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的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结果分析发表时间:2018-02-08T11:12:57.85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5期作者:李丹[导读] 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江油 621700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
方法:针对就诊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活检病变处做病理检查,对比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
结果: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为65.7%(23/35),确诊病例中合并上皮内瘤变7例,合并肠上皮化生16例。
胃镜检查下甲(黏膜以及黏膜壁不光滑)与丙(胃黏膜变薄,以白相、胃黏膜粗糙为主)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于乙(白相黏膜为主,黏膜变薄),P<0.05。
结论:内镜检查结合临床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意义重大可显著提高疾病的。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病理检查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较高,且随着胃部炎症发展,炎症细胞蔓延至胃黏膜腺体,继而出现黏膜变薄,形成异型增生及肠上化生,甚至会发生癌变[1]。
因此早期准确诊断,便于临床对应采取治疗措施。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病理诊断以及内镜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为之后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从2015年7月到2016年8月就诊收治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32-74岁,平均年龄为(57.2±6.0)岁,排除存在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等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患者、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获得知情权,自愿参与。
1.2研究方法1.2.1检查前准备检查前患者需禁食6-8h,详细对受检者解释检查目的以及检查过程,并由受检者签署有创操作知情同意书,内镜检查前受检者需口服利多卡因胶浆10mL,清除胃内泡沫且具有润滑作用,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减轻患者疼痛。
如何做好病理活检以提高内镜对胃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如何做好病理活检以提高内镜对胃肠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胃肠疾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溃疡、胃癌、结肠癌等。
内镜检查是诊断胃肠疾病的重要手段,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道的形态、色泽、分泌物等,发现异常的病变部位。
然而,仅依靠内镜图像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信息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因此,病理活检作为内镜诊断的重要补充,可以提供组织学特征和确切的诊断结果,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病理活检的基本原理和作用病理活检是一种通过取得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下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取得患者体内异常组织或细胞的样本,然后经过特殊处理和染色技术,使病理学家能够观察组织的细微结构、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异常变化。
通过分析这些组织和细胞的特征,病理学家可以确定病变的性质、病变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肿瘤等病理改变。
病理活检在内镜诊断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它能够提供直接的组织学信息,对内镜图像中无法确定的病变进行进一步鉴别和诊断。
通过活检样本的显微镜观察和病理学分析,可以确诊胃肠道疾病的类型、炎症程度、病变的恶性程度以及预后评估。
此外,病理活检还可以帮助确定治疗策略,如肿瘤的分期和分级,判断治疗的疗效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二、胃肠疾病活检的一般原则为了提高胃肠疾病活检的准确性,需要遵循以下一般原则:1. 活检前应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主诉、既往史、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便选择合适的活检部位和数量。
2. 活检时应使用专用的活检钳,避免使用不合适的器械或手法造成组织损伤或取样不足。
3. 活检时应尽量取得完整的黏膜组织,避免仅取得表层细胞或黏液,以免影响病理学评价。
4. 活检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变类型和部位,采取不同的活检策略。
例如,对于溃疡性结肠炎,应在活动期和缓解期分别进行多点、多层次的活检;对于胃癌,应在癌变区域和周围正常黏膜分别进行多点、多方向的活检;对于息肉性病变,应在息肉基底部和顶端分别进行活检,以判断是否有恶性变化。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一、本文概述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显著影响。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策略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慢性胃炎的诊疗水平,我们组织专家对慢性胃炎的诊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深入探讨,形成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本文旨在概述慢性胃炎的定义、流行病学特征、病因学、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防与管理等方面的共识意见,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诊疗指南。
我们希望通过本共识的推广与实施,推动我国慢性胃炎诊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同质化,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二、慢性胃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预防、诊断和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自身免疫因素等。
其中,H. pylori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它能在胃黏膜上生存并引起慢性炎症。
长期食用过热、过咸、过于粗糙的食物,以及长期大量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引发慢性胃炎。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也会对胃黏膜产生刺激和损伤。
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胃黏膜损伤与修复的失衡、免疫反应的参与以及神经内分泌因素的调节等。
H. pylori感染时,其产生的尿素酶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 pylori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致病因子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
胃黏膜在长期损伤和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萎缩、肠化等病理变化。
免疫反应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身免疫性胃炎就是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胃黏膜损伤的典型例子。
神经内分泌因素如胃泌素、生长抑素等也在慢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
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

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消化内镜诊断标准分级一、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分为四个级别:Ⅰa级:正常或有轻微炎症,没有明显的糜烂或溃疡。
Ⅰb级:有少量糜烂或溃疡,但没有融合。
Ⅱ级:有多处糜烂或溃疡,且有融合,但不超过食管周长的75%。
Ⅲ级:糜烂或溃疡广泛,融合超过食管周长的75%。
二、慢性胃炎慢性胃炎分为三种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特殊类型胃炎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红白相间,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粗糙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
特殊类型胃炎的内镜诊断必须结合病因和病理。
三、内镜下溃疡分期内镜下溃疡分为四个阶段:A1活动期A2愈合期H1瘢痕期H2瘢痕期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A1:溃疡边缘水肿、隆起、界限清楚、底厚苔可见出血或血凝块。
A2:水肿减轻,隆起不着,变慢坡,底白苔,周边无红色再生上皮。
H1:溃疡缩小,边缘出现再生上皮的发红带,出现粘膜皱襞集中,白苔变薄。
H2:溃疡进一步缩小,边缘再生上皮发红带进一步增宽,皱襞集中更明显,薄白苔白苔消失,皱襞集中于中心发红部(红色瘢痕)。
S1:中心发红消失,仅见皱襞集中(白色瘢痕期)。
四、胃息肉分类胃息肉分为四个级别:Ⅰ级Ⅱ级Ⅲ级Ⅳ级五、早期食管、胃癌分型早期食管、胃癌分为五个类型:0-Ⅰ型Ⅰ型Ⅱ型Ⅲ型它们的内镜下表现如下:0-Ⅰ型:缓慢坡,界限不清。
Ⅰ型:隆起起始部清楚无细颈。
Ⅱ型:隆起起始部见有细颈但无蒂。
Ⅲ型:明显之蒂。
六、食管、胃进展期胃癌食管、胃进展期胃癌分为五个类型:BorrmannⅠ型BorrmannⅡ型BorrmannⅢ型BorrmannⅣ型BorrmannⅤ型以上都是内镜下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分级,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下诊断探讨1978年WHO将萎缩性胃炎(chr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病变,每年的癌变率为(0.5%—1%) [1],其准确诊断对监测胃癌的发生致关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主要依靠内镜检查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萎缩的肉眼与病理符合率为38%—78%[2]。
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内镜直视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性及优化内镜下检查,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
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在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所有胃镜镜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并进行胃粘膜组织学检查的病例。
2.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1)单纯萎缩:粘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白区粘膜要灰白变薄;皱襞变平甚至消失(指胃体萎缩性胃炎);粘膜血管显露(只有在少量注气时,看到粘膜变薄、粘薄下血管才是变薄和血管显露)。
(2)萎缩件增生:粘膜呈颗粒或结节状。
3.活检取材,取材部位:白区粘膜灰白变薄、颗粒、结节处;标本要足够大;垂直取材,深达粘膜固有层;建议取5块;不同部位的标本须分开瓶装,并向病理科提供取材部位,内镜所见和简要病史。
4.病理诊断标准:依据“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诊断及分级标准(2006年.上海)”[3]。
二、结果胃镜直视下发现有萎缩性改变的有2896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467例,胃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5.2%。
胃镜下有单纯萎缩表现的有2569例,经病理诊断明确有萎缩的有2172例,符合率为84.5%;内镜下萎缩伴增生的有327例,经病理诊断明确的有295例,符合率为90.2%。
三、讨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展变化是胃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环节[4].以往研究认为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萎缩表现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低,因此为了减少胃癌的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正确诊断,尤其胃镜直视下诊断及活检取材部位显得尤为重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立足于胃镜与病理学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用 S P S S I 2 . 0统 计 软 件 进 行 数ຫໍສະໝຸດ 据 处 理 , 率 的 比较 采 用
检验。
2 结 果
年龄 、 胃内压力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 , 冈此 , 这些 素 可使 内窥镜
检出 C A G的敏感性降低。该研究结果显示 : 胃镜直视下诊 断为 C A G的患者 1 0 6例 中. 病理 诊断为 C A G 8 3 例, 慢性 浅表性 胃炎 ( C S G ) 2 3例 , 其 中伴异性增生 1 1 例、 肠 上皮化生 4 5 例 。C A G内
1 . 3 病 理 学检 查
生和异型增生有密切关系 . 尤其与异型增生关系更为密切。
3 讨 论
诊断标 准参 考我 国 2 0 0 6年全 国慢 性 胃炎研 讨会共识 意见
萎缩性 胃炎属于癌前疾病 , 与胃癌的发生 呈正相关 , 且常伴
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 。内镜下 C A G表现为 胃粘膜皱襞平坦
镜下黏膜粗糙不平 . 部分 呈颗粒状或结节状 改变与病理诊断 C A G的符合率为 8 3 . 3 3 %, 而与黏膜红 白相 间并以 白为主 , 血管
透见 , 黏膜变薄 。 皱襞 变平并存时 , 对C A G的符合 率高达 1 0 0 . 0 0 %, 肠上皮化生 、 异 型增 生的诊断符 合率分别 为 7 6 . 4 7 %和
巾的诊 断标准I , I 。用 1 0 % 甲醛 同定活检 胃粘膜 , 常规石蜡包埋切 片, 南同定的病理 医师将经 HE染色后标本进 行病理诊断。
1 . 4 统 计 方 法
或消失 , 粘膜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改变 , 粘膜表面粘 液减少或消 失 消化 道内窥镜 医生初步诊 断萎缩性 胃炎的重要依据 是 胃黏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照

World Latest Medic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21 Vo1.21 No.22274投稿邮箱:zuixinyixue@·医学影像·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照印倩(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三峡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0 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也称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也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病变[1]。
CAG 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最常见的发病群体为中老年人,多数患者前期无任何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时被查出来,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烧灼感、饱腹感、上腹部疼痛、明明吃的不多却感觉很饱、恶心、食欲下降等症状[2]。
此外患病者通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两种并发症,目前临床证实CAG 已逐渐演变成一种癌前病变,因此有效的CAG 早期诊断对预防胃癌,改善患者预后十分关键。
胃粘膜活检是在进行胃镜检查时,用活检钳钳取胃粘膜组织,将其进行病理检查,以此获取局部病变组织的病理学诊断,它被称为临床诊断CAG 的“金标准”[3]。
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行,内镜监测随访也逐渐成为CAG 诊断和早期胃癌筛查的重要手段,本文选取102例我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CAG 患者,以此为例,探讨分析内镜下CAG 的特点表现及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现将具体报告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共计102例,均为我院收治的CAG 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现出程度不一的胃脘部疼痛、胀满、烧心、消化不良、大便异常等临床症状,经内镜检查严重怀疑CAG 。
102例纳入对象中男57例、女45例,年龄在32~81岁,平均(57.3±6.2)岁,病程在7个月至4年,平均(1.6±0.3)年。
排除标准:无其他合并胃肠疾病者;无不能耐受内镜检查者;无心、肝、肾等其他重大器官疾病者;无曾接受过大型胃部切除术者,所有患者均知晓本次研究检查并已签订知情同意书。
60例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

60例慢性胃炎的临床分析摘要:内镜是直接观察、诊断和治疗人体腔或管腔内疾病的可靠工具,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图像更清晰、功能更强大的内镜问世,在临床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院自2012年1~6月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共60例,占胃镜的55.5%,而萎缩性胃炎有26例,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关键词:慢性胃炎检查 hp【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93-01内镜是直接观察、诊断和治疗人体腔或管腔内疾病的可靠工具。
随着内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图像更清晰、功能更强大的内镜问世,在临床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院自2012年1~6月镜下诊断为慢性胃炎共60例,占胃镜的55.5%(总胃镜人数108),而萎缩性胃炎有26例,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2年1~6进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年龄最小15岁,最大85岁,平均43.6岁。
诊断为慢性胃炎共60例,萎缩性胃炎26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
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腹胀、腹痛、纳差、恶心、反酸等症状来院门诊就诊而行胃镜检查的病人。
1.2 方法。
由消化内科专业内镜医师采用olympusgif-h260进行操作,胃镜检查前10min常规予达克罗宁胶浆做局部麻醉及消泡剂,按照内镜操作程序和内镜诊断标准对食管、胃及十二指肠进行内镜检查。
内镜诊断标准以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中共识的新悉尼系统分类法。
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为内镜下表现:①黏膜颜色改变;②黏膜下血管显露;③黏膜皱襞细少或消失;④可能伴有增生或上皮化生等改变。
为了判定肉眼所见病变的性质和程度,用三处活检法,即选择在胃窦小弯侧、胃体中部小弯侧及胃体大弯侧各取一块胃黏膜组织[1]。
对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的病人均行快速尿素酶检测hp。
1.3 结果。
60例中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的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7例,约占总数的68.6%,年龄越大感染萎缩性胃炎的比例越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炎(慢浅) 例 (%) 130 30.59 108 45.57 16
34.78
254 35.88
福建省立医院 2004.3.1-31
内镜与病理结果不一致的影响因素
内镜 — 病灶分布:局灶性、弥漫性 — 操作因素:注气量(人为黏膜变薄) 取材部位的准确性 取材深度、数量 — 肉眼判断个人经验差异
内镜诊断胃炎:768 / 921 (83 . 37%) 浅表性胃炎:282 萎缩性胃炎:440 疣状胃炎 : 46 活检病理: 708 ( 未见异常:11)
福建省立医院 2004,1/3 ~ 31/3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的比较
病理诊 断 内镜诊断 (例数) 萎 缩 425 慢 浅 237 疣状 合计 46 708 萎 缩 例 (%) 295 69.41 129 30 454
日本胃炎研究会分类(2002):8 类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分类(2003):
理想的慢性胃炎分类标准
病变客观特征鲜明 有相对量化分级指标 简单可行 操作性好
慢性胃炎内镜分型及分级标准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分类 内镜分型: 浅表性胃炎 糜烂性胃炎 出血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2003)
浅表性胃炎
建议与商榷
采用2003全国胃炎会议诊断分级标准
活检对象:慢性胃炎伴 糜烂、出血、黏膜粗糙、隆起、凹陷、斑块 HP检查对象: 1. 所有内镜检查者 ? 2. 有明显形态学异常者 ? 建立慢性胃炎诊断分级模块
明显异常的慢性胃炎:
合并糜烂; 中 — 重度萎缩; 中 — 重度肠化; 轻 — 中度不典型增生。 (重度不典型增生应考虑癌变)
病理因素 — 诊断标准 正常与炎症的界限 ?
— 技术因素 ?
提高肉眼诊断准确性的方法
放大内镜 色素内镜(糜烂、肠化、不典型增生) 超声内镜(肥厚性胃病的鉴别)
展
高倍数放大、 高分辨率内镜
望
其他方法: 色素内镜、 OCT (光学同步 断层成像技术)
病变形态学
真正意义上 内镜形态学诊断
细微结构的研究
合计
264
241
20
3
于中麟:中华述与病理结果相关性
内镜描述 病理诊断
P
0.005
0.014
红斑
糜烂
慢性炎
糜烂
出血
萎缩
出 血
萎 缩
0.056
0.977
于中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
评
价
新的内镜诊断分型分级标准 实用,可操作性好; 分型特征明确、分级相对量化; 减少了以往慢性胃炎诊断过于广泛的困惑 与病理的一致性 ?
谢 谢 !
内镜下出血与病理出血对应分级比较(例)
内镜表现 分级 0级(244) 出血 I 级 (9) II级 (10) III级 (1) 合计 264
20
病理出 血 0级 I级 209 35 8 5 1 223 1 5 0 41
于中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
内镜下糜烂与病理糜烂对应分级比较(例)
A型、B型萎缩性胃炎
Glass (1973) : AB型 (全胃多灶性萎缩性胃炎) Correa (1980):非萎缩性、萎缩性(A型、B型、AB型)
全国胃炎会议(1983):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
悉尼分类(1990):7 类 新悉尼分类(1996):对病理诊断部分修改补充
中华医学会井冈山分类(2000):浅表性、萎缩性
平坦糜烂
I级 II 级 III 级
隆起糜烂
I级 II 级 III 级
出血性胃炎
内镜特征
分级标准 I 级:局部 II 级:多部位 III级:弥漫
黏膜内出血:
黏膜内点状、片状出血, 不隆起的红色、暗红色 出血斑点 (伴/不伴渗血,陈旧/新鲜)
出血性胃炎(伴渗血 陈旧/新鲜)
出血性胃炎(不伴渗血)
内镜表现 分级 0级(237) 糜烂
病理 糜 烂 0级 I级
235 2
I 级(16)
II级 (7) III级(4) 合计 264
27
15
7 3 260
1
0 1 4
于中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
内镜下萎缩与病理萎缩对应分级比较(例)
内镜表现 分级 0级(253) 萎缩 I 级(10) II级 (1) 萎 0级 231 9 1 I级 19 1 0 缩 II级 3 0 0
内镜特征
分级标准 I 级: 分散或间断线状 II 级:密集斑点或连续线状 III级:广泛融合
红斑:
与周围黏膜比较, 明显的发红。
I级 分散、间断
II 级 密集、连续
III 级 广泛、融合
糜烂性胃炎
内镜特征
糜烂
分级标准 I 级:单发 II 级:多发、局部 ≤ 5 III级:多发、广泛 ≥6
(平坦/隆起疣状): 黏膜破损浅, 周围 黏膜平坦或隆起。
内镜表现 分级 0级(119) 红斑 I 级(100) 病理慢性炎 0级 I级 II级 31 14 71 60 17 24 III级 0 2
II级 (42)
III级 (3) 合计 264
3
0 48
31
1 163
8
2 51
0
0 2
于中麟: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
内镜炎症:145 病理炎症:216
慢性萎缩性胃炎
内镜特征
分级标准
I 级:细颗粒,血管部分透见 单发肠化结节 II 级:中等颗粒,血管连续均 匀透见,多发肠化结节 III级:粗大颗粒,皱襞消失, 血管达表层,弥漫肠化结节
黏膜萎缩:
黏膜呈颗粒状 皱襞变平 血管透见 灰白色肠化结节
I级
II级
III 级
肠 化
内镜下红斑与病理慢性炎症对应分级比较(例)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标准的探讨
慢性胃炎
定 义:
与胃炎有关的内镜描述征象 水肿 红斑 出血 渗出 脆性增加 糜烂 出血点 粗糙
诊 断: 临床症状 内镜 组织学
?
结节状
皱襞增生
皱襞萎缩
可见血管 肠化
红白相间
慢性胃炎内镜诊断与分型
Schindler分型(1947):浅表性、萎缩性、肥厚性
Strickland (1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