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行为定义
幼儿问题行为的识别与干预

行为矫正技术的具体方法
使用消退法 注意事项
没有问题行为可以一次消退成功。
有些问题行为在真正消退之前可能 会变得更坏。
不是所有的问题行为都适用于消退法。
行为矫正技术的具体方法
来自幼儿以外的刺激或 行为,如老师的关注
问题行为
愉快的结果
来自幼儿自身的 刺
激或感受,如安 全
感,焦虑降低
行为矫正技术的具体方法
行为矫正技术的具体方法
使用塑造技 术注意事项
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
塑造技术成功使用的最重要一点是要连续接 目标行为。
对幼儿问题行为进行矫正的注意事项
• 几乎任何问题行为的消退都会伴随新的积极行为的塑造。 • 选择合适的强化。 • 无论问题行为的矫正还是新的积极行为的塑造都极有可能是个漫长的过程,
涉及因素较为广泛,因此系统而全面的干预成果的可能性更大。 • 慎重选择厌恶刺激和惩罚。 • 在向幼儿说明问题行为的后果时慎防夸大。 • 对于不明原因的问题行为,不必纠缠于其成因。可了解幼儿具体喜好的基
• 干预矫正的目标行为:阿之吮吸手指的问题行为。 • 原因分析:情感、安全感的缺失引发的成长焦虑。 • 拟采用的干预技术:厌恶疗法+塑造 • 干预矫正涉及的个体:阿之的家长、阿之、阿之的同学
• 厌恶疗法:征得阿之母亲和阿之本人的同意,在阿之的手指上涂上黄莲。 随着阿之吮吸手指行为出现频率的降低,涂黄莲的频率也相应降低。
分析幼儿不适当吮吸、 啃咬行为的原因
治 本 对诱发问题行为 的源头进行干预
治 标 对吮吸、啃咬行为本
身进行干预与矫正
对周围小朋友 进行观察与干预
系统方法
知识链接
行为矫正技术的原理 常用的行为矫正技术
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名词解释

课堂中的学生问题行为名词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一些不良习惯或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影响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学习体验,甚至会影响到整个教学进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学生问题行为以及它们的解释:
1. 缺席:当学生在课程时间内没有出现在课堂上,或者没有参加课程中的某些部分,就被称为缺席。
2. 迟到:学生在课堂开始后到达被称为迟到。
如果学生经常迟到,会影响老师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3. 缺勤:学生没有能够完成指定的作业或实验、考试、或作业太多无法完成,或者由于其他原因而无法完成任务。
4. 干扰:学生在上课时会产生某些干扰行为,如打闹、说话、使用手机等。
这些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5. 不尊重:学生在上课时表现出不尊重的行为,如批评、嘲笑老师或其他学生,不遵守课堂规则等。
这些行为会导致教师和其他学生感到受伤和不满。
6. 沉默:学生在课堂上沉默不语,不积极参与讨论、提问或回答问
题。
这种行为可能表明某些困难或问题,需要老师进行解决。
这些问题行为可能会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改善。
例如:
1. 与学生交流并了解他们的问题和困难。
2. 确定课堂规则,并将它们明确地传达给所有学生。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4. 制定有针对性的作业和测试,以确保学生可以及时完成任务。
通过与学生合作,可以帮助他们改善问题行为,同时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问题行为案例

问题行为案例问题行为是指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出现的不当行为,它可能会对他人造成困扰、伤害甚至危害。
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不尊重他人、言语攻击、身体侵犯、违反规定等。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问题行为案例,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1. 不尊重他人。
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为对他人的意见、感受和权利不予重视,甚至嘲讽、羞辱对方。
例如,在工作场合,有的员工经常打断他人发言,不听取别人意见,甚至当众批评他人的工作。
这种行为会造成工作气氛紧张,影响团队合作。
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可能是自我中心、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识,或者是对自己能力的过分自信。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沟通技巧培训,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2. 言语攻击。
言语攻击是指使用侮辱、威胁、谩骂等言辞对他人进行攻击。
在学校中,有的学生经常用恶言恶语来羞辱同学,造成被攻击者心理受伤。
在工作场合,有的员工用言语攻击来打压同事,导致工作气氛紧张,影响工作效率。
言语攻击的原因可能是个人情绪失控、缺乏情绪管理能力,或者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加强个人情绪管理培训,引导员工学会控制情绪,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
3. 身体侵犯。
身体侵犯是指对他人的身体进行侵犯或侮辱,包括打骂、推搡、性骚扰等行为。
在校园中,有的学生经常对同学进行打骂,甚至进行性骚扰,造成被侵犯者身心受伤。
在工作场合,有的员工经常对同事进行身体侵犯,导致工作环境恶劣。
身体侵犯的原因可能是个人暴力倾向、缺乏自控能力,或者是对他人权利的不尊重。
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是加强员工的冲突解决能力培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和尊重他人的意识。
4. 违反规定。
违反规定是指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违反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例如,有的员工经常迟到早退,不按时完成工作,甚至违反公司规定进行违法行为,严重影响了工作秩序和企业形象。
违反规定的原因可能是个人行为不端、缺乏自律意识,或者是对规章制度的不重视。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不能遵守公认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具体来讲,课堂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直接妨碍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行为,以及某些适应不良的行为。
主要表现为漫不经心、感情淡漠、逃避班级活动、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关系紧张、容易冲动、上课插嘴、坐立不安、活动过度等。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概念不同。
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通常有较多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则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而言的,其主体可能是后进生,也有可能是班级中的学生。
另外,问题行为的消极程度具有不稳定性。
因此,不能将这两个概念相混淆。
二、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理
在处理日常课堂问题行为时,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以最少干预为原则,就是要用最简短的干预纠正学生的行为。
许多研究发现,花在保证学生纪律上的时间量与学生的成绩呈现出负相关。
处理日常不良行为时,教师要尽量做到既有效又无须打断上课。
如果有可能,在处理不良行为时,课还应照常进行。
下面我们来讨论处理典型纪律问题的策略。
这些策略是根据中断上课的程度排列的,前面的策略中断程度最小,后面的策略中断程度最大。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

关于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内容摘要: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问题行为的概念及其几种分类方法,明确了问题行为的定义及类型,并详细描述了常用的三种问题行为干预方法:行为干预法、认知干预法和感觉统合训练法。
并对它们在实际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论文关键词:问题行为;行为干预;认知干预;感觉统合训练1问题行为的概念对问题行为的研究首先要做的就是界定其概念。
但迄今为止,国内外的研究者对于问题行为的定义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最早关于问题行为的研究始于,由英国的威克曼(E.K.Wakeman)率先提出。
问题行为的定义比较广泛:“从广义上讲,‘问题行为’是一个术语,它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和班级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或者说这种行为所产生的麻烦(表示学生或集体丧失有效的作用),孙煜明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阻碍学生身心健康、影响学生智能发展,或是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车文博认为学生问题行为是指在成长过程中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常见的各种不利于品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的行为,它是品德教育和心理卫生教育的对象;左其沛认为问题行为是指在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和行为的失调或变态,并把问题行为作为心理咨询的对象之一看待u等等。
可见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儿童问题行为定义。
值得一提的是,在权威性的《心理学大辞典》中没有“问题行为”的条目,问题行为概念的难于界定由此可见一斑。
问题行为之所以缺乏一致性的定义,首先是学者们各自的研究目的、对象、内容和研究方法不同;其次,不同的种族、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也影响了人们对行为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第三,行为评量的标准不统一,对正常行为与问题行为的界线理解不一致,以及问题行为与其他非正常行为(如变态行为,犯罪行为等)的关系不明确等因素,都会使问题行为的界定产生困难。
但关于问题行为的本质,综合有关文献,至少应认识到这样几点:其一,问题行为不同于成年人行为。
它多出现于儿童和青少年中,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儿童问题行为的界定

一、儿童问题行为概念界定(一)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区分问题行为又叫做行为问题,它的界定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各个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众多概念,在实际应用中,问题行为与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行为障碍、犯罪行为、变态行为等诸多概念存在混用或是等同的情况。
笔者认为:首先,从程度上区分,“问题行为、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多指虽然偏离常态但偏离程度较轻的行为,而“行为障碍、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则是偏离常态程度相当严重的行为。
其次,从行为矫正者的角度区分,“问题行为、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等多为教师和家长的教育纠正,而“行为障碍、变态行为”多为专业心理或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对象,而“犯罪行为”则由司法人员负责。
最后,从发生频率上区分,“问题行为、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是较为常见的,而“行为障碍、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这三类行为在儿童身上发生的频率上要小得多。
鉴于以上三点理由,问题行为和不良行为、行为异常、偏差行为等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可以互通使用,而行为障碍、犯罪行为和变态行为则不能与问题行为混用。
(二)儿童问题行为的概念各个学者分别从社会适应、情绪、人格、学业、品质、道德、病理、纪律等方面综合阐述问题行为,涉及到心理、社会、医学、教育等多个学科领域。
尽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但是基本上可以确定的是问题行为包含了三层含义:1.问题行为对自己和他人产生不利影响。
2.问题行为不符合社会期望而不被人们所接受。
3.问题行为或轻度或重度地偏离于同龄人的正常行为。
另外可以确定的是,问题行为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在提及问题行为时,关注的是行为本身,而不是对行为发生者做出整体评价,也就是说要区分好“问题行为”和“问题儿童”的概念。
比如:问题行为可以存在于差生身上,也可以存在于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身上,不能片面地认为问题行为只有在差生身上才会出现。
关于问题行为与差生的关系需要辩证地看待,差生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差生仅指学业成就较低的学生,他并不表现出问题行为或是表现出较少的问题行为。
中职生问题行为及其处理的审视与应对
• 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络: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参与,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网 络。通过开展家庭走访、家长培训等活动,提高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和教育能力。同时,要加强与社会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 育和心理辅导工作。
01 学习动力不足
部分中职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缺乏兴 趣和动力,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
02 学习方法不当
部分中职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 低下,成绩不理想。
03 厌学情绪严重
部分中职生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甚至逃 课、辍学。
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行为
01 生活作息不规律
社交意识淡薄
部分中职生缺乏社交意识 ,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 导致人际关系疏远。
社交行为不当
部分中职生社交行为不当 ,如恶意攻击、恶意传谣 等,对他人造成伤害和困 扰。
03
中职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
生理和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但心理发展相对滞后,这可能导致一些问题行为。
心理因素
VS
2. 家庭成员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教育和 成长过程。家长需与学校保持密切联 系,了解学生在校表现及心理状况。 同时,家庭应提供情感支持和鼓励,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克服困难。此外 ,家庭可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加强亲 子间的沟通和互动,为学生的健康成 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中职生问题行为应对的挑战
06
与展望
中职生问题行为应对的复杂性挑战
总结词
中职生问题行为应对的复杂性 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摘要:为了处理好课堂问题行为,根据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主要表现,提出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判断标准。
这个标准主要是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普遍认可的。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界定;表现;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提高教学效率、维护教学秩序的同时,也是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应该站在一线教师的立场上,深入研究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和特点,在教学实践中寻找科学合理的判断标准。
要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以便采取德育评价措施进行处理。
这是有效处理教室行为问题的前提,是保证教室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之一。
一. 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课堂问题行为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行为之一,单独列举的原因在于课堂活动是否正常、有效。
一般来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问题学生在正常进行的课堂活动中实施的妨碍课堂正常进行,影响自己和其他学生的学习的行为。
因此,要定义这个概念,我们首先要知道他的实施主体是谁。
很多老师都认为是问题学生,那是什么,包括哪些学生?在《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中,“问题儿童是经常不遵守行动规范和道德标准,或是犯了严重道德错误的儿童。
问题儿童常表现为两种。
一是神经过敏导致行为失常,情绪异常的性格孤僻。
还有一点就是不遵守纪律、淘气、讨厌学习、打架、离家出走等。
“这样看来,课堂问题行为的实施主体是问题学生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事实上,一线教师有这样的经验。
课堂问题行为的主体不仅不局限于问题学生,而是所有学生都可能是主人公。
但是他们实施的频率和结果的严重性可能达不到问题学生。
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对正常教学活动产生负面影响的行为都是课堂问题行为,至少在那一瞬间实施该行为的主体是问题学生。
因此,我们不能混淆问题行为和问题学生这两个概念。
二. 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主要表现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都会安排一些学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行为,很多老师通常会被自己的设计吓到,因此不能及时有效处理;或者,由于管理不够,学生们可能会窃窃私语,说自己的话,嘲笑老师,做过激的挑衅行为。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不适宜的行为,这些行为可能会影响到课堂的正常秩序和教学质量。
对于课堂问题行为,教师需要及时处理和预防,以维护课堂的良好秩序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目前,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学者和研究者会采取不同的分类方式和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是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倾向性进行分类,即按照学生外倾性和内倾性的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我国学者李伯黎等人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和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而美国心理学家威克曼则将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等归纳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
此外,还有学者根据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如注意力不集中、反抗、破坏行为等。
总之,课堂问题行为的分类方式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分类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
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Learn standards and apply them. June 22, 2023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成因和干预方法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直接倾向,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如:争吵、推撞、追逐、讪笑等侵犯他人的行为;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盲目反抗性行为等等;二是内向性问题行为,这是不容易觉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退缩性行为;虽然不直接威胁课堂纪律及他人学习,但对教学效果和学习的影响很大,对学生个人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心不在焉,发呆等注意力涣散行为;胡写乱写、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等厌恶行为;神经过敏、频繁活动等不负责任行为等;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分析每一个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总隐藏着一定的原因;努力找到这些原因,就可以为消除课堂问题行为,改善课堂秩序;英国心理学家科恩Cohen.L.研究认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有不安的家庭环境、同伴压力、缺乏科学兴趣等;笔者经过大量的文献分析,把学生发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三个:1.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完善有证据表明,在正常的环境中,人们对信息有高度的选择性;注意的特征就是选择性;筛选种种刺激物,把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刺激上,而不顾别的刺激,这种能力在儿童期内有稳定的增长;年幼儿童不太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容易为无关的刺激特征新奇、新颖、活动性、强烈的对比等所吸引而分心,在注意有关和无关信息的部署中缺乏灵活性;儿童注意有关刺激的能力随年龄而逐渐改善,有控制的注意随着个体的发展而发展;年长儿童在按照任务要求改变他们的注意时显得比年幼儿童更加灵活;因此,瑞格等人捡出有24%的学生思想开小差;在廖全明的研究中,小学教师心目中学生最严重的课堂问题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可以从这里找到答案;儿童的自我控制有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善的趋势;自我控制是指个体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从事指向目标的单独活动或集体活动;“讲废话”、“随便走动”、“小动作”等就是自我控制差的表现;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教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行为;因此,学生的自我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表明,一般有自我控制力的儿童,愿意延缓立即得到的奖励;他相对的比较成熟,有责任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更能遵守规则,即使在无人的情况下;因此,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培养儿童的延缓满足能力,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力就显得十分重要;2.学生不健康的需要需要时刻获得他人的关注是人类的天性;课堂中的学生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引起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关注;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学生,会用自己学业的成功获得其他同学和教师的赞赏;而认为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获得成功的学生,则会以学习以外的其他方式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这种关注,即使是消极的,也比忽视自己存在的结果要强;奥芦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动机有三个组成部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笔者认为,这三种内驱力不仅指向学习活动,也指向学习以外的其他活动;有些儿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会“检测”老师对于学生的违规、违纪行为是否真的惩罚和给予何种惩罚;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限度检测”;因此,戴·冯塔纳D.Fontana建议教师用一些建设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告诫,使学生尽量避免企图进行“限度检测的倾向”;另一方面,有些学生企图通过实施课堂问题行为,吸引老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关注来巩固自己在同伴集体中的威望,以使自己尽快被非正式的小群体所接纳,满足自己已经转移了的附属内驱力;3.学生对教师某些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或教育手段的“报复”和“逃避”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但当学生认为自己缺乏学习能力时,学生会因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境而苦恼,其行为表现要么退缩或躲避,企图避免引入注意,要么采取过激行为或故意触犯行为;教师对这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和帮助时,学生的问题行为会增多,强度会加深,进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只有教师改变自己对学生的想法,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学生的行为才能有所改变;要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使之朝向良性方向发展,需要成人社会特别是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课堂问题行为的干预就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课堂中发生的问题行为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我国有研究者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把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一是外向性的攻击型行为,如活动过度、行为粗暴、逃学等;二是内向性的退缩型行为,如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烦躁不安、过度焦虑等;笔者认为,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干预,首先要运用行为疗法,减少不符合教学要求、违反课堂规则、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这里主要指对外向性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其次,运用情感疗法,加强班体的凝聚力,感化和转化沉默寡言、孤僻离群等退缩性行为;第三,加强班级管理,建立班级常规,尽量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1.干预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降低行为发生率,减少行为对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消极影响外向性课堂问题行为主要指向外部对象,包括自己、其他同学乃至教师;有着明显的攻击性和破坏性;对于这类行为的干预方法主要包括:消退、暂停和反应代价;消退就是为了达到降低某特定的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率或者为了达到使它不再发生的目的,在该行为发生后不再给予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比如,大声说话、讲废话等课堂问题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对他的社会性注意;当教师和别的同学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予关注时,他们的行为自然会很快消失;因此,教师本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不被这些问题行为影响,而且更要把自己的课上得绘声绘色,使绝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暂停,也叫强化暂停,是为了抑制某特定行为的发生或使它的发生率下降,而让行为者在一段时间里得不到对行为的任何强化刺激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当学生出现故意大笑或者打架等问题行为时,上述的消退策略可能效果甚微,因此可以责令该学生离开教室一段时间,让他在无任何社会刺激的地方反省,使问题行为逐渐消失;反应代价,是为了使某种特定的行为不再发生或尽可能减少发生,在该行为发生后,使行为者失去原本拥有的部分强化物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当学生故意违反规则而且屡教不改时,就可以采取撤销部分其余行为的正强化办法使该问题行为得到及时终止;当学生经常侮辱同学或者侮辱教师时,可以使用该种干预方案,即对于该同学其他表现突出的地方不予表扬和奖励;但是,教师要在进行干预时摆事实、讲道理,以免学生误解,加深师生之间的矛盾;2.干预退缩性课堂问题行为,加大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教育,提高积极行为的发生率干预内向性的退缩性行为,要充分利用阳性强化或者阴性强化,帮助学生减少退缩等内向性行为;阳性强化或阴性强化的原理是: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后伴随的是使他感到满意的结果,减少或不再体验到那些厌恶刺激,那么这种行为的发生率自然就会提高;同时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加大教师和其余同学对行为主体的情感投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心理安全感和充实感;引导行为主体对自身行为积极归因,增强自信心;使胆怯、害羞、孤僻、不合群的同学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改变自己的消极否定的自我评价,加强与同学的交往;3.未雨绸缪,防患未然,避免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1增强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帮助所有的学生获得归属感;这样,学生就会把自己当做班级的主人,认真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努力为班级服务,努力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改善自己的学习;2根据学生中的强项来组织自己的教学,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了成功,他会用更加努力学习的态度对教师的帮助给予回报;另外,学生学习的成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在后续的学习中付出努力,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3建立并强化简单的班级常规;班级常规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记忆,并自觉遵照执行;经常口头提醒学生遵守班级规则,要用肯定的句式提醒学生;比如“小明,请认真听讲”就比“小明,不要讲话”更能提醒学生改善问题行为;4确保教师行为的一贯与公平;教师要尽量保持公平,对优等生的问题行为也要严肃处理;倾听和关注每一位学生,对于家庭关怀不够的学生更要给予爱和关注;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技术,比如眼神暗示,及时处理一些小的课堂问题行为,帮助问题学生保持冷静,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班级学风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课堂管理秩序井然,学生就会得到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以下行为,并说明各类行为的行为表现。
一般而言,我们干预的行为行为可细分为:1.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2.自我伤害的行为;3.破坏性的行为或是对物品的攻击;4.扰乱的行为;5.消极性的攻击或干扰;6.无意的走失或故意的逃学和离家出走;7.反复而固定但未具意义的身体动作;8.情绪或是社会行为不当的表现。
1.身体上的攻击性行为指一种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心理、身体、物品、权益等,并能够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侵犯性行为。
它包括无故推人、抓人、捏人、踢人、打人、咬人;喜欢损坏他人物品或者抢他人的物品;喜欢乱摔东西等。
2.自我伤害的行为指个体通过自身的行为伤害或破坏身体的一种极端行为表现,但是一般不导致死亡。
包括打自己的脸、头和胸口;咬自己的手臂、指甲;双手握拳、咬牙切齿;用力拍打桌子;撞头;拉头发;猛烈摇头,甚至出现切割皮肤、灼烧皮肤、剜眼睛和吞下不能吃甚至危险的东西等。
3.破坏性的行为或是对物品的攻击指一种因心理偏差而产生的,经常性地破坏环境和损害他人的问题行为,行为会给他人和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
包括拼命跺脚;猛跳;乱扔掷东西;乱翻老师抽屉等行为。
4.扰乱的行为指在课堂教学或集体活动中,经常出现不良或违规的行为,严重影响教学和活动的进行。
主要包括不安静听课;哭闹;随意走动;随意站起来;拒绝完成学习任务;不听从教师指令;大喊大叫和赖地等行为。
5.消极性的攻击或干扰指个体有意识地对某一种行为进行消极抵制,给家长、教师和同伴带来一定的困扰。
主要包括故意把大小便排在裤子里或是在公共场合暴露自己的身体等。
6.无意的走失或故意的逃学和离家出走指个体由于某种原因无意走失、离家出走或者有意识拒绝上学,维持一整天在校困难,无法规律上学。
主要包括走失、逃学拒学、和离家出走。
7.反复而固定但未具意义的身体动作指个体身上重复出现且固定的动作,但是动作本身没有意义。
它主要表现为个体的刻板行为,包括不断地摇头晃脑;身体前后摆动;弹动手指;挥动手臂;用嘴和舌头舔东西等。
8.情绪或社会行为不当的表现指个体不能在一定的场合内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表现出符合情境特征的行为。
它包括在正式的场合大喊大叫;在不适当的时机大声哭笑;随地大小便,甚至对异性有不适当的言行举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