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合集下载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得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得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就是传统建筑得提炼版,就是现代与传统得完美得结合、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就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得“中国黑”淋了雨就是黑色得,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得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得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得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瞧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得就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得瓦楞铺流排出,而就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得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得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与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得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得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得金属遮光条交织得光影,进入到博物馆得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与得遮光条与过滤所产生得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得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得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得设计就是现代得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得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得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
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赏析

门把影子
簾幕外的庭院 Courtyard behind the curtain
贝老设计的玻璃屋顶保留了 传统的形制, 然而, 过去的木 梁和木椽构架已经被现代的 开放式钢结构的顶棚系统所 取代.
大厅
水幕墙和荷花池
在西部主展厅区, 贝老设计了水幕墙
和荷花池. 贝老说:「水是用来听的. 」 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高处顺着暗槽往
悬挑楼梯
下流, 游客远远就能听到「淙淙」的
水声却不知水在何方, 直至走近了,
在主庭园中,贝先 生“亭”的设计也 是现代的形式—— 钢结构、双层、亭 顶为玻璃并覆盖木 饰贴面格栅、结构 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亭中部为洗漱台。
现代结构的凉亭似而不似地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符号
池中的八角凉亭, 师古而不泥古. 凉亭的八 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主展厅的大八 角形成呼应.
透光天花板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相当一部分的博物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人可以通 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金属遮阳片和 怀旧的木作构 架在玻璃屋顶 之下被广泛使 用, 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 区的太阳光.
大厅顶部的米字学考虑, 而是结构的原因. 通过精 密计算之后, 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 负荷.
以墙为纸,以石为墨,从米芾的山水画中得到灵感,用片石营造出写意山水的意境. 搭一幅现代山水画
一架紫藤、一条丝带象征文脉延续
这张照片里的一株是贝老亲自挑选的, 这株紫藤 嫁接着从文征明当年手植的紫藤上剪下的枝蔓, 以延续苏州人文的气息和血脉. 紫藤园,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 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光影无疑 是成就空间意境的魔术师。

苏州博物馆赏析

苏州博物馆赏析

水幕墙和莲花池
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 的。”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 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 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 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流水墙 立面图
悬臂楼梯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 梯下空间利用,一部分的博物 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 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西部 中央
东部
建筑分析
贝聿铭以“园林式” 的空间为组织形式,将建 筑平面展开、廊道串联为 基础,把室内外空间作为 整体,以视线设计作为核 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进行空 间组织的划分。参观者通 过前院进入中央大厅,大 厅往南是入口,勾画出一 副苏州老街的画面。 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 示内容相辅相成,建筑艺 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清晰的体现了中国人“和” 的意识,“和谐”的审美 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 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 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 “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 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 空间层次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 出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体的有机性以展 示出的群体魅力。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 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 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 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 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 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 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景观
园林景观是贝聿铭先生的爱好之 一。博物馆中的诸多树木都是他亲自 挑选的。他爱好中国古画,并吸收传 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他对所 有的植被精心挑选,花木造型优美, 性格独特,选位讲究。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摘要:乡土建筑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记录着当地的文化艺术内涵。

本文主要论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文化的关联,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乡土建筑;建筑设计;文化一、乡土建筑的内涵与特质1.乡土建筑的内涵“乡土”(Vernacular)的一般英文翻译为本地语或是方言,在美国文化遗产字典中,“乡土”(Vernacular)译意为:乡土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

这一释义更符合其在建筑业中的指代。

我们可理解为有当地特色的形式和空间的建筑。

2.乡土建筑的特质乡土建筑构成了一部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史。

它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了各各地区的文化艺术内涵。

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祖祖辈辈口头相传的方式因地制宜的进行建造。

包含了珍贵的科技价值及朴素的居住环境生态理论。

与此同时,乡土建筑也传承和延续了整个民族精湛的技艺和建筑艺术。

二、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1.乡土环境的构成乡土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型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文环境——指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思想等。

民族文化由于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包括信仰和价值观等),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传统民居中,如汉族住宅居中的堂屋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东北地区的满族住宅则把西屋奉为上屋。

西南山区的侗族把火塘间作为全家活动的中心,而藏族经堂是藏族同胞们装饰的重点。

建筑其实是特定区域人文环境各个因素反映的一个具体内容,而人文环境各个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到建筑之中。

2.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自然环境对乡土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封建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多采取顺应为主、改造为辅的方针。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
同时作者惯用的几何结构造型,线条硬朗而明快,冲淡了苏州的 委婉,不至于新馆只局限于苏州的古典园林式气氛中。
总的说来,苏博新馆就是现代和传统一次完美的结合,体 现了一个原则:中而新,苏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
附:相关图片
四 合 院 形 态
几 何 体 造 型 地下一层
二、新馆自身解析
1、建筑色彩
为承袭苏州粉墙黛瓦的古典风格,作者仍然借用这种思想,但是却也有 算改变,用灰瓦代替了黑瓦,降低传统白墙黑瓦的对比度。
●与拙政园的统一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 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 要求。
3、建筑自身处理
●新馆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 博物馆新馆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也是以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 度控制在6米之内; ●新馆使用了近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形态,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 一庭院,宛约而舒朗,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通过布局达到象 征效果。
贝老说: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 大门要有气派, 但又得有邀人 入内的感觉.
大厅顶部的米字形钢结构没有任何支撑,它在风格上和 整体建筑非常协调, 但是这不仅是出于美学考虑,而是结构 的原因。通过精密计算之后,只有这样的几何形体变化才能 进行力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既定空间中承载负荷。
4、建筑采光
●走廊大厅的采光照片
通过对《公共建筑设计原理》的学习和对苏州博物 馆的分析,我理解了公共建筑设计中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公共建筑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进行 社会活动必不可少的场所,在城市建设中公共建筑所占 据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让我在公共建筑的设计方面有了 新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二、新馆具体解析 三、造型艺术解析
一、总体环境布局、要求及相应处理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样本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样本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构造,既有老式文化中大门造型元素,又以当代材料赋予崭新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是老式建筑提炼版,是当代和老式完美结合。

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简介,这是一种“中华人民共和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中华人民共和国黑”淋了雨是黑色,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

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设计,有效地解决了老式建筑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看似简朴,其实构造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尚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构造,面板,吊顶。

而特别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所有依托老式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入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泄水系统解决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和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老式建筑中老虎天窗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金属遮光条交织光影,进入到博物馆活动区域。

光线通过色调柔和遮光条和过滤所产生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明暗对比,好像能让周边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设计是当代形式,钢构造,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构造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
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内部空间设计分析

万方数据综合论述河南建材2009年第6期………….………………..……………都是I司样大小的面积和同等的角度。

川”2)近代建筑师柯布西耶也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体形.因为它能使我们清晰地辨认晒。

”3)之所以容易辨认,就是指这屿几何形状本身简单,明确、肯定、各个要素之间具有严格的制约关系l”。

或许,这就是叭聿铭喜欢用儿何网形做设计的初衷吧。

2空间序列组合的艺术性平面布局上对传统园林的借鉴,直接导致守间的序列组合也与传统园林相近。

新馆内部空间的布局采用了传统园林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实际卜.就是用窄间大小的对比手法。

这种手法是苏州传统园林最为常她的形式。

在通往}体卒间的前部.有意识的安排·个极小或极低的宅间。

通过这种夺间时,人的视线被极度压缩:但走到高大的主体空间时。

豁然开朗,从f『li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振奋。

比如.从fj厅在进入展区时.要经过一条狭长的走道。

走到尽头.便是·个较歼敞的公共卒间连接着Illi侧的展厅,再往甲.走,穿过狭窄的通道。

又可见一较大空『HJ的展Ix.(如图1)。

形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如中间高p11周低的展厅李间,一般给人以向心、内聚的感觉。

而八边形的展厅形成环状卒间。

给人一种向导感。

诱导人们沿着空间轴线的方向前进’设计师在空间的中心位置放置了一个展品。

更加加强了这种感觉。

此外.这种简约的设计风格保证r空间应用的效率,橱窗的设汁保证了观众的最佳观赏角度。

橱窗设汁的尺度与展晶体积的关系保证了展品的地佗。

展爪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展示设汁不能仅仅限1:有限空间的追求。

空间内各部分的比例尺度与我们足密切相关的。

尺寸与人体尺度之间有恰当的配合将是最基本的要求,满足了这个要求。

人们才能感觉到展示窄间的舒适。

新馆空间设计的艺术性使得观众存参观的过程中增加了艺术性的感受。

3结语苏州博物馆新馆内部空间的设计同时也,、显了交流性和艺术性。

交流性旨在观众与展品之问搭起一庵桥梁,使得观众能够以最佳角度、必要时全方位地对展出进行)【!ll摩。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钱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精神。

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

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价。

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

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

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

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

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奏的空间效果。

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

正对入口的是一整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解析
发表时间:2019-09-20T11:25:32.713Z 来源:《建筑实践》2019年38卷10期作者:伍婷[导读] 论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文化的关联,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城市建筑与环境设计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00摘要:乡土建筑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记录着当地的文化艺术内涵。

本文主要论述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文化的
关联,并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乡土建筑;建筑设计;文化
一、乡土建筑的内涵与特质
1.乡土建筑的内涵 “乡土”(Vernacular)的一般英文翻译为本地语或是方言,在美国文化遗产字典中,“乡土”(Vernacular)译意为:乡土是关于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建筑和装饰风格。

这一释义更符合其在建筑业中的指代。

我们可理解为有当地特色的形式和空间的建筑。

2.乡土建筑的特质
乡土建筑构成了一部色彩斑斓的民族文化史。

它蕴藏着各民族传统思想精神文化与传统建筑艺术,是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组成部分,记录和反映了各各地区的文化艺术内涵。

乡土建筑作为一种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祖祖辈辈口头相传的方式因地制宜的进行建造。

包含了珍贵的科技价值及朴素的居住环境生态理论。

与此同时,乡土建筑也传承和延续了整个民族精湛的技艺和建筑艺术。

二、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
1.乡土环境的构成
乡土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构成。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在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中产生的。

作为传统建筑文化,民居建筑的聚落选址、格局、外观、型式和风格无不体现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

人文环境——指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思想等。

民族文化由于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包括信仰和价值观等),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传统民居中,如汉族住宅居中的堂屋是家庭生活的重心,而东北地区的满族住宅则把西屋奉为上屋。

西南山区的侗族把火塘间作为全家活动的中心,而藏族经堂是藏族同胞们装饰的重点。

建筑其实是特定区域人文环境各个因素反映的一个具体内容,而人文环境各个因素也或多或少渗透到建筑之中。

2.乡土建筑与乡土环境的文化关联
自然环境对乡土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与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在封建时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多采取顺应为主、改造为辅的方针。

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聚落对其周边环境有着很强的适应性,而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乡土建筑的形式上就是所谓地域特色。

北方黄土高原的窑洞建筑、南方的干栏式建筑等都是乡土建筑对其所处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人文环境对空间形态的影响则复杂的多,其影响多以文化圈的形式出现。

在建筑领域中这种文化圈以某利,建筑形态的分布为界定,在不同文化圈之间,建筑的形态多有明显变化。

例如,同是四合院,徽派民居与山西窑院却又大相径庭:一个婉约温柔,有如低吟杨柳岸、晓风残月般的优美;另一个却是粗犷豪迈的北方风格,而且特定时期的战乱、移民、科举、商业活动乃至民间信仰习俗等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当地的建筑空间形态。

乡土环境对乡土建筑也着决定性的影响,同时乡土建筑对乡土环境也有着反作用。

乡土建筑一旦建成,就成为乡土环境的一部分。

譬如说,一提起江南风韵,人们脑海中马上就会有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画面。

在这里,住宅与桥梁己溶于环境之中,它顺应环境而生,同时对其后继建筑的形态又起着制约与引导的作用。

三、案例解析
1.苏州博物馆新馆简介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占地面积15391平方米,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

于2006年竣工。

2.建筑设计背景
2.1现代建筑思潮与苏州园林文化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现代建筑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现代建筑影响深远。

现代主要建筑设计思想强带设计与建造技术以及使用功能之间的逻辑关系。

其主要思想包括变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意蕴深厚的“文人写意山水园”。

古代的造园者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能诗善画,造园时多以画为本,以诗为题,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被称为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贝聿铭试图把现代主义思想与苏州传统建筑思想相结合,构造出一座既有苏州传统精神又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做到“在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2.2苏州博物馆选址与周边环境
苏州博物馆地处江南园林的代表东侧是忠王府,环境条件给苏州博物馆的设计提出了种种挑战。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所现代博物馆,既不能抄袭苏州传统园林的内容,又需要有中国传统建筑的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它必须秉承传统精神而又能体现时代感,既要与周围的名园相融合,又要实现一座现代公共建筑不同于传统私家园林宅院的功能和特色。

贝聿铭深刻的理解传统造园思想,同时把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成功地塑造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苏州博物馆。

3.以文脉为主线的苏州博物馆的自我实现
构成现代建筑形象的手法多种多样,而最能反映文脉的莫过于体形、符号、颜色、尺度和气质。

记载了苏州城历史变迁与文化发展的苏州博物馆,因其特殊地理位置所形成的自然因素及深厚的吴文化的人文因素,在贝律铭先生的精心打造下成为了中国建筑文脉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3.1古典园林新理念
新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博物馆庭院在造景设计上突破了传统的风景园林的造园手法,将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保持了传统园林移景、取景、借景的特色。

新建院落既是忠王府和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现代版的诠释,又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倾心打造的现代创意山水园。

在空间处理上新馆吸收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优点,馆中以造山、植树、置桥、安亭的设计手法,充分突出传统建筑院落的特点,不仅传承了江南园林及民居院落的精髓,而且恰到好处地将开放空间与现代建筑的私密空间进行了有效地沟通。

3.2现代几何造型古典图形元素的新演绎
中国传统建筑图形素以“方”、“圆”为主要特征,在苏州博物馆几何图形的运用上,贝律铭先生采用繁衍与重构的艺术手法,将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几何形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斜屋顶三角形的特点及围墙的线性特征、建筑的方形空间交互设计,避开了从形式、空间层面上的具象承传,大胆运用设计三大构成的原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融合。

博物馆屋顶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为1横边是为2,技术上沿用了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设计。

三角形作为新馆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中。

此外新馆还随处可见几何图形的硬朗棱角:屋顶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的框架线,裸露钢管搭成的菱形、方形、三角形的组合,无一不是多边形的几何结构。

新馆错落有致的几何造型是江南传统屋顶建筑特色进行现代几何抽象的产物,生动的几何图形不仅生成赋予了博物馆建筑学上最稳固的结构同时也还原了结构的本来面目,使建筑具有了现代结构美的视觉感受,传统的比例和尺度也在现代建筑技术的支撑下几何图形与空间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四、小结
苏州博物馆在整体格局上尊重古苏州街区的历史风貌,色彩上沿袭了江南水乡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造园方式上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内涵上融入了苏州的人文精神。

苏州建筑历史文脉的连续性在新馆中得以自我实现。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为我们指出了这样一条中国现代乡土建筑设计的道路:建筑和艺术一样具有“时代性”的特点,建筑师应当以现代人的需求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出发点,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设计出具有“现代性”的建筑作品;考虑到建筑艺术具有“传统性”要素和建筑要与自身周围环境协调的一些原则,在我国新时期的建筑设计当中,特别是古建筑周边区域、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中,我们的建筑设计应当体现当地的“民族性”,这样才能很好的使新建筑融合到周围的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中。

这就需要深刻把握住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特征和精神文化内涵。

如何将“现代性”和“民族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设计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就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参考文献
1.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古吴轩出版社,2007
2.理查森.新乡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李梦蕾.社会学视阈中的乡土建筑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5月
4.吴良镛.乡土建筑的现代化,现代建筑的地区化[J].华中建筑:1998
5.费孝通.乡土中国[M].三联书店,19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