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完整版)苏州博物馆分析

(完整版)苏州博物馆分析

功能分析图
流线分析
楼梯 流线
车库
吴文化展厅 多功能厅
考古展厅
展厅
展厅会议
三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建筑造型分析
建筑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与苏州传统民居的粉墙黛瓦和谐统一,但用白墙灰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几何化
•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 • 三角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洁、抽象而不失力度,在不知不觉中 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T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看到的是一个富有动感几何线条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
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空间的尺度与比例, 是空间构成形式的重要原因
主庭院
• 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门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1/5,第一座在古典园林基础上 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
空间界面处理
苏州博物馆
底面 (楼,地面)材料分析
大堂地面
走廊地面
侧面(墙面,隔断)材料分析
大堂墙面
展厅墙面
•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 • 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
顶面(平顶、顶棚)
大堂顶面
大堂顶面
展厅顶面
材料分析
玻璃与钢材
•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 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 的立面,不仅能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 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 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 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 了活力
• 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空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 • 新馆内部运用空间大小的对比手法

苏州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展示设计案例分析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结合, 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空间中 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馆成功 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建筑色彩分析
博物馆的基本色调是灰白两色,正是粉墙黛瓦的苏州所常用的传统色。相比随处可见的灰色小青瓦, 在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新馆采用颜色更为均匀飞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白色墙边的石材的边 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简洁大气。与古城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融合,在现代几何造型色彩,
建筑造型分析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 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新馆外观呈几何形,简洁大方,极具现代特征,其中三角形和 平行四边形的运用尤为突出。这种潜在的苏州传统与西方三角立方体构成和极简主 义相互交织,自然转换。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蕴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 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和 方形不断的繁衍和重构,使建筑 看起来简洁、抽象而不失力度在 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中西文化的 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用灰色装饰直线条代替传统的木梁 既体现传统建筑结构又成为新建筑 的现代表皮纹样。
而且同时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 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 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 加上随处可见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 空间封闭而又通透,参观者尽管在 犹如在超级魔方的现代气息中穿行, 却仍然被东方园林强大的传统文明 牵引着,确立起建筑景观中国文化 的主体性。
总结
苏州博物馆如今已如东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在 结构布局、与环境的融合、空间布局、采光通风、能源上都闪耀着其 特有的光彩,真正做到了功能、艺术、技术三者相统一,并能与周围
融合,让大家喜闻乐见。
感 谢 观 看
2022/9/7
苏展 州示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③.新材料、新技术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 构造,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承 受了钢化构造,再用优质木材 为钢构造镶边、包装。
在屋面材料的运用上,则 以现代材料花岗岩取 代青瓦。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 虎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 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 个折角,光影穿插,整个空间 布满祥和与大气。走廊由透过 天顶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犹 如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传统 符号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 代的气息。
从建筑构造看,现代几何体构成 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根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 断的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 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 大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 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 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 形空间交错在一起,西中有东,东中 有西,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简洁、 抽象、有力度,不知不觉之中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了传统与现代 的转换。
一 :苏州博物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爱护街区,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 王府毗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由著名的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其弥补了 古物无保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
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一 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和争论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 用作贮存,以及一些中国园林。
苏 州 博 物 馆 模 型
五.具体解析
馆建筑总面积:15391平方米,分首层、二层、地下一层。主要有展厅、 公共空间、行政办公区、库房等功能,绿地占地率42.4%。新馆建筑群分 成三大块;中心局部为入口,大堂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展厅;东部是 行政办公区、教育区和饭店。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

公共建筑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班级:13建筑学3班姓名:杨林青学号:1310641320摘要在公共建筑案例分析中,本文选择了文化类的公共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

并通过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加以辅助分析。

通过两者做个比较,以便更好的理解。

文章内容通过对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本身的历史环境关系、法规控制、功能和指标要求、造型构思、空间效果、立面材料风格和细节设计等方面;对建筑的独到之处和自己的体会来逐步进行分析。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贝聿铭建筑特点AbstractI n public building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chose the culture of new public buildings - suzhou museum. And through the hangzhou academy aided analyses folk art museum. By compare the two,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Article through to the architect; The relationship of historical environment, regulation control of the building itself, function and index requirements, design conception, space effect, the facade material style and detail design, etc; For building is unique and his own experience to gradually for analysis.Key words: suzhou museum、Pei 、architectural features目录一、绪论二、案例所选建筑1)苏州博物馆新馆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三、第一章:设计者的设计理念1)贝聿铭2)隈研吾四、第二章:案例分析1)历史环境关系2)法规控制3)功能和指标要求4)造型构思5)空间效果6)立面材料风格7)细节设计五、第三章:建筑的独到之处1)苏州博物馆新馆2)杭州美院民艺博物馆六、第四章:体会和收获绪论时间,能够过滤许多浮躁喧哗的现象,能够沉积一些厚实本质的东西。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PPT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大家好 17
从建筑结构看,现代几 何体构成的坡顶蕴含着 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 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 形和方形不断的繁衍和 重构,使建筑看起来简 洁、抽象而不失力度, 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 中西文化的融合,实现 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通过中央大厅东侧的天窗廊道,进入新馆的东部次展区。廊道 尽头设紫藤园和休憩茶室。其南北两侧安排有图书馆、贵宾厅、博物 馆商店和现代艺术展厅等公共空间。现代艺术展厅位于东路的首层, 以便于功能周转。
大家好 25
二、关于博物馆 6.博物馆空间分析
大家好 26
位于中轴线上的八角形中 央大厅位于博物馆入口内的 前庭与后庭山水园之间,其 大圆孔造型的检票口以及向 东西两侧伸展开去的天窗廊 道,是连接博物馆各个功能 区的枢纽。大厅是博物馆的 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 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 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 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 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 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 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 展区提供通道。
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 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 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 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 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 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 水而出;
大家好 33
二、关于博物馆 7.博物馆光线分析
大家好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把 庭院的景色引进室内
34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造型、空间等中西元索有机的 结合,图形构成的巧妙转换,现代 空间中国园林意境的营造是苏博新 馆成功实现传统与现代转换的关键。
二、关于博物馆 4.博物馆造型分析
为了与周边建筑环境相协调 大堂高度只设为15.3m、书画厅高度为16m,

现代室内设计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现代室内设计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

大堂作为中央 枢纽连接入口、 主庭院和各展区, 北面落地玻璃把 主庭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北面落地 玻璃把主庭 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大堂内部
四面通透,八方玲珑, 为八边形,小边开菱形景 窗,收缩升起采光顶糅合 传统与现代,现代感造型 透着明显的地域建筑的空 间精神。
光线----“让光线来 做设计”
设计理念: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 特点: 一 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合。 二 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 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建筑概况
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 1960 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 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于 2006年10月。新馆位于苏州古 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与拙政 园和惠王府相邻。由著名建筑 设计大师贝聿铭设计,占地面 积15000平方米。 新馆分为3部分:中心部分 是入口处、大堂和中央庭院; 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 画廊、教育设施、行政办公等 功能区。
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 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在苏州博物馆中,可以看见 贝聿铭其他作品的影子的。
扩 展 解 读
典型的贝聿铭式“几何结构”
伊斯兰博物馆
中国驻美国大使馆
美秀美术馆
香港中银大厦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
贝聿铭式 “几何结构”
中银大厦外部
园林式庭院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内部
香山饭店
美秀美术馆
用墙面规则的矩形凹 块,把清水自上而下阶 梯状地引入底楼池塘。
通往书画厅 的悬挑楼梯
博物馆的相当一部分 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 游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 池上方的悬挑楼梯到达 地下室。
主庭院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市中心地带,是苏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该博物馆建筑气势恢宏,内部陈列丰富多样,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品。

本文将对苏州博物馆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其建筑特色、文物收藏和展览特点,以及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

首先,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融合了现代艺术与传统建筑风格,整体建筑设计采用了大量的苏州园林元素,使得博物馆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同时,博物馆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设计精美,为展览文物提供了良好的展示环境。

这些特点使得苏州博物馆不仅成为了文物收藏的场所,更成为了一处具有艺术价值的建筑景观。

其次,苏州博物馆的文物收藏以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包括了丰富的古代书画、陶瓷、玉器、青铜器等。

这些文物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在品质上也属于上乘之作。

苏州博物馆还不断进行文物的整理、修复和研究工作,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文物展览,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最后,苏州博物馆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不可忽视。

作为苏州市的重要文化景点之一,苏州博物馆为当地的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博物馆举办的各种展览和活动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些都为苏州市的旅游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集文物收藏、展览、研究和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不仅在建筑特色、文物收藏和展览特点上具有独特魅力,同时也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苏州市的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做出新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看
六、融合与突出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 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 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 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 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 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 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 到心旷神怡。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屋顶的构造: 外面一层玻璃,里面是条木 组合。而外面的玻璃加上了太阳 能,可以发电。阳光充足时,屋 顶所有玻璃所发的电,足够屋内 全部用电。这样设计既环保又科 学还有创意;当阳光明媚时,一 天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光通过 木条所得的投影也不断的变化, 实物与投影的结合,仿佛又组合 成了一张会变动的美画。
扶梯的转弯: 与平常的扶梯设计有所不同,博物 馆里少有的扶梯的转变处加多了一个 转折。这样既可以减轻对人们造成的 伤害,又能让扶梯加多了一个层次, 体现出别致的设计感,丰富及有旋律。
展厅背景的空墙: 展厅内由于光线不足,为了更好地展 示文化物品,利用了苏州园林的借景取景 手法,在厅内的正面墙上,空墙作背景透 光,开了一个正方形的洞,洞内种有很多 竹子。这样不仅解决了光线问题,还增多 了一处自然美景,让游客的心灵又一次与 自然接触。
新馆色调以传统的粉墙黛瓦为基本 元素,在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中,用色 泽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和墙体 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纯洁,给江南 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在建筑 构造上,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 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 玻璃、开放式钢结构可以让室内借到大 片天光。
七、馆内细节分析
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 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 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 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 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山水园隔北墙 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 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 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当问及为何不采用 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 山艺术已无法超过。一辈子创新的大师, 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
Add the title here
Add the title here
三、功能流线分析
辅助用房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 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 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 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 展区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 中、西三路布局,和东 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 衬,十分和谐。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三·功能 流线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七·馆内 细节分析
二·总平 面图分析
四·构图 分析
八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美、形式美、几何美。当走进他设计 的建筑物时,各种各样的、大小的、 远近的、各个方向的等等几何形状展 示在我们面前,平面构成、立体构成 这些都具有贝氏设计风格的建筑,让 人感觉很美,妙不可言。
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遮光条把光线理成 一丝丝撒在地面,形成丰富的光影效果。
在新馆建筑的构造上,大量使用玻璃,和采用 开放式钢结构,现代的钢结构替代了苏州传统建筑 的木质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 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 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 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 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 思路。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 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 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
中央庭院 西部展厅
现代艺术厅
大堂
入口庭院
行政办公
四、构图分析
组团式的展厅布置方式, 东西两侧的院落式组合 和周边的合院式住宅相 呼应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
贝 聿 铭 签 名 式 的 几 何 提 炼
五、传统与创新
粉 墙 黛 瓦 的 苏 州 传 统 建 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 ——粉墙黛瓦。
二、总平面图分析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 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 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 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 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 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 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 市机理都恰到好处。新馆正门对面的 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 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 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 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 务配套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