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方法》教案-2021-2022学年体育与健康六年级上册-人教版

合集下载

体育课教案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及防治

体育课教案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及防治

体育课教案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及防治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症状及处理方法;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运动损伤预防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症状及处理方法。

难点:如何在实际运动中正确运用预防措施,降低损伤风险。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挂图、模型、急救箱等;2. 学具:笔记本、笔、运动防护用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运动损伤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讲解:(1)肌肉拉伤:介绍肌肉拉伤的类型、症状及处理方法;(2)关节扭伤:介绍关节扭伤的类型、症状及处理方法;(3)骨折:介绍骨折的类型、症状及处理方法;(4)皮肤擦伤:介绍皮肤擦伤的类型、症状及处理方法。

3. 实践操作: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运动损伤,模拟损伤发生时的处理方法。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运动损伤处理方法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在实际运动中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组关于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常见运动损伤类型:肌肉拉伤关节扭伤骨折皮肤擦伤2. 损伤症状及处理方法:肌肉拉伤:疼痛、肿胀、功能障碍;冷敷、抬高患肢、休息关节扭伤: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冷敷、固定、休息骨折:骨折部位畸形、疼痛、功能障碍;固定、送医皮肤擦伤:皮肤破损、出血;清洁、消毒、包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三种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答案:(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2)运动前做好充分的热身;(3)正确掌握运动技术,避免动作错误。

2. 作业题目:当发生肌肉拉伤时,应该如何处理?答案:立即停止运动,冷敷患处,抬高患肢,休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掌握程度较高,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处理方法不熟练、急救措施不正确等。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六章第三节“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详细内容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

2. 使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提高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3. 教会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的掌握。

教学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挂图、模型、急救包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践操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场上发生运动损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关注,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内容:(1)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

(2)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3. 例题讲解:(1)举例讲解肌肉拉伤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

(2)举例讲解关节扭伤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2)分组进行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的实践操作。

六、板书设计1.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2. 内容:(1)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

(2)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常见运动损伤的现场急救与处理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类型。

(2)列举三种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3)描述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的处理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急救方法的掌握仍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环节的指导。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类型的运动损伤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优质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优质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四章第三节《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详细内容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和预防措施;紧急处理原则及具体操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提高预防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和紧急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和紧急处理方法。

重点: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及紧急处理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挂图、模型、急救包。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损伤的图片和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内容:(1)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

(2)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和预防措施。

(3)紧急处理原则及具体操作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角色扮演:学生模拟发生运动损伤的场景,进行紧急处理。

4. 例题讲解:(1)识别运动损伤的类型。

(2)如何预防运动损伤。

(3)紧急处理运动损伤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和紧急处理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1)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2)识别和预防措施(3)紧急处理原则及具体操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及常见原因。

(2)列举三种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3)描述踝关节扭伤的紧急处理方法。

2. 答案:(1)见教材第四章第三节。

(2)见教材第四章第三节。

(3)见教材第四章第三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运动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方法,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运动技能,降低运动损伤发生率。

小学体育与健康《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紧急处理》教案

小学体育与健康《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紧急处理》教案

小学体育与健康《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紧急处理》教案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紧急处理教案引言体育运动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孩子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增加,运动损伤也变得越来越常见。

因此,学生需要了解如何预防常见的运动损伤,并掌握紧急处理的技巧。

本教案旨在教授小学生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方法和紧急处理措施。

一、背景知识1. 什么是常见的运动损伤?常见的运动损伤包括扭伤、拉伤、脱臼和骨折等。

这些损伤可能发生在任何身体部位,特别是在参加高强度运动时。

2. 运动损伤的预防重要性预防运动损伤对于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正确的预防措施,学生可以降低受伤的风险,并保持身体的强健。

二、预防常见运动损伤的方法1. 热身运动在开始任何体育活动之前,要确保学生进行适当的热身运动。

这包括有氧运动,如跑步或骑自行车,以及伸展运动,如拉伸肌肉和关节。

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血液循环,使肌肉和关节更加灵活,从而减少受伤的风险。

2. 正确选择装备学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装备,包括鞋子、护具和服装。

正确的鞋子应该提供足够的支撑和缓冲,以减少对关节和肌肉的压力。

护具,如护膝、护肘、护腕等,应该根据不同运动的特殊需求进行选择和穿戴。

3.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以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

例如,在跑步时,学生应该注意正确的姿势、步幅和脚部着地方式。

在橄榄球或篮球等接触性运动中,学生应该了解如何正确地撞击和防守,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4. 避免过度训练过度训练可能导致肌肉疲劳和慢性损伤。

学生应该避免过度训练,并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运动休息对于身体的恢复和生长至关重要。

三、常见运动损伤的紧急处理措施尽管我们努力采取预防措施,但有时运动损伤还是会发生。

在出现以下常见运动损伤时,学生应该学会正确的紧急处理措施。

1. 扭伤- 首先,冷敷受伤区域以减轻肿胀。

- 然后,使用绷带或弹性绷带固定受伤区域,并提升受伤部位,以减少疼痛和肿胀。

《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教案

《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教案

《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保健学》第五章“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与预防”,具体内容包括: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与处理方法,以及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重点讲解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等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方法。

2. 使学生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 培养学生预防运动损伤的意识,提高运动安全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处理方法及预防策略。

难点:运动损伤处理方法的实际操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挂图、模型、急救包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践操作材料(如绷带、冰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危害,激发学习兴趣。

情景:篮球比赛中,一名同学因抢篮板时落地不稳,导致膝关节扭伤。

2. 理论讲解:(1)运动损伤的定义、分类。

(2)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与处理方法。

(3)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

3. 例题讲解:例题1:关节扭伤的处理方法。

例题2:肌肉拉伤的处理方法。

例题3:骨折的处理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演示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

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5.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如绷带包扎、冰敷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六、板书设计1. 常见运动损伤的分类2. 常见运动损伤的识别与处理方法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3. 运动损伤的预防策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简述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的处理方法。

请列举至少三种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

2. 答案:关节扭伤:立即停止运动,冷敷、加压包扎、抬高受伤部位,必要时就医。

肌肉拉伤:立即停止运动,冷敷、休息、抬高受伤部位,必要时就医。

骨折:保持冷静,避免移动受伤部位,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较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误区,需加强个别辅导。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1. 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成因:讲解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皮肤擦伤等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分析各种损伤的成因。

2.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方法:介绍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讲解相应的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成因,提高他们在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2. 掌握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3. 学会正确处理各类运动损伤,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运动中运用所学知识,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教学重点: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成因及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挂图、实物模型、急救包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运动损伤处理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损伤案例,引起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的重视。

2. 知识讲解:(1)讲解常见运动损伤的类型及成因。

(2)介绍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

(3)针对不同类型的运动损伤,讲解相应的处理方法。

3. 实践操作:(2)教师示范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学生进行实操练习。

4.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判断损伤类型并给出处理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关于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常见运动损伤类型及成因2. 预防运动损伤方法3. 运动损伤处理方法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体育社团、运动队,提高运动技能,降低损伤风险。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运动损伤在实际运动中的发生情况。

(3)邀请专业医生进行讲座,提高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的认知。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运动中运用所学知识,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一、教学难点的解决1. 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运动损伤发生的场景,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实际运动中预防损伤。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学习优质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学习优质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学习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体育与健康教材中“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这一章节展开。

具体包括运动损伤分类、常见运动损伤成因、预防措施以及损伤处理方法。

其中,详细内容涉及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皮肤擦伤等常见运动损伤识别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运动损伤分类及成因,提高预防运动损伤意识。

2.使学生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团结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识别和处理常见运动损伤。

2. 教学重点:运动损伤预防措施、常见损伤处理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急救包、挂图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践操作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案例,引出本节课主题——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

2. 新课内容学习:(1)运动损伤分类及成因:引导学生解不同类型运动损伤,分析其成因,提高预防意识。

(2)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结合实物模型和挂图,详细讲解关节扭伤、肌肉拉伤、骨折等常见损伤处理方法。

3. 实践操作:(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并进行汇报。

(2)模拟情景:设置不同运动损伤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应对能力。

4.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1)例题:给出一个运动员在比赛中受伤情景,让学生判断损伤类型并提出处理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常见运动损伤分类及成因2. 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3. 预防运动损伤措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编写一份关于常见运动损伤预防与处理宣传稿。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实际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处理方法不够准确。

今后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操作训练,提高学生应对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体育活动,解其他运动项目损伤特点,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急救知识培训,提升急救技能。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优质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优质教案

《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体育与健康》教材第四章第三节,主题为“常见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

详细内容包括运动损伤定义、分类及原因,常见运动损伤识别与预防措施,现场急救原则及处理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运动损伤定义、分类及原因,提高预防意识。

2. 使学生掌握常见运动损伤识别、预防及现场急救原则。

3. 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态度,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

2. 教学重点:运动损伤预防、识别及现场急救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挂图、模型、急救包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运动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运动员受伤图片,引发学生对运动损伤关注,提出问题:“什是运动损伤?为什会发生运动损伤?”2. 新课内容:(1)运动损伤定义、分类及原因。

(2)常见运动损伤识别与预防。

(3)现场急救原则及处理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模拟运动场上发生损伤场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现场急救。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某一运动项目,制定预防运动损伤措施。

六、板书设计1. 运动损伤定义、分类及原因。

2. 常见运动损伤识别、预防及处理方法。

3. 现场急救原则。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针对自己参加体育项目,制定一份预防运动损伤措施。

2. 答案: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列出预防措施,例如加强锻炼、做好准备活动、使用护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运动损伤基本知识和现场急救原则,但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不足,如处理方法不够熟练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解其他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身体素质,降低运动损伤风险。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把握1. 通过实物演示和模拟练习,让学生直观地解每种损伤处理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方法》教案
授课人: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了解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及预防和处理方法;
2、掌握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及简单的处理原则、方法。

能够力所能及的指导帮助身边的人进行预防运动损伤的处理。

3、情感目标: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及时自救或互救引导学生热爱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二、教学内容
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
教学难点:学以致用,将运动损伤的处理和预防的方法变成学生自己的生活技能。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设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设备:教学所用的PPT课件、视频、课本
六、教学过程:
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一、运动损伤--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运动中由于外部或内部的力量或暴力造成的身体损伤或持续的创伤。

(二)运动损伤的分类:
1、按损伤的病程分类
(1)急性损伤
(2)慢性损伤
2、按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
(1)运动技术伤
(2)非运动技术伤
3、按损伤组织的分类
(1)软组织损伤
(2)骨与关节损伤
(3)神经、血管、内脏损伤
4、按伤后皮肤、粘膜是否完整分类:
(1)开放性损伤
(2)闭合性损伤
5、按损伤后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分类
(1)轻度伤
(2)中度伤
(3)重度伤
二、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及预防
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一)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1.思想上认识不足,注意力不集中:
对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 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

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没有充分动员起来的情况下,就投入紧张的运动。

由于肌肉的力量、弹性和伸展性较差,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下,因而容易发生损伤。

3.运动负荷过大:
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锻炼者的生理特点,运动负荷超过了锻炼者可以承受的负担量。

4.课堂组织不严密 :
在教学训练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学生过多,组织教法不当;组织纪律性差等。

5.技术动作错误:
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的损伤,这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

6.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如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阶段;缺乏经验、思想麻痹、情绪急燥;或在练习中因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

7.场地设备的缺点:
地不平,跑道太硬,器械质量不合格或安装不牢固等客观因素与损伤的发生也有直接的关系。

8.不良的气候变化:
气温过高易引起疲劳和中暑,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等
9.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
在比赛中不遵守比赛规则,或在教学训练中相互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是篮球、足球等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

(二)运动损伤----预防
1.加强思想教育
2.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3.认真做好准备活动
4.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5.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
6.加强医务监督工作
三、常见的运动损伤与处理
根据损伤后皮肤、粘膜是否有创口和外界相通,分为开放性与闭合性损伤两大类。

(一)、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概念及处理原则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受伤部位皮肤或黏膜破裂,伤口与外界相通,常有组织液渗出或有血液自创口流出。

这类损伤的处理原则是预防感染,先止血再处理伤口。

常见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有擦伤、切割伤、刺伤和撕裂伤。

(二)、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概念及处理原则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是指局部皮肤或黏膜完整,无裂口与外界相通,损伤时的出血积聚在组织内,这种损伤在体育运动中最为多见。

常见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有:挫伤、肌肉肌腱拉伤、关节韧带扭伤、滑囊炎、肌腱腱鞘炎等。

1、急性闭合性损伤的处理
(1)早期处理:伤后24—48 h内 ,组织出血和局出现红肿痛热、功能障碍等征象的急性炎症期。

处理方法和步骤:
第一,冷敷。

用冰袋、冰棒或冷水浸湿的毛巾冷敷受伤部位此外,外敷伤药可迅速止痛、减轻急性炎症的效果。

第二,加压包扎。

冷敷后,用适当厚度的棉花或海绵放于伤部,然后用绷带或布条稍加压力进行包扎,包扎的松紧要适度,每8小时应该松开绷带几分钟,再进行包扎。

加压包扎24小时后即可拆除。

第三,抬高伤肢。

经冷敷和加压包扎后的伤肢,可在伤肢的下面垫上物件,抬高受伤的肢体。

此外,疼痛较重者和淤血较重者可遵医嘱服药。

(2)中期与后期:损伤发生24—48 h以后.这时出血已经停止,急性炎症逐渐消褪,但伤部仍有淤血和肿胀。

处理方法和步骤:
第一,热疗和按摩。

用热水袋或浸湿热水的毛巾(注意避免烫伤),对受伤的部位进行热敷,然后按摩受伤部位(按摩用力应从轻到重,用力方向应指向血液回心方向)。

第二,请医生做进一步的理疗和药物性治疗。

(3)后期处理:损伤基本修复,肿胀压痛等局部征象也已消除,但功能尚
未完全恢复,锻炼时仍感疼痛、酸软无力。

处理方法: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为主,适当配以药物疗法。

1、擦伤
(1)概念:擦伤是受到外力磨擦后所致的损伤,皮肤组织被擦破出血或有组织液渗出。

(2)擦伤的处理
A、创口较浅、面积小的擦伤:可用生理盐水洗净创口,创口周围用75%的酒精消毒,局部擦红汞或紫药水,一般无需包扎,让其暴露在空气中待干后即可。

B、创口较深、污染较重:应注射破伤风抗毒血清,并给以抗生素治疗。

2、肌肉痉挛
(1)概念: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的强直收缩的现象,会造成肌肉僵硬、疼痛难忍。

运动中最易发生抽筋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表现为肌肉突然僵硬,疼痛难忍,可持续几秒到数十秒钟之久,常见原因主要有寒冷刺激、肌肉连续收缩过快、出汗过多、疲劳过度或缺钙。

(2)发生肌肉痉挛时,通常只要向相反的方向牵引痉挛的肌肉,使之拉长,一般疼痛都可以得到缓解。

处理时要注意保暖,牵引用力要均匀,切忌暴力,以免造成肌肉的拉伤。

①、腹部肌肉痉挛时,可做背部伸展运动以拉长腹肌,还可以进行腹部的热敷及按摩。

②、小腿肌肉痉挛时,可伸直膝关节,勾起脚尖同时双手握住脚用力向上牵引即可。

③、游泳中发生肌肉痉挛时不可惊慌,可先吸一口气,仰浮於水面,并立即求救,在水中自救的方法是用没抽筋的一侧手握住抽筋的脚趾,用力向身体的方向拉,同时用抽筋一侧的手掌按住抽筋腿的膝盖上,帮助膝关节的伸直,待痉挛缓解后,在慢慢游向岸边。

3、肌肉拉伤
(1)概念:肌肉拉伤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

表现为触疼明显,局部肿胀或皮下出血,活动明显受限
(2)病因:
①准备活动不充分
②体质较弱,训练的水平不高
③运动技术低
④气温过低,湿度太高,场地太硬等。

(3)检查
肌肉抗阻力试验,是检查肌肉拉伤的一种简便方法。

其做法是患者作受伤肌肉的主动收缩活动,检查者对该活动施加一定阻力,在对抗过程中出现疼痛的部位,即为拉伤肌肉的损伤处。

(4)治疗原则
肌肉拉伤后,要立即进行冷敷,用冷水冲局部或用毛巾包裹冰决冷敷,然后用绷带适当用力包裹损伤部位,防止肿胀。

24小时至48小时后拆除包扎,可外贴活血和消肿胀,可适当热敷或用较轻的手法对损伤局部进行按摩。

4、扭伤
(1)扭伤的概念:闭合性软组织损伤之一,四肢关节或躯体部的软组织(如肌肉、肌腱、韧带、血管等)损伤,而无骨折、脱臼、皮肉破损等情况。

临床主要表现为损伤部位疼痛肿胀和关节活动受限,多发于腰、踝、膝、肩、腕、肘、髋等部位。

(2)常见病因:剧烈运动,负重持重时姿势不当,不慎跌扑、牵拉和过度扭转等
(3)检查
皮肤肿胀、淤血、擦伤,扭伤肌肉疼痛并无法运动到位,关节活动不利或不能。

酌情进行骨关节及软组织CT检查。

(4)处理方法:
①当天,每3到4小时进行15分钟冷敷(可以缓解肿胀)。

请注意不能直接用冰块接触皮肤。

②至少让受损肌肉休息一天。

③保持拉伤的肌肉处于抬高的位置可以缩短症状持续时间。

④当发生运动伤害时,最好马上运用“大米”原则进行处理。

四、总结复习思考: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些是开放性损伤,那些是闭合性损伤?
2、肌肉痉挛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A、寒冷刺激
B、电解质丢失过多
C、肌肉连续过快收缩而放松不够
D、疲劳
3、“大米”原则有哪几个步骤?
A、休息
B、冷敷
C、按摩
D、理疗
E、热敷
F、加压包扎
G、抬高伤肢
(二).简答题
1、肌肉拉伤如何处理?
2、擦伤如何处理?
3、小腿抽筋如何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