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诊断与疗效评价问题
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评价

慢性胃炎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研究整理护理对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效果评价。
方法:把88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配为整体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
对照组进行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进行整体护理措施。
结果:传统护理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比整体护理组要低。
与传统护理组对比,整体护理组的SAS、SDS得分明显下降(P<0.05)。
结论:整体护理可以大幅度地使老年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使病人的心理方面得到改善。
【关键词】整体护理;慢性胃炎;疗效;心理;影响【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249-02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在临床上是常见的多发病,大多跟喜食辛辣刺激的不良饮食、幽门螺杆菌感染、急性胃炎反复发作治疗不愈、长期药物刺激、免疫功能等原因相关。
长期的病痛让病人饱受折磨,大大降低了生活质量与睡眠质量。
慢性药物治疗虽然同样的重要。
但是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的保养与调理。
针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病人开展慢性胃炎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其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采集我院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88例,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腹胀痛、恶心、呕吐、泛酸、呃逆、食欲不振、暖气等等临床症状。
病人年龄28~73岁。
平均年龄为(44.87±12.13)岁;病程多在3~14年,平均病程为(6.46±2.75)年;当中女性40例,男性48例。
随机分配为整体护理组与传统护理组,两组都实施抑制胃酸、对胃黏膜进行保护、促使胃肠蠕动、帮助消化、合理科学的营养支持等等同的治疗措施。
病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言语表达不清,文字理解力差、但无老年痴呆病的表现、心理有障碍,既往没有精神异常史。
1.2 护理方法传统护理组实施的是常规护理方案,把入科宣教与生活设施服务优化,详细引见管床医师、治疗注意事项等。
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法评估模板

XXXX年胃脘痛(慢性胃炎)疗效评价与治疗方法评估XXX科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源自于XXXX年1月-1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XXX科门诊及住院胃脘痛(慢性胃炎)患者687例。
其中,男性311例,女性376例,平均年龄46.17±11.28岁,平均病程3.13±0.45年。
1.1诊断标准参照专科XXXX年诊疗方案中诊断标准部分。
1.2入选标准①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以及病理诊断提示慢性炎症者;②中医辨证属痰瘀阻滞、寒热错杂,湿郁脾胃,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者;③年龄18~65岁。
2.研究方法2.1 分组给药2.1.1.痰瘀阻滞,寒热错杂证方药:安胃汤。
药物组成:黄连5克、干姜3克、制半夏15克、薏苡仁20 克、百合20克、乌药10克、丹参10克、白芍10克、木香7克、甘草6克。
2.1.2.湿郁脾胃证方药:胃病2号汤。
药物组成:苍术10克、陈皮5克、制半夏15克、薏苡仁20克、茯苓15克、草果4克、田七3克。
2.1.3.肝胃气滞证方药:柴胡疏肝散。
药物组成: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川芎5克、香附10克、陈皮5克、甘草5克。
2.1.4.肝胃郁热证方药:化肝煎。
药物组成:丹皮10克、栀子10克、白芍15克、青皮10克、陈皮5克、淅贝10克、泽泻10克。
2.1.5.脾胃虚寒证方药:黄芪建中汤。
药物组成:黄芪15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干姜5克、大枣10克、甘草5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党参10克、砂仁10克。
2.1.6.胃阴不足证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
药物组成:沙参15克、玉竹20克、麦冬15克、生地15克、花粉15克、白芍15克、甘草5克、石斛10克、佛手10克、玫瑰花10克等。
2.2观察指标2.2.1基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
2.2.2主要效应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即胃痛、胃胀、嘈杂、嗳气、吐酸等症状积分变化,舌脉不予统计。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研讨四君子汤加减疗法用于慢性胃炎病人中的疗效情况。
方法: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本院诊治的278例慢性胃炎病人作为对象,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列为实验组、基础组,各组139例;基础组予以西药治疗,实验组在基础组方法的前提下增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经治疗后,评比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和疗效情况。
结果:通过治疗,实验组病人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显著低于基础组(P<0.05)。
实验组病人的治疗总有效率(96.40%)显著高于基础组(81.29),P<0.05。
结论: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前提下增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显著,能大幅改善病人的中医证候积分,提升总有效率。
【关键词】慢性胃炎;四君子汤加减;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慢性胃炎属消化内科常见病,本病从中医学角度看,可归入“痞满”、“胃脘痛”等病症范畴,发病时病人多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表现。
当前,西医治疗本病的方案多为联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和抗菌药物杀灭幽门螺杆菌等,以达到缓解、控制相关症状的目的,然而整体效果不够理想,且易增加机体耐药性,且不良反应较多[1]。
对此,临床尝试采取更有效、可行的中医治疗。
此文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本院诊治的278例慢性胃炎病人作为对象,旨在评估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本病的效果,详述内容如下:1.对象、方法1.1病例来源将2016年2月-2019年8月本院诊治的278例慢性胃炎病人作为对象,均遵循《实用内科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等关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予以确诊;能耐受中药治疗,不包括急性消化系统病症、恶性肿瘤、伴心肾肝等脏器器质性病变及全身感染等病例;包括147例男性,131例女性,年龄31-64岁,平均(47.2±8.19)岁;病程6个月-11年,平均(5.7±1.38)年;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这些病人列为实验组、基础组,各组139例,两组病例的各项基线资料经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附件1一、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已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该病可由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药物损伤、吸烟、饮酒、食物刺激、遗传、免疫、放射等因素引起。
慢性胃炎的诊断需结合病因、内镜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
我国古代医书中有与慢性胃炎症状类似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慢性胃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的相关表现,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早饱、嗳气等,类似症状分布于中医胃痛、痞满、纳呆等病证中。
目前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涉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的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及H.pylori感染治疗疗效的提高等。
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单独使用中药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的其他症状,具有中医治疗特色;在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及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提高疗效;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具有优势。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下简称“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为慢性胃炎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
本技术指导原则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是目前行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与认识,但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随着学科进展,以及对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认识的不断完善,本技术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也将随之调整与更新。
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虽然本研究已经对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进行了初步探讨,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以便为临床治疗 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估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未来可以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以便为更多患者 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机制探讨
蒙药治疗慢性胃炎的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胃粘膜微循环、抑制炎症反应 等有关,这些方面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辨证施治
蒙医治疗慢性胃炎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证候类型进行辨证施治,这 也是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优势之一。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观察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疗 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探讨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机制和 作用原理,为蒙医学的发展提供
理论支持。
提高患者对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 认识和信方法介绍
蒙医诊断方法
01
02
03
望诊
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 眼神等,判断病情的寒热 虚实。
安全性
蒙医治疗慢性胃炎的方法安全可靠 ,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
症状完全消失,胃镜检 查恢复正常。
显效
症状明显缓解,胃镜检 查显示炎症明显减轻。
有效
症状有所改善,胃镜检 查显示炎症有所减轻。
无效
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胃 镜检查显示炎症无变化
或加重。
04
蒙医治疗慢性胃炎优势与不足 分析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包括 胃痛、胃胀、反酸、嗳气等症状 的缓解程度。
观察方法
《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一、引言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由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引起。
随着中药研究的不断深入,有许多新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来评价中药新药的疗效。
二、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应符合慢性胃炎的统一诊断标准。
2.研究对象年龄在18-65岁之间。
三、研究设计1.采用随机对照实验设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以比较中药新药的疗效。
2.观察组接受中药新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如西药治疗、针灸等)。
3.研究期限为12周。
四、评价指标1.主要疗效指标:症状缓解程度,根据患者主诉、体征、胃镜检查等评估疾病的缓解情况。
2.次要疗效指标:胃黏膜炎症程度,通过胃镜检查或活检评估胃黏膜炎症的程度。
3.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活质量。
五、安全性评价1.统计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2.评估不良反应的轻重程度。
3.评估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
六、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1.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如t检验、方差分析等。
七、研究伦理1.研究应符合医学伦理要求,保护患者权益。
2.在研究开始之前,应征得患者明确的知情同意。
3.研究过程中的数据保密和数据使用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八、结果分析与讨论1.统计各组主要、次要疗效指标各项指标的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2.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中药新药的疗效。
3.讨论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原因及对治疗的影响。
九、结论结合研究结果,得出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结论。
列出参考的中文或英文文献。
十一、附录如果需要,可以添加一些补充性的材料,如数据表、图片等。
以上是《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的内容,总共1200字以上。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评价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治疗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究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2月我院接收并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对比两组疗效、不良反应及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显效21例(75%)、有效6例(21.43%)、无效1例(3.57%),总有效率96.43%;对照组显效14例(50%)、有效9例(32.14%)、无效5例(17.86%),总有效率82.14%,P<0.05。
观察组出现1例头晕,对照组出现2例头晕,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57%、7.14%;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1例复发,对照组出现4例复发,复发率分别为3.57%、14.29%,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值得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疾病,是指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胃黏膜基层变薄、增厚,或出现幽门腺化生[1],患者主要表现为腹胀、嗳气、食欲不振等,该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同时病程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因素较多,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为常见。
西医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复发率较高。
而中医治疗可对患者辨证施治,不良反应较少,并取得显著效果。
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应用中医辨证治疗,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4月~2019年2月我院接收并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经临床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主要有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等,患者对本研究方法、目的等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协议。
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其他因素导致腹痛患者。
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0~58岁,平均(41.2±3.5)岁;病程3~9年,平均(4.6±1.1)年;对照组男17例,女11例;年龄21~56岁,平均(41.5±3.4)岁;病程3~10年,平均(4.8±1.2)年;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研究。
慢性胃炎诊断与疗效评价问题

05 慢性胃确性的提高
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金标 准,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和色 泽变化,可以准确判断慢性胃炎
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病理学诊断
病理学诊断是慢性胃炎诊断的可 靠依据,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 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炎症细胞 浸润程度和胃黏膜的病理变化。
胃镜检查需要注意患者耐受性和医生 的操作技巧,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胃镜可以取病理组织进行病理学 检查,进一步确诊慢性胃炎的类型和 严重程度。
病理组织学检查
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 的金标准,可以明确炎症的类型 和严重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萎缩
、化生等病变。
病理组织学检查需要取病理组织 ,因此有一定的创伤性,需要在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慢性胃炎的病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 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和环境因素、 自身免疫、其他疾病等。
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 包括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 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胃黏膜损 伤和炎症。
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嗳气、反酸、食欲不振等症状,但 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
血清学检测
血清学检测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 断方法,通过检测血清中的相关 抗体和标志物,有助于慢性胃炎
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疗效评价的客观化与标准化
症状改善
评估患者症状的改善程度是疗效评价的重要方面,可以采 用量表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的疼痛、饱胀、反酸等 症状进行量化评估。
胃镜复查
胃镜复查是慢性胃炎疗效评价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胃黏 膜炎症和病理变化的变化情况,可以客观地评估治疗效果 。
人工智能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黏膜肠化生
化生(metaplasia): ——是组织对慢性炎症的应答方式之一,即一种成熟
细胞类型替代另一种成熟细胞类型的过程。 ——理论上,化生来自于干细胞的异常分化,或者是
一种成熟细胞类型转分化(transdifferentiation)为另 一种成熟细胞类型。
胃黏膜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 ——在慢性胃黏膜炎症时,胃小凹和/或腺体上皮细胞
病因与发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其他如酗酒 、吸烟、十二指肠液反流、自身免疫、药物及饮食 因素等也可引起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流行病学
人群调查显示慢性胃炎的患病率很高;
由于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没有症状,因此难以获得准 确的患病率,大致略高于当地人群中Hp的感染率;
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一般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5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达50%,性别之间无明显差异 ,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患病率有所 不同。
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
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和萎缩性 胃炎两大基本类型;
基于病理组织学定性后,如同时存在平坦或隆起 糜烂、出血、粘膜皱襞粗大或胆汁反流等征象, 则可依次诊断为CSG或CAG伴糜烂、胆汁反流 等。
胃镜诊断内容包括: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分型) 伴/不伴胆汁反流、糜烂、粘膜出血 病变范围:胃窦炎、胃体炎、全胃炎胃窦为主或全 胃炎胃体为主(分部位) 内镜下病变程度分级(分级)
慢性胃炎的主要5种组织学变化
慢性胃炎的粘膜病理报告的主要5种组织学变化: 幽门螺杆菌感染 慢性炎症 活动性 萎缩 肠化
异型增生
首先区分有无腺体萎缩
胃组织病理学分级(直观面,已经讨论了慢性炎症、活动性和萎缩。
HP感染: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Hp感染引起胃黏膜的活动性炎症; 长期感染Hp,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 化。
合率较低,38%-78%。 内镜: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
消失,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
腺体萎缩的诊断
不必考虑活检标本萎缩的块数和程度,即使在几 块活检标本中只有1块显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亦 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活检组织太浅 取于糜烂/溃疡边缘的黏膜 影响萎缩的判断 包埋方向不当等 临床医生可根据病理检查结果结合内镜所见,最 后做出萎缩范围和程度的判断。
➢假幽门腺化生:胃体腺转变成胃窦幽门腺的形态。
1972年WHO胃癌专题小组提出“胃癌的先兆”(胃 癌前变化)
胃癌前疾病——临床状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胃息肉、残胃、恶性贫血等; 此类患者较之正常人容易发生胃癌。 胃癌前病变——病理学概念,指胃粘膜及腺上皮的 某种病变,包括胃粘膜上皮异型增生和Ⅲ型肠化。
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无任何症状;
有症状主要为消化不良,且为非特异性;
消化不良的症状的有无和轻重,与慢性胃炎 的内镜所见和粘膜病理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 性。
慢性胃炎诊断
(1)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浅表”词义不准) :
——以内镜诊断为主,须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合诊 断。
内镜: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 ,出血点/斑,黏膜水肿及渗出。其中糜烂分为2种类型 :平坦型和隆起型。
被肠上皮细胞所替代。
胃黏膜萎缩种类
胃黏膜萎缩
化生性萎缩,应用黏液染色 (AB/PAS\HID/AB)划分 为 非化生性萎缩
小肠型 大肠型
相关概念:
➢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腺体替代;
➢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组织
替代或炎性细胞浸润所致。
化生性萎缩:
➢肠上皮化生:胃腺转变成肠腺样,含杯状细胞;
2003-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 疗的试行意见》对慢性胃炎各种病变做出分级
2006-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现有内镜分类存在人为主观因素或 过于繁琐,根据内镜所见难以作慢性胃炎严重程度分级
2012-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合理而实用的分级有待进一步研究 和完善
15
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炎性反应,称为胃炎;
以急性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 急性胃炎;以慢性炎性细胞(单个核细胞,主要是 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为主时,称为慢性胃炎;
当胃黏膜在慢性炎性细胞浸润的同时见到急性炎性 细胞浸润时,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或慢性胃炎伴活 动。
(2)萎缩性胃炎: ——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内镜与病例的符
慢性胃炎分类
慢性胃炎分类方法很多,譬如病因分类等;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浅表性胃炎、糜烂性 胃炎,出血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 见(2006.上海)》: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 (浅表性)和萎缩性胃炎两大基本类型,此外还 有患病率较少的特殊性胃炎。
慢性胃炎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价
唐旭东 2013.03.15 厦门
1
主要内容
慢性胃炎的诊断与分类 慢性胃炎的治疗共识 慢性胃炎的疗效评价 慢性胃炎有关问题的讨论
一、慢性胃炎的诊断与分类
慢性胃炎的概念 慢性胃炎的分类 慢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胃炎的基本概念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 CG)系指不同病因 所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肠型胃腺癌发生的演化规律
HP感染及其他因素
非
非萎缩性胃炎
常
规
途
萎缩性胃炎
径
肠上皮化生
异型增生
最重要、最明确的胃癌前病变
肠型胃腺癌
1.Correa P. Huma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 multistep and multifactorial process—First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ward Lecture on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 Cancer Res 1992;52:6735–40. 2.Clouston AD. Timely topic: premalignant lesions associated with adenocarcinoma of 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tract. Pathology 2001;33:2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