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入微的建筑细部,并进以几何化效果; · 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呼应,是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展
厅,金属遮阳片和怀旧木做构架应用于玻璃屋顶之下,过滤进 入的光线强度,光线层次变化,达到妙不可言的效果。
屋顶奇妙的结 构和光线而产 生的变化效果
四、庭院特色
1. 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个小庭院,布局精巧。(中轴线上北部 庭院最为独到)
二、建筑特色
1.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 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 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对 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 分和谐;
组员:杨永尧 赵然 钱鑫瑜 张宇光
五四三二一 、、、、、 感庭建建简 悟院筑筑介 启特风特 示色格色
目 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简介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 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 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 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 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0月建成新馆, 设计者为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
2.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 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 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机理 都恰到好处。
拙政园
忠王府 苏州博物馆
与拙政园 呼应
借助水体
三、建筑风格
风格:“中而新,苏而新” · 屋顶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报告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报告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的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是传统建筑的提炼版,是现代和传统的完美的结合。

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色的,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

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的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的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的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看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的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的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和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的设计是现代的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中的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的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完整版)苏州博物馆分析

(完整版)苏州博物馆分析

功能分析图
流线分析
楼梯 流线
车库
吴文化展厅 多功能厅
考古展厅
展厅
展厅会议
三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建筑造型分析
建筑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与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黛瓦和谐统一,但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几何化
•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 • 三角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洁、抽象而不失力度,在不知不觉中 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T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看到的是一个富有动感几何线条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
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是空间构成形式的重要原因
主庭院
•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门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1/5,第一座在古典园林基础上 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空间界面处理
苏州博物馆
底面 (楼,地面)材料分析
大堂地面
走廊地面
侧面(墙面,隔断)材料分析
大堂墙面
展厅墙面
•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 • 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
顶面(平顶、顶棚)
大堂顶面
大堂顶面
展厅顶面
材料分析
玻璃与钢材
•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 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 的立面,不仅能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 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 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 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 了活力
• 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空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 • 新馆内部运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

苏州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结合, 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 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 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建筑色彩分析
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相比随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 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新馆采用颜色更为均匀飞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白色墙边的石材的边 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简洁大气。与古城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融合,在现代几何造型色彩,
建筑造型分析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 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新馆外观呈几何形,简洁大方,极具现代特征,其中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的运用尤为突出。这种潜在的苏州传统与西方三角立方体构成和极简主 义相互交织,自然转换。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蕴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 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和 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使建筑 看起来简洁、抽象而不失力度在 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中西文化的 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 既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筑 的现代表皮纹样。
而且同时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 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 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 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 空间封闭而又通透,参观者尽管在 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 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 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 的主体性。
总结
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在 结构布局、与环境的融合、空间布局、采光通风、能源上都闪耀着其 特有的光彩,真正做到了功能、艺术、技术三者相统一,并能与周围
融合,让大家喜闻乐见。
感 谢 观 看
2022/9/7
苏展 州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③.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 构造,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承 受了钢化构造,再用优质木材 为钢构造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 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 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 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 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 个折角,光影穿插,整个空间 布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 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犹 如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 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 代的气息。
从建筑构造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根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 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 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 大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 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 形空间交错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 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 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一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爱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 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其弥补了 古物无保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 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争论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 用作贮存,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苏 州 博 物 馆 模 型
五.具体解析
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 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分 成三大块;中心局部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 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现代室内设计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现代室内设计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大堂作为中央 枢纽连接入口、 主庭院和各展区, 北面落地玻璃把 主庭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北面落地 玻璃把主庭 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大堂内部
四面通透,八方玲珑, 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 窗,收缩升起采光顶糅合 传统与现代,现代感造型 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 间精神。
光线----“让光线来 做设计”
设计理念: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 特点: 一 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 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建筑概况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 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于 2006年10月。新馆位于苏州古 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 园和惠王府相邻。由著名建筑 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占地面 积15000平方米。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 是入口处、大堂和中央庭院; 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 画廊、教育设施、行政办公等 功能区。
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 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在苏州博物馆中,可以看见 贝聿铭其他作品的影子的。
扩 展 解 读
典型的贝聿铭式“几何结构”
伊斯兰博物馆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美秀美术馆
香港中银大厦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贝聿铭式 “几何结构”
中银大厦外部
园林式庭院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内部
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 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 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
通往书画厅 的悬挑楼梯
博物馆的相当一部分 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 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 池上方的悬挑楼梯到达 地下室。
主庭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着抑制视线且又使阴道转折的屏障景物的作用,多设于景区入 口或空间序列的转折引导处。一般采用山石、植物、景墙等等 多种方式处理。
借景:借景主要是通过视点和视线的巧妙组织,把空间之外的景物纳入
观赏视线之中,借以扩展有限场地内的空间感。借景方式可以分 为直接借景和间接借景。直接借景可分为近借、远借、仰借、俯 借和因时因地而借等多种方式。上图中树景就是借用了位于博物 馆旁边的拙政园的景致。
苏州博物馆造园手法:
漏景:在围墙及廊的侧墙上,开设许多造型各异的漏窗,来透视园内的景物,
使景物时隐时现,造成“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意
隔景:通过在展厅内的玻璃窗上加了一层类似纱窗的东西,部分阻断
了视线,使得人们从里往外看到的景色朦朦胧胧,更好地体现 了江南园林的特点。
障景:这种构景艺术意识来源于“欲扬先抑,欲露先藏”的匠意,起
苏州博物馆新馆
? _______________ 贝聿铭
贝聿铭: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 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 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 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立面分析
苏州传统建筑:
粉 墙 黛 瓦
深灰色石材屋面和墙体边饰, 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 屋面上一种被称为“中国黑” 的花岗石取代了传统的灰瓦。
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 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 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 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 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
区位分析
齐门路
拙政园 太平天国忠王府
东北街
狮子园
总图分析
车 库 入 口
主入口
办公入口 出口
功能流线分析
辅助用房
西部展厅
中央庭院
现代艺术厅
大堂 入口庭院
行政办公
辅助用房 车库
展厅 休息厅
多功能厅 影视厅
储藏
研究
展厅 展厅
行政办公
构图分析
组团式的展厅布置方式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 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 呼应
贝聿铭签名式的几何提炼
卢浮宫扩建


香 港 中
大 厦
的 几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采光分析
走廊采光
大厅采光
走廊采光
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理成 一丝丝撒在地面,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展厅采光
展厅采光
玻璃顶配遮光条的采光方式 日本美秀美术馆
造园手法
苏州古典园林造园手法: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为了满足人 们对于景物的观赏要求,除了良 好的观赏路线和视觉观赏条件外, 处处有景,步移景异,具有百看 不厌的魅力,使人们感觉其园林 空间虽小但又不觉其小。造园手 法体现在对各造景要素进行构景 设计的环节里,通常采用对景、 敞景、分景、框景、漏景、夹景、 借景等处理方式将景物与视线巧 妙地组合起来。一些造园手法在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里得到 了很好的体现。
“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