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复习
第二语言习得知识点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习得与学习(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51)2、偏误与失误(来自钟声整理<第二语言习得问题整理并答案>)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偶发的和无规律的,是特殊情况下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人们说母语时也会发生失误。
偏误只有学习第二语言的人才会有的,是成系统的、多发的有规律的。
偏误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
3、关键期(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22-23)“关键期” (the critical period)假说,或称“临界期”假说Penfield最先提出Lenneberg(1967)发展了这一观点,以儿童语言习得与大脑有关作为依据,提出了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2-12岁)Lenneberg:大脑功能逐步单侧化,最后形成两个半球的不同功能;10岁之前,人对于刺激最为敏感,能够对其过程进行复杂的整合, 以适应流畅和连贯地运用言语和语言的需要。
大脑功能侧化有关键期,错过很难弥补。
一般说来, 除了发音之外,凡是在此期间没有习得过的初步和基本的技能就终生无法补足了。
这就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期。
4、成绩测试与水平测试(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131-132)5、第二语言教学的四大环节(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31)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成绩测试。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题):(一)什么是任务型教学法?请简要介绍。
(来自PPT对外汉语教育学理论/P67-72)(二)简要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历史。
(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140、142)(三)第一、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
(来自PPT语言习得概论(2015-7-25)/P5-8) 1、定义:1)第一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二语习得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期末考试复习题1、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的途径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为理论初创阶段,占主导地位的是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对比分析”方法。
2)20世纪70年代,理论研究大发展阶段,开始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产生了“中介语”理论假设。
三个理论研究,即以Dulay和Burt 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克拉申的“监控模式”、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
3)20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开始走向成熟。
不同的发展途径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
不同的发展途径体现在:1)语言学理论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2)社会语言学及其研究范式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语言学视角。
3)认知科学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影响,构成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视角。
2、针对语言输入有哪几种不同的语言输入观?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强调外在因素的中心地位,基于以下假设:a,语言输入是由外在的语言刺激和反馈构成的 b,语言输入通过正面的反馈和纠正得到强化 c,通过语言形式的操练可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2)心灵学派认为,学习者的内在因素,即语言习得机制,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把语言习得机制看做语言习得的决定性因素。
语言输入不过是语言习得发生的“触发”因素而已,语言输入是贫乏的,学习者不可能通过外在的语言输入获得完整的语言能力。
3)“互动论”: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认知互动理论”强调将语言输入环境与语言习得内在因素两者结合起来;社会互动理论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输入环境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3、学习策略的含义是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分类?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整个语言习得或语言使用过程中,与某个特定阶段相关联的心理行为或行动。
1)Skehan(1989)根据学习者处理学习情境的能力来分:主动参与策略、解释与确认策略根据学习者的方法素质来分:跨语言比较策略、归纳策略根据学习者的评价能力来分:监控策略、自我评价策略2)O’Malley(1987)根据信息加工模型分类:认知策略(重复策略、记笔记策略、关联策略);元认知策略(直接注意策略、自我管理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合作策略、要求解释策略)3)Oxford的分类(1990)直接策略:直接影响语言学习,需要对语言学习进行心理操作间接策略:通过集中注意、计划、评价自我、控制焦虑感和增加与他人合作机会等间接影响语言学习4、如何区分下列概念:母语、目的语、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类、社团使用的语言,也叫本族语,母语通常是指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5、简述社会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主要内容:调节论:主要用于解释儿童的认知发展,在语言的调节下,儿童的认知从“客体调控”阶段发展到“他人调控”阶段,最后到“自我调控”阶段。
最新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什么是二语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即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和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以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和没学到什么,研究为什么大部分学习者的第二语言无法达到母语的水平,研究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运用第二语言的过程,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体差异等等(蒋祖康,1999)。
Doughty和Ijn8(2003)指出,二语习得研究者认识到二语习得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并受到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
然而,研究者同时也认识到语言学习和其他的学习一样,是不同的个体心灵内部的最大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语习得研究已经逐步被认为是认知科学的一个分支。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主要研究人类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
它既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又是一种基础理论,因为学习理论注重把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应用于学习领域,探讨行为是如何发生和变化的,并试图解释和预测行为的变化。
二语习得理论就是要为人们提供对二语习得的基本理解力,从而为形成人们的二语教育观奠定较为科学的基础。
第三节研究二语习得理论的意义和作用1.提供知识二语习得理论是人们对学习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指南和资源。
二语习得理论提供二语习得领域的知识,以及分析、探讨和从事学习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为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研究学习的框架,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值得研究的问题上。
2.知识的概括二语习得理论对有关二语习得法则的大量知识加以总结,使其系统化和条理化,以便于学习者掌握。
掌提了理论,就可以降低材料的复杂性,以便于对其进行分桥。
任何理论在抽象和筏括大旦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必然会失去一定的具体性和精确险,正因为这样。
理论才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3.描述与解释(descrZbing and interP:etin8)二语习得理论是对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语教育实践的理性阐述。
二语习得期末复习资料

Chapter 1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SLA: a term that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2.Second language:an officially or societally dominant language (not L1) needed foreducation, employment or other basic purposesrmal L2 learning: SLA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4.Formal L2 learning: instructed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5.Linguistic competence: the underlying knowledge that a speaker/hearer have of a language.Chomsky distinguishes this form linguistic performance.6.Linguistic performance: the use of language knowledge in actual production.7.First language/native language/mother tongue (L1): the language acquired in childhood8.Simultaneous multilingualism:ability to use one or more languages that were auqiredduring early childhood.9.Sequential multilingualism: ability to use one or more languages that were learned after L1had already been established.1.What are the three basic questions in SLA?(1)What exactly does the L2 learner come to know?(2)How does the L2 leaner acquire this knowledge?(3)Why are some learners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2.Why there are no simpl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P2)Chapter 2 founda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Multilingualism: the ability to use more than one language.2.Bilingualism: the ability to use two languages.3.Monolingualism: the ability to use only one language.4.Multilingual competence: “the compound state of a mind with two or more grammars”5.Monolingual competence: knowledge of only one language.6.Learner language: also called interlan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intermediate states orinterim grammars of leaner language as it moves toward the target L2.7.Positive transfer: appropriate incorporation(合并,编入) of an L1 structure or rule in L2structure.8.Negative transfer: inappropriate influence of an L1 structure or rule in L2 use, also calledinterference.9.Fossilization:a stable state in SLA where learners cease their interlanguage developmentbefore they reach target norms despite continuing L2 input and passage of time.10.Poverty-of-the-stimulus:the argument that because language input to children isimpoverished(穷尽的) and they still acquire L1, there must be an innate capacity for L1 acquisition.11.Innate capacity:a natural ability, usually referring to children’s natural ability to learn oracquire language.1.What is the nature of language learning?(1)Simultaneous/sequential multilingualism(2)The role of natural abilitya)Humans are born with a natural ability or innate capacity to learn another language.b)As children mature, so do their language abilities.c)Individual variation may occur in learning; the rate of learning can differ, but there arestages everyone goes through.d)“Cut off point”- if the process does not happen at a young age, you'll never learn thelanguage. (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3)The role of social experiencea)Children will never acquire language unless that language is used with them andaround them, no matter what is their language.b)As long as children are experiencing input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rate and sequenceof development doesn't change.c)The only thing that may change is pronunciation, vocabulary, and social function.2.What are some bas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L1 and L2 learning? (P17表格)(1)Similarities between L1 and L2a)Development stagesInitial State -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principlesIntermediate State - Basic language developmentFinal State - Outcome of learningb)Necessary conditions: Input(2)Differences between L1 and L2(P17表格)3.What is “the logical problem of language acquisition”?(1)Children’s knowledge of language goes beyond what could be learned from the inputthey receive. (Poverty-of-the stimulus)(2)Constraints and principles cannot be learned(3)Universal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cannot be explained by language-specific input.(如果说普遍语法存在孩子们脑中,那语言输入起的作用又如何解释呢?)4.5.(1)Children begin to learn their language at the same age, and in much the same wayregardless of what the language is.(2)Children are not limited to repeating what they heard; they can understand and createnovel(新颖) utterance.(3)There is a cut-off age for L1 acquisition, beyond which it can never be completed.6.Linguists have taken an internal and external focus to the stud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The internal focus seeks to account for speakers’ internalized, underlying knowledge oflanguage. The external focus emphasizes language use, including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 which are realized in learners’ production at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Chapter 3 the linguistic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Interference: also called negative transfer, which means inappropriate influence of an L1structure or rule in L2 use.2.Interlanguage: also called learner language, which refers to the intermediate states orinterim grammars of leaner language as it moves toward the target L2.3.Natural order: a universal sequence in the grammatical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learners.4.Universal grammar: a linguistic framework developed most prominently by Chomsky whichclaims that L1 acquisitions can be accounted for only by innate knowledge that the human species is genetically endowed with. This knowledge includes what all languages have in common.nguage faculty: term used by Chomsky foe a “component of the human mind” thataccounts for children’s innate knowledge of language.6.Principles: properties(固有属性) of all languages of the world; part of Chomsky’s universalgrammar.7.Parameters: limited options in realization of universal principles which account forgrammatical variation between languages of the world. Part of Chomsky’s theory ofuniversal grammar.8.Initial state: the starting poin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is thought to include theunderlying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 structures and principles that are in learners’ heads at the very start of L1 or L2 acquisition.9.Final state: the outcome of L1 and L2 learning, also known as the stable state of adultgrammar.10.Markedness: a basic for classification of languages according to whether a specific featureoccurs more frequently than a contrasting element in the same category, is less complex structurally or conceptually, or is more “normal” or “expected” along some dimensions. 11.Grammaticalization(语法化): a developmental process in which a grammaticalfunction(such as expression of past time) is first conveyed by shared extralinguisticknowledge and inferencing based on the context of discourse, then by a lexical word(such as yesterday), and only later by a grammatical marker(such as the suffix -ed).一、The nature of language1.What we learn in linguistic perspective?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uage?Both L1 and L2 learners acquire knowledge at these different levels: lexicon(词汇学),phonology(语音学), morphology(构词法), syntax(句法). Languages are systemic,symbolic and social.二、Contrastive analysis1.What is contrastive analysis?CA is an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LA which involves predicting and explaining learner problems based on a comparison of L1 and L2 to determin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2.What is the goal of contrastive analysis?(assumptions)(1)If L2 acquisition is disturbed by the habits of your native language, it is reasonableto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2)Contrastive analysis had a practical goal: If you recogni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your nativ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you are able to overcome thelinguistic habits of your native language that interfere with the habits of the targetlanguage.3.What are the critiques of contrastive analysis?(1)The process of L2 acquisition is not sufficiently described b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errors.(2)Errors in L2 acquisition do not only arise from interference.(3)The struc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languages are not sufficient to predict theoccurrence of errors in L2 acquisition.三、Error analysis1.What is error analysis?EA is bas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actual learner errors in L2, rather than onidealized linguistic structures attributed to native speakers of L1 and L2 (as in CA).(1)Ambiguity in classification. (不知道是具体是哪个原因导致比如时态错误,可能是一语影响,也可能是在一语中出现过的universal developmental process)(2)Lack of positive data. (正确的被忽略,只关注错误不能看出学生学到什么)(3)Potential for avoidance. (学生会避免错误,这样错误就不能全部被观察)四、Interlanguage1.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language?(1)Systematic.(2)Dynamic.(3)Variable.(可变性) although systematic, differences in context result in differentpatterns of language use.(4)Reduced system, both in form and function. (学习者经常会简单化)2.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IL development and L1 acquisition, including different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1)Language transfer from L1 to L2.(2)Transfer training.(3)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避免等)(4)Strategi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为方便不要复数等)(5)Overgeneralization of the target language linguistic material.3.The beginning and the end of IL are defined respectively as whenever a learner firstattempts to convey meaning in the L2 and whenever development “permanently” stops, but the boundaries are not entirely clear. Identification of fossilization is even morecontroversial.五、Monitor model (The input hypothesis model)1.Which five hypotheses(假定) does the model consist of? (课本P45!!!)(1)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2)Monitor hypothesis(3)Natural order hypothesis(4)Input hypothesis(5)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2.What is LAD in this model?The LAD is made up of the natural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ies of the human mind, totally available in L1 acquisition, available in L2 acquisition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the filter.But,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unlike the process of acquisition, uses faculties of mind outside the LAD.3.图示4.What are points of the consensus of early linguistic study of SLA?(1)What is being acquired through a dynamic interlanguage system(2)How SLA takes place involves creative mental processes(3)Why some learners are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 relates primary to the age.5.What is the role of grammar according to Krashen?The only instance in which the teaching of grammar can result in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proficiency) is when the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and the targetlanguage is used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六、Universal grammar1.Differences of linguistic 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见Chapter1名词解释)2.What is UG? (名词解释)3.UG and L1 acquisition(1)What the child acquire is selecting parametric options.(2)Unlike SLA, attitudes, motivations and social context play no role.4.UG and SLA,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questions(1)What is the initial state of SAL?Interference(看参数相同不相同); no agreement on access to UG(2)What is the nature of IL and how does it change over time?定参数的过程Language faculty; positive/negative evidence(起作用);constructionism; fossilization(3)What is the final state in SLA?(P52五个达不到的原因)七、Functional approaches (systemic linguistics)1.What are the four functional approaches?They are Systemic Linguistics; Functional Typology; Function-to-form mapping;Information organization.2.What is Systemic Linguistics(系统功能语言学)?Developed by Hilliday in the late 1950s, it is a model for analyzing language in terms ofthe interrelated systems of choices that are available for expressing meaning.儿童的语言体系是一个意义体系,语言是从意义体系逐渐发展而来,经历过有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第二语言习得期末复习

第一讲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问题与发展历史一、基本概念研究范畴:对象:学习者语言系统、学习者自身、习得过程和机制母的:描写语言习得过程、揭示规律方法: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社会语言学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顺序最先习得的语言第一之外的所有语言母语vs外语指的是相对于某个国家而言的其它国家的语言种族社团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意识二语习得与外语习得社会环境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隐形/显性语法知识/运用知识目的语又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与环境无关语感觉得语言合适不合适的能力,又是反省与修订语言的能力腐蚀语言回退的现象+停滞不前,可导致未完全习得磨蚀指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和停止导致的代内而不是代间,生理不是病理,个体不是团体易混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外语习得是在本国学目的语继承语祖先语,只能在家庭环境内部接触到的语言,未完成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吗?学科性质:跨学科(交叉学科)独立的研究内容一批专业研究者成熟的研究方法成熟的理论体系(概念、假说)教学是二语习得发展的最初动力二、研究问题1.初始状态是什么普遍语法 A:始于第一语言,初态有一定一语特征 B:始于普遍语法,与二语习得无本质差别2.二语学习者是否能像母语一样某些范畴可达到年龄3.有关键时期吗:关键期假说4.发展情况如何:a-b-c 语速等顺序性发展(变异)5.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的作用是什么:显性:试图发现规则,有意识隐形:无意识6.在SLA中输入和输出的作用是什么:其互动关系,输入输出假说,互动理论7.个体差异是什么及其对习得的影响:动机个性态度8.教学对第二语言作用:有限的教学无用受制于其他条件,是必要条件9.习得的制约条件:上面都影响三、基本问题:如何学、教什么、怎么教发展历史:初创20世纪50-60年代最初理论:对比分析假说解决问题:外语教学问题(追溯一语)标志:Corder(1967)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Selinker(1972) Interlanguage发展20世纪70-80年代成熟20世纪80年代-今标志: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 1984第一部著作:1997 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第一部国内介绍二语习得理论的著作。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整理

一、名词解释1、母语:“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幼儿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标语:“目标语”,也称“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3、第二语言:相对于第一语言而言,指在母语之后再学习另一种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发生在自然环境,也可能在正规的课堂环境中。
在课堂环境下学习的第二语言被称为外语。
Ellis (1994)“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4、对比分析:对比分析是把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对比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测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即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干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从而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措施。
5、第二语言习得:人们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或者课堂环境中潜意识地或者有意识地获得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
6、中介语:“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是由语言学家塞林克()于1969年提出来的。
中介语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
7、偏误:偏误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也就是离开了轨道。
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8、偏误分析:系统分析学习者偏误,研究来源,揭示学习者中介语体系。
对学生学习第二语言过程中所犯的偏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第二语言学习者产生偏误的规律,包括偏误的类型,偏误产生的原因,某种偏误产生的阶段性,等等。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复习资料一、引言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学习和掌握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的学科。
对于许多学习者来说,掌握一门第二语言不仅能够拓宽交流渠道,还能增加个人的文化视野和职业发展机会。
在这篇复习资料中,我们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相关重要内容。
二、第二语言习得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
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者逐渐养成正确的语言使用习惯。
例如,反复练习某个语法结构或单词,在得到正确的反馈和强化后,就能熟练掌握。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
认为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归纳和推理来学习语言。
他们会主动构建语言知识体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刺激。
(三)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关注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参与社会文化活动实现的。
学习者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和指导,逐渐发展语言能力。
三、第二语言习得的关键因素(一)语言输入丰富、准确、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这包括听、读等多种形式的输入。
例如,听英语广播、阅读英语书籍等。
(二)语言输出学习者不仅要接受输入,还需要有机会进行语言输出,如说、写。
通过输出,学习者能够检验自己的语言知识,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
(三)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动机能够推动学习者积极投入学习。
动机可以是内在的,如对语言本身的兴趣;也可以是外在的,如为了通过考试或获得工作机会。
(四)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够提高学习效率。
比如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等。
学习者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和运用合适的策略。
四、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一)初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通常对第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基本语法有初步的了解和接触,但使用能力有限。
(二)中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掌握更多的语法和词汇,但在表达上可能还存在一些错误。
(三)高级阶段学习者能够较为流利和准确地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达到较高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第二语言:指相对于第一语言来说,除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2.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3. 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4,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5,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6,语言习得机制:乔姆斯基提出人脑中存在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D),它有以下一些特点:1.具有遗传性,为人类独有。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象规则。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语言中找到,因此,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类的大脑中,无需学习。
7,工具型动机: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没有兴趣,学习目的语只是为了掌握一个工具,用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改善社会地位。
8,习得与学习:克拉申认为“习得”通常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而“学习”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获得。
前者称为“内隐学习”,后者称为“外显学习”9,中介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所拥有的一种独立的语言系统,这种语言系统在结构上既不是学习者的母语也不是目的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中介语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
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
10,普遍语法:乔姆斯基认为普遍语法是由一些原则条件和规则构成的系统,这些所有人类语言共有的因素是或特性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原则系统和规则系统。
11,僵化:僵化(fossilization),也叫化石化或石化,是由Selinker于1972年在其中介语理论中提出的。
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表现为某种母语背景的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在目的语习得的某个阶段上停滞不前,无论学习者年龄大小,也无论其是否继续学习12,外国人话语:所谓“外国人话语”并不是指外国人的话语,而是指对外国人说的话语。
这种话语,按照Ferguson(1971)的定义,是指“说某语言的人对该语言能力有限者或者根本没有该语言能力者所使用的一种简化的语体”。
在语音方面,具有放慢语速、发音清楚、停顿、重音以及夸张等特点;在词汇方面,偶尔使用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近义词替换、释义等方式;在句法方面,有三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即省略、扩展、替换或重置等。
13,偏误:系统性的,有规律的系统性偏误。
是学习者现时心里规则系统的外在表现,“我把杯子碰”,语言能力的不足。
14,失误: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与语言能力无关。
不能反映学习者现时的“过渡能力”。
15,语言变异: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16,文化适应模式: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Schumann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设。
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过程。
即学习者是否能够在社会和心理上融入目的语群体。
17,可理解输入: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中输入假说,“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得水平,用i+1来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部分。
18,语言迁移: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中会把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系统;正迁移和负迁移;差异=困难。
需要两个条件:“跨语言环境”、语际识别。
19,内在大纲:Corder关于中介语的理论假设之一,内在大纲指学习者具有的一种控制学习目的语规则的程序化序列,它控制着学习者的目的语学习过程。
*吃饭在饭馆。
20,关键期: “关键期假说”,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Lenneberg (1967)发展了该观点,他认为自然语言习得的关键期是2岁开始至青春期(约十二三左右)到来之前。
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支持关键期假说而且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是Johnson and Newport(1989)的实验 21,克拉申: 70年代克拉申提出语言监控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大理论创建。
1、习得与学习的假说: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序。
3、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4、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5、情感过滤假说:“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
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22,对比分析:产生并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是对比分析的兴盛时期。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点,预防学习者的语言偏误,从而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率。
其基本假设“语言迁移”,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
23,偏误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是现代意义上的偏误分析的最早倡导者。
1967年,Corder发表了《学习者偏误的重要意义》一文。
区别了“失误”(mistakes)和“偏误”(errors);偶发&系统,关乎语言能力与否24,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试图解决所面临的学习问题而采取的策略。
Selinker指出,在跨语言交际情境中,学习者有一种倾向,即将目的语简化为一个比较简单的规则系统,*I am feeling thirsty. 25,交际策略:学习者用目的语进行表达,特别是由于语言水平的限制,表达意义发生困难时采取某种策略以解决交际问题。
例如不顾时态。
26,监控假说: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依靠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过程。
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27,输入假说:第二语言习得有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28,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提出的概念。
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过滤”是指阻止学习者充分利用所接受的可理解输入来习得语言的一种心理障碍。
29,母亲话语:保姆话语:教师话语:经过特定方式调整过语言输入与互动显示出一种特定的语域风格。
这些特定的话语的特点: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简化的句子结构;采用夸张和重复的方法等。
目的: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32,沉默期:指学习者没有足够能力讲话的那段时间,短至几小时,长达几个月。
在此期间,幼儿通过听,对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进行加工、整理。
幼儿似乎通过“听”习得了语言能力。
成年人学习第二语言也是如此,他们需要积累和消化,才能逐步培养第二语言能力,以表达自己的思想。
33,沉浸式教学法:采用目的语作为学校课堂教学的媒介,课堂上主要是向学习者提供目的语语言输入) 34,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在五道口吃饭。
(正式,严谨体)我吃饭在五道口。
(非正式,随便体)35,非系统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
36,语体变换:Labov将由于“言语环境”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风格的变异称作“语体变换”,如随便体,严谨体;37,社会距离: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群体和目的语群体之间的关系,它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接触的程度,因而也影响着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的提高。
38,心理距离:是从个人与群体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以及对待目的语的态度。
心理距离的大小将影响语言的输入,心理距离越近语言输入量越大,越有利于习得39,语言休克:指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时的恐惧感。
学习者在用第二语言表达的时候,可能因为害怕说错而羞于张口,或者觉得词不达意,或因为说不好而失去信心。
40,文化休克:学习者进入目的语群体时的一种焦虑。
41,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
处于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最容易被习得42,支架学习法:所谓“支架”是指学习者与他人之间构建的一种互动与合作关系。
如在师生互动中,教师通过指导性的语言帮助学习者发现知识的特征,使学习者克服困难,逐步搭建起自己的知识结构,即从合作学习逐步达到独立学习的过程。
43,语言输出假说:Swain(1985)提出了“语言输出假设”。
认为语言输入对学习者语言习得的影响是有限的,只有语言产出才能真正促进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44,中心语前置:上世纪70年代,乔姆斯基在《论名物化》一文中提出“X阶标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语言中所有的短语都是一种向心结构,都有一个中心语。
在不同的语言类型中,中心语的位置也是不同的,“中心与前置”,例如英语45,中心语后置:中心语后置的语言例如日语。
46,普遍语法完全可及观:认为普遍语法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而且也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
反对语言习得存在“关键期”的说法。
实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日本学习者不仅能成功地重新设置“中心语参数”,而且能够运用在日语中不起作用的一些原则。
47,普遍语法不可及观:普遍语法不适用于第二语言习得,两个有关因素:语言习得的关键期、语言习得机制。
49,典型顺序:指的是在多数语言中的SVO语序,即“主语+动词+宾语”顺序50,认知方式:指人们对信息和经验进行加工时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是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态度和方式51、场独立:“场独立”型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在上世纪40年代首先发现的。
他认为,倾向场独立型认知方式的人认识事物时,很少受环境和他人影响;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更适合在正式的课堂学习 52,场依存:倾向场依存型认知方式的人认知事物时受环境和他人影响较大。
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53,语言学能:Carroll和Sap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
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包括(1)语音编码能力。
(2)语法敏感性。
(3)归纳能力。
53,融入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文化时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54,同化策略:第二语言习得群体面对目的语群体时,放弃了自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接受了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54,保留策略:指第二语言习得群体保留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拒绝接受目的语群体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