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观点之全球史观.ppt

合集下载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 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 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 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与整体史观相信大家都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整体世界之中,没有哪一个是孤立的个体,也没有谁可以说离开了这个社会而存在,21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人们的世界观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生产资料的不断发展,人类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后,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

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

而且“地球村”的概念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因此,树立反映世界的“全球化”趋势的世界观,即“全球史观”,已经成为世界史学科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

那么何为全球史观?这是我们要说的问题。

全球史观”是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全球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论启发性。

整体史观认为,1500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形成的“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全球史观,即以全球文明的角度出发,以“文明”作为历史研究的单位,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其基本理论包括:①从全局即从全球的角度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②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两个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基本方面。④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历程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全球史观”冲破了西方以兰克为代表的西欧中心论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其研究的视野不仅包括欧洲史,而且还覆盖了二次大战后崛起的亚非拉广大地区。正如西方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夫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所说的那样,它的“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他本人也因为采用“全球史观”阐述历史,成为一个颇具影响的人物。同时,“全球史观”的持有者还认为,宏观的历史不等于地区史和国别史的简单组合,而是重在阐述不同地区和国家之间历史的联系与影响。另外,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教授通过深入研究,构建起“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他的观点在我国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出人们对全面了解人类历史的共同要求。
第四,历史上的整体观思想,以及古人探索世界历史的种种努力都为全球历史观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素材。从史学发展史来看,近代以前就出现了要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力求寻找世界有机联系的各种设想和尝试。例如,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在其巨著《通史》中写道:“……历史可说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意大利和利比亚发生的一切与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一切密切相关”,“只有将各事件与总体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起揭示出来,指出其相似点和不同点,才有可能认识历史的全貌。”古代中国人的“九州”、“四极”观,以及史学家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理”的史学思想都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和开阔的历史视野。但是,总的来说,古人对世界的认识是笼统的、肤浅的和直觉性的。这是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交通非常落后,各地区处于闭塞隔绝状态,地区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因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世界,基本上以其生活的地区为中心,把属于本民族或属于同一宗教地区的历史作为历史的主体或中心。新航路开辟后,特别是始于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不仅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打破了各地区和各民族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出现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于是,历史开始由孤立的、民族的、狭隘地方性的历史转变为世界性历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又将人们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对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尝试以全新的和整体的视野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法国史学家鲍杜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整体,认为世界历史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认识,人类历史不仅在时间上是世界性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世界性的。理性主义史学创始人伏尔泰也将人类历史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他在《论各民族的风俗与精神》中开创性地运用比较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考察人类文明史,其视野遍及世界:从波斯到阿拉伯各国,从印度到中国,从日本到秘鲁。此后,维柯、杜尔阁、孔多塞、赫尔德等哲人,格特尔、施吕策尔、穆勒等史学家都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了探讨。被誉为“世界史之父”的施吕策尔提出历史应当说明“地球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怎样从过去演进到现在的”,世界历史不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简单汇编,而是“人类的历史”。施吕策尔尤其强调世界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从宏观的角度进行考察,如同“人们要了解一座大城市的各条街道,如果没有一个总的图景或缺乏宏观的眼光,那么,就不会具有对这座城市的整体感。”可见,在近代,史学家们关于世界历史的认识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为后来的全球历史观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 1 ) 精耕农业——原始社会时期就培植出水稻,粟等农作物;春 秋战国时期就使用铁器,牛耕;等等 统一帝国——出现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等统一的大帝国. 儒家伦理——自西汉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虽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和外族入侵,但中 华文明一直持续. 影响深远——中华文明对亚洲,欧洲乃至世界文化影响重大. 任何一例即可.
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 点? (1)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 后,缺乏竞争力.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 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2)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 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3.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4.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 差异. 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 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 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 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 而导致冲突.
三,典型例析: 例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
例3
材料一:古代东亚对人类文明有独特的贡献,华夏文明或称中华文 明是东亚文化的主流.中华文明所处地形复杂,族群众多,但它在 历史上长期保持了自己的文明特征,如精耕农业,统一帝国,儒家 伦理,历经磨难而未曾中断,彪炳于世界,贡献于人类.这在世界 文明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马克《世界文明史》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用史实 予以简要说明.
4. 简要回答中国是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民族 解放之路的? 成立中国共产党;制定民族革命纲领; 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5.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哪些现象? 在强调文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今天,你有何认识? ( 4 )①反映的现象: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冲撞与交流. ②认识: 历史上文明之间的交流是各个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 前提;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 精华;要有宽容心态理解和尊重人类社会不同文明等.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

探讨全球史观下中国历史事件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历史。

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对其产生影响的诸多环境因素,特别是中国近代现代史部分,因为中国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方面都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如果人为地割断中外历史的联系,用孤立、片面的观点去研宄中国的历史,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能全面科学地解释历史现象,更不能科学地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事卖上,新课标教材就体现了中外合编特色,要求用全球的视野来分析中外历史问题。

因此,教学中必须遵循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把历史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一个过程,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当作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环节一个方面,将具体的历史事件放到宏观的历史大背景中去分析认识,以深刻理解其实质,切不可把具体的历史事件作僵化处理,孤立地去分析理解。

一、联系世界史知识对中国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背景进行分析。

具体做法是在中国史教学中将同一时期一些世界史内容罗列在一起,从中进行分析探讨,得出结论。

如对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背景的分析,书上只是说“英国等侵略者从鸦片战争中获得了种种特权……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它们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鸦片战争后,英国资产阶级原以为凭借《南京条约》就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中国自给自足的社会结构没有改变,对外国商品的进入有顽强的抵抗作用,因此英国的工业品没能占领中国市场。

1854年英国要求全面修改《南京条约》,以进一步扩大鸦片战争中所得到的权益,并得到法国、美国的支持。

在清政府拒绝了其“修约”要求后,英、法、美叫嚷要诉诸武力,但为什么没有立即出兵?而要等到1856年呢?一则,可联系本教材中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全盛时期,清政府统治出现危机。

二是,引导学生回忆世界史中这一时期的内容。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世界历史七大史观
1、基本概念: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近代史学界从20世 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 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它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
历史。 2、关键词:革命、阶级斗争、侵略、反抗、国家、民
族等
Page
12
LOGO 六、唯物史观
1、基本内涵: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是人
情进行文明创新。
②人类文明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尊重不同地区不同文明成 果。 ③文明的交流是双向的,其影响也是双向的。
Page
7
三、近(现)代化史观 LOGO
1、基本概念:认为人类历史是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
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包括经济、政治、文
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主要表现为:经济的工业化和 市场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的理性化和科 学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Page 5
【特别提醒】 LOGO
第一: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 第二: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
异。
学习时: 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 碰撞。
Page 6
LOGO ☆近代文明的历程给我们思维的启示:
①文明必须保持前代优秀文明,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根据国
带来灾难,造成长期落后 的状态
Page 18
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两 半社会
②完成:19C末20C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③深入: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猛发展
3、视角:
①强调在全球范围内从整体上把握人类历史的演进
②注重不同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
建立在人们的意识对全球化现实反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 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 种超地区、超民族的史学观念,是一种从全球的视野和宏 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 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史的方法。全球史观认 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 为人类历史是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动态过程,它包括长时段 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趋势性就是说全球史观反映了 的发展趋势性以及整体性。 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人类文明相互交流逐步摆脱分散并走向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世界逐步联为一体,而且这种趋势至今尚有加强的前景。 而整体性则说明全球史观以人类社会整体发展进程为叙述 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 对象,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叙事传统,从学术发 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 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 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 建立了编纂世界通史的新框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理 论启发性。 论启发性。
唯物史观:
即历史唯物主义( 即历史唯物主义(historical materialism)历史唯物主 ) 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 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 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 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 方法论。亦称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 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 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 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 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关键词:利用,高中历史,全球,教学中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介绍: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时代环境下,世界朝整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积极使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有效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详情:[:]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对于提升学生的全球意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认知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当前时代环境下,世界朝整体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积极使用全球史观的教学方式,有效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应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入手,针对全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方式和策略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中历史;教学;应用20世纪50年代,全球史观形成,针对世界历史上各个时期进行全面分析,主要是分析时代特征、总体趋势和发展主流等方面,能够从宏观的视角出发,针对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关联进行全面审视,在历史学界发挥了积极作用。

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全球史观,将其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满足了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

一、高中历史教学积极应用全球史观的重要性在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应用全球史观的教学观点,能够有效拓展高中生的眼界,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同时对促进高中生逐渐增强自身的历史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现阶段,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全球史观,具有很大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应用全球史观是当前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 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 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 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 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 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 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 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 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 “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 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 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 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 互关联和渗透。
三.全球史观下的“世界文明”构建中 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 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和必要的根 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 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 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 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历史新观点之全球史观
仙岩中学 舒崇飞
一.全球史观的概念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 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又称为整体史 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 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由各 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 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 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二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
1.新航路开辟及影响。例如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 非拉地区(包括我国)各产生什么影响?
2.三次科技革命与中国
3.明治维新与中国
4.中俄(苏)两国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 比较
5.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六.新观点下的中考命题尝试
昔同治(1862——1874年)初年,德相毕士麻克 (德国宰相卑斯麦)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 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 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 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 其在此乎?”据材料,你认为在俾斯麦的眼中, 中日两国在学习欧洲的内容上有何本质的不同? (C) A.中国学习制度,日本学习技术 B.中国学习文化,日本学习制度 C.中国学习技术,日本学习制度 D.中国学习制度,日本学习文化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 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 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 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 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 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 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 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 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 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 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 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 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 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 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 识中国历史。
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 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社会生活变化
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进一 步变化
五.全球史观与中考
近几年来,在各省的高考历史试题中,经 常出现全球史观的试题,随着经济全球化 的发展和我国积极的参与到世界中去,随 着中考有利于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命题 指导思想,我认为全球史观这种历史观的 题目也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考中。结合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和各种样卷及模拟试卷, 我简要的概括了几点。
经济
文化
第二次工 政治 业革命 经济
文化
影响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 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 引发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
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被卷入 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
堂派遣留学生;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 引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 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
虽然我们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里面并没有明确的讲 到全球史观这种历史观。但是《课程标准》里面提到: 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 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 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 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 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 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那么,我们老师在世界历 史的教学中,能不能利用这种全球史观,横向比较中外 历史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学到一部完整的世界历史呢?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明之间的差异。应
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 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 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 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四.全球史观与世界史教学
举个例子,我们在讲完第一、第二次
工业革命之后,应该比较归纳一下它 们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学 生才能完整的认识到我们中国当时在 世界上是怎么样的?全球史观要求我 们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 历史。学中国史时应将中国史置于世 界大环境中去认识;学世界史时应多 方联系中国史。见下表:
第一次工 政治 业革命
例题二.人类历史是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 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 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客观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使欧洲到印度的航 路缩短了4000英里,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则使旧 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轮船的不断更新, 使航速大大提高,欧美航程从42天缩短为5天,从伦敦 到加尔各答也由3个月减为18天。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 跨洲铁路的建设,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 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