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

八、总结
通过参观苏博,我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充分明白了在做 设计时要注意建筑和周围环境的融合的重要性。这种环境不仅包括自然 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历史环境等。并且,贝老在这个设计中的一些 呼应对比手法,以及一些突破和创新也是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
建筑是一门艺术,亦是一门有挑战性的学术性,我总觉得引领人走 下去的力量是在心灵深处的,而贝老的建筑恰恰就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让我努力着继续走下去,用心的做好我每一个设计。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 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 影效果。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 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 一体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 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 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 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苏州博物馆
案例分析
目录
一·关于 设计者
二·总平 面图分析
三·功能 流线分析
四·构图 分析
五·传 统与创 新
六·融合 与突破
七·馆内 细节分析
八·总结
一、关于设计者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 祖籍苏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 贝聿铭曾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 筑学。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 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 材。 他的代表建筑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 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被誉为“现代建筑的 最后大师”。 贝聿铭也荣获了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 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 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 由奖章
几何体构造: 贝老设计的建筑物都是很注重构造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中
国古代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技术的完美结合。

这座博物馆不仅是苏州市的文化地标,更是一座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殿堂。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融合了传统的苏州园林建筑风格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魅力。

建筑外立面采用了传统的灰砖、木材和青砖等材料,同时结合了现代的玻璃幕墙和金属材料,使整个建筑既有古典的气息,又不失现代的时尚感。

在建筑的外立面设计中,设计师们注重了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

例如,在建筑
的墙面上,可以看到精美的雕刻和传统的中国画风格,这些元素都展现了苏州博物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同时,建筑的外立面还融入了现代的艺术装饰,例如抽象的线条和现代的雕塑,使建筑更加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不仅仅是建筑外观的展示,更是对于传统文化与现
代建筑的思考与探索。

通过这种设计理念,苏州博物馆成功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也展示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进步。

总的来说,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展现了中国
古典文化与现代建筑的完美结合。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让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希望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建筑设计师带来灵感,也能够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魄力。

简析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美ppt课件

简析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美ppt课件
博物馆虽采用中国古典园林风 格,但不难看出其植被的 覆盖较少,夏季阳光直射 空旷的地面易造成燥热。 可在外部池边与内部空旷 的廊道周围布置更多的植 被,营造更好的园林效果。
谢谢
苏州博物馆的改进建议
改进前,场地看起来十分空旷, 墙面也显得单调
改进后,在场地加了一些植物, 和地灯,并在墙面上做一些凹凸 不平,使墙面变得生动。
苏州博物馆的改进建议
展厅内部照明虽采用了 园林中廊窗的自然采光, 但在外部光线不足的情 况下,内部照明稍显欠 缺,在较暗的展厅内有 损游客视觉感受。
苏州博物馆的改进建议
苏州博物馆的功能美
展馆内的展台融合古典的装修,使展品的摆放 如同古代庭院中物品的摆放。
室外的休息区位于展厅侧门,方便游 客中途休息谈话,透明的防雨板便于 采光与下面植物的生长,营造了贴近 自然的舒适环境。
苏州博物馆的改进建议
展馆内部廊道过于空旷,与中国古典园林的 小而精密而紧相违背浪费了太多面积。
苏州博物馆的形态美
博物馆的墙面上划有许多几何线条,水流顺线 条流下,如同园林中的溪流,给单一的墙 面增添了韵律,化单一静态为多样动态。
苏州博物馆的结构美
内部结构上与外部风格相统一,线条与块面交 错呼应,景观池倒映着内部的线条与几何 块面,
材质美: 外部为现代化的灰白色调的混凝土结构,但单间内 部采用了相对古典暖色的黄白木质结构,线条上错 落有致平衡对称。都为古典风格,但有失内外的统 一,相较而言外部也财通一些木质结构来拼接线条 会使视觉效果更为统一。
苏州博物馆的形态美
博物馆的外部整体是根据中国 园林风格设计,前偌大的 景观池倒映着整个博物馆与 游人,形成了“人在水里走, 鱼在天上游”的美景。比例 上中间低,两边宽,古典庄 重,加之上下的对称,形成 赏心悦目的画面。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在主庭园中,贝先 生“亭”的设计也 是现代的形式—— 钢结构、双层、亭 顶为玻璃并覆盖木 饰贴面格栅、结构 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亭中部为洗漱台。
现代结构的凉亭似而不似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池中的八角凉亭, 师古而不泥古. 凉亭的八 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 角形成呼应.
透光天花板
贝老一再强调说内部陈 列与外部建筑、家具的 风格、甚至包括服务人 员的服装, 都要与建筑 及陈列的风格相协调. 乃至这小小的灯饰也不 马虎.
连灯具也是由简单的几何体组成。强烈的 现代结构一点也不削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 味。
纵观贝老后半生的设计, 最小单元大都以几何形为基础开始繁衍. 菱形、方形、三角形既构成了稳定的结构,也蕴含着贝聿铭的建筑理念
梁架结构, 既有传统建筑文化 中大门的造型元素, 又以现代材 料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 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入内的 感觉.
粉墙黛瓦
高低错落的新馆建筑中,用 颜色更为均匀的深灰色石材 做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 相配,清新雅洁。
门把影子
簾幕外的庭院 Courtyard behind the curtain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 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 架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 用, 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 区的太阳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 它 在风格上和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 是出于美学考虑, 而是结构的原因. 通过精 密计算之后, 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 负荷.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 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博物馆分析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苏州 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先进设计原则与苏州传统文化特色的典范。以下将从 多个角度对其设计进行分析与探讨。
苏州博物馆介绍
苏州博物馆位于古城苏州的市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藏品。作为中国的文化瑰宝,它是苏州城市形象的 重要组通过精心的设计,将自然环境与建筑融为一体。独特的园林景观和建筑形式相得益彰,展现出苏州 园林的独特魅力。
设计原则二:突显苏州文化特色
苏州博物馆在建筑风格、陈列展示和文化活动中充分展现了苏州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是苏州文化的重要代 表和传承者。
设计原则三:功能与美学的平 衡
苏州博物馆既满足了当代公共建筑的功能需求,又注重美学表达。建筑外观 简洁大方,内部空间布局合理,使参观者得到良好的体验。
设计原则四:可持续性与节能
苏州博物馆在材料和技术的选择上注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运用现代的建筑 材料和技术手段,使建筑更加耐久且符合苏州的文化氛围。
总结与展望
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原则以其独特性和卓越性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展望未来,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将这些原 则应用于更多的公共建筑设计中。
苏州博物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采用了节能环保的设计和材料。它 通过太阳能发电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手段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设计原则五:空间布局与流线思维
苏州博物馆的室内外空间布局紧密相连,通过合理的导向和流线设计,使参观者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展览的 连贯性和完整性。
设计原则六:建筑材料与技术 选择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是苏州市一座重要的文化场所,本文将对其建筑进行客观完整的
赏析。

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市人民路204号,占地面积约2.4万平方米,是苏州市的重要文化场所之一。

博物馆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苏州园林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外观设计以简洁、大气为主,采用了现代建筑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

建筑主体呈矩形平面,共有四层,高度约为30米。

整个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使得建筑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给人一种轻盈、通透的感觉。

进入苏州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仿古的园林建筑,这是博物馆的主入口。

园林建筑以传统苏州园林的造园技巧为基础,运用了假山、水池、廊桥等元素,展现出江南园林的独特魅力。

博物馆的内部空间布局合理,展厅、陈列室、多功能厅等功能区域错落有致。

展厅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博物馆的陈列方式,又采用了现代化的展示手段,结合了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让观众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现代科技的魅力。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文化场所,不仅展示了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还充分利用了现代建筑技术,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建筑设计上注重融合传统与现代,使得博物馆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苏州地区重要的建筑景点之一。

总之,苏州博物馆建筑的赏析展示了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魅力。

其简洁大气的外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内部空间布局,以及展厅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博物馆成为了一座集传统与现代艺术于一体的建筑作品。

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PPT

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分析PPT
起源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是苏州市最早的市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早的地市 级博物馆之一。
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州博物馆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展览品质,成为国内外知名 的博物馆之一。
苏州博物馆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苏州博物馆以展示苏州历史文化和艺术瑰宝为主要特色,注 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展现出独特的江南水乡韵味。
影响
苏州博物馆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前来 参观、学习和研究,对推动苏州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 作用。
03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的理念和风格
理念
传承历史,创新未来。苏州博物馆以江南传统园林建筑风格为基础,结合现代建 筑设计理念,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建筑。
风格
以传统园林建筑为灵感,运用现代材料和结构,创造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富有现 代感的建筑风格。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博物馆在设计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采用了多项绿色建筑技 术和材料,以降低能耗和减少对环 境的影响。
对未来建筑设计的展望和思考
创新与传统的平衡
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应注重在创新的同时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 传承,避免盲目追求现代感而忽视文化底蕴。
人性化与功能性的结合
建筑设计应更加注重人性化,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同时确 保建筑的功能性得到充分发挥。
启示
苏州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展示了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灵感。
影响
苏州博物馆的成功经验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建筑师在设计中都借鉴 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布局。
对城市文化发展的贡献和影响
贡献
苏州博物馆作为城市的文化名片,提升 了城市的文化形象和知名度,吸引了更 多游客和投资。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充分融合了传统苏州园林的精髓。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其园林建筑以山水、假山、楼阁、廊亭、廊桥等为特色,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这些特色元素,使其在现代建筑之间得以体现。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中有着精美的假山和流水的设计,这些元素与博物馆的建筑形成了和谐统一的空间,营造出了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相辉映的美感。

在园林的布局中,设计师还运用了中国传统园林中“迷你”的手法,通过错落有致的绿植和石材的搭配,使得整个园林空间显得更加宁静和雅致,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美好感受。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注重了园林与建筑之间的有机融合。

传统的园林常常注重园林与建筑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简单的背景与景物的关系,而是通过巧妙的安排和布局,使得园林与建筑之间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在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中,园林和建筑的关系被充分考虑到。

建筑的形状、高度、色彩等方面都与园林的风格、氛围相协调,使得整个博物馆的园林设计看起来更加和谐一致。

园林中的走廊、小桥、湖泊等设计元素也是与建筑融为一体,增加了整个空间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注重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园林不仅仅是一种静态的景观,更是一种可以提供给人们参观、游玩和休闲的场所。

在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充分考虑到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游道、休息点、观景台等设计元素,使得游客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在园林中游览,感受到园林的美好和文化的魅力。

园林中还设置了一些文化展示和艺术装置,通过园林与文化的融合,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独特而丰富,融合了传统园林的精髓与现代建筑的风格,展现出了古典与现代的碰撞之美。

其园林设计不仅侧重于传统苏州园林的特色,同时也注重了园林与建筑之间的有机融合和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的融入,最重要的是,其园林设计还注重了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使得整个园林空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赏析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在建筑风格上力求体现苏州文化传统,又积极探索现代建筑符号与传统建筑韵味相融合。

其对于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使整座建筑富有与众不同的技术美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还实现了形式美与功能美的深度融合。

通过对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进行初步研究,探索与讨论在现代博物馆建筑设计中如何组织传统和现代的元素,达到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传统建筑文化以及充分利用现代新技术的意图,并试图寻找各种设计元素在室内中的表达。

关键字:苏州博物馆设计元素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

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新的博物馆庭院,较小的展区,以及行政管理区的庭院在造景设计上摆脱了传统的风景园林设计思路。

而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

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苏州博物馆吸取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室内文化,它的诸多设计手法,如人性化设计,与自然亲密相联;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独到的光线处理;重视室外环境对室内的“背景”效用,丰富的装饰等等。

苏州博物馆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格调、气度与内涵,是从时代特色、科技应用与民族气质中去探索的。

首先,现代中式家居风格的建立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包括设计界、学术界等的共同努力,从设计观念上打开对传统的现代化思路;其次,同时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到对传统的内涵真正的理解,才能使传统特色和时代特征有机地融合到现代室内空间中。

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现代室内设计的审美层次将由着重对纯形式美感的追求发展成为强调兼容文化意义的表现。

浅层的物质文化,富有时代性,是最活跃的因素,发展快;深层的精神文化则最富民族性,相对稳定,变化最慢。

苏州博物馆在各方面精益求精,即使一块石头,一块方砖,都是经过详细的测量得来的,不得不赞叹其精湛。

室内设计是为现代人服务,必然要求能够体现现代的时代感,传统风格室内设计也不例外。

时代感不仅指时间、时代概念,也指空间和地理概念。

现代建筑之所以永远走在建筑整体发展的前列,体现了建筑文化发展的时代脉搏,因为它的基本原则是: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满足新功能需要。

所以它体现了时代的意义。

而反观我们的室内设计,风格上若完全以传统中式的形式则较难与家具及室内陈设相协调。

因而设计师要注意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切入点,通过各种途径,如材料,技术,功能等方面来诠释传统中蕴涵的现代感。

贝聿铭通过现代铁艺的家具,以及简洁大方的手笔,将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的结合。

入口处的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含有传统建筑文化中大门的造型元素-重檐,又以现代材料-钢架、玻璃,赋予其崭新的风格。

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机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

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

然而,新的屋顶已被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新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
提供导向并让参观者感到心旷神怡。

玻璃屋顶和石屋顶的构造系统也源于传统的屋面系统,过去的木梁和木椽构架系统将被现代的开放式钢结构、木作和涂料组成的顶棚系统所取代。

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

往前走便进入大厅-博物馆的核心,贝先生打破苏州民居方方正正的传统,将它设计成八角大厅,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在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形式,而且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难题。

这种对苏州传统建筑以至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何形状的转变,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改变,更为所有的参观者提供了四通八达的参观通道。

也是本馆最具有特色的设计。

馆建筑与创新的园艺是互相依托的,贝聿铭设计了一个主庭院和若干小内庭院,布局精巧。

其中,最为独到的是中轴线上的北部庭院,不仅使游客透过大堂玻璃可一睹江南水景特色,而且庭院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新旧园景融为一体。

从中厅左右廊道可以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

这里可以看到新馆建筑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

玻璃屋顶与石屋面在相互映衬中,不仅在视觉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处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通过中央大厅西侧的天窗廊道,进入西部主展厅区。

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别具一格的室内水幕墙和荷花池。

将水从室外引入室内,亦将室外的景色引入到了室内。

水,在古代园林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设计元素。

由于其流动性,从而给静态的建筑实体注入了“生气”。

北区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山水园隔北墙直接衔接拙政园之补园,水景始于北墙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园西引水而出;北墙之下为独创的片石假山。

当问及为何不采用传统的太湖石时,贝聿铭曾说过,传统假山艺术已无法超过。

一辈子创新的大师,不愿步前人的后尘。

这种“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别具一格的山水景观,呈现出清晰的轮廓和剪影效果。

使人看起来仿佛与旁边的拙政园相连,新旧园景笔断意连,巧妙地融为了一体。

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在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加入现代的元素。

使得博物馆新馆既有文化内涵的体现,又有时代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黄健敏.《回响与重现—体验贝聿铭暨贝氏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2.吴永琪,李淑萍,张文立著.《苏州博物馆赏析》
3.李允禾.《中式元素的室内表现》
4.李嘉明.《遗址博物馆建筑研究》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