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剂量换算

《伤寒论》中剂量换算

《伤寒论》中剂量: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主要内容如下: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剂量

剂量的含义: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中半斤是多 少克 一、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 《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是: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您所说的已经是教材上换算过的单位了。 一般教材都会把《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圭=0.5克龠=10毫升撮=2克方寸匕=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7克一分. 1.经方剂量文献研究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尤其是官修的药典和有广泛影响的方书专著,如《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集注》、《千金方》、《新修本草》、《大观本草. 汉代的1两=15.625g.但我又听说伤寒论里的一两是3.5g,绝对不是15.625.我也晕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 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专家称一两为15克左右。如果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伤寒论中一两为15克,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二两,甘草一两,也就是麻黄45克了,一个感冒的病人麻黄用不到45克吧,所谓的45克是指三幅药的剂. 大学教材和《简明中医辞典》都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3.92克,那么一两为24铢,一铢等于0.6克。但也有学者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5.625克,那么一铢为0.65克。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伤寒论中一量等于现在【16克】古时候,一两相当于16克。 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剂量单位、方法。不知道大家是否。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转帖]《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 L# ]: }, M v8 C3 A$ G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龠=10毫升 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 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https://www.360docs.net/doc/1019295522.html,+ `9 }5 K r V5 M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克。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是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 “权”的发现,是中医界复兴的大好时机,可惜对中医界震动不大。衹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闻风而动,广为传播。而且立即埋头于临床研究,用炙甘草汤原方试治多种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效,令人振奋与感佩!我们身在基层前沿阵地的中医,对此极为敏感。60年代中期,我已对历史上习用的经方剂量,发生怀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濒死病人,辄用伤寒四逆汤类方原量投治。主药附子则加一倍、两倍、三倍,破格用药,有100多例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导致的心衰濒死病人,协同西医进行抢救,绝大部分是西医放弃治疗,由我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

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1.度量衡制

伤寒论方度量衡换算

一、汉代度量衡 换算方法为出土实物实际测量的换算结果 1、重量 1200黍,重12铢。24铢重一两(12铢X2,两之为两)。 16两重1斤。30斤重1钧。4钧重1石。千钧一发。 石为容量读dan。 1斤=250g。250÷16=15.625。现在换算:1两=15g。 2、容量 1200黍,1龠(yue)。2龠为1合(ge)。10合为1升。 10升为1斗。10斗为1斛(hu) 1升=200ml。 《伤寒论》本云“黄耳杯”=200ml。故勘校人将原著“黄耳杯”换算为“升”。 3、长度 五苓散:白饮和服方寸匕。 1黍为1分,10分为1寸,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1引1寸=2.3cm。1尺=23cm。关于身高8尺=8X23=184cm。 二、晋朝 晋朝沿袭汉制,只是在铢和两之间,加“分”。 6铢=1分。4分=1两。 《伤寒论》中,只有一个方:麻黄升麻汤,使用:分。 所以,可以看出,麻黄升麻汤是晋朝人抄方时留下痕迹。

《金贵要略》不少方,用“分”作为衡量单位。 但需要区别: 如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各十分。表示比例。 如三物白散:桔梗3分,巴豆1分,贝母3分,这个分是等份。 三、宋朝 晋朝到宋朝700-800年时间,度量衡发生很大变化。 1斤=600g 1升=1000ml 1尺=33cm 宋朝以前,医药的度量衡,遵守汉制。 四、建国后 宋以后到解放前,以宋制度量衡。解放后: 1斤=500g。1钱=3g。 3钱=9g,药房为了好算费用,9g统一算10g的也有。 黑龙江1两=50g,1钱=5g。 五、举例 麻黄3两(45g),桂枝2两(30g),甘草1两(15g), 杏仁70粒=28g(100粒=40g)。三次量。 故每一剂:麻黄15g,桂枝10g,甘草5g,杏仁9g。 现在每一剂熬两次(70%有效成分取药)。 张仲景是熬一次。45%熬取药物有效成分比例。 桂枝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枚。

『伤寒论』《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伤寒论》113方集锦(附剂量换算)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共22篇。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 药末约2 克 =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 一钱匕 =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赶紧收藏)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赶紧收藏) 很多人不太了解古今中药剂量换算方法,医承有道小编为您整理具体内容如下:《伤寒论》中剂量: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两=24铢=15.625克1圭=0.5克1撮=2克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6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克1斛=10斗=2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合=2龠=20毫升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子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主要内容如下: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剂量剂量的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古今中药剂量换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药剂量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伤寒论》中一两是多少克

《伤寒论》中一两是多少克 收录者:老军医 据班固《汉书·律历志》的记载和中国国家计量总局编写的《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可知: 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约等于15克;1铢=0.65克; 汉1合=20毫升;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1斛=2000毫升; 汉1尺=230毫米;1寸=23毫米 在唐代以前,中药计量基本保留了汉制,没有随官制的变化而变化。(只不过从晋代起在汉制的铢和两之间加了一个“分”,即6铢为1分,4分为1两)这在《唐六典》、《唐会要》中都有说明,如唐秤有“大小两制”,“公私悉用大者”、“内外官司,悉用大者”,即一般用大秤,较汉秤将近大三倍。小秤则与汉秤同,只限于“合汤药”、“调钟律”等方面的应用。度量、容量也有大小二制,1大尺(唐尺)=1.2小尺(汉尺);1大斗(唐斗)=3小斗(汉斗)。《晋书·律历志》指出药秤不能随便改变得意义:“医方,人命之急,而秤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这就是唐代以前一直保留汉制的原因。 至宋代,折1两为10钱,并设钱、分、厘、毫等计量单位,皆为10进制。仍积16两为1斤。宋代以后的方书,中药计量都采用了这一新制,并与官秤相一致。宋制到清代的库平制,权量基本变化不大,每斤近似600克,一直沿用到建国前,俗称“旧秤”。1949年以后,为进一步统一国家的度量衡制,并便于和公制换算,于是把1斤定为500克 经方中以重量计量的药物,可以直接折算为现代计量(如1两=15克),以容量和尺度计量的药物,可折算为现代的容量和尺度后再称重。如粳米1升,今用200毫升粳米称重约180克;半夏半升,今用100毫升半夏称重约50~60克;五味子半升约30克;厚朴1尺,据《医心方》、《小品方》云,当以“厚3分,广1寸半为准”,今用中等厚度的厚朴,宽3.5厘米,长23厘米者称重约15克。以数量

官方扫盲《伤寒论》中的方剂剂量就是这样换算的!

官方扫盲《伤寒论》中的方剂剂量就是这样换算的! 古今的方剂剂量换算 方剂中药物的用量一般应以最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指导。 现在涉及到方剂大部分书籍每首方剂中药物标注的剂量多为两种: 一是录其古方原著之用量 冀以领悟古方的配伍意义、组方特点,并作为今人临证用药配伍比例之参佐; 另一种是以“*g”为标注 此为现代临床运用,尤其是作为汤剂使用时的参考剂量(个别不宜做汤剂者 其组成药物下之“*g”剂量,为作丸、散等时的现代参考用量),其与原方古代剂量并非是绝对等值之换算 切忌以此推算古今剂量之换算标准。 历代度量衡多有变异,尤其是唐代以前的方剂,古代用药分量与现代相差较大。 古秤(汉制)以黍、铢、分(fèn)、两、斤计量,以十黍为一铢、以六铢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及至宋代,遂立两、钱、分(fēn)、厘、毫之目,即十毫为一厘、

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以十累计,积十六两为一斤。 元、明至清,沿用宋制,很少变易,故宋以降,凡言分者,是分厘之分(fēn),不同于汉之六铢为一分之分(fèn)。 古代容量,有斛、斗、升、合、勺之名,均以十进制,即十勺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此外,古方用量有刀圭、方寸匕、钱匕、一字等名称,大多用于散药。 所谓方寸匕者,即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为度; 钱匕者,是以汉五铢钱抄取药末,亦以不落为度;半钱匕者,则为抄取一半; 一字者,则以开元通宝钱匕(币上有“开元通宝”四字)抄取药末,填去一字之量; 刀圭者,乃一方寸匕的十分之一。 其中,一方寸匕药散约合五分,一钱匕药散约合三分,一字药散约合一分(本草药散略轻)。 另有以类比法标记药量之方,如: 鸡子黄=一弹丸=40桐子=80粒大豆=160粒小豆=480粒大麻子=1440粒小麻子(古称细麻,即胡麻) 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多有考证,但其差异之处,尚无定论。 张介宾认为:“古之一两,为今之六钱;古之一升,为今之三合三勺。”

《伤寒论》中方药剂量问题

《伤寒论》中方药剂量问题 本来我把《伤寒论》中的剂量(如一两、一合等)问题在文章“中医类方之桂枝汤类方(三)”作出介绍。但许多中医同仁们没有看到,故而单独把剂量问题列为一篇,方便大家查阅。 《伤寒论》中剂量以汉代度量衡为准,汉代度量衡与现代标准不一。如《伤寒论》中柴胡一药用量,若按照汉代度量“小柴胡汤”中柴胡为半斤(一斤等于十六两),换算为现代剂量便是120g,临床少有人遵从原方剂量来处方。且柴胡不同剂量有不同的功效。《中国药典》柴胡用量为3-9g,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如附子等有毒药物多遵从药典,除非临床辨证准确,否则别轻易用大剂量药物。我在急诊科遇见过私人诊所医生给病人一张处方开三十味药,且每一味药30g,最后吃出重度肝肾损害,进了ICU。 来看一篇文献:“柴胡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其用功用的发挥,与用量密切相关,一般解热用量最大,疏肝解郁用量次之,升阳用量最少。此外,其不同功效的发挥,还与其在方剂中的君臣佐使地位息息相关。柴胡不同剂量总结如下:1、疏肝解郁宜10~20g;2、解热宜大于20g;3、升阳宜小于10g。”——【杨秀娟.柴胡用量浅谈[J].山西中医,2018,(08):57-58.】 汉代度量衡与现代剂量换算总结如下: 一、重量 《汉书·律历志第一》:“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一千二百颗黍为一龠,一龠有十二铢重,二龠即二千四百颗黍为一两。 《唐六典》中才正式明文规定“凡度以在北方秬黍中者,一黍之广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一千二百黍为龠,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三斗为大斗,十斗为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该 书是中国古代医学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医药研究和实践具有深 远的影响。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的药物剂量 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换算问题。本文将探讨《伤寒论》中药物 剂量的换算问题,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评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伤寒论》的药物剂量单位。在《伤寒论》中,药物的剂量主要用两个单位来表示,分别是“分”和“钱”。其中,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这种古老的单位在现代医学中已经不再常见,而是被克、毫克等标准国际单位所取代。 在进行药物剂量换算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专业工具和公式。例如,在将《伤寒论》的药物剂量转换为现代单位时,可以参考以下换算关系:一钱等于3克,一分等于0.3克,一厘等于0.03克。通过使用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可以将《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转化为现代医学所采 用的单位。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和审慎。《伤寒论》所记录的药物剂量是在古代医学实践中得出的,其有效性和安全 性并未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进行过充分验证。因此,在根据《伤寒论》 中的剂量进行治疗时,医师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并进行适度的 调整。 此外,对于一些有毒或有副作用的药物,《伤寒论》中也有着对应 的剂量要求。然而,由于该书的记载时间较早,有些药物的毒性和副

作用并未得到明确的说明。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 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的指导,遵循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确保 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药史上重要的典籍之一,虽然其中存在药 物剂量的换算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公式进行转换。同时,我们也需要谨慎对待《伤寒论》中的剂量要求,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 实践对其进行合理调整。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 《伤寒论》在中医药学中的瑰宝地位。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转载)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转载)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力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实一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二)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并

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著。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乾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 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乾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乾姜6~9克,炙甘草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於顷刻克。 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是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 (三) 「权」的发现,是中医界复兴的大好时机,可惜对中医界震动不大。只有上海 柯雪帆教授一人,闻风而动,广为传播。而且立即埋头於临床研究,用炙甘草汤原方试治多种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效,令人振奋与感佩!我们身在基层前沿阵地的中医,对此极为敏感。60年代中期,我已对历史上习用的经方剂量,发生怀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濒死病人,辄用伤寒四逆汤类方原量投治。主药附子则加一倍、两倍、三倍,破格用药,有100多例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及大出血导致的心衰濒死病人,协同西医进行抢救,绝大部分是西医放弃治疗,由我单用中药,一剂附子用到200克以上,一昼夜按时服3剂,附子总量达500克以上,使这些现代西医宣布死刑的病人,全部起死回生,我把此方定名为「破格救心汤」。80年代以后,把六经主方及常用《金匮》要方,唐宋以前久经考验的效方,全部重新整理,按古今折算法厘订剂量,置於案头,以备检索。《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宝库中之宝库,有强大的生命力!仲景

伤寒论中剂量转换

伤寒论中剂量转换 伤寒论中剂量转换 (一)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复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 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两=15.625克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二)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著。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克。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是却阉割了仲景学术的一大特色,使中医丢掉了急症阵地。 (三) 「权」的发现,是中医界复兴的大好时机,可惜对中医界震动不大。只有上海柯雪帆教授一人,闻风而动,广为传播。而且立即埋头于临床研究,用炙甘草汤原方试治多种心脏病取得惊人的疗效,令人振奋与感佩!我们身在基层前沿阵地的中医,对此极为敏感。60年代中期,我已对历史上习用的经方剂量,发生怀疑,每遇重危急症,如心衰濒死病人,辄用伤寒四逆汤类方原量投治。主药附子则加一倍、两倍、三倍,破格用药,有100多例肺心病、风心病、冠心病及大出

《伤寒论》中药剂量解读一两等于几克?

《伤寒论》中药剂量解读一两等于几克? 对于经方中药物的剂量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而比较通行和所谓权威的说法是柯雪帆先生根据古代衡器“大司农铜权”得出的结论,即东汉1两约合今之15.6克。 但是,这个结论也不是没有疑问,比如说,大青龙汤中的麻黄的用量是六两,如果按照1两15.6克的话,麻黄的用量将会达到93.6克,大家知道,麻黄是透表发汗的要药,谁敢用到90多克?因此,笔者也怀疑是否这经方中的“一两”会有另外的说法。 近日,笔者在翻阅《张大昌医论医案集》看到这么两个方子,让笔者对于经方的剂量问题有了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两个方子一个是深师麻黄汤,一个是深师麻黄加枣汤,都出自《外台秘要》,现把这两个方子抄录于下: 深师麻黄汤 麻黄(六两)甘草(二两)杏仁(六十枚) 桂心(一两)干姜(三两) 深师麻黄加枣汤 麻黄(六两)甘草(二两)杏仁(二两) 桂心(一两)干姜(三两)大枣(十枚) 从这两个方子比较中,不难发现,这两个方子除了后面的方子加了一味大枣外,其余几乎完全相同。同时,笔者也发现,深师麻黄汤的杏仁用的是个数,而深师麻黄加枣汤的杏仁用的是重量单位,这两个方子在其他药味用量相同的情况下,杏仁的用量也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这六十枚杏仁相当于二两,根据柯雪帆先生以容量及个数为单位药物的研究,50个杏仁约为15克,也就是一个杏仁约为0.3克。那么这六十个杏仁约为18克,也就是二两。 尽管《外台秘要》成书要晚于《伤寒论》但却是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不难看出,深师麻黄汤与麻黄汤之间,深师麻黄加枣汤与大青龙汤之间在组方原则上明显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笔者以为深师方与《伤寒论》方中药物的剂量应该是同一个单位,也就是一

52《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问题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据网上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对汉今度量衡计量单位换算方法说法不一,比较权威性的有: 1、高等医学院校中医教材:《方剂学》在“古今药量考证”一节中说:汉代“一两约合现代的9g(三钱),一尺约合六寸九分,一斗约合二升,一升水约合二合(200/ml)。又说:“古方一剂等于现在的三剂药,如直接的折算,可按一两约合了3g(一钱)计算”。《伤寒论讲义》“古今剂量折算表”中有类似的记载,并云“凡云若于升者,若作容量计算,以折合60 - 80 ml 为宜”等。 2、中医研究院编《伤寒论语译》、《金医要略语译》云秦汉时一两为今之6.69g。 3、中医研究院等编《简明中医辞典》、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附篇均据吴承洛《中国度量衡史》记载谓东汉一两折合为今13.92g 4、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载汉代一两为15.6g。 5、国家计量总局编《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记载汉代一两为15.6g 6、丘光明《中国历代度量衡考》记载西汉每斤合248g(一两合15.5 g),新莽时期每斤238g(一两为14.875g),东汉每斤合220g(一两为13.75 g)。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郝万山先生在《汉代度量衡的转化》一文中,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更为可信: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郝万山先生的观点是: “经方药量的折算,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_ 折算过来就是:45g 30g 15g 28g 但是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