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病 理
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胃上皮或化生 的肠上皮在再生过程中发育异常,可形 成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主要表现 细胞异型性(细胞核增大失去极性,增 生的细胞拥挤而有分层现象,粘膜结构 紊乱,有丝分裂现象增多)和腺体结构 的紊乱 异型增生是胃癌的癌前病变.
病 理
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到Hp,肠化生和异型 增生部位很少见到Hp .
病因和发病机制(其他因素) 心力衰竭,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 营养不良都可以引起慢性胃炎; 胃部其他疾病如胃癌,胃息肉, 胃溃疡等常合并慢性萎缩性胃炎. 遗传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病 理
慢性胃炎的过程是胃粘膜损伤和修复 的一种慢性过程,主要组织病理学特征: 炎症,萎缩和肠化生. 炎症表现:粘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 胞为主的慢性炎症浸润, HP引起的常见 淋巴滤泡形成. 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时提示有活动性炎 症,称慢性活动性胃炎,常存在HP感染.
五,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病人病程迁延,大多无症状或 症状很轻. 部分病人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上 腹部不适,无规律性腹痛,反酸,嗳气, 恶心呕吐等. 少数病例出现较重的症状:疼痛,厌食, 消瘦,酷似胃癌的表现. 自身免疫性胃炎可有明显厌食,消瘦, 伴有贫血,舌炎等.
六,辅助检查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最可靠 CSG:粘膜充血,水肿,渗出多,粘膜 光滑,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有少量出 血点,轻度糜烂. CAG:粘膜苍白或灰白,红白相间,以 白为主,弥漫性或灶性分布;粘膜变细 而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也可粗糙, 呈颗粒状小结节;易发生糜烂和出血. 测定,活检标本涂片,病理切片找Hp, 细菌培养, 13C或14C尿素呼气实验.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Gastritis)
《慢性胃炎》课件

慢性胃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同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 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02
CATALOGUE
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
炎症反应
01
慢性胃炎时,胃黏膜上 皮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 ,发生炎症反应。
02
炎症细胞在黏膜层浸润 ,导致黏膜水肿、充血 和糜烂。
03
炎症反应可导致黏膜变 薄、脆弱,容易受损和 出血。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有助于慢性胃炎 的康复。
05
CATALOGUE
慢性胃炎的病例分析
病例一:慢性胃炎伴糜烂
总结词
胃黏膜糜烂
详细描述
慢性胃炎伴糜烂是指胃黏膜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出现糜烂的现象。糜烂通常是指胃黏膜的 浅层缺损,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病理改变。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恶心等症状。
肠上皮化生
在慢性胃炎的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 现肠上皮化生的现象。
肠上皮化生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 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 皮所取代。
肠上皮化生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需要密切关注和定期检查。
不典型增生
不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异常,超出 正常范围。
不典型增生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生、分化不良,增加癌 变的风险。
治疗建议
治疗慢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方法包 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 变。常用的药物包括抑制胃酸分泌的 药物、胃黏膜保护剂等。同时,患者 应避免刺激性饮食和不良生活习惯, 如吸烟、饮酒等。此外,患者还应定 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治 疗癌前病变。
THANKS
感谢观看
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
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过饥过饱,少吃刺激性 食物。
慢性胃炎ppt课件完整版

04
2024/1/28
27
05
THANKS
2024/1/28
28
7
02
慢性胃炎诊断方法
2024/1/28
8
胃镜检查与评估
2024/1/28
胃镜下表现
01
胃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
病变部位
02
胃窦、胃体、全胃等
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03
炎症细胞浸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等
9
实验室检查指标
血清学检查
胃蛋白酶原Ⅰ/Ⅱ比值降低、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 等
胃液分析
胃酸测定、胃蛋白酶测定等
01
02
03
饮食调整
避免粗糙、刺激性食物, 减少酒精、咖啡因等刺激 性饮品的摄入。
2024/1/28
药物治疗
使用保护胃黏膜、抑制胃 酸分泌的药物,降低胃黏 膜受损风险。
定期检查
通过胃镜等检查手段,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导致出 血的病灶。
17
幽门梗阻处理方法
药物治疗
使用促进胃肠蠕动的药物 ,帮助食物通过幽门。
2024/1/28
治疗干预
对发现的癌前病变或早期胃癌,及 时采取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饮食和良好作 息,降低癌变风险。
19
05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在慢 性胃炎治疗中的重要性
2024/1/28
20
提高患者对疾病认知程度
01 02
慢性胃炎定义、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向患者详细解释慢性胃炎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常见病因(如幽门 螺杆菌感染、饮食不当等)以及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患者全面了解自 身病情。
慢性胃炎诊疗指南

整理课件
1
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 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整理课件
2
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已知幽门螺杆菌(Hp)感染 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其他如酗酒、吸烟、十二指肠液 反流、自身免疫、药物及饮食因素等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分类方法很多,我国目前一般分为浅表性胃炎 (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伴有中重度肠 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者称为癌前病变,与胃癌发生有 明显的关系。本病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等 范畴。
整理课件
8
胃镜检查(二)
萎缩性胃炎胃镜所见:①黏膜颜色改变:多呈灰、 灰白或灰黄色,同一部位深浅可不一致,境界常 不清,范围或大或小,萎缩范围内也可能残留红 色小斑;②黏膜下血管显露:轻者为暗红色的细 小血管网,重者可见蓝色的树枝状的大血管;③ 黏膜皱襞细小或消失;④增生或肠腺化生:黏膜 粗糙或呈颗粒状或结节状改变,黏膜下血管显露 特征可被掩盖。
整理课件
11
病理组织学诊断(三)
病理诊断报告
诊断要包括部位特征和形态学变化程,有 病因可见的要报告病因,病理要报告每块 活检的组织学变化情况,结合内镜所见及 活检取材部位作出诊断。
整理课件
12
Hp检测
于检测Hp的方法有多种,临床常用的方法有5种:①快速 尿素酶法;②组织切片染色;③细菌培养;④尿素呼吸试 验(13C或14C一尿素呼气试验);⑤血清抗体测定。其他还 有一些方法,尚未被临床广泛应用。前三种方法均须通过 胃镜取胃黏膜活检进行检测,属有创性检查,后两种方法 属无创性检查。前四种方法检测阳性提示有Up的现症感染, 常用于诊断有无Hp现症感染及治疗后疗效评价;而血清抗 体测定阳性提示既有可能是现症感染,也有可能是既往曾 经感染,多用于流行病学的研究,调查在Hp人群中的感染 率,而不宜用于诊断有无Hp现症感染及治疗后疗效评价。
慢性胃炎

诊 断 与 治 疗
• 抗抑郁药或抗焦虑药可用于有明显精神因
慢性胃炎
滨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
定 义
胃炎是指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 变,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
分类: 急性胃炎 胃炎 慢性胃炎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特殊类型胃炎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 变,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 症细胞浸润
AB-PAS和HID-AB黏液染色能区分肠化亚型,但 肠化亚型对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
小肠型和完全型肠化亚型无明显癌前病变意 义,大肠型肠化的胃癌发生危险性增高,从 而引起临床的重视。但新悉尼系统提醒肠化 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有争议,只 限于研究.
病理组织学
近年研究显示肠化亚型预测胃癌发生 危险性的价值有限,而更强调重视肠 化范围,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 性越高。
内镜学
•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与病因和病理有关,包括化 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 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等。
内镜学
• 根据病变分布,内镜下慢性胃炎可分为胃
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胃炎
胃体为主。
内镜学
• 根据内镜所见难以作慢性胃炎严重程度 的分级
诊 断 与 治 疗
慢性胃炎的主要症状为消化不良,其症状 应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国内外均推荐对 H.pylor 阳性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者行根除治 疗。因此,有消化不良症状的H.pylor 阳性 慢性胃炎患者均应行根除治疗。根除 H.pylori 可改善胃黏膜组织学,对预防消 化性溃疡和胃癌等有重要意义,对改善或 消除消化不良症状具有费用-疗效比优势。
中国慢性胃炎指南(2023年)

▪ 胃肠黏膜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存在生理性免疫细胞,主要为 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树突状细胞、浆细胞,这些细胞形态在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下难以与慢性炎症细胞区分。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推荐意见4-5:应规范慢性胃炎的内镜检查报告,描述内容应包括 H.pylori感染状态,萎缩、肠化的范围,疑似病变的部位、特征,以 及胃镜活检的部位和标本数。证据质量:低;推荐强度:强推荐
➢推荐意见4-6:经内镜和病理诊断为局限于胃窦的轻度萎缩性胃炎不 一定需要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涉及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每1~3年进行1 次内镜检查;当伴随其他胃癌危险因素时,则需更密切地进行内镜随 访。证据质量:低或中等;推荐强度:强推荐
▪ 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国外文献多统称为 广义的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按照Correa模式向胃癌进展的重要阶 段,是H.pylori感染、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胃癌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 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群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H.pylori 感染率不同有关。我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指出,累及 全胃的伴或不伴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肠化)的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高的 胃癌发生风险。
推荐强度:条件推荐
慢性胃炎的组织学病理检查注意事项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随访的意义与人工智能的应用
➢ 推荐意见4-3:内镜下应评估萎缩、肠化的范围, 电子染色放大内镜和显微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 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证据质量:高;推荐强 度:强推荐
慢性胃炎健康宣教PPT

运动与锻炼
适当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 散步、慢跑、游泳等,以 增强身体免疫力,促进消 化。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的过度 疲劳,以免影响胃部血液 循环和消化功能。
保持良好的作息
充足的睡眠和规律的作息 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身体状 态,预防慢性胃炎的发作 。
慢性胃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与
04
康复
生活质量提升
分类
根据病理变化的不同,慢性胃炎可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和 萎缩性胃炎两类。
慢性胃炎的病因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 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通过口腔进入胃部 ,长期定居于胃窦黏 膜,引起炎症反应。
自身免疫反应
部分患者体内存在自 身抗体,攻击胃黏膜 细胞,导致炎症反应 。
饮食不当
长期不规律的饮食、 暴饮暴食、过度饮酒 等不良饮食习惯,可 引起胃黏膜损伤。
Hale Waihona Puke 其他因素吸烟、药物、心理压 力等也可能与慢性胃 炎的发生有关。
慢性胃炎的症状
上腹部疼痛
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 上腹部疼痛或不适, 表现为隐痛、胀痛或
刺痛。
消化不良症状
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 早饱、腹胀、嗳气、 恶心、呕吐等消化不
良症状。
消化道出血
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 能出现消化道出血症 状,如黑便、血便等
。
06
估
评估方法与指标设定
评估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多种方法对慢性胃 炎健康宣教的效果进行评估。
指标设定
根据宣教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等要素设定评 估指标,包括患者对慢性胃炎的认知程度、态度 变化、行为改变等。
数据收集与分析
数据收集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评估所需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 、对慢性胃炎的认知程度、态度变化、行为改变等。
慢性胃炎的名词解释

慢性胃炎的名词解释胃炎是指胃黏膜的急性或慢性炎症,而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存在的慢性炎症病变。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可能会遇到胃炎的问题,而慢性胃炎则更为常见。
它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但一般涉及胃黏膜炎症的持续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不同于急性胃炎,后者往往是由于某种诱因引起的突然胃黏膜炎症。
而慢性胃炎则是长期积累和进展的结果,其症状和体征相对较轻,并且常常反复出现。
它可以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种类型。
浅表性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表层的炎症,它可能由于胃酸、螺旋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等因素引起。
病变主要集中在胃黏膜的浅层,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胃灼热感等。
虽然这种类型的胃炎较为常见,但通常不会造成明显的并发症。
萎缩性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中有某种程度的腺体萎缩,胃酸分泌减少。
最常见的原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也可能与年龄、遗传、环境等因素有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萎缩性胃炎可能导致胃腺体变少,黏膜萎缩,甚至形成胃溃疡。
临床症状可能包括上腹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
确诊慢性胃炎通常需要通过胃镜检查,通过直接观察黏膜的病变程度和取活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来确定病情。
根据病理学结果,可以进一步分析诱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慢性胃炎的目标是减轻和控制炎症,缓解患者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酸药、抗生素(如果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保护剂等。
抗酸药可以减少胃酸的分泌,帮助胃黏膜修复;抗生素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胃黏膜保护剂可以加强黏膜保护,减轻炎症刺激。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如遵循健康饮食原则,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帮助调节胃部环境,促进胃黏膜的修复和恢复。
总之,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疾病,其表现多样,病因复杂。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重要的是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多见,随年龄增加发病率而增高。
胃镜检出率80%~90%,男性高于女性。
按病理变化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一、病理变化
粘膜表浅层的炎性细胞浸润,使胃腺部分破坏或萎缩,轻型粘膜充血水肿,胃酸分泌增多,一般不发生糜烂。
加重时,粘膜和胃腺萎缩,变薄,胃液分泌减少,进而腺体化生、增生,以致恶性变。
其病变进展过程主要在胃窦部,逐渐波及胃体,甚至向十二指肠发展。
二、常见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
2.胆汁反流。
3.长期烟酒刺激,有长期饮用浓咖啡、浓茶的习惯。
4.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
5.自身免疫反应。
三、主要临床表现
1.慢性浅表性胃炎,大多数平时无特殊症状,可表现为餐后上腹部不适或腹胀,有时消化不良,伴轻度恶心、反酸、嗳气。
2.无规律的上腹部隐痛。
3.萎缩性胃炎可厌食、食欲差,慢性进行性消瘦,贫血,舌萎缩等。
四、营养治疗
(一)浅表性胃炎
1.根据病情,临床饮食医嘱是少渣软食或低脂少渣软食或少渣半流。
2.按平衡膳食配制。
3.疼痛发作期给与少渣半流或软食;
4.禁用粗纤维的,坚硬的,多肌腱的及油煎炸食物。
5.为减少胃酸分泌,脂肪占总能量在20%~25%。
6.应减少食盐用量。
7.可适量增加发酵加碱的食品。
8.避免饮用肉汤、甜饮料、甜点和刺激性食物。
9.发作期应少食多餐,缓解期应一日三餐。
(二)萎缩性胃炎
1.临床饮食医嘱是低纤维软食或高蛋白半流。
2.按平衡膳食原则配制饮食。
3.能量供给按126~146kJ(kg?d)[30~35kcal/(kg?d)],蛋白质1~1.5g/(kg?d),脂肪占总能量25%。
4.为刺激胃酸分泌每餐饮用适量去油肉汤,可适当增加糖醋类菜品。
5.少食多餐。
6.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