绿植,鹅卵石子平铺庭院,引入寂寞之美的内心体验。
走进中央共享大厅,在厅中央往南看就是走进的入口方向,博物馆的洞门式方圆的视角圈出街面一幅苏州老街河巷的画面,往北是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主庭园,东面是长廊尽头的“紫藤院”,西面便是“荷花落水庭”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苏州博物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
摘要: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
由于其自身特有的跟艺术和文化相关的要求,使得博物馆本身就跟艺术品和文化展示等同。
在设计博物馆的建筑空间和对场所与环境的营造时,设计者会充分考虑环境与参观者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从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入手,对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环境-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环境;行为
0引言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人们已越来越密切地关注自己周围空间的环境品质,除此之外,还有对精神质量追求的日益提高。
在特定的建筑中,营造独特的环境和精神气息,使环境与人们的行为进行互动和交流,从而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审美水准的提高,都是现代人们所迫切需要的。
1博物馆的建筑特点
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的场所。
从某种角度上说,了解一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是从博物馆开始的。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发展史,人们通过文物与历史对话,穿过时空的阻隔,俯瞰历史的风风雨雨。
所以,博物馆不单纯是一个市民文化补习的地方,更重要的,它成为了市民休闲的主要场所之一,提供了难得的静谧、幽雅气氛,在这个气氛中,人们能够放松生活中的压力,产生体悟和思索的情绪。
博物馆的文物是靠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历史与现在人的对话,它已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它如同历史长河,源源地将过去的故事输送。
所以,除了其间所展示的物品外,建筑本身也需要创造出一种精妙、引人神往、独具文化魅力的空间环境。
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针对人们的行为模式以及客观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方能营造出给人以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空间环境。
当代艺术创新中的探索性与实验性有别于传统艺术的普遍性,强调个性和自由的愿望更加强烈,所以现代博物建筑通常也有别于传统建筑,而显得更加赋予文化艺术气息、更能体现建筑的时代感与思想性。
2传统博物馆的环境与行为互动分析
图1.串联式空间示意
在世界范围内,博物馆仍是一个不断
发展的领域。
传统的博物馆,受其所处时
代背景和社会效益的考虑,大都建设在城
市中心区,方便参观者的到达,也便于塑
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其室内的参观流线也
多以串联式(图1)为主。
如著名的美国纽约
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图2)。
这种交通流线
布置方式简洁、明确,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
引导性, 观众在这样的空间中基本不会迷
失方向, 参观流程可以作到不重复、不逆
行、不交叉,空间环境十分明确。
不过这
种形式的空间设计也因为
单调容易使人们产生疲劳感。
由于传统的博物馆多是建设在城市中,又受其自身的影响力,因此,博物馆的造型更多是将自身的形象设计得有地标性,以求在众多高楼林立的混凝土森林中求得其独特的地位。
如贝聿铭为卢浮宫博物馆新入口设计的“金字塔”的方案(图3)。
这座“金字塔”为卢浮宫博物
馆,也为巴黎市增加了新的耀眼的光彩。
有了这座
“金字塔”,观众的参观线路显得更为合理。
观众
在这里可以直接去自己喜欢的展厅,而不必像过去
那样去一个展厅而要穿过其他几个展厅。
博传统博
物馆建筑自身的内外空间表现也是以高度统一和充
分满足功能需求为准则设计的。
人和建筑之间是有
一定心理距离。
仅满足展品和观众这层关系所形成
的影响力有限,且场所精神得不到最充分的体现,因此,现代的博物馆建筑也越来越注重对建筑自身和内部空间的营造。
参观者在独特的室外室内环境影响下,行为和心理都受到更强烈的冲击,大大加强了人与艺术品之间的联系和融合。
综上所述,博物馆建筑的室外环境是其文化形象的延展,建筑是人们活动的背景舞台,观赏者的行为是围绕建筑从各角度欣赏之,建筑外的活动场地是人们停驻、交流、拍照等行为的场所。
建筑的室内环境是展示陈列品的布景,人们的行为中心是展品,鉴赏、拍照、记录、讲解与倾听等。
在个性强烈的室内空间中,人们的注意力会由展品转移至建筑,此时建筑的室内饰、造型、灯光、摆设等成为人们行为的触发因素,凝视、拍照、触碰、思考等行为是人们与建筑环境间的互动内容,从而构成人与环境的互动系统。
3苏州博物馆的环境行为分析
3.1苏州博物馆概况
苏州博物馆是中国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1960年建立,2006年10月建成新馆,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
址。
面积8000多平方米。
忠王府古建筑作为苏州博物馆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苏州博物馆新馆成为一座集现
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图3 图2
图4串联式+联通式空间示意 图5 3.2苏州博物馆的空间形式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贝聿铭先生的得意之作。
新馆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流线形式。
形成串联+通道式交通流线(图4),即各个展厅或其中若干个展厅直接贯穿连通,各展厅又通过一个贯穿始末的通道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
新馆在交通流线设计上巧妙地运用
了多种流线形式。
新馆分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体块, 并以中部为中轴线。
中轴线上自南至北依次布置有主出入口、庭园、中央大堂及主庭园;西部为
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临时展区、贵宾接待、图书馆及茶室等。
3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东部进行围合, 基本布局呈放射式,给游人增加了很多游览方式,同时井然有序。
3.3苏州博物馆的入口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新馆廊道的入口设计独具匠心:利用廊道大面积的采光屋
顶将光线投射进来, 使人们在从较为幽暗的展厅进入廊道时,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借鉴古典园林的景随人动、曲径通幽,
新馆在廊道(图5)沿主庭园一侧的墙上作足了文章: 菱形的
窗体、可进入庭园的玻璃门, 使廊道外的水榭、翠竹、宋画斋
均成为养眼的画图, 扫尽了廊道的寂寞, 也在悄无声息中向
游人通报着休闲、疏散的空间。
3.4苏州博物馆的内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对于一个初次进入新馆的游客,一进入大堂,即面临着一个选择,是先走东廊还是先走西廊。
大部分游客
选择前往西廊先参观博物馆的藏品,这也是一般游客对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的认识。
也可能由于西廊尽头的莲花池喧哗的水声加强了空间的吸引力,而东廊端头围绕紫竹院组织的茶室和现代艺术展厅则显得寂静无声。
空间的色彩加强了流线的序列性。
它提示空间章节的连续、过度和转折。
游客沿着暗示的路径参观藏品,同时完成空间体验。
新馆的空间体验特征与传统的苏州园林具有本质的差异,以博物馆的藏品为契机,游客在此完成了一种独特的空间体验。
3.5苏州博物馆的外环境对行为的影响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白色粉墙被做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博物馆的外形充分的挖掘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并传达出了现代感。
游客在室内外都能产生一种对文化的解读。
建筑馆本身就能作为一件作品展览给观众看。
结语
参观博物馆这类的建筑活动,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人们在这类建筑空间中的各类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不断对话,实现观赏、娱乐、交流、交谈等等满足精神需求的行为。
这其中,建筑所要营造的空间感觉、场所气氛尤其重要。
良好的环境会带给参观者优质
的心理感受,从而触发其良好的主观行为。
这种行为是受客观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并能反过来融为环境,实现更相宜的氛围。
环境与行为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当二者间的关系达到协调时,人们才能够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
贝聿铭大师以他精彩的作品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也给设计者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更好地研究环境与行为模式的关系,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做好手中的每一项设计。
[参考文献]
[1]欧阳露,黄越.浅析美秀美术馆建筑的环境-行为模式,2010
[2]百度百科./
[3]杨海荣, 阎磊.论博物馆建筑内部的交通流线设计,2009(10)
[4]江燕玲.苏州博物馆中而新苏而新因地制宜景致多变,联合早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