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剂量换算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
该书是中国古代医学中重要的经典之一,对于中医药研究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然而,由于年代久远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中的药物剂量在现代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换算问题。
本文将探讨《伤寒论》中药物剂量的换算问题,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评述。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伤寒论》的药物剂量单位。
在《伤寒论》中,药物的剂量主要用两个单位来表示,分别是“分”和“钱”。
其中,一钱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
这种古老的单位在现代医学中已经不再常见,而是被克、毫克等标准国际单位所取代。
在进行药物剂量换算时,我们可以利用一些专业工具和公式。
例如,在将《伤寒论》的药物剂量转换为现代单位时,可以参考以下换算关系:一钱等于3克,一分等于0.3克,一厘等于0.03克。
通过使用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可以将《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转化为现代医学所采用的单位。
然而,尽管存在这些换算关系,我们应该保持谨慎和审慎。
《伤寒论》所记录的药物剂量是在古代医学实践中得出的,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未在现代临床实践中进行过充分验证。
因此,在根据《伤寒论》中的剂量进行治疗时,医师应该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并进行适度的调整。
此外,对于一些有毒或有副作用的药物,《伤寒论》中也有着对应的剂量要求。
然而,由于该书的记载时间较早,有些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并未得到明确的说明。
因此,在使用这些药物时,我们需要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的指导,遵循药物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中医药史上重要的典籍之一,虽然其中存在药物剂量的换算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工具和公式进行转换。
同时,我们也需要谨慎对待《伤寒论》中的剂量要求,根据现代医学知识和实践对其进行合理调整。
只有做到科学合理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伤寒论》在中医药学中的瑰宝地位。
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 伤寒论中半斤是多少克

一、伤寒论剂量换算(伤寒论的剂量现代换算)《伤寒论》原方的剂量是: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您所说的已经是教材上换算过的单位了。
一般教材都会把《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圭=0.5克 龠=10毫升 撮=2克 方寸匕=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 一铢=0.7克 一分.1.经方剂量文献研究 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尤其是官修的药典和有广泛影响的方书专著,如《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集注》、《千金方》、《新修本草》、《大观本草.汉代的1两=15.625g.但我又听说伤寒论里的一两是3.5g,绝对不是15.625.我也晕1 两=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 2 克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草.伤寒论中的药物剂量,专家称一两为15克左右。
如果每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伤寒论中一两为15克,以麻黄汤为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二两,甘草一两,也就是麻黄45克了,一个感冒的病人麻黄用不到45克吧, 所谓的45克是指三幅药的剂.大学教材和《简明中医辞典》都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3.92克,那么一两为24铢,一铢等于0.6克。
但也有学者认为《伤寒论》的一两为15.625克,那么一铢为0.65克。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伤寒论中一量等于现在【16克】古时候,一两相当于16克。
但是在实际当中,我们还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剂量单位、方法。
不知道大家是否。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
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 请高手帮我换算下这个方剂,谢谢!(换算成克) 柏子仁5合,蛇床子半升,.这是我近期反复考证的结果,大家讨论一下,剂量问题事关大体,能不能有个一致意见 一、汉代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液.按伤寒论厚朴4两换算成现在的是125克。
《伤寒论》的方剂,是按一两等于3g算还是一两等于15g算?

《伤寒论》的方剂,是按一两等于3g算还是一两等于15g
算?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在汉代古秤以株、分、两、斤计算。
六株为一分,四分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至宋代,以两、钱、分、厘计算,十厘为一分,十分为一钱,十钱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至元、明、清依旧沿用宋制。
1979年1月1日起,全国中医处方用药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克”为单位。
其十六进制与现在公制单位换算如下:
1斤(16两)=0.5kg=500g
1两=31.25g
1钱=3.125g
1分=0.3125g
1厘=0.03125g
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
”
以后的中医用药也随李时珍的说法,汉代的一两,计算为一钱。
现在,从1979公布的十六进制与公制计量单位换算率上看,一钱等于现在的3.125克。
以5进1,换算时,尾数小于5可以舍去。
故《伤寒论》的方剂,是按一两等于3克算。
中药计量的换算

中药计量的换算
《伤寒论》中剂量: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主要内容如下: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剂量
剂量的含义: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即相对剂量。
?《伤寒杂病论》剂量换算

《伤寒杂病论》剂量换算
据1981年出土之“东汉大司农铜权”,汉代一斤为十六两,一两为十钱,汉代一斤合现代250克,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克,汉代一升,液体为现代200毫升(十升为一斗,十合<读如ge>为一升)不同药物(花、叶、籽、实、矿物类药)由于形状大小,质地坚硬、疏松之不同,经上海柯雪帆等多位专家分别称量核实,可为临床应用依据。
如五味子一升为76克,半夏一升为130克。
这是伤寒论成书时的国家通行计量标准。
为方便应用,去掉小数点以下尾数,则汉代一两合现代15克,三两合现代45克,每一两与原著相差0.5克强。
基本符合医圣用药原貌。
倪师的单位是“钱”,他不知不觉用了九宫数,却又说不清楚。
1公斤=1000公克
1台斤=600公克=16两
1斤(大陆)=500公克=10两
台湾外岛中的金门跟马祖也都是使用大陆斤的。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

郝万山、李可整理的《伤寒论》计量换算表导读:古人总结“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如何评价及学习应用,全靠读者的一双慧眼了。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文/刘玄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1 石 = 四钧 = 29760 克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1 两 = 24 铢 = 15.625 克1 圭 = 0.5 克1 撮 =2 克1 方寸匕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匕 = 一刀圭= 一钱匕= 1.5 克一钱匕 = 1.5-1.8 克一铢 = 0.65 克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一分 = 3.9-4.2 克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1 合 =2 龠 = 20 毫升1 龠 = 5 撮 = 10 毫升1 撮 = 4 圭 =2 毫升1 圭 = 0.5 毫升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1 分 = 0.231 厘米梧桐子大 = 黄豆大蜀椒一升 = 50 克葶苈子一升 = 60 克吴茱萸一升 = 50 克五味子一升 = 50 克半夏一升 = 130 克虻虫一升 = 16 克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栀子10 枚平均15 克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内容来自今日头条。
伤寒论计量当代换算

汉及以前1剂处方为三副药的量
1石=4钧=29760克
1钧=30斤=7440克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匙=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0.5方寸匙=1刀圭=1钱匙=1.5克
1钱匙=1.5-1.8克
1铢=0.65克
1铢=100个黍米重量
1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1龠=5撮=10毫升
1撮=4圭=2毫升
1圭=0.5毫升
1引=10丈=2310厘米
1丈=10尺=231厘米
1尺=10寸=23.1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1分=0.231厘米
大枣15个=大枣5个
大枣20个=大枣7个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苈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1握约12克
清朝
1钱=3.75克
1两=10钱=37.5克
1斤=16两=600克。
《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

[转帖]《伤寒论》的药物剂量换算问题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升=液体200毫升合=20毫升龠=10毫升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分=3.9~4.2克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
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
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
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
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
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
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
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
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中剂量换算
《伤寒论》中剂量:
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
1两=24铢=15.625克
1圭=0.5克
1撮=2克
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铢=0.65克
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3.9-4.2克
1斛=10斗=2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一升=50克
葶苈子一升=60克
吴茱萸一升=50克
五味子一升=5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虫一升=16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附子中者1枚=15克
强乌头1枚小者=3克
强乌头1枚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
枳实1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
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主要内容如下:
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
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
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剂量
剂量的含义:
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
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即相对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