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临床诊断研究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流行病学、证候学及诊断标准相关因素的研究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流行病学、证候学及诊断标准相关因素的研究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
其中,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证候,其流行病学和证候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疾病的流行特征、发病原因及其相关因素的重要途径。
对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分析其发病的年龄、地域、性别分布等特点。
针对脾胃湿热证的年龄分布特点,研究显示,中青年人群患病率较高,与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地域分布方面,东南沿海地区患病率较高,与饮食习惯、气候湿热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脾胃湿热证,这与男性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有关。
证候学研究是中医药领域独有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总结归纳出不同证候的特征和规律。
对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研究,可以分析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表现包括胃脘不适、食欲不振、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
此外,患者常常伴有便溏、尿黄、口臭等症状,舌质偏红,脉象滑数等特征。
这些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准确诊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并进一步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诊断标准是医学领域确定疾病的规范,对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也不例外。
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关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还较为缺乏,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观察舌质、脉诊等方式进行初步判断,然后结合检查结果作出最终的诊断。
总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流行病学、证候学及诊断标准相关因素的研究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病特点,识别高危人群和区域,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证候学研究则为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依据,指导中医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慢性胃炎120例临床分析论文

慢性胃炎12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到本院就诊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随机数字分为两组,a组60例给予单纯奥美拉唑治疗,b组60例给予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持续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疗效。
结果:a、b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1.67%,95.00%;b组治疗效果优于a组(p0.05)。
结论:奥关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幽门螺杆茵根除率高,值得临床适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奥美拉唑;克拉霉素【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75-02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炎症,根据病灶位置和病因的差异,主要可分为特殊型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大类[1]。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愈加细化,使得慢性胃炎发病率逐年增加。
临床研究发现,慢性胃炎的治病因素主要是幽门螺杆菌感染(hp),随着医疗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水平的逐步提高,现代化诊疗手段的在消化内科临床诊断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高了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因此,彻底清除幽门螺旋菌是治愈慢性胃炎的关键[2]。
本院对60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克拉霉素治疗,疗效显著,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慢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a组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20~70岁,平均(44.30±5.40)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2.4±3.5)个月。
b组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21~72岁,平均(43.90±6.10)岁;病程3个月至2年,平均(12.9±3.6)个月。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慢性胃炎诊断:均符合《内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3]:(1)有嗳气、恶心、反胃等消化道不适症状;(2)胃镜检查hp为阳性。
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慢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慢性胃炎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它的发生不仅是由于生活习惯不良,还与压力、环境等因素有关。
慢性胃炎的发生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我们需加强对其的了解,更好地进行治疗和预防。
一、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1.胃部不适感慢性胃炎的患者在饭后往往会出现胃部不适感,而这种不适感会在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减轻或者消失,这是慢性胃炎的首要症状,也是最常见的症状。
2.胃痛慢性胃炎患者还会出现胃痛,这种胃痛有时候感觉会很剧烈,一般在饭后或者晚上加剧。
3.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乏力等情况,这些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但长期下去会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状况。
二、慢性胃炎的诊断方法1.临床检查患者在出现胃部不适感、消化不良等症状后,可以到医院进行临床检查,医生在进行检查时会通过听诊、肠胃镜等方法对患者进行检查,这些检查可以帮助患者快速确诊慢性胃炎。
2.血液检查慢性胃炎还会导致患者的身体缺少某些重要的营养成分,这时候医生就需要通过血液检查来检测患者的血液中是否缺乏这些元素。
三、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1.忌口对于患有慢性胃炎的患者来说,以清淡为主,忌食辛辣、油腻食品,多食用水果、蔬菜、粗粮等食物,可以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
同时,还需要有规律的生活状态,避免过度劳累,并充分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些有助于帮助患者减轻症状,促进治疗。
2.药物治疗慢性胃炎的治疗同样需要通过药物来帮助患者改善症状,对于患者使用药物的问题,建议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来选择,从而以更好的效果来缓解患者的症状。
3.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方式,对于一些压力大或者受到婚姻、工作等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导致的胃病情况,可以采用一些放松技巧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心理缓解。
总之,慢性胃炎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避免的,而要减少慢性胃炎病情的发生,建议患者们需要加强日常的保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以远离胃病。
而对于已经出现慢性胃炎的患者来说,需要积极治疗,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寻求对自己的帮助,坚持治疗,才能真正的达到痊愈的效果。
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探析

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探析摘要:目的:探讨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Hp)临床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选择2021.9-2022.9月我院收治的52例慢性胃炎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胃镜、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查,将胃镜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免疫金标法的诊断效能。
结果:胃镜检查结果显示Hp阳性28例,阴性24例。
免疫金标法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00%(28/28)、95.83%(23/24)、98.08%(51/52)。
结论: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慢性胃炎Hp诊断中具有极高应用价值,是辅助诊断的有效手段,能够评估患者感染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微生物检验技术Analysis of the value of microbiological test technology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chronic gastritisWang XiwenChengdu Shuangliu District First People's Hospital Chengdu, Sichuan 610200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technology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p) in chronic gastritis. Methods: In 52 patients with chronic gastrit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in 2021.9-2022.9, all the patients underwent gastroscopy and microbiological examination techniques. The results of gastroscopy were taken as the gold standard, and the diagnostic efficacy of the immune gold standard method was analyzed. Results: Gastroscopy showed 28 positive Hp and 24 negative. Thediagnostic accuracy,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gold method were 100.00% (28 / 28), 95.83% (23 / 24) and 98.08% (51 / 52),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Microbiological test technology has high application value in Hp diagnosis of chronic gastritis, is aneffective means to assist diagnosis, can evaluate the infection of patients, and is worth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chronic gastritis; Helicobacter pylori; microbiological test technique慢性胃炎是临床十分常见、高发的一种胃病,该疾病的致病因素繁多,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环境因素、胆汁反流、口咽部感染、药物刺激等,其中Hp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

慢性胃炎的调查报告班级:学号:姓名:【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加速和工作上的压力的加剧,一些人开始饮食无常,从而严重营养的胃的消化功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胃炎疾病,其结果不但可能并发其它的疾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或大或小的困扰,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完善。
【关键词】慢性胃炎;疾病;调查;预防;知识【正文】一、调查目的:本课题旨在使自身以及社区人员能够对慢性胃炎有所了解,积极做到三早,即“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二、调查对象:三、调查内容:慢性胃炎的分类和病因等胃炎的基本知识,社区人员对胃炎的了解程度以及社区人员患胃炎情况等。
四、调查时间:2012年4月7日至2012年4月8日(双休日)五、调查方式:1.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处查找有关资料。
2.与社区人员交谈。
3.经行问卷调查六、调查结果:慢性胃炎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炎症。
1 慢性胃炎分类慢性胃炎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分成非萎缩性(以往称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
2 慢性胃炎原因2.2慢性胃炎原因2.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病因。
幽门螺杆菌通过产氨作用、分泌空泡毒素A(Vac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其细胞毒素相关基因(cag A)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
这些因素的长期存在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少有自发清除,因此慢性胃炎常长期持续存在,少部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发展为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
极少数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
2.2饮食和环境因素世界范围的对比研究显示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的地区差异大体与地区间胃癌发病率的差异相平行。
这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和发展还涉及幽门螺杆菌感染之外的其他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食中高盐和缺乏新鲜蔬菜水果与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以富含壁细胞的胃体黏膜萎缩为主;患者血液中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伴恶性贫血者还可查到内因子抗体(IFA);本病可伴有其他自身免疫病如桥本甲状腺炎、白癜风等。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

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分析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查手段,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这种常见的胃部疾病,胃镜和病理检查都有其独特的诊断价值和限制。
下面将就这两种检查手段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
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方式是通过观察胃黏膜的形态、颜色、血管走向等特征,确定胃部组织的变化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胃黏膜表面应该光滑、细腻、呈粉红色,血管分布均匀。
而当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时,胃黏膜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粗糙、糜烂、出血、色素沉着等。
此外,胃镜还可以结合染色和组织取样等技术,进一步确定病变程度和类型。
例如,结合吉姆萨染色,可以观察到胃腺体、神经纤维和炎症细胞等细节,进而确定病变程度和是否存在癌变的风险;而通过取样组织学检查,则可以确定组织细胞学上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明确诊断。
然而,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还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胃部肌肉发达,镜头到达胃部深度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其次,由于胃黏膜是活体组织,其变化可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摄入食物、药物、慢性疾病等,因此对于轻微或早期病变的诊断可能需要多次检查才能确认。
相比之下,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病理学家在取样后可以将活组织固定、切片、染色等,以直观的方式观察组织学变化。
常用的病理指标包括胃黏膜萎缩程度、炎症细胞浸润程度、腺体形态及数量、结构紊乱程度等。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初始阶段,病理检查可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同时对于恶性变化的预测也更加敏感。
例如,在病理检查中发现存在异型细胞、不规则的腺体结构等,可能意味着存在癌变的风险。
因此,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类、分级和预后评估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胃镜和病理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胃镜可以提供细节观察,对轻度病变的确定有一定的优势;而病理检查则可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结果,对于深度病变的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

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分析报告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长时间受到各种刺激而引起炎症,导致胃黏膜的病变和功能障碍。
该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本文将对某患者的慢性胃炎进行临床分析,以期探讨其病因、症状及治疗措施。
一、病因分析患者男性,50岁,有较长时间的胃部不适感。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环境,可发现以下病因可能导致慢性胃炎的发生:1. 饮食不规律:患者饮食习惯混乱,常吃辛辣刺激食物、高脂肪食品和过烫食物,长期摄入这些刺激性食物容易导致胃黏膜受到刺激而发生炎症。
2. 长期吸烟酗酒:患者长期吸烟、酗酒,尼古丁和酒精成分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容易引发慢性胃炎。
3. 工作压力大:患者从事高压工作,长时间内心情紧张,工作压力大,这种心理压力加上长期的紧张状态可能导致胃黏膜对炎症刺激的抵抗力下降。
4. 细菌感染:胃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胃黏膜炎症的常见原因之一,患者可能存在胃幽门螺杆菌感染。
二、症状描述患者主要症状包括:1. 上腹疼痛:患者常感到上腹部胀痛,通常出现在饭前或饭后,长时间空腹未进食时疼痛会减轻。
2. 多食少饱:患者食欲正常,但进食量明显减少,容易出现饱腹感和早饱。
3. 恶心呕吐:患者常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在进食过多或食用刺激性食物后。
4. 不适感:患者常常感到胃部不适、胀气、反酸等症状,影响了生活质量。
三、辅助检查经过临床诊断,患者被推荐执行以下辅助检查以确定病情:1. 胃镜检查:通过胃镜观察胃黏膜病变的程度,是否存在溃疡和其他病变。
2. 血常规检查:了解患者的炎症指标、贫血情况以及细菌感染情况。
3. Helicobacter pylori抗体检查:检测患者是否感染了胃幽门螺杆菌。
四、治疗方案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制定了以下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患者将接受抗酸药物、抑酸药物和抗生素治疗,以减轻疼痛、控制胃酸分泌和消除幽门螺杆菌。
《中药新药用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技术指导原则(试行)》

附件1一、概述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之一。
该病症状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者胃癌发生的风险增加,已逐渐引起临床重视。
该病可由H.pylori感染、胆汁反流、药物损伤、吸烟、饮酒、食物刺激、遗传、免疫、放射等因素引起。
慢性胃炎的诊断需结合病因、内镜及病理结果综合判断。
我国古代医书中有与慢性胃炎症状类似的记载,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伤寒论》记载:“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慢性胃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消化不良的相关表现,如上腹部疼痛、上腹部胀满、早饱、嗳气等,类似症状分布于中医胃痛、痞满、纳呆等病证中。
目前中医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涉及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的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及H.pylori感染治疗疗效的提高等。
在临床症状的改善方面,单独使用中药可以有效缓解胃痛、胃胀等症状,同时还能改善中医证候相关的其他症状,具有中医治疗特色;在胃黏膜糜烂、出血、胆汁反流及H.pylori感染的治疗方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提高疗效;在胃黏膜萎缩、肠化生、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的改善方面,中医药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中西医结合具有优势。
本技术指导原则旨在“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以下简称“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为慢性胃炎的中药新药研发思路、方案设计和实施等方面提供指导。
本技术指导原则所提出的技术要求,是目前行业领域内较为一致的看法与认识,但不能代替研究者的临床实践与思考。
随着学科进展,以及对三结合注册审评证据体系认识的不断完善,本技术指导原则中的相关内容也将随之调整与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临床诊断研究
【摘要】慢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类常见的疾病,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临床内镜诊断分类存在很多争议,以病理诊断结果有差别。
本论文主要是探讨慢性胃炎胃镜分类分级的表现和慢性胃炎病理诊断的分类分级表现以及临床操作具体步骤,并初步推断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慢性胃炎;胃镜检查;活检;病理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主要指胃粘膜的慢性炎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侵润为主,伴随着嗜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侵润。
慢性胃炎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内镜诊断的分类目前依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论,其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存在很大差别。
在我国国内有关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比较高,对临床研究有深刻的意义。
1胃镜检查
医院胃镜检查严格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级标准及治疗的实行意见”进行各型各级胃炎诊断。
具体步骤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准备病人参加胃镜检查的病人需要禁食12小时,并签署胃镜检查同意书。
1.2胃镜检查参加胃镜检查的病人取左侧卧位,仰头,口含牙垫,下颚朝前;插入胃镜后,按胃炎标准观察记录病变并拍照。
1.3活检在胃窦大小弯距幽门2到3厘米处和胃窦部主要病变处
分别取活检。
取活检所用活检钳需要垂直于胃粘膜取材,一直深入到粘膜肌层,尽可能大,取得标本后,先放在滤纸片上,分别放入装有10%福尔马林液的小瓶子中固定,再送病理检查。
2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主要由固定的病理医师按照悉尼系统直观模拟评分法
进行病理诊断。
主要要求:其一,慢性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各分为0~3级四个等级;其二,不典型增生、糜烂、充血/出血报阳性和阴性。
2.1慢性胃炎组织切片病理检查的具体步骤
将活检去除的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制作切片:将活检取出的组织用清水洗涤两到三个小时,再分别采用75%、85%、90%、95%、100%五个梯度的乙醇进行脱水,然后经二甲苯透明处理后,进行浸蜡,这整个过程均在组织处理机系统中进行。
在用石蜡包后,接着进行石蜡切片,切片厚度为2~4m。
2)脱蜡:将组织切片用二甲苯和100%、95%、85%、75%梯度乙醇进行脱蜡处理。
3)苏木素-伊红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的具体步骤如下:(1) harris 苏木素染色五分钟(2)自来水清洗一分钟(3)蒸馏水清洗一分钟(4) 75%盐酸乙醇分化三十秒(5)自来水洗,温水冲洗五分钟(6)蒸馏水冲洗一分钟(7) 95%乙醇脱水一分钟(8)加酸化伊红乙醇液染色一到两分钟4)脱水、透明和密封:用无水乙醇和95%乙醇将切片组织进行脱水处理,然后用二甲苯进行透明处理,最后用中性树胶将切片进行固定密封。
5)将切片置
于10x40倍的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诊断出慢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分类。
2.2 慢性胃炎组织学形态的分类标准
2.2.1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的分级标准主要依据与慢性炎症细胞密集的程度和浸润的深度,在两项指标均可以获取的时候,我们通常以细胞密集程度为分级的主要标准。
(1)正常:在高倍视野范围内单个核细胞不超过五个,另外,如果数量超过五个,但是内镜没有明显异常时,病理诊断可以诊断为无明显异常,即正常;(2)轻度:炎症细胞数量比较少,并且集中在胃粘膜浅层,深度不超过胃粘膜层的三分之一;(3)中度:炎症细胞数量比较多,而且比较密集,分布的主要区域是深入胃粘膜层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位置;(4)重度:炎症细胞数量多,分布非常密集,占据了胃粘膜的全层。
2.2.2活动性在诊断出慢性炎症的基础上,固有膜、上皮内分别或者两个部位都有嗜中性粒细胞。
根据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分类:(1)轻度:胃粘膜固有层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少;(2)中度:胃粘膜层嗜中性粒细胞数量较多,并且可见于表面上皮细胞、腺管上皮间或者小凹上皮细胞;(3)重度:嗜中性粒细胞分布比较密集,并且除可见于表面上皮细胞、腺管上皮间或者小凹上皮细胞外,还可见小凹脓肿。
2.2.3萎缩性萎缩性主要是指胃固有腺体减少、丧失或者由肠化生腺替代。
(1)轻度:大部分腺体仍保留,减少的固有腺体数量不超过原
来腺体数量的三分之一;(2)中度:残存腺体分布不规则,减少的固有腺体数量超过原有腺体数量的三分之一,但是未超过三分之二;(3)重度:残留的腺体数量非常少甚至完全消失,减少的固有腺体数量超过原有腺体数量的三分之二。
2.2.4 肠腺化生肠腺化生是指胃腺上皮被肠上皮取代,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类型可以分为ⅰ型、ⅱ型、ⅲ型,但不分级。
(1)轻度:被取代面积占表皮上皮和腺体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下;(2)中度:被取代面积占腺体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三分之二以下;(3)重度:被取代面积占腺体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其他组织学特征,分为非特异性和特异性。
非特异性包括小凹上皮增生、假幽门腺化生、淋巴滤泡和胰腺化生等;特异性包括集簇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特异性病原体、肉芽肿和明显上皮内淋巴细胞浸润等。
3小结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在进行胃镜检查的基础上,结合活检病理检查,诊断患者胃炎炎症的严重程度,根据慢性胃炎组织学形态的相应分类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并配以相应的治疗,这对进一步研究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哟组合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m].第五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4-395;
[2]于中麟,李鹏等.慢性胃炎内镜表现和病理的相关性研究【j】.
中华消化杂志,2004
[3]张锦坤.悉尼胃炎新分类[j].中华消化杂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