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慢性胃炎的科普知识PPT

慢性胃炎的科普知识PPT
幽门螺杆菌感染: 主要原因之 一 长期进食刺激性食物: 辣椒、 酒精等
慢性胃炎的原因
长期应激、紧张状态: 工作压力、情绪 不稳定等
慢性胃炎的诊 断和治疗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诊断常用方法: 消化内镜检查、胃 黏膜活检等 慢性胃炎治疗原则: 预防病情进展 、缓解症状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药物治疗: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抑酸药 物等
预防慢性胃炎
定期体检: 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病情恶 化
慢性胃炎的注 意事项
慢性胃炎的注意事项
注意饮食卫生: 洗净食物、防 止食物中毒 遵医嘱用药: 按时按量服药, 不随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慢性胃炎饮食 调理
慢性胃炎饮食调理
饮食禁忌: 辛辣刺激食物、油 腻食物等 饮食宜忌: 温热饮食、新鲜蔬 果、饮食规律等
慢性胃炎饮食调理
饮食注意事项: 细嚼慢咽、避免过饱、 戒烟限酒等
预防慢性胃炎
预防慢性胃炎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规律饮食、适 量运动、注意休息 避免诱发因素: 饮食过量、暴饮暴 食等
慢性胃炎的科 普知识PPT
目录 胃炎概述 慢性胃炎的原因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慢性胃炎饮食调理 预防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注意事项
胃炎概述
胃炎概述
什么是胃炎: 胃黏膜发炎导致的疾 病 胃炎分类: 急性胃炎、慢性胃炎
胃炎概述
胃炎症状: 上腹痛、消化不良、恶心、 呕吐等
慢性胃炎的原 因
慢性胃炎的原因

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及药物治疗建议与效果评估

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及药物治疗建议与效果评估

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及药物治疗建议与效果评估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长时间受炎症刺激,引起胃黏膜损害的一种疾病。

它是胃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长期胃炎的患者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胃痛、上腹胀气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并提供一些药物治疗建议以及对药物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慢性胃炎的常见症状1. 胃部不适:患有慢性胃炎的人常常会感到胃部不适,包括隐隐作痛、痉挛感或不适感等。

2. 消化不良:慢性胃炎造成胃黏膜损害,影响胃酸和消化酶的分泌,导致消化不良,表现为胃胀、嗳气、恶心、呕吐等。

3. 食欲下降:患者常常会出现纳差、食欲不振的情况,进食后也不容易有饱腹感。

4. 反酸和胃灼热:由于胃酸分泌增多或反流,慢性胃炎患者会感到胃灼热、胃酸倒流的不适感。

5. 上腹胀气:慢性胃炎患者经常感到上腹胀气、打嗝等症状,甚至会出现胃胀气疼痛。

二、药物治疗建议1. 抗酸药物:抗酸药物是慢性胃炎治疗的主要选择。

常见的抗酸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部不适、胃灼热和酸反流症状。

2. 抗生素治疗:慢性胃炎常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炎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开具抗生素治疗,例如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等。

3. 镇痛药物:如果患者在疼痛方面有明显不适,可以尝试口服镇痛药物缓解症状,如布洛芬。

4. 消炎药物: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滥用可能导致或加重慢性胃炎。

如果患者慢性胃炎与NSAIDs滥用相关,需停用NSAIDs并咨询医生,可能需要口服或静脉给药的消炎药治疗。

5. 胃粘膜修复剂:对于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修复剂有助于修复受损的胃黏膜,如硫糖铝、薄荷脑、莪术油等。

三、药物治疗效果评估1. 症状改善:药物治疗后,患者的胃部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下降、反酸和胃灼热等症状应该有所改善。

2. 消化功能恢复:药物治疗后,患者的消化功能应该逐渐恢复正常,即食欲增加、进食后有饱腹感,并且消化不良等症状逐渐消失。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

慢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良方【概述】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经常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病变,由于粘膜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甚至消失。

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或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病变。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并随年龄增加而发病率增高。

目前对于本病的命名和分类尚不统一,有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和慢性肥厚性三种者,有分为漫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种者,有根据病变好发部位和血清中壁细胞抗体存在与否将萎缩胃炎分为A型(胃体胃炎)和B型(胃窦胃炎)者。

现在通常所说的慢性胃炎,一般是指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约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后者约点慢性胃炎的10.07~32%。

在同一病例中,两者可同时存在,故又有慢性浅表-萎缩和慢性萎缩-浅表性胃炎之称。

本病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患者经常以胃脘胀闷、胃痛、暖气、食欲不振、吞酸嘈杂的症状来诊。

按照证候学属于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病证。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但根据实验研究与临床实践推测,其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失调,各种有害因素的刺激和感染有关。

(一)精神因素 慢性胃炎的发生原因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劳累以及其他精神因素的反复作用下,由于强烈的病理性冲动不断传人大脑皮层,造成皮层神经细胞的过度紧张,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结果皮层机能弱化,甚至衰竭。

此外,皮层下中枢失去来自皮层的抑制,其兴奋性过度升高首先在视丘下部产生了优势兴奋灶。

神经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因而引起植物神经的机能失调,导致胃出现各种病理改变,如胃壁血管产生痉挛性收缩,形成缺血区,使胃粘膜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等。

长期的失调可产生器质性病变,成为慢性胃炎。

在临床上,经常可发现情绪与食欲有密切关系,即为此理。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要点慢性胃炎是胃黏膜长期受到炎症刺激所致,是一种常见的胃病。

慢性胃炎的治疗需要遵循基层诊疗指南,以下是该指南的要点。

1.慢性胃炎的分类:慢性胃炎可分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自身免疫性慢性胃炎、化学性慢性胃炎和特殊类型慢性胃炎等。

诊断时需要根据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慢性胃炎的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物使用、饮食习惯不良、酒精和烟草等大都是慢性胃炎的常见病因。

3.入参诊:患者来访时,根据病史询问患者症状、就诊目的和诊疗经过。

对疑似慢性胃炎的患者,需要进行详细病史询问、全面体格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和内窥镜下病理学检查。

4.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红细胞沉降率、幽门螺杆菌抗体和便潜血试验等。

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获得患者的病情情况和炎症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5.内窥镜检查:内窥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胃黏膜的情况,可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炎症、息肉、溃疡等病变。

同时,内窥镜还可以获取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

6.幽门螺杆菌检查:对于怀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常见的检查方法包括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

7.非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需要注意非药物治疗。

患者应该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过度进食。

戒烟限酒,在生活中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8.药物治疗: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因和临床表现,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进行抗酸药物的治疗。

9.随访和复查: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随访和复查。

根据病情变化,可以调整治疗方案,并且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

10.教育和健康宣教:医生应该向患者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健康宣教,包括慢性胃炎的病因、预防、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等。

同时,患者也需要提高对慢性胃炎的认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慢性胃炎诊断证明书

慢性胃炎诊断证明书

慢性胃炎诊断证明书诊断概述根据患者的症状、体格检查和相关医学检查结果,经过全面仔细地评估,本医院(以下简称“医院”)确认患者先生/女士(以下简称“患者”)患有慢性胃炎。

诊断依据1. 主要症状:- 消化不良:包括胀气、烧心、恶心、嗳气等症状。

- 胃部不适:出现胃痛、胃灼热、胃酸逆流等不适感。

- 食欲减退:患者对食物的需求和口感变差,常常出现挑食、厌食等情况。

2. 体格检查:- 腹部压痛:患者腹部明显触痛,特别是在胃区域触痛更为明显。

- 腹部胃镜检查:呈现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

3. 相关医学检查:- 胃酸分泌功能检查:胃酸分泌功能降低。

- 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结果,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

- 血液检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等生化指标异常。

4. 辅助诊断:- 病理活检:病理活检表明胃黏膜炎症的存在。

- 其他诊断排除:排除其他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胃溃疡、胃癌等。

治疗建议针对患者的慢性胃炎病情,本医院建议患者进行以下治疗措施:1. 药物治疗:- 抑酸药物:用于减少胃酸分泌,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 消炎药物:用于缓解炎症症状,如抗生素等。

- 维护治疗:长期服用药物以维持胃黏膜的健康。

2. 膳食调理:-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咖啡、酒精等。

- 饮食规律: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和饥饿状态。

- 增加营养摄入: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3. 生活建议:- 减轻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紧张和焦虑。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饮酒对胃黏膜的刺激。

随访预约患者先生/女士被安排了随访预约,以便医生对病情进一步进行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请患者务必按照预约时间前往医院进行随访。

就医咨询如果患者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咨询,请联系以下联系方式:- 医院名称:- 科室:- 医生姓名:- 联系诊断医生签名:_________________ 签名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慢性浅表性胃炎百度百科

慢性浅表性胃炎百度百科

慢性浅表性胃炎陈明锴(主任医师)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百科名片慢性浅表性胃炎(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与萎缩性胃炎不同,浅表性胃炎并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粘膜层以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为主。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靠胃镜及镜下病理活检。

疾病简介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根据我国2006年所达成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

“浅表性胃炎”这一诊断已逐渐被淘汰,临床上已开始以“非萎缩性胃炎”代替“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中最主要的病因,如无明显临床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处理。

[1]发病原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因素如下: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微需氧杆菌,其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大多数细菌在胃内的强酸性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而幽门螺杆菌可以释放一种称为尿素酶的酶类,通过产生碱性的NH3进而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在胃黏膜定植。

同时幽门螺杆菌还可以分泌空各种毒素与相关蛋白,进而引起炎症。

幽门螺杆菌的细胞壁更是可以作为一种抗原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因此长期的幽门螺杆菌可以导致胃粘膜出现慢性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胃炎的发生。

2.物理性损伤:酒精,浓茶,咖啡以及进食硬质粗糙的食物或过冷过热的食物可导致胃粘膜反复性的物理损伤。

3.化学性损伤:非甾体类消炎药(NSIAD,如阿司匹林)的服用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引发粘膜屏障的损害,保护因素减弱进而导致粘膜损伤。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引发胃粘膜血液循环不足。

此外,各种原因的胆汁反流也可导致粘膜的损伤。

[2]病理生理胃壁可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其中粘膜层则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3层,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固有层的炎症,根据炎症程度的不同则,可分为轻度炎症,中度炎症,重度炎症等不同程度。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

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评估如何判断治疗是否有效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特点是慢性胃炎症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评估治疗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治疗效果才能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估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呢?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饮食调理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评估方法,可以帮助判断慢性胃炎治疗是否有效。

一、临床症状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如胃痛、胃酸倒流、恶心等,并观察其症状的变化情况,可以初步评估治疗效果。

如果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或症状完全消失,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二、病理学评估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胃镜检查观察炎症的程度和范围,以及粘膜上的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可以初步判断治疗的效果。

如果炎症减轻、粘膜修复,说明治疗有效。

三、功能性评估功能性评估主要是通过检测胃功能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

临床常用的功能性评估指标包括胃酸分泌功能、胃动力指标等。

通过检测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可以判断是否达到治疗效果。

例如,胃酸分泌功能的指标可以通过胃酸分泌试验来评估,如果胃酸分泌功能有所改善,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四、影像学评估影像学评估是通过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如CT、MRI等,观察胃部的形态、器质性病变等,来判断治疗效果的手段之一。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的影像学结果,来评估治疗的有效性。

如果病变减轻、瘢痕形成等情况,可以认为治疗有效。

五、生化指标评估生化指标评估是通过检测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来判断治疗效果的方法。

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胃黏蛋白、胃泌素等。

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胃黏膜的损伤程度和修复情况,从而评估治疗效果。

在评估治疗效果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多种评估方法的结果,而不是单一依据某一项指标。

不同患者的治疗效果可能存在差异,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来确定治疗效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百度百科

慢性浅表性胃炎百度百科

慢性浅表性胃炎陈明锴(主任医师)湖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百科名片慢性浅表性胃炎(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

与萎缩性胃炎不同,浅表性胃炎并不伴有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粘膜层以浆细胞及淋巴细胞等慢性炎症细胞为主。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靠胃镜及镜下病理活检。

疾病简介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

根据我国2006年所达成的“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为非萎缩性胃炎(即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特殊类型胃炎。

“浅表性胃炎”这一诊断已逐渐被淘汰,临床上已开始以“非萎缩性胃炎”代替“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是慢性胃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胃炎中最主要的病因,如无明显临床症状,慢性浅表性胃炎可以不做任何处理。

[1]发病原因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因素如下: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微需氧杆菌,其感染是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

大多数细菌在胃内的强酸性环境下是无法生存的,而幽门螺杆菌可以释放一种称为尿素酶的酶类,通过产生碱性的NH3进而保持细菌周围的中性环境,在胃黏膜定植。

同时幽门螺杆菌还可以分泌空各种毒素与相关蛋白,进而引起炎症。

幽门螺杆菌的细胞壁更是可以作为一种抗原诱发机体的免疫反应。

因此长期的幽门螺杆菌可以导致胃粘膜出现慢性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胃炎的发生。

2.物理性损伤:酒精,浓茶,咖啡以及进食硬质粗糙的食物或过冷过热的食物可导致胃粘膜反复性的物理损伤。

3.化学性损伤:非甾体类消炎药(NSIAD,如阿司匹林)的服用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引发粘膜屏障的损害,保护因素减弱进而导致粘膜损伤。

香烟中的尼古丁可引发胃粘膜血液循环不足。

此外,各种原因的胆汁反流也可导致粘膜的损伤。

[2]病理生理胃壁可分为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4层,其中粘膜层则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3层,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主要发生在固有层的炎症,根据炎症程度的不同则,可分为轻度炎症,中度炎症,重度炎症等不同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
发表时间:
2015-04-29T11:38:42.41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4期供稿 作者: 郑玉霞 宫培艳 邢艳 陈翠杰 李霞 王清
[导读]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尤其切忌暴饮暴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而利于消化。禁烟甚为重要。

郑玉霞
宫培艳 邢艳 陈翠杰 李霞 王清
(黑龙江省大庆龙南医院 齐齐哈尔医学院第五附属医院 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和诊断。方法:对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就诊的4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
18
例。结果:48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痊愈25例,有显著效果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结论:对慢性胃炎患者采取有效的方法,能
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慢性胃炎;治疗;诊断;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4-0119-01
慢性胃炎系指各种病因所致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病理特点是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黏膜浸润为主,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嗜
酸性粒细胞,一般无黏膜糜烂,故常称为慢性非糜烂性胃炎
[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就诊的48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18例。患者年龄25~55岁,最短有1年病史,
最长
15年病史,患者均有上腹痛、饱胀、反酸、恶心、呕吐、腹泻、食欲差及上消化道出血等不同症状出现

1.2方法
1.2.1 防治致病因素
1.2.1.1饮食治疗:慢性胃炎患者最好戒酒或尽量减少饮酒,尤其是烈性酒[2]。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粗糙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浓茶、咖
啡、辛辣食物,过重的调味品等。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尤其切忌暴饮暴食。进食时应细嚼慢咽,以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而利于消化。禁
烟甚为重要。因尼古丁可直接刺激胃粘膜并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并能致胃粘膜血管收缩,减少粘膜血流,降低胃粘膜的保护功能。
1.2.1.2避免服用对胃粘膜有刺激的药物 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如果因其他病情需要服用此类药物,应与胃粘膜保护剂或抗酸药同时应
用。
1.2.1.3防治胆汁返流:可用消胆胺以络合返流到胃内的胆盐,减少胆汁酸对胃的不利影响。用量为每次3g,每日3次。为了减少胆汁返
流,可应用促胃运动药,促进胃排空以减少胆汁返流入胃。可用多潘利酮、小剂量红霉素、胃复安或西沙比利。另外应治疗易导致十二指
肠胃返流的疾病,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胆囊功能不全等疾病。
1.2.1.4抗HP治疗 HP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因素。清除或根除HP感染可使HP相关性胃炎得到改善。目前主要应用抗HP治疗的
药物是胶体铋和抗生素。虽然根据体外药物敏感试验,许多抗生素对
HP均有效,但根据临床应用观察认为羟氨苄青霉素(口服,每次1g,
每日
2次)、灭滴灵(口服,每次0.4g,每日2次)、四环素(口服,每次0.25g,每日3~4次)等疗效较好。胶体铋有杀灭HP的作用,常用的有胶
态次枸缘酸铋
(CBS)及次水杨酸铋(BSS),前者目前市售有冲剂及片剂,每次应用110~120mg,每日4次,2~8周为一疗程。单用胶体铋
(CBS)
对HP的清除率为40%~80%,根除率为20%~30%。若与抗生素合用,可提高其对HP的根除率。
1.2.2胃粘膜保护剂
1.2.2.1胶体铋:CBS不仅可杀灭HP,还对胃粘膜有保护作用。它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促进胃粘液的分泌,与胃粘膜蛋白质结合形
成一层网络样结构,附着在胃粘膜表面,防止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袭作用。用法及用量同前。
1.2.2.2硫醣铝:进到胃内后形成一层胶体保护膜,覆盖在胃粘膜表面上。它还有吸附胆汁酸及胃蛋白酶的作用,以减少它们对胃粘膜
的损害。据认为它还可促进内生前列腺素的合成。用法:每次
1g,每日4次,餐前服用。如为片剂,最好嚼细后服用。

1.2.2.3合欢香叶酯 可促进胃粘膜上皮更新,增强胃粘膜的修复能力。用法:每次15~20mg,每日4次。
1.2.2.4麦滋林-S颗粒剂:本品1g内含有水溶性奠(1.4=甲基-7-异丙奥-3-磺酸钠)3mg及L-谷氨酰胺990mg。水溶性奥有抗炎、
抗过敏、抗胃蛋白酶及促进肉芽生长的作用。
L-谷氨酰胺可促进氨基己糖、粘多糖的合成,故具粘膜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胃
炎,亦可作为消化性溃疡辅助治疗药。用法:
1包(含0.67g),每餐前半小时冲服。
1.2.2.5其他 胃膜素对胃粘膜亦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生胃酮由于副作用大,很少应用。前列腺素制剂由于价格昂贵,国内极少应用。
1.2.3对症治疗
慢性胃炎患者的症状可因胃炎的类型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慢性浅表性胃炎(尤其是胃窦部胃炎)、糜烂性胃炎(包括隆起糜烂性胃炎)
可以上腹痛为主及胃酸增高等现象,对此类患者可给以解痉止痛药如普鲁苯辛、颠茄合剂等,同时给以抗酸药如氢氧化铝胶、胃舒平、胃
必治、东得胃及
H2受体拮抗剂等。糜烂性胃炎并消化道出血时则按上消化道出血处理。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胃酸偏低,可有腹胀、食差、
消化不良等症状。对确有胃酸低的患者可给以弱酸治疗,用
1%稀盐酸5~10ml每餐前15分钟服用(或维生素C片0.1~0.2g),可同时服用胃
蛋白酶合剂,每次
10ml,每日3次。亦可食用少量食醋。对腹胀者可用促胃肠运动药,如多潘利酮、小剂量红霉素、西沙比利等。亦可用较
大剂量的维生素
B1片,每次50mg,每餐前1次。根据我们的对照观察,用维生素B1片较大剂量与多潘利酮10mg,每日3次应用,对改善腹
胀等症状无明显差异。
2.结果
48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后,痊愈25例,有显著效果15例,有效7例,无效1例。
3.讨论
慢性胃炎是一常见病,可引起许多消化功能不良的症状。我国学者对一些无明显器质性疾病患者的一些消化不良症状多归咎于慢性胃
炎。国外学者对有明显消化功能不良症状而无明显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的现象称之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
(NUD);详见本章第七节。近几年
来,国内学者也开始研究
NUD,并对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作出重新评价。尽管如此,慢性胃炎的诊断在我国仍应用较广[3]。
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十分明确,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食物及药物因素:进食过冷、过热、有刺激性或粗糙食物,暴食、饮酒、
吸烟、饮浓茶、咖啡等均可使胃粘膜受损而致慢性炎症。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某些化学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亦可损害胃粘膜致炎
症变化。胆汁返流:幽门功能不全可致十二指肠胃返流,胆汁和十二指肠液的其他化学成分可直接损害胃粘膜。十二指肠疾病、术后胃及
胆囊功能不全亦可致胆汁返流。免疫因素:一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被认为与自体免疫反应有关。这些患者的血中有时可找到内因子抗
体或壁细胞抗体。幽门螺杆菌
(HP)感染:大量研究表明,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刘俊峰,何高潮.益气健脾化瘀法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2,(04):485-486.
[2] 彭学.埃索美拉唑、左氧氟沙星与奥硝唑联合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01):25-26.doi:10.3969/j.issn.1673-
9701.2011.01.013.
[3]张民生,戴淑美,魏良洲,李玫,季东.三种方法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山东医药,2005,45(31):3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