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伤寒论小青龙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

伤寒论小青龙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导读:《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那么伤寒论小青龙汤证方证原文与解释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诠释】伤寒表不解,则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之证存在。
而又出现心下有水气,心下者,胃脘之位,饮邪阻胃,胃气上逆则于呕;饮邪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或水趋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畅则少腹满,饮邪阻肺,宣降失司,气逆而喘;如此等等,皆表寒而兼有水饮之作,故主以小青龙汤,发散水气为治。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气。
【方药组成】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3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
【服法与禁忌】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瓜蒌根3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莞花不治利,麻黄主嘴,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经方方论】小青龙汤由桂枝汤、麻黄汤合方加减而成。
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宣肺利水;配桂枝助解表散寒之力。
芍药与桂枝相伍,司开合,调营卫;干姜与细辛相配,温肺胃,蠲饮邪,止喘咳;五味子味酸敛肺止咳,又防麻黄、细辛辛散太过,耗伤肺气,故敛散相合,宣降有序;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效。
林亿等认为治利用莞花,治喘去麻黄,疑非仲景原意。
【经方新用】(1)小青龙汤加苏子12克,葶苈子10克,桑白皮30克,石韦30克,用治慢性支气管哮喘(支饮)。
(2)宿疾肺气肿,外感风寒犯肺之咳喘用小青龙汤加水蛭10克,杏仁12克,地龙15克,蟾蜍8克。
(3)水饮凌心之心悸头眩呕恶者,取小青龙汤中干姜易生姜30克,去麻黄加茯苓30克,白术15克,泽泻15克,效佳。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原文1Original Text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法: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
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
水若去,利则止也。
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
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词解】①心下有水气:心下,指上腹部、胃脘部。
水气,即水饮之邪,病理概念。
②噎:烦,《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
即因疼痛而烦不得宁。
③少腹满:指下腹部胀满。
④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 ,与烘、炒、焙近意【讲解】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说明本证以太阳伤寒证为基本证候,诸如恶寒、无汗、发热、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的表现应该具备。
“心下有水气”说明本证有寒饮内停的病机。
结合此两点,小青龙汤证应为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证,也就是表寒里饮之证。
寒饮停留于胃,胃气上逆,故见干呕。
此外,文中还列出了几个或然证,即渴、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
由于寒饮阻遏气机,机体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故见口渴;寒饮走于肠道,影响到大肠传导,小肠的分清泌浊,故见下利;饮停气逆,阻于喉间,故见噎;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小腹满。
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外感寒邪,内有寒饮的证候。
治疗当辛温解表,温化寒饮,张仲景立小青龙汤治疗。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利水饮,桂枝助麻黄解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防止诸温药温燥太过;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常并用以温化寒饮,甘草调和诸药。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论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是对小青龙汤应用的进一步讨论,并指出小青龙汤应用之后比较常见的预后状态和变证。
“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
这里的病机和症状表现与上一条没有明显区别。
只是上一条没有说“不渴”,但上一条提到“或渴”,那么言外之意是有时候渴,有时候不渴。
那么本条讲的就是不渴的情况。
关于本条症状,其机理与上一条相同,那么治疗方法也就是一样的,就是应用小青龙汤。
既然本条与上一条大同小异,为什么要写此条,多此一举?关键在于服药之后的变化,需要格外注意。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即服药之后,出现口渴的情况,寒邪欲解除。
虽然寒邪解除了,却出现了口渴,服汤药服得有点过,过度则伤阴,阴伤则口渴。
所以,我们上一节专门说了一句“中病即止”。
因为小青龙汤比较燥烈,很容易导致阴伤,出现变证。
容易伤阴伤津,从而导致口渴。
其实不仅仅是口渴,还有可能是咳嗽,患者原本可能有咳嗽,那是因为外寒里饮。
现在服用小青龙汤后还咳嗽,但病机不同了,现在是肺阴耗伤而咳嗽。
还可能出现眼睛干涩,嘴唇干燥脱皮,大便干结不通等等,总之津液耗伤可以出现各种症状。
论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

论小青龙汤的“心下有水气”
伤寒论关于小青龙汤一共有两条:“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咳,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
这两条都提到了“心下有水气”,那么所提“心下”指哪里?“水气”又指什么?
小青龙汤一般用于治疗咳嗽和哮喘等呼吸系统的疾病,所辨的证为“外寒内饮”或“水寒射肺”,主要表现为咳嗽或哮喘并咳吐泡沫样稀痰。
这些吐出的吐泡沫样稀痰,是气管或肺里的分泌物。
还有一种咳嗽或哮喘,并没有从气管或肺里咳出稀痰,而是从胃里呕吐出一些粘液或涎沫(可以是在服药前也可以是在服用小青龙汤以后)。
这种情况也可以视为心下有水气,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例子可见前文:小孩咳嗽吃中药后为什么反而吐涎沫。
还有一种情况,病人既不咳也不喘,也没有见到表证,仅仅是经常从胃里呕吐出一些稀薄的粘液或者水饮,这也是“心下有水气”,用小青龙汤治疗同样有效,可见前文:小青龙汤治疗胃癌一例。
可见,小青龙汤所谓是“心下”,可以是肺也可以是胃。
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条文理解:这实际上是两个条文,是伤寒论中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的最后二个条文,都是关于小青龙汤证的。
这两个条文是基于不现的条件下讲的,前面一个是基于”伤寒表不解“,另一个条文则是基于”伤寒“,实际上伤寒表不解与伤寒本质上都是伤寒,但都讲到了”心下有水气“,都讲到了咳,这是小青龙汤证不同情况下的共证。
伤寒表不解,指的是表证还在,如发热、脉浮,怕冷、身体四肢酸软且痛等。
心下有水气,这是主证。
这里是指心脏的下方有水,这个”心下“指胃脘部,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古人称“胃”为“心下”,水气则是指积水、痰饮,积液、组织渗出液等,反正是水。
为什么会心下有水气,显然是由于伤寒表不解引起的,表不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发汗而表不解不够透彻或误治导致的寒邪去不尽,进而入里。
如用有人用麻黄汤因剂量不够,发汗而表不解,出现心下有水气,就是由麻黄汤证转变成小青龙汤证了。
因此,心下有水气是伤寒表证进一步传入体内的一种表现,是太阳病的一种传变。
显然,这是表里双寒的一种症状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身体里虚造成。
倪海夏在讲到小青龙汤时说到,身体向来虚弱的人得了伤寒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寒邪入里会传到哪里呢,显然会传入阳明、少阳或太阴这三个体层,因为伤寒病,肺(太阴)最易受累,也会多路并进,攻入阳明与少阳层面。
因此再往下看条文列出的症状,会出现咳、呕、渴、利、噎等就是传入太阴、阳明、少阳的不同反应。
干呕,这是兼证。
是寒邪攻入阳明,但未化热或化不了热的一个症状。
伤寒后可能会因为发汗药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胃阳的抵抗,使身体阳气会激动里面的水而出现里水涌动,出现上逆,“干呕”是水饮逆于上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体内排水的反应。
我们此时如果来帮助身体来去水,那么干呕现象就会消失。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40条

【每⽇⼀诵】伤寒论第40条第40条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我理解。
毕竟,尽信书则不如⽆书!⽂末有留⾔,⼤家可以发表⾃⼰的注解,⼀起提⾼!⾦·成⽆⼰《注解伤寒论》伤寒表不解,⼼下有⽔饮,则⽔寒相搏,肺寒⽓逆,故⼲呕发热⽽咳。
《针经》⽈∶形寒饮冷则伤肺。
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故⽓逆⽽上⾏,此之谓也。
与⼩青龙汤发汗、散⽔。
⽔⽓内渍,则所传不⼀,故有或为之证,随证增损,以解化之。
清·吴谦《医宗⾦鉴》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痛、发热、⽆汗、恶寒之证仍在也。
⼼下有⽔⽓,谓⼲呕⽽咳也。
然⽔之为病不⼀,故⽈: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皆有⽔⽓之证,故均以⼩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
经⽈:三焦者决渎之官,⽔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化则能出矣。
太阳受邪,若⽆⽔⽓,病⾃在经,若有⽔⽓,病必犯府。
病府则膀胱之⽓化不⾏,三焦之⽔⽓失道,停上焦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呕、或满,停下焦则或⼩便不利,少腹满,或下利,凡⽔所⾏之处,皆得⽽病之也。
⼩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青龙汤并得其名。
⼀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以治太阳表实之寒饮也。
程知⽈:此明伤寒表证未解,⽔积⼼下,散寒涤饮法也。
汪琥⽈:『明理论』云:青龙主风寒两伤之疾固已。
伤寒表不解,则⿇黄可以发;中风表不解,则桂枝可以散。
惟其表不解,⽽⼜加之⼼下有⽔⽓,则⾮⼆汤所能发散,必以⼩青龙汤,始可祛除表⾥之邪⽓尔。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发热是表未解,⼲呕⽽咳,是⽔⽓为患。
⽔⽓者,太阳寒⽔之⽓也。
太阳之化,在天为寒,在地为⽔。
其伤⼈也,浅者⽪⾁筋⾻,重者害及五脏。
⼼下有⽔⽓,是伤藏也。
小青龙汤治验二则

小青龙汤治验二则本方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本条文论述了太阳伤寒表实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痰饮水湿同源而异流,这里的里饮可以引申为肺胃阳气不足导致的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比如鼻流清水样涕,咳吐白色泡沫痰,水饮内停,阻碍气机,上壅肺胃通道,咽喉噎阻,喘促,呕吐物清晰水样,小便不利,四肢水肿,尿液清冷,包括带下清晰等等。
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风寒束表,内有水饮均可用本方。
现二则运用经方小青龙汤疗效较好的病例与大家分享:1、王某,男,15岁,学生。
过敏性鼻炎病史2年,发作时用西药氯雷它定,扑尔敏等药物维持治疗,效果不好,多次服用中药玉屏风散,桂枝汤,苍耳子散等方加减,效果不明显。
现症:鼻塞,鼻痒,喷嚏,遇风冷加重,流清水鼻涕、量多,怕风,怕冷,舌苔薄白,脉浮滑。
平时贪凉饮冷。
辨证:鼻鼽-外寒内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
麻黄(先煎去上沫)10g、白芍10g、干姜10g、五味子10g、桂枝10g、半夏10g、细辛5g、甘草10g、辛夷10g苍耳子10g(炒)蝉蜕10g僵蚕10g水煎取汁300ml,每次150ml日2次口服,日l 剂。
服药3剂,服药后,效果特别明显,鼻塞基本消失,鼻涕减少,效不更方,原方继服五剂,症状消失,嘱其停药,避风寒,慎起居,饮食忌生冷。
但其不遵医嘱,自行按原方又服3剂,出现鼻干,眼干,咽痛症状,遂停用。
本病治疗以辛温解表,温化水饮,鼻塞是寒邪凝滞鼻窍,清阳不得展放之象,常取小青龙汤中的麻黄、桂枝、细辛、干姜温通之,鼻流清涕,是寒伤鼻窍局部阳气,致阳失固摄之能,肺不能正常通调水道,于是水饮上泛鼻窍。
【张仲景用药规律:从这7首经方的加减化裁中体会】

【张仲景用药规律:从这7首经方的加减化裁中体会】在《伤寒论》中一共有七个方子后面附有加减化裁。
这七个方子是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以及枳实栀子豉汤,本文对七方药物加减做逐一分析,从而体会仲景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药,在什么情况下去什么药,学习仲景师用药的一些规律。
1、小青龙汤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麻黄(去节)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甘草(炙)三两半夏(洗)半升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半夏燥烈伤津,去之则津液易复;栝萎根生津止渴,加之则津液通行。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故去麻黄;荛花即芫花,《本经》谓荛花“下十二水、利水道、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寒热邪气”、水去则利止,加用荛花在于利水道而达“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目的。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噎者,胃气虚冷所致,加附子者,其辛热能驱水寒逆气之侮土而止噎;去麻黄者,麻黄发,有令人中满于噎证不利之弊,非胃虚冷所宜。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凡邪客于身,在外者汗之可也,在内者下之可也,在上者涌吐之,在下者渗泄之。
今水蓄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发汗非所宜,故去麻黄;而茯苓味甘淡,行水化气,渗利小便,故加之。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因喘乃因饮而作,逐饮宜肃降以通调水道,杏子主降,通利肺气,肃降除饮,饮去喘自平,麻黄发阳,发之无益,故去。
麻黄虽能平喘,亦不用之。
此应为见喘必加麻黄者诫。
2、小柴胡汤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柴胡半觔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纯干货)
原文1Original Text「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40)」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干姜三两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汤洗)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法:若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
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
水若去,利则止也。
又按《千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
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词解】①心下有水气:心下,指上腹部、胃脘部。
水气,即水饮之邪,病理概念。
②噎:烦,《周礼》郑玄注“烦犹剧也”。
即因疼痛而烦不得宁。
③少腹满:指下腹部胀满。
④熬:《说文·火部》:“熬,干煎也”,与烘、炒、焙近意。
【讲解】本条论述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表不解”说明本证以太阳伤寒证为基本证候,诸如恶寒、无汗、发热、脉浮紧等伤寒表实证的表现应该具备。
“心下有水气”说明本证有寒饮内停的病机。
结合此两点,小青龙汤证应为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证,也就是表寒里饮之证。
寒饮停留于胃,胃气上逆,故见干呕。
此外,文中还列出了几个或然证,即渴、利、噎、小便不利、小腹满。
由于寒饮阻遏气机,机体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故见口渴;寒饮走于肠道,影响到大肠传导,小肠的分清泌浊,故见下利;饮停气逆,阻于喉间,故见噎;饮停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小腹满。
总的来讲,这是一个外感寒邪,内有寒饮的证候。
治疗当辛温解表,温化寒饮,张仲景立小青龙汤治疗。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兼利水饮,桂枝助麻黄解表,芍药配桂枝调和营卫,防止诸温药温燥太过;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常并用以温化寒饮,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中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是温化寒饮,尤其是治疗肺、胃寒饮时常联合使用的药物。
《神农本草经》载“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
”《名医别录》亦载“细辛,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开胸中,除喉痹,齆鼻,风痰癫疾,下乳结。
汗不出,血不行,安五脏,益肝胆,通精气。
”《神农本草经》载“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劳伤,羸瘦,补
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可见治咳逆均为细辛、五味子的主要作用,五味子虽然味酸,具有酸敛的作用,但它还有温性,而且五味子治疗寒饮,多与辛温之品联用,故既可发挥其敛肺的作用,又避免其阻碍温散寒邪之效。
小青龙汤证与大青龙汤证虽都属于表里同病,但大青龙汤证是表寒里热,以无汗、烦躁为主症,小青龙汤证所述证候是表有寒邪,里有寒饮,以无汗、喘咳、干呕为主症。
本证还应该与中风兼喘比较,虽都有喘咳,但中风兼喘为太阳表虚兼证,有汗而无水饮内停。
小青龙汤证乃太阳表实兼寒饮致喘,无汗而水饮内停。
二者治疗方法有别。
关于此方的加减运用,张仲景提出,口渴者去半夏,加天花粉,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噎者去麻黄,加附子,小便不利、小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喘者,去麻黄,加杏仁。
我认为此加减之法有不当之处。
现分述之。
若渴,这是寒饮内阻,气化不利,津不上承所致。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本是治疗湿痰寒饮的主药,对于湿痰寒饮内阻而致的口渴,去之则疗效减弱,故不应去之;栝楼根苦寒,清热生津止渴,用于热盛津伤之口渴,但对寒饮内阻,津不上承的口渴不宜,甚至会加重病情。
根据原文第41 条可见,小青龙汤可以有口渴,也可以口不渴,不渴是由于寒饮在胃,未影响气化,也无津伤。
服小青龙汤后,寒饮得化,原来不渴者会出现口渴,原来口渴者会不口渴,都是因为“寒去欲
解”缘故,故不需加减。
若微利,这是水饮流于肠间,清浊不分所致,治宜化气行水,利小便以实大便,可以加茯苓,配桂枝以通阳化气。
小青龙汤证本为寒邪束表,寒饮在肺。
麻黄为解表散寒、宣肺利水、宣肺平喘的主药,外寒得散,肺气得宣,寒饮通过宣发从汗而出,通过肃降从小便而出,则喘自平,利自止,麻黄当然不可去。
若噎,这是水寒气逆所致,可加吴茱萸、生姜、丁香之类,不必加附子,麻黄不可去。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但加茯苓,不去麻黄,因麻黄可宣肺利水。
原文2Original Text「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41)」本条再论太阳伤寒兼寒饮内停的证治。
原文第41 条的“小青龙汤主之”应该移到“发热不渴”后。
本条首句“伤寒心下有水气”,即表明本证属外有表寒里有停饮的小青龙汤证,是承接原文第40 条再论其证。
病人素有寒饮内伏,在外感邪气的引动下,寒饮犯肺,肺失宣降,故见咳而微喘;发热是太阳伤寒表实见症;寒饮在胃,未影响气化,也无津伤,故见口不渴。
故本证治疗仍以小青龙汤为主。
本证服用小青龙汤后出现口渴,是寒邪得解,水饮温化,病证向愈,但津液一时不足的征兆,只要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燥,令胃和可自愈。
本条与原文第40 条应结合参看,同为寒饮内停,为什么有的人渴,有的人不渴?寒饮内停是否口渴的关键在于是否影响气化,而影响气化与否的根据是人体本身的气化功能状态。
原本气化功能强健者不易受影响,原本气化功能虚弱者则容易受影响,质言之,与人体的体质状态有关。
小青龙汤虽为外寒内饮而设,然临床运用以寒饮为据,特别是肺寒饮停者,无论有无表证,皆可运用。
另外,按西医学的解释,原文第40 条、第41 条所述症状,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喘,见于继发病或院内感染症,当属呼吸道传染病(如感冒或流行性感冒)的病程中并发支气管、肺泡的感染。
其余症状(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显示的症状、体征)不是主要的。
考试的大题里还有个重点:“论述大青龙汤与小青龙汤的异同”,有时还会跟着一句“又与XXX 有何区别?”像这样的对比题其实建议在回答的时候列个表,方便自己回忆,也方便老师阅卷,答案参见:作者寄语学习目标:《伤寒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特异性的方证。
张仲景为什么被尊为“医圣”而毫无疑义,就是因为他发现了这么多的特异性方证,且经历了数千年的考验,屡试屡效,百试不爽。
医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找到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特效药。
特异方证就是找到了与证对应的特异性的方。
特异方证的运用没有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因为证与方的
关系已经确定,临床运用的时候可以省略辨证论治的过程,因而才使特异方证具备了准确、快捷、高效的优势。
登场书籍《肖相如伤寒论讲义》本书详细讲解了《伤寒论》的特异方证,即与证对应的特异性的方。
作者认为,特异方证的运用没有辨证论治的过程,是因为证与方的关系已经确定,临床运用的时候可以省略辨证论治的过程,因而才使特异方证具备了准确、快捷、高效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