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含解析)
2016版高考历史考前三个月配套课件第三部分考前押题.ppt

“ 州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 “ 高层政区 ” ,到了隋唐 及其以后则属于 “ 统县政区 ” 甚至在清朝沦为 “ 县级政 区”,B项正确。 从表中信息得不出政区层级的调整是否促进了地方自主 性的结论,事实上古代中国历代最高统治者基于加强中 央对地方控制的这一目的,通过调整政区层级使地方越 来越服从于中央,地方越来越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C项 符合题意。
汉初实行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郡县与封国犬牙交
错,材料信息“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正 好符合汉初情形,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选项。
13.读下表: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秦汉
魏晋 南北朝 州
隋唐 宋金
路 州 县 州 县
元
行省
明
布政使司
清
省
A.“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
B.“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C.“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D.“莫愁寒族无人荐,但愿春官把卷看”
解析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答案 D
18. 亚当· 斯密在其撰写的《道德情操论》(1859年)中主张: “ 政府应公平分配财富,以达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然 而资本主义发展的事实却与之背道而驰。 ” 为实现这一 目标,率先在政治方面进行的实践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C.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 B.巴黎公社的建立 D.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解析
“既像一个小国那样自由和幸福,又像一个大国那样光
荣和强大 ” 表明美国是一个独立自主强大的国家,这得益于
1787年宪法确立的联邦制,既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有益于
国家的强大,又充分保留了各州的自主权。故选B项。
2016版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第1部分 小题对点练 训练5 含答案

题组1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2015·昌乐二中期中)1505年,葡萄牙远征军指挥官阿尔玛达率队开赴印度之前,国王亲自授旗并指示:“同穆斯林作战,同其他异教徒做生意.”对此材料理解全面的是( )A.葡萄牙仇恨穆斯林,不同他们做生意B.葡萄牙只是为了发展贸易而对外远征C.葡萄牙远征更多的是为了改造异教徒D。
葡萄牙远征兼有经济和宗教双重目的2.(2015·济南联考)16世纪的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以前的农民及其一家都睡在地板上,厨房里仅有一两口锅;而到16世纪末,一位农夫可能拥有“在橱柜里摆有一套精致的锡铅合金餐具,三四张羽绒床,好几套床罩和挂毯……以及一打羹匙".这一现象说明( )A。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B。
世界性的贸易体系开始形成C。
商贸中心转移推动了英国经济快速发展D。
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3。
(2015·莱芜一中模拟)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社会的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全都变了;水手成了最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各种游记成为畅销书;商业精神大大加强。
而这些观念、习俗变化的轨迹都强调了人的价值作用。
下列对该现象本质原因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
新航路开辟导致欧洲价值观念、风尚习俗巨变B.新航路导致欧洲职业选择巨变C.文艺复兴为探险家提供精神动力-—人文主义D。
资本主义萌芽引起欧洲社会广泛变化4.(2015·南昌联考)有人说,欧洲人开辟新航路追求的是“物质财富”,而郑和下西洋则追求“精神财富",如果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就称得上完美的航行了。
对这句话的错误理解是( )A。
强调这两次航行都有美中不足B。
郑和下西洋是宣扬国威的政治行为C。
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是一种掠夺D。
同时指出了两次航行的弊端题组2 暴力追求财富的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5。
(2015·汕头二次联考)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来,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了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考前三个月2016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大题规范练 题型5 含答案

[典例](2015·浙江高考)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
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
……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编写材料二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克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
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
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等材料三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
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主张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19世纪后半期美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有哪些“发明与创造"?(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扼要论述。
规范答题设问答题方向标准答案思路纠偏(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解释自然现象”判断出“伟大的人”的牛顿。
考前三个月2016江苏专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系列 冲刺3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2015·宿迁检测)俄罗斯历史上在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
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B。
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C.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2。
(2015·开封第一次联考)瞿秋白在1921年旅俄日记中写道:“一友人告诉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是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要物品.……消费者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为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
”这段材料显示了苏俄()A。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情况B。
实行新经济政策带来的新变化C。
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场景D.扩大政治“公开性"的尝试3。
(2015·曲阜一中期中)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资本主义经济活跃起来,党内有人认为这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指出:“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我们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
"以上材料表明()A。
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权宜之计B.列宁这样做是要使俄国倒退到资本主义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资本主义D。
新经济政策延缓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4.(2015·洛阳第一次统考)《世界现代史》写道:“在……的指导下,国家仍控制着经济的‘最高指挥权’,保持基本生产企业的国有制,与此同时,也允许大量的为谋取个人利益的私人贸易存在。
”材料中……所省略的文字应该是()A。
公私合营 B.新经济政策C.罗斯福新政D.斯大林模式5.(2014·广西高考)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
考前三个月2016高考历史(江苏专版)二轮复习小题对点练2 含答案

题组1古代中国精耕细作的农业1。
(2015·湖南五市十校联考)“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
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
小农经济的停滞性2.(2015·洛阳六县统考)《古代人与夏天的斗争》:“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2015年的3 781年间,中原地区每3年5个月就有一次较大水灾,每3年4个月就有一次严重旱灾。
”这些自然气候现象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
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B.灌溉工具创新不断C.水排成为汉代抗旱利器D。
重视农耕经验、技术的总结3。
(2015·苏州联考)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
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B。
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4.(2015·潍坊第一次联考)“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关于这首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A。
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B.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C.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D。
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题组2 由家庭手工业到明清手工工场5。
(2015·乌鲁木齐检测)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细长”者在这种“分布态势"中应为()A.官营手工业B。
家庭手工业C。
民营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6。
(2015·徐州调研)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A。
2016版高考历史(全国通用)考前三个月二轮复习高考题型集训:第2部分 答题规范练 题型3 含答案

[典例](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
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
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之处。
(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规范答题设问答题方向标准答案思路纠偏(1)第一小问要联系所学,孔孟思想多站在下层人民的角度约束统治者的行为,而董仲舒则是神话君主权威,约束人民;第二小问应紧扣“新儒学"的内涵思考,从推崇忠孝节义、强调个人修养的角度回答。
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不能从宏观视角把握儒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内容是失分的根源所在,准确识记基础知识一直是备考的不二法门。
2019高考历史 考前三个月 第二部分 专题一(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含解析)

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着眼点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等。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真题例析(2015·广东高考)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2016版高考历史(专题史全国卷1)二轮复习:板块2 主题专练 六 含答案

主题六重要的经济政策与经济体制(建议用时:25分钟)1.(2015·湖南郴州二模)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幅员是那么广大,居民是那么多,气候是各种各样,因此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产物……所以单单这个广大国内市场,就够支持很大的制造业,并且允许很可观的分工程度。
……假设能在国内市场之外,再加上世界其他各地的国外市场,那么更广大的国外贸易,必能大大增加中国制造品,大大改进其制造业的生产力。
”100多年后严复折服于这些关于中国的论述,是因为亚当·斯密() A.指出当时中国工商业发展受到严重阻碍B.建议西方列强尽快打开中国市场C.羡慕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条件优越D.盛赞康乾时期中国经济的高度繁荣2.(2015·山东19所名校调研)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农村中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实行公社化,不分你我他,人都是公家的,一碗稀饭是自己的。
”该打油诗流传的背景是( )A.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弊端B.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移C.“大办工业"违背了经济规律D.经济体制妨碍了生产力发展3.(2015·贵州遵义一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4.(2015·山东临沂模拟)1834年,英国政府派遣律劳卑出任首位驻华商务监督,取代东印度公司的大班,处理英商在华一切事宜,也使中英外交冲突更加激烈。
英国此政策转变的背景应与何者相关()A.重商主义的影响B.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C.英国建立殖民帝国D.林则徐执行禁烟政策5.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中说:“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 )A.发挥宏观调控对经济调节作用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其丧失统治地位C.促进西方社会垄断时代的到来D.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将其彻底废除6.(2015·湖北八市高三3月联考) 1933 年7月上海《申报月刊》举办“中国现代化问题”专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征文26篇.结合当时世界历史背景推断,绝大多数征文主张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 )A.走资本主义道路B.走新民主主义道路C.走社会主义道路D.走美苏闯出的新路7.(2015·广东肇庆一模)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新史观解读与针对训练1.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着眼点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中国社会主义文明等。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真题例析(2015·广东高考)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
由此可知( )A.该学者关注殖民掠夺的后果B.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黄金和白银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D.该会议讨论的是英国人登陆美洲的意义1.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等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灿烂果实。
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
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奴隶制文明向封建制文明转变。
明清时期在迈向近代文明的门槛时,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大潮。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逐步建立起来。
2.古希腊、罗马文明曾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相辉映的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为人类的政治文明留下了宝贵遗产。
雅典民主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罗马法稳固了罗马国家的统治基础,并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世界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从14、15世纪之交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经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和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建立起来,同时资产阶级代议制政治文明也逐步建立起来。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成就,使资本主义精神文明辉煌灿烂。
4.社会主义文明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建立,随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明建立起来,成为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1.(2015·深圳校际交流卷)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 )①立足于文明史观②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④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2015·虹口适应练)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
据此可知“巨大改变”包括( )①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②人们的物质生活种类增加③世界市场雏形出现④欧洲的封建制度走向衰落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④3.(2015·南京强化练)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用文明史观来分析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形成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西欧终于走出中世纪的黑暗B.开辟人类文明联结的新航线C.为商业阶级开辟新的贸易场所D.树立起西欧工业文明的形象4.(2015·新泰一中月考)“人类文明的进步过程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
”据此应给予正面评价的历史现象是( )A.明清禁海政策B.义和团运动C.世界市场形成D.斯大林模式5.(2015·九江交流卷)布罗代尔在《15到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由于15世纪地理大发现,欧洲一鼓作气地(或几乎如此)挪动了自己的疆界,从而创造了奇迹。
”这一“奇迹”主要是指( )A.西欧成为世界中心B.世界市场最终形成C.开辟欧亚海上航路D.世界初步连为整体6.(2015·厦门专项练)《文明史纲》写道:“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合成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材料强调的是( )A.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B.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不断相互吸收、融合2.全球史观(1)基本内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着眼点: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整体世界发展,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是人类整体世界的深入阶段。
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
简单地的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联系和互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真题例析(2015·上海高考)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A.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B.新航路的开辟C.圈地运动的发生D.宗教改革的发端1.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中国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美洲的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西欧开始对华进行殖民侵略;中国开始了西学东渐的历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掀起一股瓜分世界的狂潮。
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3.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商品输出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4.全球性的国际组织不断出现:二战后,世界政治组织和经济组织纷纷建立,国际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区域性集团正在形成和不断完善,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5.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
1.(2015·济南校际交流)“哥伦布发现美洲……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体现的史观有( )①全球史观②革命史观③文明史观④社会史观⑤现代化史观A.①②⑤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2.(2015·临汾校际交流)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认为:“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3.(2015·福州调研)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4.(2015·西安调研)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
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C.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D.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愈来愈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
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请回答:(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
按照此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近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3.近(现)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近代化史观,又称现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