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参考书目
环境心理学 教学大纲 -文库

一、概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教育领域,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应用,我们编写了本教学大纲,旨在系统地介绍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
二、课程目标1. 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2. 掌握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实践技能3. 能够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指导教学实践4. 培养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三、课程内容1. 环境心理学概论1.1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2 环境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内容1.3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 环境心理学的理论框架2.1 空间认知理论2.2 环境行为学理论2.3 环境认知心理学理论3. 环境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3.1 教室环境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3.2 教学设计中的环境心理学原则3.3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案例分析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实践演练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环境心理学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训练。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要求1.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2. 学生需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3. 学生需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和逻辑分析能力4. 学生需具备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六、考核方式1. 课堂参与度评定学生在课堂讨论、互动和表现的积极程度。
2. 作业成绩评定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和完成情况。
3.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对环境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心理学导论》2. 参考书目:《空间认知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导论》3. 网络资源:国内外环境心理学学术全球信息站和期刊等八、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环境与心理关系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1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环境心理学》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
通过学习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要求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用加深理解,为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把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和系统理论;2.理解环境心理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要求学生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应用加深理解;3.掌握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中应用的实际案例。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心理学相关背景知识,理解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有关的普通心理学知识。
本章教学重点: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
本章教学难点:1.环境心理学的系统理论。
本章教学内容:1.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术语;2.环境心理学的系统理论。
第二章介绍三种环境知觉的理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种环境知觉基本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1.格式塔知觉理论;2.生态知觉理论。
本章教学难点:1.概率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2.生态知觉理论;3.概率知觉理论。
第三章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论和实例研究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模仿课本实例,对所熟悉的环境如所在城市、风景区及校园描述认知地图的调查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1.认知地图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实例。
本章教学难点:1.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
本章教学内容:1.认知地图的基本理论与相关实例;2.掌握认知地图理论在实际上的应用。
第四章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
本章教学重点:1.环境负荷理论;2.适应水平理论。
环境心理学教材

四、幼儿语言训练
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孩子的父亲是操汉语的中国人,而母亲 是操日语的日本人,从小在两种语言环境中成长,入小学以后孩子在课 堂以及和小朋友玩耍时,说汉语;放学回家说日语,这样逐渐同时掌握 了两种语言。
还有,操不同民族语言的父母亲,领养了另一个民族的婴幼儿, 这个孩子自然学会了领养父母的语言,同时也就忘却了自己民族的母语。
冯特为莱比锡(Leipzig)大学 教授,1879年在该校建立世 界上第一座心理实验室,正 式从事有系统的心理学的实 验工作
心理学界公认,1879年为科 学心理学的开始
冯特被誉为科学心理学之父
3.1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结 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构 后 经 他 的 学 生 铁 钦 纳 ( E. Tit 主 chenner)在美国宣扬推广。 义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 心 通过内省法来研究个人的直接经 理 验。 学 对经验的研究须从内容、过程和
环境
行 行为主义或称行为 为 论和行为学派,系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
主生 义 ( J . B . Watson ,
1878—1958 ) 在
心 1913年所创立 行为主义主张,心
理 理学是一门科学 学 行为不是由遗传决
定,而是在环境因
素的影响下,经被
动学习以后的结果
格 式 塔 心 理 学
格式塔心理学
者之间遵循着一定的规律。 心理学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般把心 理学称为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简单地说,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之间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或者说是“研究人与 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生活中的环境心理学实例
一、孟母择邻 孟子的母亲,为了培养教育自己的儿子成才,三迁择
《环境心理学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1.柳孝图,《建筑物理》,建筑工业出版社2.D. A. 麦金太尔, 《室内气候》,上海科技出版社3.周妙群,《管理心理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5.鲍列夫《美学》,中国文联出版社公司,19866.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7.弗雷德里克·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8.格里格与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9.黄希庭主编《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0.凯文.林奇(美).《城市的印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11.F·吉伯德(英)等.《市镇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2.E.N.培根(美)等.《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3.芦原义信(日).《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14.林忆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5.A.H.马斯洛主编.《人类价值新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16.郑毅主编.《城市规划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17.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8.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0.张曼绮、郑曙旸.《室内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1.乐嘉龙.《外部空间与环境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22.恩斯特.诺伊费特.《建筑设计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4.齐康主编.《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25.俞国良,王春兰.杨治良.《环境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6.吴建平訾非李明.《环境与人类心理》.中央编译,201127.吴建平,侯振虎.《环境与生态心理学》.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28.保罗·贝尔.《环境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9.徐磊青.《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30.拉普卜特.《建成环境的意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3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环境知觉和行为》.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33.常怀生.《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课程大纲】《 环境心理学 》

《环境心理学》课程大纲一、课程概述课程名称(中文):环境心理学(英文):Environmental Psychology课程编号:14371040课程学分:2.0课程总学时:32(讲课学时:24课内实践学时:8)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二、课程内容简介环境心理学是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之间的一个跨学科的领域。
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城市、建筑和自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课程。
课程理论具体内容包括环境心理学概述、环境认知、环境中的社会行为、环境偏好与环境评价。
主要讲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外的实例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规划和环境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1、教学目标本门课程主要讲述环境心理学的基本术语、观点和理论,在此基础之上,贯串以实践教学,以调查、分析、汇报为主要方式进行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调查问卷的方法,运用自己实践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改建意见。
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中还注重互动式教学,增加课堂讨论内容,加强学习相关博硕士论文和外文资料的学习讨论,培养学生查阅和学习文献、了解本课程发展前沿的能力。
2、基本要求环境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人文学、城乡规划、园林规划与设计、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多门学科。
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学习,掌握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会应用环境心理学的理论进行环境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绪论(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掌握环境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教学重点与难点:环境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环境心理学理论模型及其研究方法第一节生活中的环境心理学(2学时)一、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1学时)二、场所精神(1学时)第二节环境心理学及其发展(2学时)一、环境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0.5学时)二、什么是环境心理学(0.2学时)三、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和发展(0.8学时)四、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0.5学时)第一章环境知觉与空间认知(4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四种环境知觉基本理论,掌握格式塔知觉理论,掌握认知地图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2.教学重点与难点:格式塔知觉理论、认知地图理论,掌握人之距离的概念第一节环境知觉基本理论(2学时)一、格式塔知觉理论(0.5学时)二、演化观点的知觉理论(0.5学时)三、生态知觉理论(0.5学时)四、概率知觉理论(0.5学时)第二节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学时)一、认知地图的概念(0.5学时)二、城市意象(0.6学时)三、邻里意象与孩子(0.3学时)四、寻路(0.3学时)五、认知距离(0.3学时)第二章环境中的社会行为(10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人类的环境习性;了解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相关理论;了解污染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掌握个人空间与个人距离、私密性和领域性的概念和特征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人类的环境习性和行为场所理论握,个人空间与个人距离、私密性和领域性的概念和特征第一节环境与行为关系的理论(2学时)一、场所理论(0.4学时)二、唤醒理论(0.4学时)三、环境应机动(0.3学时)四、环境负荷理论(0.3学时)五、适应水平理论(0.3学时)六、行为约束理论(0.3学时)第二节城市生活与拥挤(2学时)一、大城市与小城镇(0.5学时)二、拥挤与密度(0.5学时)三、拥挤的影响(0.5学时)四、高密度环境与环境设计(0.5学时)第三节私密性(2学时)一、私密性的性质(0.6学时)二、私密性的影响因素(0.7学时)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0.7学时)第四节个人空间(2学时)一、个人空间的性质(0.5学时)二、个人空间的测试(0.5学时)三、个人空间的影响因素(0.5学时)四、个人空间与环境设计(0.5学时)第五节领域性(2学时)一、领域性的性质(0.6学时)二、领域性的影响因素(0.7学时)三、领域性与环境设计(0.7学时)第三章环境评价(6学时)1.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环境评价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掌握公众偏好、满意度评价,了解社区环境与居民安全感的心理关系2.教学重点与难点:住宅和社区的居住满意度,社区的领域性、安全性和可防卫空间第一节公众偏好与环境评价(2学时)一、环境评价概述(0.5学时)二、用后主观评价(0.5学时)第二节住宅与社区(一)——居住满意度(2学时)一、居住满意度(0.6学时)二、住房中的环境心理(0.7学时)三、社区中的环境心理(0.7学时)第三节住宅与社区(二)——社区中的犯罪与居民安全感(2学时)一、可防卫空间(0.7学时)二、领域性行为(0.7学时)三、环境的文明程度(0.6学时)五、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平时考核(30%)+课程论文或调查报告(70%)六、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1、拟选用教材:(1)林玉莲编著.环境心理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2、参考书籍:(1)常怀生编著.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理查德1格里格等著.心理学与生活.王垒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环境心理学 教学大纲

环境心理学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190112Z10
课程名称:环境心理学/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程
学时/学分:32/2
先修课程:建筑环境认知实习
适用专业:建筑学
教材
1. 林玉莲、胡正凡主编.环境心理学(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 教学参考书
2. 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3. 徐磊青编著.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行为学.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地理学、文化人类学、城市规划、建筑学和环境保护等的新兴交叉学科,实质是探讨环境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在建筑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是一门选修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理解怎样的环境设计是适合人们的生活、生产和学习的,在创造人工环境时应注意哪些方面,以及帮助人们如何利用环境中的各项线索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并借此促进人与环境之间良性的互动过程。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知识:理解环境对人的心理作用方式;了解人对城市和建筑环境的心理需求;能根据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设计舒适和谐的建筑空间环境。
能力:感受与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观察与运用人体尺度行为知识的能力;现场踏勘、调研能力;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能力;应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能力。
素质:对环境、行为、节能等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厚重的人文关怀和良好的美学品味;极佳的团队合作与交流意识。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七、大纲主撰人:大纲审核人:。
1.绪论 环境心理与行为学

教科书: 《环境心理学— 环境、知觉和行为》徐磊青、杨公侠 编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环境行为学概论》李道增 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 简.雅各布,译林出版社 •《人性场所— 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交往与空间》 扬.盖尔,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意象》 凯文。林奇 著,华夏出版社 •《环境心理学》第三版 胡正凡、林玉莲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EDRA的成立
1968年,一个综合性专业团体“环境设计研究协 会”在美国成立,该组织第一批成员27人,仅由 建筑师和心理学家组成。
1984年,成员增加到900人,其中建筑师和心理学 家各占30%,其它设计类学科(室内设计、园林景
观、城市规划)占25%,其它学科(地理学、社会 学、人类学、生态学家)占15%。
心理学家的研究
1.从环境中获得信息,行动 (实践学习)是最主要的途径。
2.我们搜索信息,都是为了一 定得目的(动机的作用)
3.对具体的物体与对整体环境 的感知是有区别的。
环境中的信息 很多,人的感 知与人的注意 力有很多选择。
我们在移动的过程中感知建筑,也是在移动 的过程中感知一个城市。 移动的过程带有目的性,在环境中我们的注 意力与我们的目的性有直接关系。
眼 耳
色 声
鼻 舌
身 意
香 味
触 法
佛学中的“六根” “六尘”
课本阅读:P.16-18
环境感知中的理论— 1. 格式塔心理学
Gestalt:德文意思为“形式”“形状” 由Max等人首创。
认为人的大脑里生来就有法则,对图形的组合原 则有一套心理规律。 力求说明建筑中构图规律中存在生理及心理的基 础。(此学说有一定的片面性)
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ENVIRONMENT PSYCHOLOGY课程代码:学时数:总学时(理论30)学分数:1.5课程类别:必修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课单位:艺术设计系先修课程:后续课程:编写日期:2008年6月一、课程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环境心理学是学科基础课程的选修课。
也是设计专业的一门理论素质课,是设计师必须掌握的学科。
目的:本课程主要是教授在环境艺术设计活动中,如何把握消费者心理,遵循环境和艺术设计元素对心理影响的行为规律,进行适销对路的设计,最终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学科。
二、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发展历程、研究的内容和特点学时: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建筑环境心理学的概念、产生和发展历程。
重点:当今的研究动向,研究的内容和特点。
2、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2.1普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2.2知觉理论2.3环境一行为关系理论2.4空间行为研究学时:8学时基本要求:全面学习和掌握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重点与难点:了解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能运用相应的理论解释某种已知现象。
3、环境心理学的应用研究3.1概述3.2建筑装饰环境心理3.3城市景观环境心理学时:8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建筑环境心理学在建筑装饰和景观规划等相关专业的应用。
重点与难点:建筑装饰的认知与体验,城市景观的空间定向。
4、环境心理学研究方法4.1调查研究4.2实验法4.3案例分析学时:6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环境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
重点与难点:能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基本进行调查研究。
5、实践教学学时:6学时基本要求:学生3-5人一组,运用所学的环境心理学调研方法,对建筑的室内、室外或城市空间进行现场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重点与难点:调研计划的制定,调研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环境心理学是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的先修课程,为后续专业设计必修课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服务,提供市场、社会心理信息与设计结合确定目标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手册 Stokols, D., & Altman, I. (Eds.). (1987).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Bechtel, R. B., & Ch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rchman, A. (Eds.). (2002).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Wiley. Werner, C. M., Brown, B. B., & Altman, I. (199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J. W. Berry & M. H. Segall & C. Kagitcibasi (Eds.), Handbook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Vol. 3. Social behavior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pp. 255-290).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http://psych.athabascau.ca/html/aupr/environ.shtml /~miles/envpsych.htm /~jaz/psy373/
• 环境心理学英文教科书书目 • Proshansky, H. M., Ittelson, W. H., & Rivlin, L. G. (Eds.). (1970).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Man and his physical setting.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第一本环境心理学读本 • Toepfer, C. T., Bicknell, A. T., Fox, L., Kirk, W., & Sayre, R. (Eds.). (1972).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Selected readings. New York: MSS Information. • Deasy, C. M. (1974). Design for human affairs. New York: Wiley. • Ittelson, W. H., Proshansky, H., Rivlin, L., & Winkel, G. (1974).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科书 • Mehrabian, A., & Russell, J. A. (1974). 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The MIT Press. • Heimstra, N. W., & McFarling, L. (1974).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Monterey, CA: Brooks/Cole. • Canter, D. (Ed.). (1975). 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 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our physical surroundings. England: Surrey University Press. • Feimer, N. R., & Geller, E. S. (Ed.). (198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 New York: Praeger. • •
参考书目
1.杨·盖尔 【交往与空间】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2 2.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 【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 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90 3.杨公侠【环境心理学】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4.俞国良【环境心理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5.胡正凡 林玉莲【环境心理学】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0 6.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7.巴尔特 【符号帝国】 北京 商务印书局 1996 8.亚历山大【模式语言】 9.【心理学纲要】 10.庄惟敏 【建筑策划导论】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1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 【外部空间】
Mercer, C. (1975). Living in cities: Psychology and the urban environment. Harmondswoth, England: Penguin Books. Mehrabian, A. (1976). Public places and private spaces: The psychology of work, play, and living. New York: Basic Books. Proshansky, H. M., Ittelson, W. H., & Rivlin, L. G. (Ed.). (1976).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eople and their physical settings (2n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Porteous, J. D. (1977). Environment & behavior: Planning and everyday urban life. Reading, MA: Addition-Wesley. Stokols, D. (Ed.). (1977). Perspectives 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Plenum. Bell, P. A., Fisher, J. D., & Loomis, R. J. (1978).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hiladelphia: Saunders. Farbstein, J., & Kantrowitz, M. (1978). People in places: Experiencing, using, and changing the built environ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Heimstra, N. W., & McFarling, L. (1978).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nd ed.). Monterey, CA: Brooks/Cole. Kaplan, S., & Kaplan, R. (Eds.). (1978). Humanscape: Environments for people. North Scituate, MA: Duxbury Press. Wicker, A. W. (1979). An introduction of ecological psychology. Monterey, CA: Brooks/Cole. Levy-Leboyer, C. (1979/1982). Psychology and environment. Beverly Hills, CA: Sage. Holahan, C. J. (1982).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Random House.
Fisher, J. D., Bell, P. A., & Baum, A. (1984).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nd ed.). New York: Rinehart & Winston. Deasy, C. M., & Lasswell, T. E. (1985). Designing places for people: A handbook on human behavior for architects, designers, and facility managers. New York: Whitney Library of Design. Gifford, R. (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有中译本,不过因为没有拿到翻译著作权,所以在台湾著作权法通过之后,心理出版 有中译本,不过因为没有拿到翻译著作权,所以在台湾著作权法通过之后, 社就不再卖了。 社就不再卖了。 Lang, J. T. (1987). Creating architectural theory: The role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in environmental design.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Bell, P. A., Fisher, J. D., Baum, A., & Greene, T. E. (1990).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3rd ed.). Fort Worth, TX: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McAndrew, F. T. (1993).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acific Grove, CA: Brooks/Cole. 有 中译本,危芷芬翻译,五南出版社。 中译本,危芷芬翻译,五南出版社。 Bonnes, M., & Secchiaroli, G. (1995).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 psycho-social introduc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Veitch, R., & Arkkelin, D. (1995).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Bell, P. A., Greene, T. C., Fisher, J. D., & Baum, A. (1996).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4th ed.). Fort Worth, TX: Harcourt Brace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