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

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1500字论文篇一:试论建筑周围环境对建筑人的心理的影响《环境心理学论文》之试论公共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院(系)名称工学院建筑系 2021城市规划 100107023邢超环境心理学马晓洁专学学课指业班级号生姓名程导教师2021 年 12 月 20日摘要:通过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概述,从环境的不同层次对人的认知、情绪、行为的影响来探讨建筑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结合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阐述历史学了环境心理学在建筑学领域中的研究及应用。
然后心理如何设计和营造符合人类从需求的建筑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最后是建筑环境与心理效应的启示。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人类心理需求;建筑环境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组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 它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环境心理学等都有着直接联系诸多的联系。
首先, 建筑设计环境心理学作为人类学环境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部分, 它与环境心理学有着密不可分环境的暧昧关系。
在环境心理学中, 是将心理学的教育学观点引入环境, 利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 探讨和消除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此处环境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全部空间环境。
建筑环境心理学同样要研究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但又区别于外部环境心理学。
在建筑环境社会学中, 环境的范畴是指特定的建筑环境, 侧重于环境的基地特性, 如绿地、水面、建筑群等, 也就是广义上所的建筑空间, 它是利用建筑构件从大自然的原始空间中所界定出来的有限范围。
换句话说, 建筑环境心理学一方面的是居住环境对人的心理产生的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的是人的心理需求对环境提出的要求。
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中, 人们更多地是通过相当程度的技术手段, 以获取所需要的使用功能, 同时达到在要求及经济条件制约下的建筑环境美。
而建筑环境心理学将心理学的学术活动学术研究应用于建筑环境, 通过研究, 揭示建筑空间与人则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以解决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具体问题, 从而以使建筑空间不仅在功能上, 同时在心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 在更高的层次上提高人们的居住质量。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

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关于环境心理学的论文篇一《精神病与环境心理因素的关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急剧变革,都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一点已被国内外许多专家所承认。
作者通过对1020例住院精神病病人的回顾性调查,进一步探讨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对精神疾病的影响,使人们从社会学角度重新估价精神疾病,并从护理角度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以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减轻社会各方面的负担。
一、材料与方法资料取自我院1968~1988年间住院的精神病病人26425例,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样比=0.04,K=l/0.04=25),抽取样本1057例,剔除无参考价值病例37例,有效病例(应答率)1020例(96•5%),样本具有代表性。
按统一表格,以分组、划记(将调查资料按项分别列入整理表内,用划“正”字记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资料整理。
调查以病历为主,对记录不清的项目进行了核实,资料具有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1.精神病病人的年龄、性别与社会环境心理因素的关系(表1)从年龄分析,本组病人中,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413例,其中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发病者381例,占本年龄组的92%。
这是由于青年时期心理变化多,面临升学就业、恋爱婚姻、工作学习等问题所产生的社会应激因素较多,精神负荷较重,川特别是“”期间,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环境不适应、以及返城后工作得不到及时安排所造成的压抑心理有关。
从性别看,本组病人女性高于男性,但差异无显著性(尸>0.05)。
31一40岁年龄组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尸<0.01)。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与妇女在现代化社会中的地位易受挫折有关。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

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环境心理学开始以研究“环境对人行为的影响”为重点,后来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构造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交叉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浅探论文篇一《基于环境心理学的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环境建设》摘要:高校的院系资料室是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教学、师生学习、科研等服务,本文通过研究环境心理学中环境与人的交互影响,指出高校院系资料室应回归环境建设本位,为师生学习和科研创造一个优质、专业的环境。
关键词:院系资料室;环境心理学;环境建设过去,我国高校基本上是校、系两级建制,校有图书馆、系(部)有资料室。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以不同形式进行着合并、重组、优化,绝大多数高校将学科性质接近的系(部)组合成二级学院,系(部)成为学院下设的机构,根据高校科学研究的需要有些系部变成了科研所,或在系(部)的基础上成立了科研所。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原系(部)资料室进行整合,或保留原系资料室,或合并成院资料室,或整合成校图书馆分馆(资料中心),或并入学校图书馆。
在资料信息化、网络化的今天,高校院系资料室如何服务、建设和发展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现状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第八条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全国各高校基本都有院系资料室,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作用,并与学校图书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组成了学校的文献保障体系。
但是,目前高校院系资料室的事业发展却遇到了一些困境,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现状令人担忧。
高校院系资料室是师生学习、阅读、查阅资料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在自然环境上应宽敞明亮,人文环境应舒适幽雅,然而,由于过去办公房屋紧缺,大多数资料室空间狭小、光线不足、阴暗潮湿,没有足够的桌椅、书架,报刊、书籍随意摆放,使查阅资料的师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随着环境心理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现代意义上的环境心理学不仅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还被认为是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一《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中的应用》摘要: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城市的生活模式与社会文化内涵,是城市风貌的集中体现。
城市广场与其使用者—人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人的行为心理是广场空间环境设计的依据和根本。
因此,提出以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的需求作为基本出发点。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城市广场中人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本依据,从城市广场的空间尺度、空间层次、空间序列三个方面,逐步深入地探讨创造舒适、健康、人性化的城市广场空间环境的设计道路。
关键词:人性化;环境心理学;城市广场;空间环境城市广场,自从两千多年前在古希腊诞生时起,历来就是人们进行交往、观赏、娱乐、休憩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和城市的新旧交替,城市广场日益成为增强、点缀与美化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重要景观,吸引着广大市民群众加人其中。
它不仅是人们消遣、休息之地,也是获取信息、进行交往,甚至是接触社会和学习的一种场所。
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庆典与祭祀活动,是为人们进行供奉、祭祀、宗教仪式等活动而设置的广而空的场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市政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休息及娱乐广场等各种类型。
在城市中设置广场的目的就是使市民能更方便、舒适地进行多样性活动,因此广场空间环境是否人性化直接影响其功能的实现。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广场大而空旷,很少有人在其中停留一些广场上有机动车辆穿行,交通混乱一些广场基本被闲置,缺乏活力。
这些都是由于在广场设计中忽略“人”的因素造成的。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

浅谈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环境心理学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地区兴起的,目前环境心理学已经成为了21世纪以来心理学领域较有突破的一个学科。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环境心理学论文范文篇一:《浅析城市广场设计中环境心理学的应用》【论文关键词】城市广场环境心理学人性化行为空间行为轨迹【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
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
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
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
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
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
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

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2)环境心理学结课论文篇二《环境心理学在老年人室内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社会65岁老人的数量正在快递的增长,而超过85岁的老人人数增加更快。
因此,老年人群体在社会总群体中的比例越来越大。
老年人设计也应成为设计行业的主流。
文章从环境心里学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基本特点,以试图为角度为老年人提供一种更加舒适、安全、怡人的室内居住环境。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老年群体;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就是研究环境和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应用社会心理学学科,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它是从心理学和行为知觉的角度,分析人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活动、反应及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了解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从而解决个体因环境而产生的各种行为活动问题。
不仅满足室内居住环境的使用性,更重要的是要满足使用者对于居住空间的心理需求,从而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并给予视觉上、心理上乃至行为上更具享受性的室内环境。
1.老年群体的基本心理和行为特征1.1老年人自卑心理特征分析在生活中,老年人经常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
例如由于常年遭受疾病困扰因而担心会给自己的儿女带来生活上的负担,或是因为自己年岁以高,身体各部分技能都有所下降,有些以前做的事情现在就力不从心,因此渐渐的心里产生了自卑感。
随着长时间的消极心里积淀,最终发展成精神抑郁、性格孤僻,成为脱离社会的群体。
1.2老年人虚荣心理特征分析虚荣心里的产生,多半是来自于自尊心比较强的老年人。
他们一生希望收到他人乃至社会的尊重和重视,时间久了,在心理上表现得十分好胜、固执、自我。
1.3老年人寂寞和孤独心理特征分析老年人寂寞和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
在主观方面是由于自身年龄问题而告别自己的工作。
在客观方面,由于亲人和友人的离世或子女不在身边而引起的寂寞心理。
孤独和寂寞会导致老年人思考和判断问题能力的下降,使老年人头脑反应迟钝,加速衰老,最终成为老年痴呆[1]。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

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其周围物质的、精神的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它作为一种新观念下的建筑理论,自世纪年代确立以来,迄今已逐渐发展完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希望大家喜欢!环境心理学研究论文范文篇一《环境心理学视阈下城市商业街景观设计》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城市商业街逐步向综合化、多样化的方向拓展,形成了购物、餐饮、娱乐、文化、休闲多功能的商业中心。
城市商业街的景观设计,要求以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不同人群的消费心理,这样才能满足舒适、健康、宜人的景观设计理念。
保障商业街空间通透性、环境安全性,才能维持街景整体的连续性。
本文就此从环境心理学视阈分析城市商业街景观的设计。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商业街景观;设计;城市城市商业街是一个汇聚着城市文化和历史的场所,也是人们休闲的最佳场所。
城市商业街处在多方位、多层次和多形态的空间体系内,其主要的形态随着社会生活、意识、形态发生着变化,它是一个城市的缩影。
许多城市商业街交通拥挤、街景单调,缺少整体连续性和景观特色。
设计城市商业街,应当从行为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
以人为中心,从人心理特征考虑问题,把握环境空间设计、人与环境的联系。
1.不同人群消费心理需求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分析,人们的安全程度和户外活动水平有联系。
倘若人感觉不能放松,比较紧张,那么所处的环境就会失去人气。
商业街广场上的巨型喷泉、茂密树林会遮住人的视线,人们会感到不安全。
特别是在傍晚时分,巨大遮拦完全阻挡了人的视线,前方空间难以通过环境进行预知,人会产生紧张心理。
当人们置身于街道公共环境中时,首先会考虑到自己的人身安全。
以性别角度分析,男性逛商业街是有目的和计划的,直接去自己愿去的商店购买商品。
女性逛商业街是无目的和计划的,她们喜欢游逛,遇到较为新奇的商品会选择性的购买。
男性购物速度快,不会停留。
男性陪女性逛街会感觉疲惫,而女性在男性陪同下会觉得无趣。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

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推荐文章犯罪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热度:人格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心理学毕业论文参考范文热度:色彩心理学论文参考热度:有关二级心理学考试论文参考范文热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环境心理学调研参考论文篇1试谈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教学[摘要]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影响着风景园林设计者对于环境的设计与评价,是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之一。
本文通过总结风景园林专业环境心理学的特殊性,试图探索适合该专业的环境心理学教学方式和方法。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心理学教学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园林规划设计等多领域,因此有着众多的别称(如人类生态学、生态心理学、环境行为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等)。
[1]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心理认知,而心理影响着设计的表达。
因此,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设计,环境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环境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风景园林涉及城市规划、美学、建筑学、文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多专业融合是其显著的特点。
作为风景园林的学生和从业人员,园林设计与工程固然重要,但是任何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没有将环境使用者的心理研究透彻,其职业生涯也无法走的更远。
因而,环境心理学已成为很多高校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的重要辅助课程,在掌握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将景观设计与人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人在场所中的各种需求。
笔者根据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特点,结合五年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实践,试图探索出适合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心理学课程论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空间设计班级:XXX 姓名:XXX 学号:XXX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建筑师或规划师,对规划和建筑必须要考虑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必须将环境心理学应用到我们的建筑规划当中。
关键词:环境心理;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行为心理;空间形态;健康住宅引言随着房地产的高速发展,居住区空间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重要的卖点之一。
因此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
设计师充分考虑人的各方面需求,从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达到设计的目的,从而做出成功的环境设计。
本文通过对南京蓝山国际公寓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一、环境心理学的内涵及其有关理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它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在建筑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
故在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
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 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 3.60m)和公共距离(3.6m 以上)。
在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
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 ,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
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
二、人们所需要居住区的特点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居住空间?希腊学者(1)安全(2)选择与多样性(3)需要满足的因素。
对于这三点,他详细解释为:(1)与自然、社会、人为设施、信息……有最大限度的接触(2)以最省力(包括能源),最省时间、最省花费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3)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要有一个能受到保护的空间(4)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包括大自然与道路,基础设施与通信网络(5)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以及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条件,取得上述四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最佳平衡。
三、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空间设计中应解决的问题1.人们如何分享公共空间2.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3.人们青睐的社区有哪些特征4.如何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5.怎样的环境减少犯罪这些问题可通过建立人性场所,了解居住区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及将其运用于空间、时间、交流、意义的组织之中等途径予以解决。
四、蓝山国际公寓现状分析1. 公寓概况蓝山国际公寓,位于鼓楼区黑龙路2号,处于核心地段。
综合配套完善,交通便捷(步行15分钟内有地铁1号线,公交线有159路-中央门、318路-黑龙江东站、45路-黑龙江路;步行到此地铁需11分钟,到最近的公交线仅需3分钟)。
是学区房,有双南的房型,景观自然。
小区外围即城市主次干道,为避免噪声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小区内住宅建筑退后道路红线5米左右,设置绿化景观,并且用绿地隔离措施来减少干扰。
2.小区使用者分析根据对该小区居民的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居民的职业为企事业单位的员工和个体户,年龄结构分为:0-20岁为成长阶段;21-35岁为青壮年创业阶段;36-55岁为中年事业稳固阶段;56岁以上为退休安养阶段3. 小区游憩者及其活动特征(1)小区游憩者通过对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游憩者调查分析,发现90%是本小区的居民,10%是来访者,由此可见,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小区居民服务。
观察发现在小区休闲空间停留的人群中 40%是老年人,30%是儿童, 20%是中年人,10%是青年。
由此可见,儿童与老年人是使用此公共休闲空间的主要人群,因此下面重点对儿童与老年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
(2)活动特征户外活动分三种类型: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
必要性活动指居民都要参与的日常生活事务的所有活动。
自发性活动指居民自愿参与的散步、晒太阳等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儿童游戏、互相交谈及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被动式接触, 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本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提供给居民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尺度小、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
通过询问调查,发现35%的人来公共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散步,30%的人来喝茶与打扑克牌,25%的人是休息与聊天,10%的人是来做运动。
五、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本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评析1. 公共空间布局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
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
下面以健身区、小广场和绿化小庭院三处为例详细评析。
(1)健康客厅——健身区由于老年人和儿童对空间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边缘的石板凳上,观看周围的活动或相互间聆听交谈。
而中部的建身设施则成为儿童攀爬娱乐的领域。
虽然老年人与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与交叉。
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边缘的座椅,站在健身设施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则常常攀上爬下以展示自己的本领。
(2)共享客厅——小广场广场是社区空间环境之中最具有公共性、最富有魅力、最能反映社区文化特征的开放空间,有着“起居室”和“客厅”的美誉。
该小区内的小广场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位于步行道交汇点。
只要天气晴朗,该处的人流量就十分大。
小广场座椅摆放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以一边喝茶抽烟打牌,一边聊天闲谈。
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小广场仿佛成了成年人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紧邻小广场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
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但到了晚上,这块场地便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有时还会有些中年人在踢毽子。
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
(3)微妙的共享——绿化小庭院绿化小庭院是整个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中最为理想的休息场所。
院中小径设计成流畅的曲线, 以引导空间的序列变化。
院内还利用植物来创造小尺度空间,以增强安全感。
该庭院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
院内的居民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不同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
一个好的室外环境应与使用者的行为相适应。
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将会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建筑学在读大学生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了解人们的各种需求变化,为使用者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2.道路与照明(1)人车分流的方式保证了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可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以枝状或环状近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并结合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及绿化,铺地划分空间,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老人活动场所,显得更富活力。
出于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推儿童车的父母等的考虑,小区道路设计为坡度变化不大的坡道或步行道,并相应设有无障碍通道。
步道的铺装为防滑,防目眩的材质,且利用铺装的变化来显示高程的变化。
另外小区内还有一些富有趣味的道路,如镶嵌于草地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用鹅卵石拼成不同图案的小径等,这些都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2)景观照明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除考虑路灯的灯型、亮度、明暗层次、色彩变化、空间搭配等因素外,还要配合不同住宅楼的设计风格,如照明的重点在建筑物的出入口、停车场及台阶、斜坡等处,可利用花木、假山、围栏等隐藏光源,避免眩光;休闲景点及景观灯为主,灯光要“上明下暗”,注重灯具的艺术性。
3.植物配置(1)大型树木小区内高大树木丰富,落叶树木与常绿树木搭配栽植。
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入场地,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佳所。
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以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2)灌木在小区中各景点与道路旁点植灌木,有效地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草本与地被小区中设有多片小草坪。
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与泥土的柔软与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共绿地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
4.领域标志品与空间过渡领域限定的要素从强到弱依次为墙体、屏障和标志物。
墙体把人们隔离在两个空间里,屏障包括玻璃等,既把人们分开,也把人们联系起来。
标志物如地坪标高,铺地材料和方式,灯光颜色和造型的变化等。
最明确的标志物是数字和符号,休闲广场的雕塑可把空间分开,环境心理学研究发现,有明显领域标志品的社区,居民的交往、合作较积极,对领域被侵犯较敏感,财产受侵害也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