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采光分析

合集下载

差异之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评析

差异之体验-苏州博物馆新馆评析

差异之体验撰文 / 朱竞翔编辑 / 冯恪如图片提供 / Pei Partnership Architects LLP ,朱竞翔苏州博物馆新馆评析如今的建造者生活在一个尊崇组织的中国与渴望自由的中国并存的现实之中。

贝聿铭的新作苏州博物馆,是否能够为古城的保护与再生提供一种自然的智慧?78 domus 2007 052007 05 domus 79场景从附近的制高点北寺塔东望,需要努力一番,方能从拙政园绿荫以及民居白墙灰瓦的肌理中分辨出苏州博物馆新馆。

新馆的两个塔楼被安置于东北街一侧。

设计师利用稍大的体量与层叠屋顶,娴熟地完成了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转换。

铺地、行道树与灯柱的安排使得入口的齐门路适于人行。

馆门前扩大的广场先使游客感受到河道与博物馆的宜人距离,进而展示主入口庭院与大堂的层递关系。

八角形大堂是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

进入大堂,会发现主庭院水塘是空间后部的趣味中心。

在到达它之前,需要穿越一系列展厅和廊道空间。

展室之间的空间在室外被留作光井、景院。

景观要素的安排显示出几何方法及先验观念的强力推动。

对于自然光线,设计者亦有所拣选。

在公共区域,大量形状各异的天窗照亮了室内各个角落,只允许阴影以色彩的方式生存。

无论晨昏、阴晴、里外还是面背,布满室内外的深灰色边条都会强调出量体的表面、边缘及其几何构成。

钢筋混凝土墙体兼作地面层的承重结构与空间围合,厚度250 毫米,装修后达到450 毫米。

这一数字与675、1350 以及6750 毫米构成比例为1:1.5: 3: 15 的模数关系,以正交网格以及旋转了22.5 度的参考线共同控制了几乎所有构件的尺寸或定位。

原则这些精确的场景归结于执行中的一丝不苟和设计原则的优先确立。

将空间切分为东、中、西三路,符合传统宅院对仪式的强调。

中路的院落、体量、细节具有严格的对称性。

而在西路,四个八角形体戏剧化的暗示了过渡/停留空间的存在。

西路再分叉为左中右路,产生了由莲花池过渡的两组展览空间,左路以环线连接,右路使用直线与折线串连。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拓展知识-环境心理学-苏州博物馆》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拓展知识-环境心理学-苏州博物馆》

拓展知识——环境心理学苏州博物馆1.建筑形态苏州博物馆一面临街,从街道相望,屋顶硬朗的线条勾勒出人们对它的第一印象。

第一时间勾起了与灰瓦白墙之间的联系。

苏州博物馆外形最大的特点要数图1 苏州博物馆呈几何状错落堆叠的屋顶,表达了建筑师的创新的手法。

很多简练的建筑语言符号不断重复出现,如屋顶和立面上出现的菱形,六边形窗洞,也让人好奇它与传统园林的关系。

这个疑惑一直到游览拙政园时才解开,六边形的开窗出现在临湖的建筑中,它像一个标记,为苏州博物馆深深烙印上传统的记号。

这个记号不断重复,将两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联系在一起,唤醒了人们对传统的记忆。

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入口的设计,用新材料和新结构诠释了传统的重檐屋是对传统建筑形式的重复。

2.建筑平面布局苏州博物馆整体呈对称性布局,整体游览流线清晰,呈环状,方便方向的识别。

在大型建筑中,由于环境陌生,整体环境有相似性,简单的流线利于建筑的游览。

苏州博物馆有着入口,中部两个庭院。

入口庭院宁静,较封闭,规整。

中部庭院融入了水景,山石,亭子,廊桥等元素,开阔自由,是苏州园林的缩影,也提取了传统园林中的精华。

在一府之隔的拙政园里,多层次的景观的路线提图2 苏州博物馆供应人们丰富的视觉与心理体验:〔1〕在不同的回廊上以新的角度欣赏同一个建筑,发现景观的不同侧面。

〔2〕体验置身其中与隔水相望同一建筑的不同体验。

苏州博物馆中这个极简的庭院也给人带来了同样丰富的园提出知觉是一个有机整体林体验。

在吉普森的环境供应理论中,的过程,人感知到的是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并不是一个个分开孤立的刺激。

这个中部庭院提供了整体积极的刺激模式,把园林里的元素组合提炼并精心安排在这里,走在庭院的廊桥上,浏览着环绕庭院的建筑群体的不同侧面,步移景异;体会置身其中与游走其外的不同感受。

在行走中,感受对景,衬景的不断变化。

与传统园林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体会相比,苏州博物馆中这个简化的园林给人的感受更加直观,明确。

建筑采光分析课件

建筑采光分析课件

侧采光
侧采光:在拱形结构山墙一侧,拱顶 与填充墙分离,形成一条摆线状拱形采光 带,细细的光带增加了端部的采光效果, 既揭示着展室外分割和过度又不至于产生 眩光,这条细长的光带更进一步说明支撑 与围护的分离,强词了单元的造型特征和 结构传力的简明性。
庭院采光
庭院采光:博物馆内共挖出三十内庭,各 自承担着采光和视觉休息过渡的功能。其中一 个展厅的庭院,用与墙面同样的灰色大理石做 成主题性雕塑,水在其中流淌,植物攀爬于侧 壁。阳光照向内庭,把植物的阴影洒落在墙壁 和地面上,宁静中不乏自然的气息。

四 、苏州博物馆新馆 — — 诗意的光
建筑设计:贝聿铭
贝聿铭被称为"光线魔术师”, “让光线来 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贝聿铭借鉴了中国传 统建筑中老虎天窗的做法,在苏州博物馆新馆 的设计中,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 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 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 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 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 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光线 透过不同图案中的木纹遮光条板滤下,令人如 同置身于一个巨大绣球的内部。甬道的屋顶是 三角形向上拱起的滤光板,细密的光条投影于 地面和墙体,并随着太阳的移动而变幻。
The end
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 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 影的效果。白天玻璃屋顶和天窗让 自然光线倾泻而下,教堂内部空间 充满纯净的光线。夜晚,教堂的灯 光从玻璃屋顶和天窗散出,营造出 一份天国的景观。
三 、金贝尔艺术博物馆 — — 宁静的光
建筑设计:路易斯 ·康
金贝尔博物馆位于美国德克萨斯州 沃思堡的郊区,于1972年建成。该馆主 要收藏19世纪的艺术作品与古代美术作 品。博物馆是以混凝土修筑,由16个成 平行线排列的系列拱状建筑单位组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建筑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门为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既有传统文化中大门得造型元素,又以现代材料赋予崭新得风格
新馆坐落在苏州东北街上,就是传统建筑得提炼版,就是现代与传统得完美得结合、中而新,苏而新,不大不高不突出、
粉墙黛瓦,据介绍,这就是一种“中国黑”花岗岩片,黑中带灰得“中国黑”淋了雨就是黑色得,太阳一照射就变成深灰色、屋顶采用1:2坡顶,完全符合苏州民居屋顶得坡顶比例
石片屋顶得设计,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建筑得采光问题,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

屋顶瞧似简单,其实结构非常复杂。

从石材层往下数,还有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

而特别得就是,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得瓦楞铺流排出,而就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得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

北墙之下独创高低错落得石片假山,“以壁为纸,以石为绘”。

水幕墙与荷花池采用天然地基,用混凝土压浮
借鉴传统建筑中老虎天窗得做法,将天窗开在屋顶得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得金属遮光条交织得光影,进入到博物馆得活动区域。

光线经过色调柔与得遮光条与过滤所产生得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得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得线条流动起来,令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

在主庭院中,亭得设计就是现代得形式,钢结构,双层,亭顶为玻璃并覆盖木饰贴面格栅,结构柱上放置照明灯具。

池中得八角凉亭,师古而不泥古,凉亭得八角形与中央大厅及西路两个
主展厅大八角形相呼应。

苏州博物馆分析.

苏州博物馆分析.

博物馆北部以传统手法营造的展厅——宋画斋(墨戏堂)。 “墨戏”一词起源于宋代,是水墨写意画的别称。
宋画斋给人的感觉是一种“简单、朴 素、自然”的美丽。庭院中的石桌取 自天然灵璧石,石凳取自天然卵石 。
事实上这 间草堂本 身就成为 一个展品, 展示了中 国传统的 建筑艺术。
同时体现 了贝聿铭 对传统文 化精髓的 向往与尊 重。
贝聿铭创作此景的灵感来自北宋书画家米芾的山水画。
夜色下的博物馆主庭院,也 别有一番意境,一些细部比 如灯具的设计也与整体风格 相协调。
位于西部主展厅 的荷花池。 水在苏州也表示着圣 洁。这是一处可 供欣赏的重要室 内景观。
荷花池旁的水幕墙, 它按照流水张力的原 理使水流横向拉伸, 流入下方的荷花池中, 形成室内人工“瀑 布” 。
中央大厅屋顶之上,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设计,充满了智慧、 情趣与匠心。
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大约占博物馆面积的 五分之一空间,是一座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 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 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 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
八角凉亭、竹林
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直曲小桥
建筑群坐北朝南, 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 央大厅和主庭院; 西部为博物馆主展 区;东部为次展区 和行政办公区。这 种中轴对称布局方 式,和东侧的忠王 府格局相互映衬。 而庭院以及展厅在 空间序列上沿南北 方向层层递近,也 符合苏州古城民居 的生长规律。
新 馆 采 用 三 条 轴 线 的 布 局, 与 忠 王 府 格 局 十 分 和 谐
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笔之作,贝聿铭是美籍华人, 祖籍在苏州,他曾设计的肯尼迪博物馆、卢浮宫博物馆,都已成为世 界公认的经典之作。苏州博物馆于06年10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

苏州博物馆赏析

苏州博物馆赏析

水幕墙和莲花池
贝聿铭说:“水是用来听 的。”按照他的设计, 水从 高处顺着暗槽往下流,游客远 远就能听到“淙淙”的水声却 不知水在何方,直至走近了, 一池荷花方才映入眼帘。

流水墙 立面图
悬臂楼梯
楼梯设计成悬挑增大了楼 梯下空间利用,一部分的博物 馆功能空间安排在地下室。游 人可以通过室内荷花池上方的 悬臂楼梯到达地下室。
西部 中央
东部
建筑分析
贝聿铭以“园林式” 的空间为组织形式,将建 筑平面展开、廊道串联为 基础,把室内外空间作为 整体,以视线设计作为核 心的一套设计手法进行空 间组织的划分。参观者通 过前院进入中央大厅,大 厅往南是入口,勾画出一 副苏州老街的画面。 新馆的外观形象与展 示内容相辅相成,建筑艺 术与周围环境有机结合, 清晰的体现了中国人“和” 的意识,“和谐”的审美 倾向,使新馆不强调单体 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 逶迤交错的空间层次感。 “和谐”的审美倾向,使新馆不强调 单体的突兀,着重与群体建筑逶迤交错的 空间层次感。遵循了“不高、不大、不突 出的设计原则”,重视整体的有机性以展 示出的群体魅力。
贝聿铭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 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 师”。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 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 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 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 银行创始人之一。贝聿铭作 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 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 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 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 巴黎罗浮宫扩建工程、中国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 物馆,近期作品有卡达杜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景观
园林景观是贝聿铭先生的爱好之 一。博物馆中的诸多树木都是他亲自 挑选的。他爱好中国古画,并吸收传 统中国园林艺术的设计养分。他对所 有的植被精心挑选,花木造型优美, 性格独特,选位讲究。

苏州博物馆采光分析

苏州博物馆采光分析

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 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 传统建筑“在屋顶”在采光方面的 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 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 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 展区
夜晚的灯光效果
“新材料,新技术固然重要,但对建 筑艺术设计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与民族精神相表里的 材料特质,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形式与风格H】。”在新馆设计 中,贝聿铭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和苏州建筑设计,大量运用了 新技术、新材料设计手法,使这座建筑既有传统苏州园林建
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 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 丝丝撒在地面
公共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室的采光
馆内的采光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 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不仅可确 保整座建筑不变形不蛀蚀,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传统文化信 息,使建筑从根本上与环境取得深层的联系。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设计中采 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不仅可确 保整座建筑不变形不蛀蚀,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传统文化信 息,使建筑从根本上与环境取得深层的联系。
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 ---------------------
主要内容
建筑师简介 各部分采光分析 采光与材料联系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祖 籍苏州。 1917年出生于广 州。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 哈佛大学学习建筑。 1983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 “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东西 两侧的 院落式 组合和 周边的 合院式 住宅相 呼应, 视线清 晰明了
门面不算突出,入馆前有一庭院,宛约而舒朗, 正如园林设计总欲言又止 视线开阔
白墙做屏幕,像电影的银幕 门口的 对应,能看到对面的山,很有意境

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控制中的变幻——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的 斜 坡 屋面 形成了一 个又一 个折 角,呈 现出一 个 优 美的三 维 立体造
1 2 3 型效果,使得光线有层次的从多个角度射入,避免了很多采光死角,
45
提高采光系数。这样的结构不仅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建筑的屋面造型
形式,而且一并解决了传统建筑在采光方面的实用性问题,在控制之
中寻求变幻。
六、苏州博物馆休息区屋顶采光设计升为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和展品的文化底蕴融为一 体,将博 物 馆 建 筑 的 作用发 挥到 最 大化,为展 品 提 供了一 个 贴 合自 然的 展 览 场 所,为观者 提 供了一 个 惬 意 舒 适 的 参 观 环 境,使 观者在 这里真正达到了接受教育、受到启迪、了解往事、洗涤心灵、感受文 化的目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屋顶采光设计从方法上也给中国建筑 史 上 增加了很 多内容,为后 世 的 设 计 师 提 供了一 个向有机 绿 色的 建 筑设计迈进的渠道和示范。
控制中的变幻
——苏州博物馆屋顶采光(自然光)设计
文/金成岑(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张越 理念传递
摘 要:采光设计是建筑设计重要的一环,光线的变幻赋予了一幢建筑无穷的生命力,是一个建筑的灵魂。而博物馆 这一 在当今 世界上 最富创 见 、最有 魅 力也 最易引发 争 议 的 建 筑 在 建 筑 的采 光 设 计上 就 更 加 应 该 具 有 其 独 特 的 一面。贝聿 铭作为一 位出色 的 现 代 建 筑 大 师 在 世界 各 地 都 有着 众 多的建 筑作品,他 偏 爱石材、混 凝 土、玻 璃 和 钢,在 他 众 多的 作品中对 空间 和 采 光 方 面 不 得 不说 是 独 具 一 格 的。苏州博 物 馆 屋 顶 的采 光 设 计 便 在 贝 聿 铭 和 太 阳 这两 大 设 计 师的 手中达 到了极 致,本 文 通 过 研 究 苏州博 物 馆 新 馆 屋 顶 的 采 光 设 计,一方 面 可 以 更 为 深 入 的研究其建筑上的融合特点,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归纳出建筑设计中的采光设计的各种细节、功用及其中蕴含的 人 文精 神,以便 对以 后 的 建 筑设 计中自然 光能 源 的充 分 利用提 供可以参 考 的 材 料 依 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玻璃、钢结构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 天光屋面形态的设计也突破了中国 传统建筑“在屋顶”在采光方面的 束缚;玻璃屋顶使得自然光线透过 木质感极强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的 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域和 展区
“新材料,பைடு நூலகம்技术固然重要,但对建 筑艺术设计来说,更为重要的则是找到与民族精神相表里的 材料特质,使建筑具有独特的形式与风格H】。”在新馆设计 中,贝聿铭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和苏州建筑设计,大量运用了 新技术、新材料设计手法,使这座建筑既有传统苏州园林建
折 角,光影交错,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
大堂北面落地玻璃 把主庭院的景色引 进室内
走廊由透过天顶
造成的线状光书写着,如同走在了古老的竹帘下, 传统符号
在光线中简洁地演绎着现代的气息。 走廊大堂的采光
走廊大堂的采光
回廊的玻璃顶和金属 遮光条把光线理成一 丝丝撒在地面
公共休息室的采光
馆内的采光
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 ---------------------
筑D1201 汪雪莹
3121023
大而敞亮的六角形状,或大型落地式方窗,比起苏州古典的 装饰性花窗简洁许多,更有利于获得视觉感受,自然光线的
。 完美导入克服了博物馆人工采光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建筑的中庭借鉴传统“老虎 天窗”的做法,但窗户开在了屋顶中间部位,屋顶形成一个
筑的特点,又处处散发着古雅现代的气息。
玻璃顶配金属 遮光条采光
通透的玻璃幕墙
谢谢观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