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设计解读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中
国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苏州市的文化地标,更是一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殿堂。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融合了传统的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魅力。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灰砖、木材和青砖等材料,同时结合了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使整个建筑既有古典的气息,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
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中,设计师们注重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例如,在建筑
的墙面上,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和传统的中国画风格,这些元素都展现了苏州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同时,建筑的外立面还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装饰,例如抽象的线条和现代的雕塑,使建筑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建筑外观的展示,更是对于传统文化与现
代建筑的思考与探索。
通过这种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也展示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进步。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展现了中国
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让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希望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带来灵感,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魄力。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地标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苏州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韵味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这座博物馆的立面设计中,设计师们巧妙地融合了现代建筑的简约线条和传统园林的精致意境,展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首先,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采用了现代建筑的简约风格,塑造了整体建筑的线条感和现代感。
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通透明亮,同时也与周围的现代建筑相得益彰。
这种设计不仅使博物馆在城市中独具特色,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现代的风景线。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还充分融合了传统园林的精致意境。
建筑外墙的设计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见的格栅和雕花装饰,使建筑在现代感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丝古典的气息。
同时,建筑外墙的雕花图案也融入了苏州园林的元素,如花鸟鱼虫等,展现了苏州这座城市的独特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展现了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为城市增添了一处现代建筑的地标,也为苏州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了当地文化与建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希望更多的建筑能够借鉴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将现代与传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与活力。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③.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 构造,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承 受了钢化构造,再用优质木材 为钢构造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 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 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 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 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 个折角,光影穿插,整个空间 布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 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犹 如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 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 代的气息。
从建筑构造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根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 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 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 大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 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 形空间交错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 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 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一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爱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 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其弥补了 古物无保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 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争论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 用作贮存,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苏 州 博 物 馆 模 型
五.具体解析
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 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分 成三大块;中心局部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 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建筑的创新思维。
立面设计以苏州园林的精髓为灵感,融合了园林建筑的曲折、错落和虚实结合的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和美感。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深色的建筑材料,使建筑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璀璨的光影效果。
同时,设计师在立面上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雕刻和装饰元素,如藻井、雕花和砖雕等,使建筑在现代感的同时不失古典气息。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建筑在外观上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同时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展览和文化活动的需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空间。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不仅是对建筑外观的雕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
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更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愿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建筑带来启发,为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先进设计原则与苏州传统文化特色的典范。以下将从 多个角度对其设计进行分析与探讨。
苏州博物馆介绍
苏州博物馆位于古城苏州的市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藏品。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它是苏州城市形象的 重要组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独特的园林景观和建筑形式相得益彰,展现出苏州 园林的独特魅力。
设计原则二:突显苏州文化特色
苏州博物馆在建筑风格、陈列展示和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苏州文化的重要代 表和传承者。
设计原则三:功能与美学的平 衡
苏州博物馆既满足了当代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又注重美学表达。建筑外观 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使参观者得到良好的体验。
设计原则四:可持续性与节能
苏州博物馆在材料和技术的选择上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运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建筑更加耐久且符合苏州的文化氛围。
总结与展望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原则以其独特性和卓越性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将这些原 则应用于更多的公共建筑设计中。
苏州博物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用了节能环保的设计和材料。它 通过太阳能发电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手段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设计原则五:空间布局与流线思维
苏州博物馆的室内外空间布局紧密相连,通过合理的导向和流线设计,使参观者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展览的 连贯性和完整性。
设计原则六:建筑材料与技术 选择
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PPT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是苏州市最早的市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地市 级博物馆之一。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博物馆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展览品质,成为国内外知名 的博物馆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苏州博物馆以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和艺术瑰宝为主要特色,注 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江南水乡韵味。
影响
苏州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 参观、学习和研究,对推动苏州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作用。
03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理念
传承历史,创新未来。苏州博物馆以江南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为基础,结合现代建 筑设计理念,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建筑。
风格
以传统园林建筑为灵感,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创造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富有现 代感的建筑风格。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博物馆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采用了多项绿色建筑技 术和材料,以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 境的影响。
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展望和思考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注重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 传承,避免盲目追求现代感而忽视文化底蕴。
人性化与功能性的结合
建筑设计应更加注重人性化,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确 保建筑的功能性得到充分发挥。
启示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灵感。
影响
苏州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都借鉴 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
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贡献
苏州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提升 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知名度,吸引了更 多游客和投资。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
对苏州古城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该博物馆的外立面采用了大量的玻璃材料,营造出了现代感十足的外观,同时也巧妙地融入了苏州园林的设计元素,使整个建筑看起来既现代又具有传统韵味。
首先,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周边环境的特点。
苏州是一座历
史悠久的古城,其园林建筑以水、石、植物为主要元素,因此博物馆的立面设计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建筑内部与外部景观相互交融,同时也能够充分展现苏州园林的特色。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建筑外墙的设计
采用了苏式园林的意境,如水墨画般的线条勾勒出了建筑的轮廓,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同时,在材料的选择上,博物馆采用了大量的玻璃材料,使建筑呈现出轻盈、透明的感觉,与传统的砖瓦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美。
最后,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体现了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保护。
在建筑外墙的
装饰中,博物馆采用了传统的雕刻工艺,将苏州园林的图案、花纹等元素融入其中,使建筑本身就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展现了对苏州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苏州古城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同时也展现了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
这样的设计不仅令人耳目一新,更让人感受到了苏州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博物馆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着更多的人前来探寻苏州的历史与文化。
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是什么

苏州博物馆设计理念是什么苏州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是一座融合古代园林文化和现代建筑技艺的博物馆。
它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呈现苏州的独特魅力和博物馆的学术价值。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其建筑形式和布局与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相呼应。
博物馆内有多个庭院和花园,包括仿造苏州古典园林的展厅,这些展厅的风格和布局都融入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元素,使参观者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可以感受到苏州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魅力。
此外,苏州博物馆的建筑也融入了现代设计的理念。
它的外观采用了现代建筑的线条和形态,建筑材料选用了现代科技所产生的高新材料。
这种融合了传统和现代的设计理念,既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展示了苏州城的现代气息。
在展陈的设计上,苏州博物馆注重追求学术价值和观赏性的平衡。
博物馆的展品包括了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艺术品和手工艺品等。
展陈既注重展示苏州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成就,又通过新颖的展示方式和技术手段,吸引观众的兴趣。
例如,博物馆内设置了多媒体设备和互动展厅,使观众可以通过互动和参与的方式来了解苏州的文化,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
另外,苏州博物馆也注重与当地社区和学术界的合作。
博物馆组织了多场讲座、讲解和研讨会,邀请了学术界的专家和学者来讲解和探讨苏州的历史文化。
同时,博物馆也与当地社区合作,举办了各种活动和展览,使博物馆成为了当地居民了解和体验苏州文化的重要场所。
总之,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展示苏州的独特魅力和博物馆的学术价值,使参观者能够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到苏州古代园林文化和现代城市文化的交融之美。
同时,博物馆也注重与社区和学术界的合作,使博物馆成为了一个社交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
这种设计理念使苏州博物馆成为了一座独特而具有魅力的博物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分区
博物馆的功能块: 展区 办公区 库藏区(一般位于地下) 休闲接待部分(多分散于展厅) 展区 办公区
展区办公区布局方式: 1. 嵌入式(办公区面积要求较小) 2. 并联式(平面上展区与功能区划分 明确 ,相互独立。有利于管理与独立使用。) 3. 独立式(平面上独立,且形体上分立,多为 组群式,以连廊等相连)
高侧窗为玻璃, 而顶部的玻璃均 采用木质感觉的 金属遮阳片,一 方面,使室内空 间得到柔和、舒 适的光线;另一 方面,也让室内 产生丰富的光影 变化。
介入 · 共生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 州 博 物 馆 设 计 解 读
目录
项目背景; 选址问题; 从无到有;
1. 2. 3. 图底生成 体量生成(未做) 功能单元生成(未做)
从有到无;
1. 2. 3. 4. 5. 6. 7. 建筑功能 技术指标 参观流线 主庭院的更改 立面 结构 形体
立面
建筑高度控制: 《苏州市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它建筑檐口高度不超过12米,建筑高度最高不超过 15米。水巷两岸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3—6米。 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高度为 15.3m,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 沿交通干道立面做局部二层,树立建筑形象
小尺度的平面划分 ——小体量的建筑 ——与周边建筑获得和谐
展品通道
(从室外到室内) 室内运输
装卸
运输平台
办公流线
P
业务研究者 (地下一层)
业务研 究 多个地下一层办公出入 口:地下面积较大,满 足地下疏散出口要求。
行政办公人员: 一层到二层
“巷”—— 新馆建筑的西北端和东北端 都留出了3m消防通道,最 窄处净宽2m 所以不能进消防车( >=3.5m—4.0m)
• 实面山墙——实面为主 • 相同的屋顶坡度
屋顶形式
——现代几何元素对大屋顶的新构
几何分解
屋顶形式 传统元素的提取: • 披檐
• 传统屋顶 的轮廓线 • 老虎天窗
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柔和的自然光的引入:
高侧窗
金属遮光条
用光线来做设计
10700㎡ 6830㎡ 800㎡ 8960㎡ 16600㎡ 42.4%
• 一层为主,部分二层 • 百分之五十为地下结构,且与文化遗产 相邻——深基坑支护问题 • 极大地争取绿地面积
功能区 1、行政办公 2、展陈部分(包括藏品储藏) 3、业务研究(修复、考古、陈列设计)
面积/㎡ 241 3580 567
建筑材料
传统小青瓦屋面
“中国黑”火烧喷沙面石材(干挂) 作为装饰,这种石材有着特殊的属性,淋 了雨时颜色是浓浓的黑色,干燥的时候变 成浅灰色,室外阳光直射的时候变成了深 灰色。 以瓦为墨,与中国古老的书法的“墨分五 色”异曲同工。
结构 & 构造
结构:钢结构桁架屋 面+混凝土剪力墙
大厅顶部悬挂下来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 任何支撑, 它是力学上的需要,也在风格 上协调。 石材嵌套拼接:每块石材重达三四百公斤 ,人工敲磨,才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Fra bibliotek一层平面
• 西——展厅部分
• 中——入口、大堂、 主庭院
• 东——行政办公、少 部分展厅、休闲 展 区 行政办公
部分二层
地下层平面
技术用房
P
建地下通 道连接小 姐楼(古 文物库房 )
地下展厅 水庭 公共教育 卫生间 业务研究
藏品储藏
技术列表
总用地面积 建筑占地面积 二层面积 地下层面积 总建筑面积 绿地率
陈列空间组织 ——分割 多层次
简单到复杂 单层系统模式(如浙江美术馆)
中央大厅
布展+休憩、休闲+交通枢纽(垂直交通布置,路径)
展览+休憩
化整为零
拆分具有综合功能的中央大厅 小尺度空间
展览+交通 休憩 展览+交通 休闲
空间层次丰富 空间功能趋单纯性
陈列空间的分割 ——多层次展览空间 并且不仅仅把所有藏品划分 在主体建筑的室内展厅,室 外设计了独立展厅, 宋画斋:复原宋代民居厅堂 ,从基础开始到屋顶全部采 用传统工艺。 图底反转。原本中央 庭院,四周展厅,转成 中心展厅,四周庭院。
进入大堂:空间再次收缩
走上休息平台:空间再次 放大 后院,环境信息非常多:亭 榭、水面、小体量山石、树 木、竹林……——复杂性 视线 路径
第一条轴线空间序列进入尾声
收尾: (脚步不可及,视线可及)
• 借景:借拙政园补园之 景,做到空间的既分又 合。 • 传统山水画构图技法: 白墙为背景,山石为画 ,描绘了一幅动人的山 水画。
图底生成
1、同时确立场地南北轴 线和入口 建筑摆位与入口位置有两个 选择: ①、东西向,入口在西 ②、南北向,入口在南 东西向: •便于布置广场,解决车流、 人流问题; •避免与忠王府、拙政园游客 人流交杂; •避免出入口与忠王府紧邻并 置产生的新旧建筑形象冲突 。 与地域割裂
图底生成
1、同时确立场地南北轴 线和入口 • 看"邻居们": 忠王府——三条并列南北轴线; 园林博物馆到传统江南住宅: 南北纵向生长格局 • 与拙政园补园伸入部分做 连接 忠王府
陈列空间组织 ——放射 环绕
环形序列形式: 几个体块以中央大堂为放射区,以西部和 东部进行围合,基本布局呈放射式。 相互关联的“子序列”: 新馆西部的几个展区,是串联+通道式的交 通流线组合形式,也具有放射式的特征。
串联+通道式交通流线组合
指各个展厅或其中若干个展厅直接贯穿连通,各 展厅又通过一个贯穿始末的通道连成整体。 优点: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引导性,观众在这 样的空间中基本不会迷失方向,参观流程可以作 到不重复、不逆行、不交叉。 缺点:使观众产生疲劳和单调感。
拙政园
忠王府 (老馆)
新馆选址
北寺塔以东、西北街以北地块
6个选址方案
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的“ 缓冲区”之内 VS 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区”
对其余5地块的情况尚无调查
最终选定地块原状
经苏州文博部门调查研究,现址 范围内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现状 建筑可分为3类: 1.公共建筑——平江医院,是区 级医院,为1970年代建造的障碍 性建筑,面积6 309 ㎡ ,因拆迁费 用高,政府一直想拆而未拆; 2.一般住宅,共10 427㎡,主要为 近代和现代所建,保存价值不高 ; 3.有一定价值的古建筑两处,为 市属“控制保护建筑”,即张氏 义庄和亲仁堂,合计面积 2 328 ㎡ ,张氏义庄现由多户居民合住 ,亲仁堂现为平江医院车库,功 能使用极不合理。
长廊:视线得到压缩, “收”
较开敞的公共空间“放” 转折处以水景楼梯做收头 (人们可以顺着水声走入 地下层观展,也可以转进 临时展厅)
视线 路径
路径转折处: 参观完第二个展厅,视 线终端是竹林,向左转 ,依然是小景,让游客 自然转弯。
狭长的走道给人带来期 待感 经过视线上层层铺垫后 ,亭子方可进入。 视线 路径
忠王府
平江医院 张氏义庄
亲仁堂
最终选定地块环境
•整个区域水陆并行 第一,有利于整治和改善世 界文化遗产拙政园所处历史 • 西接城市干道——齐门路,它 街区的环境; 是进入苏州老城区的主要交通干 道; 第二,利用苏州博物馆老馆 忠王府建设新馆,利于节约 •南邻步行街——东北街,它是 投资,又易于新馆老馆相得 苏州一条重要的文化街,串联起 益彰; 拙政园、忠王府和苏州园林博物 馆。其中拙政园是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由于历史原因,该地 ;忠王府是一座较大型的官式宅 区已形成文化核心区域,加 邸,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已列入 建新馆,助于彰显名城特色 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提升古城优势。
拙政园补园边界
园 林 博 物 馆
在场地中部与拙政园相连 处确立一条南北向轴线, 入口设于纵向轴线始端 南北布局模式,契入地域
图底生成
2、建筑围合式布局 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虚体) • 拙政园(主体部分)建筑围 合中央虚体的形式
图底生成
2、建筑围合式布局 前临街河,后筑园林(虚体)
①拙政园建筑围合中央虚体的 形式
陈列空间的分割 ——多层次展览空间
苏州博物馆中以苏州工艺为主的展品小巧玲珑 。因此,展厅不采用大开间,而是对展厅进行 巧妙地分割,根据每个展厅及展品的特点量身 定做。 展厅的设计采用了1.35米的模数,为展厅大小 和不同的展示功能要求带来了灵活性。
体量生成
被拆分的三个“小”大厅 为制高点,成为整个群体 建筑体量的中心
带有方向性, 配置有吸引力
—芦原义信
以紫藤园做整个游览路 径的收尾 ——每个转折由不同主 题小园林收头,“移步 换景”。
异 —中国园林思想
出口:
•由忠王府西路藏书阁院 门作为两者的过渡入口 ,进入忠王府做的继续 参观。 •或由南侧巷门出去。
、 忠 王 府
参观流线总体 (垂直方向:以悬挑的景观楼梯相连)
结构 & 构造
2cm架空层:架空隔 热,消除热桥,稳定 室内环境。
金属屋面板做防水, 形成封闭的防水系统
对 传 统 结 构 形 制 的 模 仿
保留了木梁、木椽 构架的传统形制, 并用开放式钢结构 代替。 ——避免木制品因 长时间光照而变形 ;保护不可再生资 源。
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 ,既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 筑的现代表皮纹样
除展厅外:技术用房面积和公 共教育面积占最大比例。 技术用房几乎全在地下室,并 处于边角空间;公共教育用房 包括多功能厅、影视厅、图书 馆,便民、利民,使博物馆功 能更全面。
参观流线与视线设计 转入入口大门,八字 形,空间稍作收缩
随即而来:空间突然放大 的前院空间 空旷的院子,只几棵孤树, 细沙铺地,环境极“简” ——易识别性、探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