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届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

2018学年第一学期长宁高三语文教学质量检测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 按要求填空。
(5分)(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2. 按要求选择。
(5分)⑴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⑵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④②③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最新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_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玉簪螺髻 (3). 水龙吟 (4). 香雾云鬟湿(5). 清辉玉臂寒按要求选择.(5分)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B. 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C. 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D. 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答案】B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 ④②③①B. ④③①②C. ①④③②D. ③①④②【答案】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的修行之途.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⑦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⑧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种或人种罢了.⑨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有删改)4. 第④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 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B.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C. 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D. 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7. 下列不符合...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A.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B.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C.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D. 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4.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看似问了两个问题;其实问的是同一个内容;即人讲道德的原因.5. 以人类并非天生完美;会受利益、人情等影响的一般事实证明了人类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讲道德的.据此推论;人类如果讲道德;那一定是经过权衡、反思之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6. C7. A8. 本文开篇直接抛出论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然后以数千数万年来“讲道德”在建立人际关系、伦理秩序、社会预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实回答了论题;继而通过反向追问“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推论出人类延续多年的“讲道德”是人反思和选择的结果;而非“天生地”或“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两种论证方案表明人为什么更愿意选择“讲道德”.(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人生树下王开岭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⑪树;在马路上流浪.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⑫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这一切;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完成.⑯这是我听过的关于人和树最好的故事.⑰那天;夕阳西下;听着山风和鸟鸣;我坐在岜沙的石头上;心想——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一棵关系亲密的树.至少一棵.我们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亲属;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有删改)9. 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10. 第⑦⑩两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11. 本文把写岜沙苗寨见闻的内容放到文末;而没有放于第⑨段之前;请赏析这样构思的好处.12. 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的意义.【答案】9. 指出树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对树与人亲密关系的叙写;并照应了文题.10. 第⑦段画线部分叠词及比喻的运用生动细腻地表现出女儿对树的微妙感情;整个画线部分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和谐.这样写既表现出了作者对这个美好习俗的细致想象、回味;又较好表达了作者听到这个习俗的欣喜之情.而第⑩段画线部分通过排比;语气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当今我们与树关系疏远的悲痛、反思、批判;排比加强了抒情的力度.两处画线部分;对象不同;要达到的效果不同;便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11. 第⑨段之前主要从生活、生存的角度表现人和树的密切关系;它荫泽家族的繁衍生息;在荒年为人们提供果腹的食材;成为人离乡返乡时的精神寄托;甚至成为女孩的终身陪伴.而对于岜沙人来说;树和人的整个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伴随人降生;还伴随人离世;乃至伴随生命再次启程.把岜沙见闻放于文末;不仅清晰地体现出了文意的推进;还能在指出当今人树关系疏远的沉痛现实之后;给人以更直观的比照和更深的启示;从而自然地引出结尾的深思与呼告.所以;这样的构思是合理而巧妙的.12. 答案示例1:作者表达了对当今人与树、人与自然失去了传统的亲密关系的忧思;他认为人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把自己的成长、命运和树、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态度对当下人有警醒和引导的意义.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恢复与大自然的亲密关系;寻找建立关系的纽带;从而加深我们对传统、对生命的认识、体悟.答案示例2:作者表达了对当今人与树、人与自然失去了传统的亲密关系的忧思;他认为人要在大自然里找到自己的根和床;把自己的成长、命运和树、和大自然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态度总体而言有正面的意义.但是;时代在变;人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也在变;不能因为我们现在的居住格局发生变化就武断地认为我们遗失了传统、失去了和大自然的亲密关系.我们当然要重视传统;亲近自然;但我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唐)高适践更①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②高.[注]①践更:此处指服役的士卒.②太白:星座名;古时认为是将星.13. 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本诗的押韵符合律诗的要求.B. 本诗是送别诗;也是边塞诗.C. “何如州县劳”在本诗中没有直接回答.D. “军容随赤羽”句写军队如飞鸟般疾行.14. 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A. 清新流畅B. 慷慨激越C. 委婉含蓄D. 雄浑悲壮15. 本诗与一般的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答案】13. D 14. B15. 首联点出送别;一“登”一“指”颇有昂扬气概;并无远别的悲伤;颔联问别;不用寻常慰别之语;而以“关山事”与“州县劳”对比发问;表现诗人对友人送兵远行的关切.从全诗看;此处也暗含了诗人对立功边塞的神往;颈联描绘出行情景;精炼“随”“引”二字、巧用自然景色衬托部队风貌;勾画出军容的整肃威武和白少府赴边的英姿;透露出对白少府治军的赞扬;尾联写对友人的慰勉;预言白少府此行必能建功;以昂扬的情调送别友人;也含有诗人自己立功边塞的愿望.全诗激昂雄壮;与伤感失落的送别之作颇不相同.(四)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①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更始立;为安乐令.②会王郎起;北州扰惑.汉素闻光武长者;独欲归心.乃说太守彭宠;而官属皆欲附王郎;宠不能夺.汉乃辞出;念所以谲众;未知所出.望见道中一似儒生者;使人召之;为具食;问以所闻刘公事;大喜.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宠甚然之.于是遣汉将兵与上谷诸将并军而南;所至击斩王郎将帅.及光武于广阿;拜汉为偏将军.③十二年春;汉攻广都;拔之.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但坚据广都;须其力疲;乃可击也.”汉自将步骑二万余人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副将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相去二十余里.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急引兵还广都.”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丰因围之.汉乃召诸将厉之曰:“今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飨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④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帝尝叹曰:“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每当出师;朝受诏;夕即引道;初无办严之日.及在朝廷;斤斤谨质;形于体貌.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⑴ 宠不能夺.()⑵ 为具.食()17.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给事..县为亭长()A. 官名B. 侍奉C. 供职D. 处事18.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汉性强力..()A. 强大有力B. 坚忍有毅力C. 勉力、努力D. 倔强、强硬19. 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B. 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C. 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D. 谢丰袁吉并出攻汉尚/不得相救汉/兵败/走入壁20. 把第②段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即诈为光武书;移檄渔阳;使生赍以诣宠;令具以所闻说之;汉复随后入.21. 分析第④段画线部分的作用.22. 第②段“诈书谲众”和第③段“潜师就尚”除了反映出吴汉善用谋略;还分别..反映了吴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特点.【答案】16. (1). ⑴夺裁定决定取舍(2). ⑵具备办 17. C 18. B 19.C20. 就伪造了光武的文书;传发文书晓谕渔阳郡;派儒生带着去见彭宠;让他把所听到的详细地描述出来劝说彭宠;吴汉又随后进入.21. 这句话写光武帝感慨吴汉很能激发人的斗志;说其威重可以匹敌一个国家;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吴汉临危不惧、一往无前的气概;表现出帝王对吴汉的高度肯定和赞赏.22. (1). 权变有术(处事灵活善于变通) (2). 临危不乱(沉着冷静)(五)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裕轩记刘基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23.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 矣B. 尔C. 耶D. 焉24.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B. 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C. 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D. 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25. 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A.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B.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C.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D.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26.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A. 第①段末尾B. 第②段末尾C. 第③段末尾D. 第④段末尾27. 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答案】23. A 24. D 25. B 26. D27. 答案示例1:“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答案示例2:“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三写作 70分28.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约有六成还未被发明.现在成人们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其对应的工作在这些孩子25岁时可能已经消失.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别为孩子设计未来当今社会;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非常迫切;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已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一位学生连续两年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弄得孩子疲惫不堪;家长非要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几乎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和美好的想象.他们期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什么都比别人好;成为最优秀的孩子.家长声称很早就为孩子设计好了未来.为了孩子小学中学送到私立学校.希望孩子将来上最好的高中;为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创造条件.将来到国外留学;读硕士;读博士学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把孩子成功的希望全部交给大学;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就应运而生;什么英语复习班、数学补习班应有尽有.父母不成功者;就寄希望于孩子获得成功;送孩子去学这;学那并施加压力;使之不落后于其他孩子.为了能让孩子成功;花钱不皱眉头.花去多少钱;一点不心疼.过多的学习内容占据了孩子休息的时间;搞得孩子疲惫不堪;反而什么也学不好.家长认为为孩子设计人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孩子上哪个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结婚找对象等都由家长设计!上好学、上大学、上好大学;父母对子女期待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期待过高;不顾孩子自身素质的实际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就可能造成失望.父母盼望孩子成材、盼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在孩子身上寄托着太多的功名期待;将高回报当作教育的终极目的、唯一目标;非要孩子成龙、成凤、当大官、挣大钱;才说是成功.多数父母只会按照自以为是对的思维习惯和方法去教育孩子;他们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那种形象;这些父母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希望和没能在自己身上实现的愿望.家长对孩子所定的目标一定要符合实际;顺其自然.孩子做不到的事;不要一味地要求孩子;应当尽量少安排他们参加补习和培训.使很多孩子失去了自己的兴趣;做着自己并不想做的事.对家长而言;教育孩子的过程应该是个不断调整家长愿望的过程;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也该随时修正.正如一个人上大学;上不了清华、北大;上其它学校一样.无论做工程师还是工人;只要适合自己;人生都会是成功的、幸福的.因此给孩子一片自由飞翔的天空;按照他们的特点个性化发展;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成功的未来.家长要做的;只是在孩子背后默默地支持;而不是逼着孩子走本来不属于他们的人生道路.目前青少年适应问题已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家长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理还处于半成熟状态.他们的内心有着许多困扰;如。
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_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玉簪螺髻 (3). 水龙吟 (4). 香雾云鬟湿(5). 清辉玉臂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
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
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跂、簪、螺、髻、吟、鬟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按要求选择。
(5分)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 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 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 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解答该种题型,考生首先要能理解选项中所提供的名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加以分析理解该句的意思和语境是否相同。
A项,“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是不是真玉,要烧三天才知道;要分辨是不是人才,需要七年的时间。
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分辨人才,是个长时间的事情。
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2019届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_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玉簪螺髻 (3). 水龙吟 (4). 香雾云鬟湿(5). 清辉玉臂寒按要求选择。
(5分)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 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 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 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答案】B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 ④②③①B. ④③①②C. ①④③②D. ③①④②【答案】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2019年上海市长宁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解析版)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
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
识,
,
,
,
。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
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
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
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
A.④②③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
二、现代文阅读
4.(16 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第 1 页(共 19 页)
李义天
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②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 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 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 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 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 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 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 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 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 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 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 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 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 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 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 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 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 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 证”。 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 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 道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 得解救的修行之途。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
2019届上海长宁区高三一模考试(文)

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数学质量抽测试卷(文)一.填空题(本大题满分56分)本大题共有14题,考生应在答题纸的相应编号空格内填写结果,每题填写对得4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 不等式1021xx -≥-的解集是__________. 2. 行列式101213131---中3-的代数余子式的值为__________. 3. 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是5,6,7,8,9,则该样本的方差是__________.4. 等比数列{}n a 的首项与公比分别是复数123i +(i 是虚数单位)的实部与虚部,则数列{}n a 的各项和的值为__________.5. 随机抽取10个同学中至少有2个同学在同一月份生日的概率为__________(精确到0.001). 6. ABC ∆中,,,a b c 为,,A B C ∠∠∠所对的边,且222,b c a bc +-=则A ∠=__________.7. 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n 值是8,则从集合{}0,1,2,3中取所有满足条件的0S 的值为__________.8. 已知{}n a 是等差数列,1010,a =其前10项和1070,S = 则其公差d =__________.9. 圆锥和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是R ,则圆锥的全面积与圆柱的全面积之比为__________.10.若()1012x +的展开式中的第3项为90,则()12lim n n x x x →∞+++=__________.11.已知()y f x =是偶函数,()y g x =是奇函数,他们的定义域均为[]3,3-,且它们在[]0,3x ∈上的图像如图所示,则不等式()()0f x g x <的解集是__________. 12.右数表为一组等式,如果能够猜测()()22121n S n an bn c -=-++,则3a b +=____.13.10,0,23x y x y >>+=,则11x y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14.已知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且对任意x Z ∈,都有()()()11f x f x f x =-++.若()()12,13f f -==,则()()20122012f f +-=__________.二.选择题(本大题满分20分)本大题共有4题,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考生应在答题纸的相应编号上,将代表答案的小方格涂黑,每题选对得5分,否则一律得零分. 15. 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若x AB ∈⋃,则x A ∈且x B ∈B .ABC ∆中,sin sin A B >是A B >的充要条件C. 若a b a c ⋅=⋅,则b c =D. 命题“若220x x -=,则2x =”的否命题是“若2x ≠,则220x x -≠”16.已知平面向量()()1,3,4,2a b =-=-,a b λ+与a 垂直,则λ是 ( )A . 1 B. 2 C. -2 D. -117. 下列命题中① 三点确定一个平面;② 若一条直线垂直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该直线与平面垂直; ③ 同时垂直与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④ 底面边长为212正确的个数为 ( ) A . 0 B. 1 C. 2 D. 318.已知()()0,1x f x a a a =>≠,()g x 为()f x 的反函数,若()()220f g -⋅<,那么()f x 与()g x 在同一坐标系内的图像可能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满分74分)本大题共有5题,解答下列各题必须在答题纸的相应编号规定区域内写出必须的步骤. 19. (本题满分12分)设1i i+(其中i 是虚数单位)是实系数方程220x mx n -+=的一个根,求m ni +的值.20.(本大题满分12分)本题共有2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6分,第2小题满分6分.在正四棱柱1111ABCD A B C D -中,一直底面ABCD 的边长为2,点P 是1CC 的中点,直线AP 与平面11BCC B 成30︒角.(1)求1CC 的长;(2)求异面直线1BC 和AP 所成角的大小.(结果用反三角函数值表示);21. (本大题满分14分)本题共有2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6分,第2小题满分8分.已知α为锐角,且tan 1α=.(1)设(),1,2tan ,sin(2)4m x n παα⎛⎫==+ ⎪⎝⎭,若m n ⊥,求x 的值; (2)在ABC ∆中,若2,,23A C BC πα∠=∠==,求ABC ∆的面积.PC122.(本小题满分18分)本题共有3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4分,第2小题满分6分,第3小题满分8分.设函数()()()101x x f x a k a a a -=-->≠且是定义域为R 的奇函数. (1)求k 值;(2)当01a <<时,试判断函数单调性并求使不等式()()2240f x x f x ++->的解集; (3)若()312f =,且()()222x xg x a a mf x -=+-,在[)1,+∞上的最小值为2-,求m 的值. 23.(本小题满分18分)本题共有3个小题,第1小题满分6分,第2小题满分6分,第3小题满分6分.已知数列{}n a 中,()*111,2n n n a a a n N +==∈ (1)求证数列{}n a 不是等比数列,并求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n a 的前n 项和n S ;(3)设数列{}n a 的前2n 项和2n S ,若()22231n n n ka S a -≤⋅对任意*n N ∈恒成立,求k 的最小值.。
2019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

2019年长宁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2. 按要求选择。
(5分)⑪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⑫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④②③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③①④②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精品】长宁区2019年高三第一学期期末(一模)学科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宁区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质量调研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所在学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
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一积累应用 10分1. 按要求填空。
(5分)(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2. 按要求选择。
(5分)⑴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 刘经理想提拔刚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⑵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④②③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D.③①④②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_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
【答案】 (1). 吾尝跂而望矣 (2). 玉簪螺髻 (3). 水龙吟 (4). 香雾云鬟湿 (5). 清辉玉臂寒按要求选择。
(5分)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B. 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
C. 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
D. 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答案】B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 ④②③①B. ④③①②C. ①④③②D. ③①④②【答案】D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来话长。
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
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
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
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
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
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
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
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
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
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
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的修行之途。
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⑦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
那就是“脆弱性论证”。
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
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
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
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
⑧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种或人种罢了。
⑨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
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
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
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
(有删改)4. 第④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6. 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 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
B.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
C. 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
D. 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
7. 下列不符合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
A. 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
B. 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
C.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D. 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
8. 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4. “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看似问了两个问题,其实问的是同一个内容,即人讲道德的原因。
5. 以人类并非天生完美,会受利益、人情等影响的一般事实证明了人类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讲道德的。
据此推论,人类如果讲道德,那一定是经过权衡、反思之后选择的结果。
从而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6. C 7. A8. 本文开篇直接抛出论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然后以数千数万年来“讲道德”在建立人际关系、伦理秩序、社会预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实回答了论题;继而通过反向追问“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推论出人类延续多年的“讲道德”是人反思和选择的结果,而非“天生地”或“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两种论证方案表明人为什么更愿意选择“讲道德”。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树下王开岭①“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语出《诗·小雅·小弁》,意思是说:桑树梓树乃父母所栽,见之必肃立生敬。
父母者,为何要在舍前植这两种树呢?答案是:“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朱熹集传》),即让子孙有衣裳穿、有家具使。
后来,“桑梓”便成了“故里”“家乡”的代称。
②树非速生,非一季一岁之功,它耐受、持久、长命,伴着年轮涟漪和虬枝皴肤,它春华秋实、生生不息,像一位高寿的家族长老,俯看儿孙绕膝。
所谓“荫泽”“荫蔽”“荫佑”之说,皆缘于树。
有祖必有根,有宅必有树。
再穷的人家,也能给后人撑起一片盛大的荫凉。
这是祖辈赠予子嗣最简朴、最牢固的遗产了。
③幼时,父亲带我回山东的乡下祖宅,院子里有一棵粗壮的枣树,上筑鹊窝,下落石几。
逢孩子哭闹,祖母便将房梁上的吊篮勾下,摸出红油油的干枣来。
后来,老人去世,老屋拆迁,“老家”便没了。
虽非桑梓,但我知道,此树乃祖辈所植,在其下纳过凉、吃过枣子的,除了我,还有我的父亲,还有父亲的父亲……它是一轮轮人生的见证者,见证了他们从跌撞的蒙童、攀爬的顽少,变成拄杖的耄耋……④这样的树,犹若亲属。
⑤老人们讲,闹饥荒时,都是树先枯、人后亡,因为果腹的最后一样东西,是树皮。
人,只要熬到春天就不会饿死,这时候,树抽芽,野菜生,槐花、榆钱、椿叶、杨穗,都是好食材。
⑥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
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
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
它比屋高,比人久。
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
⑦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的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做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谐音“两箱丝绸”)。
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那棵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
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鬟一样贴身随嫁,多么私密,多么亲昵。
⑧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
⑨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
⑩没有了庭院,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
“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地曝于烈日下。
我们解除了与草木共栖的古老契约,我们告别了在家门口折朵撷果的实用和浪漫,我们放弃了对一棵树、一株花的亲近与认领,我们失去了对四季和年轮的细辨……⑪树,在马路上流浪。
我们只是乘车迅速地掠过它们。
它们身上,没有我们的指纹和体温,也没有儿童的笑声和攀爬的身影。
⑫人和树,亲情已断,形同陌路。
⑬那年去贵州,遇一苗寨,叫岜沙,据说这支部落是蚩尤的后代。
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林子可真密啊!那些人、房子、生活,全是躲在翠绿里的。
撞见人,感觉他不是走出来,而是像泥鳅一样,突然从绿潭里钻出来。
⑭岜沙,即苗语“草木茂盛”。
⑮最触动我的,是岜沙人的葬礼。
一个婴儿降生时,村民会替他栽一棵树苗,祈祝他像它一样茁壮、正直、坚韧;待他年迈去世,家人就找到那棵树,凿空做棺,去密林深处下葬,不设坟头、不立墓碑。
最后,在平填好的新土上,埋下一棵小树苗,预示生命再次启程,也象征灵魂的回家之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