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史观专题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历史高考五种史观及例题

历史新高考中涉及新史学观解读及训练解读近年的高考历史卷,无论是全国文综卷,还是各省新高考历史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在试题命制中都以文明史观为主基调及命题着眼点,兼顾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同时也没有完全抛弃或排斥传统的革命史范式。
近年来,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一些新的史学范式不断涌现,打破了阶级斗争史(革命史)范式一统史坛的局面,并逐步取代旧范式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新宠”。
因为多重史学范式的共存交融或转换,不仅在于打开了历史高考命题专家们的历史思维空间,进一步活化和拓宽多元化观察历史的视角。
其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命题的精彩点往往就在不同范式的解读与转换中产生了,让高考从更宽更广的视角去考查学生观察和解释历史的能力。
因此,同学们在进行历史高考复习时有必要了解和应用新史学观(或称史学范式)。
一、五种史学范式的基本内容高中新课标程式下的多种版本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史学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阶级斗争范式(或称革命史范式),发展为阶级斗争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亦称全球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等四种史学范式。
这些新的史学范式,提高了历史研究的框架性认识,让命题专家和学生在解读和诠释历史时,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上看下看,内看外看,左看右看,任何一“看”的加深,都有助于对整个历史进程认识的加深。
多元并存,相互争鸣,彼此宽容,不仅是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考命题的最佳视点。
(一)革命史范式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
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过去历史研究中的“阶级斗争史观”,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看重的是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政治事件,把历史看成是由重大政治事件构成的阶级斗争或人民革命,革命、起义被看作是分期、断限历史的重大界标而备受瞩目和关注,“阶级斗争史观”指导下的中外历史研究中的“政治制度变革论”、“革命史范式”等由此形成。
高考历史中的新史观

高考中的新史观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观”,实际上是指的“史学范式”,属于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
从多种史学范式设计题目,实质上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样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
史学范式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范型和模式,它是史学观点、史学范畴和史学方法等的有机集合体。
我国史学研究的范式已从单一走向多元,由传统单一的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发展为革命史(阶级斗争史)范式、文明史范式、整体史范式和现代化(近代化)范式等多种史学范式。
1.文明史观(1)基本范畴:①人类文明史划分为物质文明史、精神文明史和政治文明史,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②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
(2)突出视角:①从生产力的标准,把人类文明的历程划分为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两个阶段;②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勾勒出人类文明总体演变脉络,总结人类文明成果,在充分肯定人类社会取得进步的同时,揭示其存在的问题。
(3)立意价值: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
2.全球史观:(1)基本范畴:世界发展“从分散到整体”、“从封闭到开放”的历程;世界上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逐渐被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展;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和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2)突出视角: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立意价值:重视人类间的交往,强调友好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现代化史观:(1)基本范畴: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完整版)

高考必备历史史观一.唯物史观。
它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人们在生产中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生产力(包括科学技术)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关系取决于生产力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其中,经济基础是历史的决定性因素,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在于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服务并影响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影响社会存在。
(三)、阶级、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
其中,阶级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对立和斗争构成原始社会解体后一切阶级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必然导至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四)、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
其中,民族的内部结构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各种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外交往的发展程度;私有制和资本是造成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革命的。
(五)、领袖、政党、阶级、群众的关系。
其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历史结局的主要是人民群众,杰出个人对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类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人类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最初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高考最后冲刺历史复习要点:用新史观理解阐释历史

高考最后冲刺历史复习要点:用新史观理解阐释历史高考将至。
广大考生正在进行艰苦的复习准备。
考前十多天的最后冲刺阶段,与第一轮复习全面梳理知识、夯实基础的复习策略相比,复习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应当采取哪些复习策略呢?考前最后冲刺阶段担负着承前启后、巩固提升的重任,复习重点应放在将基本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强化思维训练,系统地构建知识网络,总结解题规律,积累答题经验,突破各个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查找知识漏洞上,这是考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
下面请看针历史学科的精彩点拨。
历史用新史观理解阐释历史一、明确考查内容,把握复习重点。
第一,历史高考强调对要点知识、要素知识、阶段特征和时代性的考查。
因此考前最后冲刺的要点是结合2014年考纲,重点梳理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深化拓展重点知识,尤其要挖掘历史地图、表格和图片中的信息。
第二,要建立知识的宏观体系,梳理知识的发展线索,把握历史规律。
如从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动、政治制度沿革、思想文化变迁、科学技术创新、世界形势变幻等方面建立知识体系并提炼历史规律。
第三,要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尤其是中外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第四,要注意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和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将历史、热点、中外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适当关注本年度热点和重大社会热点。
二、有效适度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要重视解题能力的训练,以此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和规范答题技巧。
要认真做高考真题,分析高考题考查的知识、方法、能力的要求等;要进行限时训练,可利用几次重要的模拟考试提升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
三、关注最新理念,提升认知水平。
要利用新史观理解和阐释历史、评价认识历史和构建历史知识结构,要用新史观重点关注转型时期重大历史事件、重点人物等内容;关注史学方法,如史料的分类、比较史学、计量史学等都是高考考查方向。
这些研究方法不仅在经济史领域,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等领域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要利用史学理论,建立知识的联系、提炼历史规律和明确认识历史的方法。
谈新史观下的高考历史命题

、
史 观) D 它 是中 国传 统 农 业 文 明最 早 开 始 走 向 近代 工 业 文 明 的 . 地 方 ( 明史 观 ) 文 1 明史 观 。文 明 史 观认 为 , 类 社 会 的 历史 就是 人 类 文 . 文 人 明 演进 的历 史 。 明史 观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生 产力 的发 展 为 标 文 以
响 的思 想 , 民 主 思 想 等 。 如 关 键 词 : 业 文 明 、 业 文 明 、 质 文 明 、 神 文 明 、 治 农 工 物 精 政 文明 、 承 、 流 、 合。 传 交 融 文 明史 观 在 新 高考 中 涉 及 的 内 容 比较 多 , :0 8 江 苏 如 20 年 卷政 治 文 明 中 的郡 县 制 、 省 六 部 制 、 马 的 法 律 制 度 、 国 三 罗 英 的君 主立 宪制 度 。 物质 文 明 中 的 中 国 近 代 民族 工 业 和 英 国 的 工业 革 命 . 神 文 明 中东 西 方 先 哲 的思 想 比较 、 代 中 国 人 思 精 近 想观 念 的转 变 、 顿 的科 学 贡献 等 。 0 8 广 东 卷 政 治 文 明 中 牛 20年 的宗 法 制 、 主 专 制 、 典 的 城 邦 制 、 国的 1 5 年 宪法 等 。 君 雅 中 94 物 质文 明 中 的 中 国 自然 经 济 的解 体 、 汉 经 济 发 展 概 况 、 联 改 西 苏 革 、 雷 顿 森 林 体 系建 立 的 背景 等 。 神文 明 中 的王 阳明 和康 布 精 有 为 的观 点 、 文 主 义 思 想 、 想 社 会 主 义 者 的 观 点 等 。2 0 人 空 08 年 海 南卷 政 治 文 明 中宋 朝 的 枢 密 使 、 典 民 主政 治 的特 征 、 雅 英 国 的君 主立 宪 制 、 国 的共 和制 等 。 质文 明 中 的世 界 市 场 的 法 物 形成 、 二次工业革命 的特点 、 战期 间民族工业 发展概况 、 第 抗 东 南 亚 国 家联 盟 发 展 的概 况 等 。 神 文 明 中法 家 思 想 观点 、 精 人 文 主 义 内 涵 、 德 斯 鸠 的 观 点 、 中山 的 民 生 主义 。 孟 孙 2现代 化 史 观 。人 类 社 会 从 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社 会 的 转 变 . 过 程 就 是 现代 化 。 现 代 化 史 观 重 点 考 察 的 就 是 这 一 发 展 演 变 的 过 程 。 代 化 史 观 的基 本特 征 是 : 为从 农 业 社 会 向工 业 社 现 认 会 的 转 变 过程 包 括 经 济 上 的 工 业 化 、城 市 化 ,政 治 上 的 民主 化 、 制 化 , 化 上 的理 性 化 、 学 化 、 众 化 和通 俗 化 , 法 文 科 大 以及 社 会 生 活 上 的 平 等 化 和 世 俗 化 :现 代 化 的 类 型 可 以分 为 原 发 型 和 传 导 型 , 本 主 义 和 社 会 主义 。英 法 美 是原 发 型 、 本 主 资 资 义 的现 代 化 , 日本 是 传 导 型 、 本 主 义 的 现 代 化 , 中 国 则 是 资 而 传导型 、 会主义的现代化。 社 关键 词 : 工业 化 、 市场 化 、 主化 、 制 化 、 学 化 、 性 化 。 民 法 科 理 现 代 化 史 观 在 高 考 中涉 及 的 内容 比较 多 ,其 中2 0 年 广 07 东 卷 的第 2 题 非 常 具有 典 型 意义 。 9 3社会 史 观 。社 会 学 和 历 史 学 结合 的产 物 , 为 和历 史 上 . 认 的经 济 、 治 、 化 问 题 一 样 , 政 文 社会 问 题 也 是 史 学 的 研 究 对 象 。 研 究 历 史 , 仅 要 眼 光 “ 上 ” 关 注 “ 人 物 ” “ 事 件 ”还 不 向 , 大 和 大 , 要 眼光“ 向下 ” 关 注 “ . 小人 物 ” 关 注 平 民百 姓 、 注 与 芸 芸 众 、 关 生 息 息 相 关 的“ 事 ” 也 可 理 解 为 “ 英 雄 史 观 ” 包 括 社 会 变 小 。 非 , 迁 史 、 会 1常 生 活 史 、 会 习俗 史 、 庭婚 姻 史 、 市 化 和人 社 3 社 家 城 口流 动 史 、 会 保 障 史 、 与环 境 关 系 史 等 。 社 人 关键词 : 会 、 活 、 境 。 社 生 环 4革 命 史 观 或 唯 物 史 观 ( 史 唯 物 主 义 ) 历 史 唯 物 主义 . 历 。 是 关 于 人 类 社 会 发 展 一 般 规 律 的科 学 , 由 马克 思 和 恩 格 斯 在 1世 纪 中 叶创 立 ,德 意 志 意 识形 态 》 它 形 成 的 主要 标 志 。 9 《 是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的基 本 特 征 是 : 为 历 史 的 主 体 是 现 实 的 人 , 们 认 他 的性 质 和 活 动 受 制 于 所 处 的物 质 生 活 条 件 :物 质 生 活 的 生 产 方 式 决 定 社 会 生 活 、 治 生 活 、 神 生 活 的一 般 过 程 ; 会 存 政 精 社 在 决 定 社 会 意 识 . 会 意 识 又 能 动 地 反 作用 于社 会存 在 ; 产 社 生 力 和 生 产 关 系 之 间 的矛 盾 、 层建 筑 和 经 济 基 础 的 矛 盾 , 推 上 是 动一 切 盛 会 发 展 的基 本 矛 盾 ,在 阶级 社 会 中表 现 为 阶 级 矛盾 和 阶级 斗 争 : 民群 众 是 历 史 的创 造 者 。 新 高 考 中已 经 开始 人 在
高考历史史观详解大全(含例题)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新史观在高考中的运用

新史观在高考中的运用近年来,除了唯物史观外,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史观已成为高考历史试题之魂,几乎已是脱离史观不成题了。
因此我们对必须了解新史观。
这几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1.唯物史观(一)唯物史观要求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
(二)唯物史观告诉人们,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过程,因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三)唯物史观要求人们用辩证的观点、方法看待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四)唯物史观最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于推动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
(五)在唯物史观与具体的研究对象相结合的过程中,推动理论的创新。
2.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正经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现代化既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指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状态。
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世界现代化过程可以分为两大阶段;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将来还有新的发展。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1.宁夏卷形式结构的特点
(1)三科试题完全“拼盘”,试题呈现顺序对 历史科影响大 (2)历史试卷结构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且题序、分值基本固定。 (3)试卷的长度上,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 择题,阅读量大,并总体趋于平稳。 (4)试题呈现方式上,基本以新材料、新情景 为切入点,材料形式多样化
关于考核目标与要求的表述:
Ⅰ Ⅱ 获取和 理解试题提供 理解材料,最 解读信 的图文材料和 大限度地获取 息 考试要求 有效信息 Ⅲ 对有效信息进行 完整、准确、合 理的解读
调动和 “读取信息”复习备考要做三方面的工作: 辨别历史事物 理解历史事实, 说明和证明历史 运用知 和历史解释 (1)教会学生如何“阅读理解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分析历史结论 现象和历史观点 论证问题复习备考的重心要放在以下三项: 识 (2)教会学生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描述和 准确描述和解 (3)教会学生如何“结合所学知识,将有效信息提炼 进行“辨别”能力的培养,要作三个工作: (2)独立分析问题、论证问题的能力; 认识历史事物的 客观叙述历史 阐释事 事物 释历史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并 成完整、准确、合理的观点”。 (1)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历史现象和事 (3)批判地、独立地表达自己观点、自己看法的能力。 物 特征 做出正确的阐释 实? “阐释历史”复习备考的重心要放在以下三项: 运用判断、比 运用批判、借 (2)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历史解释? 论证和 独立地对历史问 较、归纳的方 鉴、引用的方 (1)全面、客观、清晰地叙述历史事物、现象的能力; (3)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辨别”哪些历史结论和观点。 探讨问 题和历史观点提 法论证历史问 式评论历史观 出不同看法 (2)解释历史事物、现象发展过程及个性特征的能力; 题 题 点 (3)阐释历史事物、现象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1.宁夏卷形式结构的特点 2.宁夏卷考试内容的特点 3.宁夏卷评价方式的特点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1.宁夏卷形式结构的特点
(1)三科试题完全“拼盘”,试题呈现顺序对 历史科影响大 宁夏卷取消了跨学科综合试题,使三科综合 试卷完全变成了三科“拼盘”。 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排序由老高考的地理、 历史、政治变为地理、政治、历史。历史答题受 到地理、政治试题难易程度的影响增大,学生常 常没有充裕的时间答题。
3.2011年考试说明与去年的比较
启示: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核目标和要求、考试内 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均没有变化,这说明2011年高 考历史仍然以稳定为基调,命题依旧强调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 本脉络。 关于例题的变化。2011年考试说明中更换的四道例 题目都是2010年的高考题,而且都是第一批新课标高考 省份的高考题。从命题技术上看,经过几年的实践,首 先进入新课标高考的省份命题技术不断提高。更换的 2011年的几道题目的命题水平明显高于往年:材料和设 问结合得更紧密、设问更明确、层次更清晰等等。所以, 这四道题目更能反映高考历史命题的指导思想、考核目 标和要求。 从命题的指导思想看,更换的题目中有两道题明显 是考查考生的科学历史观和思维方法,这说明2011年高 考历史更重视学科素养、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考查。
关于考试指导思想的表述: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考试中 心《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 纲(文科·课程标准试验版)》,确定历史学 科考试内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察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 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 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 基本脉络。
41题
2007年
12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
2008年
1172字
2009年
1121字
2010年
1398字
42题
43题 44题 共计
二段 材料 三段 材料 二段 材料 一段 材料 二段 材料
812
473
518
554 492 4091
四段 1090 材料 二段 611 材料 二段 352 材料 二段 593 材料 二段 497 材料 4315
29
30 31
必修Ⅰ(罗马法)
必修Ⅰ(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必修Ⅱ(第二工业革命中美国钢铁业的 发展)
必修Ⅰ(美国独立)
选修Ⅰ(日本明治维新) 选修Ⅰ(戊戌变法)
32
33 34
必修Ⅲ(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必修Ⅰ(二战后美日关系的变化) 必修Ⅰ(欧盟的建立)
2.《考试说明》的主要内容
Ⅰ 考试性质 ——选拔性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 必要的区分度和一定的难度 Ⅱ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试卷结构:300÷3 必作部分:选择题(11:12:12) 140分 主观题 (2:2:1) 135分 选作部分:地理:(3选1) 10分 历史:(4选1) 15分 Ⅲ 考试内容与题型示例 ——规定了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的目标与 要求;考试范围
1.《考试说明》的定位
案头必备:《课程标准》教材《考试大纲》《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地位最为重要,是教师教学的范围,是教 材编写、大纲及考试说明制定的依据。与大纲及考试说明 相比,其内容要求最为详细,并带有行为动词,对各级学 习水平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教材:是学生最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也为教师 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一标多本”背景下,命题不 会拘泥于某一教材的表述,甚至“脱教材”倾向越来越严 重。 《考试大纲》:主要是确定高考的内容与方向,只制订纲 领性的原则与基本框架,它主要采用通史(+专题)体例, 史实内容使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并取消行为动词,范围最 为宽泛。 《考试说明》:实际上是《考试大纲》的细化或补充”。 是在《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对高考学科的考试内容、考 试范围、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的重 要文本。考试说明是命题的直接依据。它采用大纲体例编
四年宁夏卷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统计表 (选择题) 总题量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12 12 12 12
材 料 题(道)
8道 (24.25.27.30.31.32. 33.35) 11道(24.25.26.27.28.29. 30.31.32.34.35) 9 道(24.27.28.29.30.31. 32.34.35) 11道(25.26.27.28.29.30.31. 32.33.34.35)
湖南师大附中
刘丽珍
一.解读2011年考试说明——明确方向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三.回顾不容乐观的考情——帮助定位 四.应对新课程高考的策略——科学备考
一.解读2011年考试说明——明确方向
1.《考试说明》的定位 2.《考试说明》的主要内容 3. 2011年考试说明与去年的比较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1.宁夏卷形式结构的特点
(1)三科试题完全“拼盘”,试题呈现顺序对历 史科影响大 (2)历史试卷结构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且 题序、分值基本固定。 必考题,选择题第24-35题,48分; 非选择题必考题第40题,37分; 选考题41-44题,每题15分。 选考题采取四选一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自主选 择的权利,但也增加了选择的困惑。总体上,选 考题对课标、对教材的依赖更低,难度也相对较 低。
关于考试范围的表述:
历史科包括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内容。其中, 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三个必修模块为 必考内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 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以 及“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四个选修模块为选考内 容。 范围只到二级子目。有利于命题,但范围极为 宽泛,指向模糊。 必修部分采用通史+专题体例:古代部分按中 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三大专题加古希腊、罗 马。近代部分按近代世界和近代中国通史加专题。 现代部分按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通史加专题。 选修部分:选修一:删去了梭伦改革、宗教改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1.宁夏卷形式结构的特点
(1)三科试题完全“拼盘”,试题呈现顺序对 历史科影响大 (2)历史试卷结构分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且题序、分值基本固定。 (3)试卷的长度上,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 择题,阅读量大,并总体趋于平稳。
四年宁夏卷阅读数字量统计表(文字数): 题型 选择 题 40题
试题的呈现方式体现了高考命题的主导思想,以新 材料、新情境、新视角为主,这既是四年来高考历史试 题的显著特点,又可看出试题在注重“新”字的同时, 对以材料为主考查学生能力是高考的主线。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1.宁夏卷形式结构的特点 2.宁夏卷考试内容的特点
(1)注重考查主干知识 (2)注重考查文史常识以及史学理论和方法: (3)注重考查普世性价值观: (4)注重考查对后世有影响的制度文明: (5)注重考查热点问题(以“问题”为中心): (6)试卷中考查的知识点重复出现,但角度不同: (7)模块内容比例侧重经济史 (8)选修内容逐渐“超纲”“脱教材”,总体难 易度不平衡。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二.分析四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宁夏卷) ——了解样本
高考试题隐藏着最多的高考信息,研究高 考试题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理由: (1)高考试题从来都具有导向、引领、指 挥棒的作用; (2)高考试题和命题人员具有相对稳定性 和继承性; (3)国家以高考试题推动课程改革的意图 十分明显,且比较认可目前的命题趋势。
三段 1010 材料 二段 290 材料 二段 266 材料 一段 448 材料 二段 413 材料 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