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的传统美学解读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the design of new Suzhou museum 作者: 黄若愚
作者机构: 太原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出版物刊名: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9-108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期
主题词: 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以和为美;天人合一;意象;意境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一座现代建筑,展现出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特征,它将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现代新颖的建筑理念巧妙融合,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榜样。
其一,中国传统文化含蓄、内敛、兼容并蓄,讲究"以和为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对这种"以和为美"传统的表达,体现在建筑形式的和谐上,不管是其整体色调或建筑体量,还是其用料选材或区域环境,都达到了视觉效果上的和谐统一。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造理念的内在和谐,则体现在布局理念、空间组织、人文精神等方面。
其二,"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命题,它不仅具有哲学的内涵,而且也贯穿美学发展的始终。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自然光线和自然景物的运用上,对"崇尚自然"的表达随处可见,并且别具特色,耐人寻味。
其三,"美在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理念。
苏州博物馆新馆对意象的挖掘和表达很贴切,如其灰色线条、叠落山墙所产生的感性世界。
其四,"意境"同样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属于审美表达的最形而上的一种类型。
苏州博物馆新馆在造景手法上颇得苏州传统园林的精华,山水、窗亭、水荷、古藤等意境的营造都别有一番趣味。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是一座集现代艺术、古代历史和园林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的常熟市。
该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园林设计手法而闻名于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
园林设计手法的精妙使得博物馆内外的景致宛如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流连忘返。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起探讨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以期更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与艺术内涵。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融合了古典园林的特色和现代景观的元素。
作为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代表,苏州园林以“小而精”、“曲径通幽”、“假山倚水”等手法著称。
在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中,设计师将这些传统手法与现代景观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既具有传统韵味又融入现代气息的园林景观。
这种融合不仅展现了苏州园林的传统美学,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以“穿越时空”的概念为灵感,通过景观的设计将古代与现代连接起来。
园林中古代建筑与现代艺术品、古代园林景观与现代雕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穿越时空的美丽画卷。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展现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体验,让人们在欣赏园林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了文化的前后衔接。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的融合与尊重。
园林中的植物、湖泊和建筑物的布局都充分尊重自然的规律,给人一种自然与园林融为一体的感觉。
通过绿色植物的搭配和景观的设计,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营造出了一种和谐、舒适的环境,使人们能够在这里放松心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妙。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还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园林中的湖泊、假山、亭台楼阁等元素无一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
在园林中散步,休息,品茗,写诗,都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之中,体味着古代文人的超然情趣与理想境界。
这种通过园林设计展现中国古代文人情趣的手法使得苏州博物馆的园林更加有文化底蕴与内涵。
苏州博物馆解析PPT

此玉册以白玉制成,上面刻有乾隆皇帝的御制诗,字体工整,刀法 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05
苏州博物馆的文化意义与影响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综 合性博物馆,承载着苏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传承 和弘扬苏州文化的重要载体。
创新展示
国际交流与合作
跨国展览
苏州博物馆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开展 合作,举办跨国展览,将苏州的文化 遗产推向世界,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 流。
学术研究合作
苏州博物馆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和专 家开展合作,共同进行学术研究、文 物修复和展览策划,提升苏州博物馆 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06
结语
对苏州博物馆的评价与展望
要点一
苏州博物馆在展示方式上不断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为观众提供更加生动、立体的展示 体验,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活力。
社会影响与价值
社会教育
苏州博物馆通过举办各类教育活 动和讲座,向公众普及历史、艺 术和科学知识,提高社会整体文 化素养。
促进旅游业发展
作为苏州市的标志性文化景点, 苏州博物馆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 客,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 发展。
重点展品突出展示
对于特别珍贵和有代表性的藏品,博物馆采用特别设计的展示方式,如大型展墙、独立展 柜等,以突出展品的特点和价值。
重点展品介绍
文徵明的《山水图》
此画作为文徵明的代表作之一,画面构图巧妙,笔墨苍润,展现 了文徵明高超的山水画技艺。
康熙五彩鱼藻纹盖罐
此罐以五彩绘制鱼藻图样,色彩鲜艳,图案生动,是康熙时期瓷器 工艺的杰出代表。
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与建议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
苏州博物馆是一座融合了现代设计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的建筑,其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现代建筑的创新思维。
立面设计以苏州园林的精髓为灵感,融合了园林建筑的曲折、错落和虚实结合的特点,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韵味和美感。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采用了大量的玻璃幕墙和深色的建筑材料,使建筑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璀璨的光影效果。
同时,设计师在立面上运用了大量的传统雕刻和装饰元素,如藻井、雕花和砖雕等,使建筑在现代感的同时不失古典气息。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建筑在外观上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同时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上融入了现代展览和文化活动的需求,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既具有历史底蕴又充满活力的文化体验空间。
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不仅是对建筑外观的雕琢,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的体现。
这种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成为了一件艺术品,更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愿苏州博物馆的立面设计理念能够为更多的建筑带来启发,为城市增添更多的文化魅力。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摘要】苏州博物馆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园林设计手法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通过探讨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传统特色、现代创新、景观布局和植物配置等方面,揭示了其在园林设计中所体现的中华园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融合了古典艺术与现代理念,通过精心布置的景观和植物,展现出独特的美学意境。
这种园林设计手法不仅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精髓,也为后人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不仅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对传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为中华园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手法、历史背景、传统特色、现代创新、景观布局、植物配置、中华园林传统、传承、创新。
1. 引言1.1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典范之一,融合了古典美学与现代创新的精髓。
这些园林设计手法在细节之处展现出古老的智慧和艺术,同时又与现代社会和人们的生活需求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气质。
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充分体现了中华园林的传统特色,如山水相依、假山围绕、曲桥迂回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景观布局与植物配置,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的景观。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使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更具时代感,也对中华园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博物馆的园林设计手法将继续发扬光大,为中华园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苏州博物馆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在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苏州地区的园林建筑达到了极致。
这些园林包括了私家园林、宫廷园林和寺庙园林,每一个都展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
宋代是苏州园林设计的重要时期,当时的园林大都建在私人家园内,采用了精湛的建筑技术和景观布局,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元代、明代和清代的苏州园林更加注重意境和氛围的营造,将园林打造成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苏州博物馆参观感想

苏州博物馆新馆参观感想粉墙黛瓦,清新雅洁,古色古香,江南情怀。
这是苏州博物馆留给我的总体印象。
作为一名建筑系的学子,贝聿铭的封山之作是一直想要去参观的。
所以这篇感想的内容也多是设计建筑方面的。
贝聿铭,是一名建筑界多产的华裔建筑师,祖辈是苏州望族,童年时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着名园林——狮子林里度过。
贝聿铭也是自己比较尊敬的建筑师之一,站在苏州博物馆中,一股浓厚的江南气味迎面而来,贝聿铭没有因为在国外生活了大半辈子而被现代主义风格所感染,反而更有一种现代与传统的融合的独特美感。
苏州博物馆新馆外观呈几何形,极具现代特征,但精妙之处在于从新馆任意空间的窗户向外看都会发现新馆的坡度与远处或更远处的苏州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几乎不差分毫。
在建筑结构方面,现代几何结构形成的坡顶隐含着苏州古建筑传统的斜坡屋顶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正方形不断地繁衍和重构,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三角体立方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潜在的三角形、围墙线形的运动以及建筑的方形空间交织在一起,东西方的图形自然转换。
见解、抽象、有力度,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并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转换。
新馆整个运用轻型钢架和混凝土构筑墙体,黑白相间的中国元素颜色与现代冷峻的建筑材料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晶莹剔透的玻璃天窗。
空间既有围合感,又有通透感,折射出了一些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的深层信息。
因为去过很多的江南园林以及江南水乡,穿梭在苏州博物馆中,虽然是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在水乡漫步在青石板路上的感觉。
新馆保留了苏州温和、清淡、俊秀的黑白基调,为了与周围的古建筑的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材料尽管都是新型建筑材料,但外墙和内墙都是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色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色彩肌理相融合,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
苏州传统建筑为木质梁架结构,贝聿铭在新馆的设计中采用了钢化结构,再用优质木材为钢结构镶边包装。
谈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中,宜人的尺度很重要。由聿铭曾经强调:“建筑是为人设计的。正是为了这个原因,我偏爱设计公共建筑。公共建筑能有更多的人使用,感受到空间,并受它的感化。”在考虑人使用的前提下,贝聿铭大胆尝试缩小了新馆的比例,使人群能在置身于小型家宅院般的幽静环境中,将思想集中在艺术品上,而不为建筑所打扰。
参考文献
[1]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03月。
[2] 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昊轩出版社.2007年05月。
[3] 沈福熙.《建筑概论》.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08月。
[4]绮曼,潘吾华.《室内设计资料集2》.中国建筑工出版社.1999年12月。
三、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思想
(一)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
粉墙黛瓦是极具苏州建筑特色的标志性符号,新馆的色调正是采用这种传统的建筑元素。
三角形的运用,馆屋顶部分的三角形取自苏州老房子屋顶的比例,竖边是1,横边是2,这是江南水乡瓦顶木屋架的模数。入口的中式大门框,主轴线的左右长廊,大厅顶上的亮窗,庭院里的亭子都是1:2的三角形体。提取了传统的比例和尺度,将几何图形与空间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大门的处理很重要,要有气派,又得有邀人入内的感觉。我记忆中的许多所谓深宅大院,包括我儿时玩耍的狮子林,大多是高墙相围,朱门紧闭。而博物馆是公共建筑,我想在这里用一些新的手法,让博物馆更开放一点,更吸引人。”因此,他放弃了一贯的以几何形和直线条为主的建筑风格,采用了玻璃重檐两面坡式金属梁架结构。贝先生说过,苏州园林是过去鼎盛时期的产物,现在无论怎么造都无法超越,只有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做出好作品。笔者认为,贝先生的“创新”正是通过上述十种元素整合成丰富现代空间来隐喻传统,表达“苏州园林”的意境。同时,贝先生在表达景观意境时也考虑了借景之道,在如此微妙、敏感而复杂的历史街区中,把世界文化遗产的拙政园、忠王府与新馆以墙为“界”而“借”,互为因借、互相融合,把美好的景物入画为景,令人触物生情,心有所感。同时,这“比邻而借”也是一种尊重历史并大胆创新的精神体现。
现代建筑的地域文脉传承初探——解读贝聿铭的日本美秀美术馆和中国苏州博物馆新馆

真是达到 了“ 虽由人作 , 宛 白天开 ” 的园林意境 。 现今苏州博 物馆
新馆 既是苏州 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又是这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院建筑的轮廓线 ,硕大 的弦杆与承重结 构抽象表现着 日本传统 建筑 的梁与柁 , 形成 了 日本特有 的“ 元素” , 正是 日本古建筑 的入 母式屋顶与 出挑的构成是 最符合 日本古典建筑美学 。美秀美术
的符号性 , 体 现了中国历史文化古城苏州的地域文脉特色 。 既保
护了古城 的历史 , 又体现 了“ 新 中式 ” 的现代建筑特色 。 新博 物馆 整体结构为混凝土 ,用灰 白色系涂料粉饰 ,给人 以大方 明快之 感。 屋顶采用深灰色石 材菱形格铺设 , 其视觉感受与苏州传统民 居屋顶 的“ 瓦” 呼应 , 道路两边 的景观灯非常简洁大方 , 非常的现
在经济飞奔的时代 , 人们的生活好像失 去了方向 , 城市建设 也失去了传统文脉 。 时下 , 中国正处于大发展建设 时代 , 可 以说热
火朝天 ,房地产业势头强劲 , 2 0 1 0年上海世博会 和 2 0 1 0 年广州 亚运会 的举办 , 加之全 国范 围内的城市化进程高歌猛进 , 给国内 的建筑业注入 了新的催化 剂 , 大批的建设项 目层 出不穷 , 以神奇 的速度展现在这片热土上 。其中许多城市面貌如 同翻版一样 , 许
多历史文化名城也遭受猛烈地打击 , 使得老城特色付之一炬 。因
此, 我觉得有必要先停下来 , 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些 “ 现代 化成果” ,
它们真 的满足每个城市 的需要吗?真的符合传统地域文脉吗?近 条 主线 , 其 中主轴是西路 , 各 主要 的展厅分布在轴线上 。新馆 的 些年也 出现了一批带有地域文脉特色 的“ 优秀 ” 建筑 , 对地域文脉 建筑设计 以白墙黑瓦的中国苏州古代 民居和 中国古典 园林为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美学分析
钱栋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
忆江南。笔者的家乡白居易诗中的江南腹地——苏州,本文着重从建
筑美学方面分析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
只有在参观完所有室内空间之后,才会真正理解整个空间的设计
精神。外立面的形体穿插造就了室内空间的丰富性,而室内空间的多
样结构同时也成就了外立面的风格特质。空间也是人为的,贝聿铭先
生最新设计的苏州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思想在现代
审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空间意向:天造与人为的联姻
“希望从中国古代山水书画中寻找园林设计的灵感”,这是贝聿
铭先生对苏州博物馆,这个被称为自己的“小女儿”的封刀之作的评
价。虽然常年生活在海外,有着西方教育背景,但贝聿铭先生的作品
中却从来不缺少中国元素,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精神的方面,苏州博物
馆无疑是成功的,它以自己鲜明的空间特征和独树一帜的结构将现代
与传统完美结合,塑造出一个立足现代审美的新中式园林空间。
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一个由钢梁和金属百叶
构成的入口吸引了来访者的所有目光。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人
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中国情调。以借景的手法,设计师将空间的灵性
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玻璃顶棚肆无忌惮地让室内
充满阳光,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语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
如果说前庭是整个空间乐趣的前奏的话,那么只有在走入室内之
后,才会发现整个空间的动人之处。贝先生一改通常的四方形空间,
将中庭设计成八角形,同时随着层高的递增而变换墙面造型,体现了
错落有致的江南斜坡屋顶的建筑特色。其中,三角形与菱形是主要的
造型元素,灰色的涂料强调出各个形体的转折,形成了丰富、充满节
奏的空间效果。同时,由于形体多变,透过顶窗照射进来的阳光形成
了有趣且微妙的光影效果,强调了空间的戏剧性。正对入口的是一整
面落地玻璃,外面的园林景色一览无余,成为中庭最引人入胜的风景。
两侧的墙面上有两个菱形的窗洞,透射出的依然是室外的绿色景观,
像极了两幅挂在墙上的画。不难发现,简单的几何形是设计师塑造空
间的语言,然而这些现代的设计元素通过穿插与组合,创造出来的却
是充满传统味道的空间气质。中庭的吊灯也是独立设计的,将传统中
式花灯取其形,再利用方形与菱形的结构将传统精神完美地与现代材
料结合而成。
连接东西两大展厅的是有着条状木质百叶屋顶的走廊。东面走廊
的尽头是提供休息的场所,其中一棵百年紫藤是贝老先生精心挑选
的,其蜿蜒曲折的枝蔓与顶部四方大气的花架形成强烈的对比,阳光
透过树叶在纯净的墙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顿时给空间增添了活力与
激情。传统与现代两种审美在此相互碰撞,展现出贝先生对于现代园
林景观的独特见解。
由走廊的尽头转折是整个博物馆的核心庭院。小桥流水亭台楼
阁,贝老先生一改中国园林曲径通幽的造园传统,大胆地利用直线与
折线创造出简洁朴素的庭院。北侧,几片巨大的石块、细腻的沙滩与
清澈的池水共同构成了具有现代意味的园林小品。以墙为纸,以景为
墨,像极了著名的“米氏山水”,别有一番趣味。令人感动的是,园
中的竹和树都是设计师亲自挑选,每一棵都姿态优美,线条柔和,与
建筑形成刚柔相济的美。
在两大展厅的中间,有一处完全以传统设计手法营造的展厅,名
为《宋画斋》。整个《宋画斋》被安排在一个半露天的庭院中显得格
外抢眼,在与简洁现代的展厅的对比之中彰显出传统空间的独特神
韵。因为宋代木结构的古建筑现已存之不多,所以,整个小建筑就可
以说是一件巨型展品,以其精到的制做工艺与地道的传统结构向人们
展示古典的空间特质。
情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情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
相辅相生,这才是中国传统的空间本质。苏州博物馆之所以能让人感
受到传统美学的魅力,就是因为设计师很好地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空
间气质,而光影就是让这些景与人们产生互动与共鸣的直接因素。可
以这么说,光与影一直是空间设计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让室内室
外环境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
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体会到光线的重要意义。而在苏州博物馆,贝
老先生再一次让光影成为了空间的主角。
在建筑的中庭,阳光让整个空间充满祥和与大气。可能是借鉴了
传统“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
阳光肆无忌惮地透过玻璃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
换着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时刻,参差错落的墙面就会呈现出不同
的视觉效果,有趣且丰富。同样,贝先生在处理小空间时,也一点不
吝啬使用光影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
组成的,为了体现传统园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属百叶都被木质的贴面
材料所包裹。阳光透过这些条状结构在墙面上形成了连续的光影图
案,让原本单调的走廊顿时生机勃勃,饶有趣味。
顶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阳光让参差错落的墙面呈现出
有趣丰富的视觉效果。
在紫藤园,可以说光线是空间气氛的魔术师。来过此地的人无不
被投射在白墙上的斑驳阴影所折服——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
藤枝叶犹如一枝无形的画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在不同的时
刻,光线会令物体产生不同的阴影,似乎时间也是空间设计的重要考
量依据,空间的灵性就这样产生了。当黄昏的阳光再一次照射进庭院
的时候,所有物体都被一层金黄色的光晕所笼罩,这正是自然赋予空
间的生命力所在。在博物馆的其他空间的顶部,基本都是由精细的金
属百叶和玻璃顶棚所构建。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成
光影,给白色墙体带来了如音乐旋律般丰富的节奏。同时,还可以根
据天气的情况调节百叶,始终让展厅内部保持最好的光照条件。
在展厅与展厅之间,有许多别有乐趣的小空间,这些小空间都是
露天的,既保证了展厅走廊的光照要求而且也作为一种借景装饰让空
间更有传统味道。同时,每一处小景都有各自的特点,光影给了它们
生命。阳光透过密致的竹林星星点点洒落到地面,这是一种情,静谧
安详;照射假山石而投影在墙面上的影子也是一种情,诗情画意。
从楼梯的细部可以看出设计师对于传统的理解。同样,细节设计
让简单的材料焕发出浓浓的人情味。
任何空间,色彩总是首先进入人们的视线,而同时,色彩比形式
更能表现空间的情趣。在中国的传统空间美学中,讲求以景叙事,情
景交融,色彩在其中当然也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与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物不同,苏州博物馆采
用了一种特别低调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美。为了与周围环境协调,博
物馆外墙与内墙都以纯净的白色作为主基调,仅仅在空间转折处用灰
色的线条来勾勒外形,同时,深灰色石材的屋面与白墙相配,为粉墙
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雨后,灰色的线条则变成深邃
的黑色,如同中国画中浓重的笔墨,描绘着朦胧的江南烟雨。
室内小景的设计概念来源于传统园林的借景手法,远处的风景不
经意之间成为了墙上一幅流动的装饰画。
主庭院,依然是灰白两色的主基调,唯有水面是清透的碧绿。在
蓝天的衬托下,整个空间犹如一幅宋代文人画,清新淡雅,恬静唯美。
北部是贝老特别得意的园林造景。不远万里运来的巨石被一片片“种”
入水中,米黄色与浅褐色互为衬托,在白色的背景中非常有精神,大
气且不失精致。在统一的色调中寻找细微的色彩变化,营造出了宋代
著名画家米芾的水墨画的独特意境。
其次,灰白两色的墙面作为环境色彩的高调部分,着重突出了空
间中处于中间调的其他景物,包括绿色植物、蓝色水面、水中的鱼儿
以及在建筑中活动的人们。就像贝先生所说,不要过分在意建筑,其
中活动的人们和景色才是真正让空间呈现经久不衰生命力的主角。
把建筑和室内空间的色彩归纳为简单的几种色彩,是贝老对于传
统文化的深刻诠释。如同创作一件绘画作品,设计师将自己对于生活
的感受,对于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于空间心理的把握融会贯通,最终抽
象出最合适的色彩。这是一种继承传统的方式,它把握住了原始的韵
味和精神内核。
三角形的二坡屋顶全部是由金属百叶和玻璃组成的,阳光透过金
属隔栅倾泻下来,并且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地变换着投射角度。
紫藤园,方形的花架与蜿蜒曲折的紫藤枝叶犹如一枝无形的画
笔,在墙上、地面上尽情挥洒。光影无疑是成就空间意境的魔术师。
金属材料解构了江南建筑的坡屋顶,连灯具也是由简单的几何体
组成。强烈的现代结构一点也不削减传统园林的精致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