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精】《伤寒论通解》第五十八课阳明病篇里实证候小承气汤

• “不转气”病理:“脉反微涩者,里虚也, 为难治”!
• 此处“谵语、脉滑而疾”: • “谵语”——邪热夹浊毒
• “脉滑而疾”:
• 阳明病——“脉滑”
• “疾”:热邪非常盛
• “承气汤主之”:
•
先去热,防变。
“因与(小)承气汤一升,腹中 转气者,更服一升。”
• “燥屎”的试探法。
• 虚劳津血不足 • “勿更与之”。
• 如何判断?——“脉微而涩者” • 提示:寒热证候反转!
• 脉“微涩”: • “微”:真阳不足 • “涩”:血虚血瘀
• 如何治疗? • 温真阳、养津液
小承气汤方证讲解
•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 枳实三枚,大者,炙
•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二服。
• “初头硬、后必溏”: • 平时 • 假象:恐有燥屎 • 多属太阴病,或者厥阴病! • “寒性”便秘——“慎不可攻”!
• “初头硬”、攻下之法后果: •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
与水则哕(yuě)。” • 太阴病或者厥阴病:寒饮 • 潜伏,没有症状,但激发,则会显出症状。
•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时腹自痛。若下之,益甚。”
•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 “腹中转气”
2、厚朴二两,炙,去皮 不及时处理,任由继续下去,会如何?
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 性味:酸、苦、辛,微寒。
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
承气汤也。”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本草图经》:“九月、十月采者,为壳”!
• 更好把握!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

伤寒表解阳明药方解说阳明…本证…热证★栀子豉汤属性:治发汗吐下後,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者。
栀子(十四枚,生用,擘),香豉(四合,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从张本,删此二句)歌曰:山栀香豉治何为,烦恼难眠胸窒宜,十四枚栀四合豉,先栀後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拉:此汤旧本有得吐止後服等字。
故相传为涌吐之方。
高明如柯韵伯,亦因其说。
惟张隐庵、张令韶极辨其讹曰:瓜蒂散二条,本经必曰吐之;栀于汤六节,并不言一“吐”字。
且吐下後虚烦,岂有复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内用香豉二合,而误传之也。
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时而吐。
要之,吐与不吐,皆药力胜病之效也。
其不吐者,所过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叶者,战则必胜,即雷霆之用也。
方非吐剂,而病间有因吐而愈者,所以为方之神妙。
栀於色赤象心,味苦属火,性寒导火热之下行;豆形象肾,色黑人肾,制造为豉,轻浮引水液之上升。
阴阳和,水火济,而烦热、懊侬、结痛等证俱解矣。
原本列於“太阳”,主解烦,非吐剂,而有时亦能涌吐也。
韵伯移入“阳明”,只知为吐剂,泄阳明之烦热。
即此,为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也。
★白虎汤属性:治发汗後大热不解,多汗出,不恶寒,大渴能饮水者,此方主之。
(按:此条从《内台方》原文,与《伤寒论》稍异。
)知母(二两),石膏(一斤,碎,绵裹),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阳明白虎(证)辨非难(大热多汗,大渴饮水等为阳明证,易辨),难在阳邪背恶寒(论中“背恶寒”三字两见:一见於少阴证附子汤,一见於此汤。
一寒一热,须辨於毫厘之间,为死生大关头),知六膏斤甘二两曲,米加六合服之安。
蔚按白虎汤,《伤寒论》凡三见:太阳条治脉浮滑;厥阴条治脉滑而厥;又治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等证。
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阳条“甘草附子汤”之下者,言外见风寒湿燥火之气。
《伤寒论》中使用表里双解法的方药

《伤寒论》中使用表里双解法的方药病有发于外者,有生于内者,亦有内外同病者。
或表邪内传,或本有宿疾而又新受外感,以致内忧外患,表里同病。
遇此病症,单用解表之法,很难凑效,往往需表里双解。
《伤寒论》中,表里双解的方剂并不算多,但其意义在于“示之以法度”,让人举一反三!桂枝人参汤【组成】桂枝、人参、白术、干姜、甘草。
【功效】温中解表【条文】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163)【病机】本属表证,当从外解,却屡屡误用下法,以致表热未解而中气已伤,泻下不止,此属表里同病,治当表里双解。
本证虽为表里同病,但以虚寒下利为主,方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温脾止泻,桂枝解表。
本方即理中汤加桂枝也。
【案例】沈炎南医案:一女孩,3岁许,疹子已收,身热不退,体温39℃,头痛恶寒与否不得而知,下利日十余次,俱为黄色粪水。
脉数无歇止,舌质尚正常。
遂诊为麻后热毒不净作利,与葛根芩连汤加石榴皮。
服后体温反升至39、5℃,仍下利不止,嗅起粪味并无恶臭气,沉思再三,观病孩颇有倦容,乃毅然改用桂枝人参汤,仍加石榴皮,一服热利俱减,再服热退利止。
按语:麻疹之后,余邪不尽,内陷于里,协热下利。
因表里皆寒,故虽下利而无臭秽及肛门灼热之热证,脉虽数而无歇止,反有津伤之虞。
况面有倦容,一日下利十余次,寒象迭生,与葛根芩连场以寒治寒,是为冰上覆雪,阳气浮越,反见热象陡增。
当与桂枝人参汤温通表里;为防利脱,又加石榴皮以涩肠止利。
葛根芩连甘草汤【组成】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炙)。
【功效】表里双清【条文】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34)【病机】此证本当用桂枝汤外解其表,却误用下法,以致表邪将欲内陷。
表邪将欲内陷,阳气与之相抗则脉转急促,邪热迫肺则喘而汗出,肺与大肠相表里,邪热下迫大肠则泻下不止。
方用葛根解表,黄芩、黄连清热厚肠止利,甘草益气和中。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伤寒悬解》阳明经病——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阳明经病腑病汗下总纲一章阳明十二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属阳明也。
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发汗宜桂枝汤。
太阳表证未解,而生烦热,汗出则烦热解矣。
乃汗后又如疟状,每日日晡时发热者,此属阳明也。
(日晡,申戌之交,阳明旺盛之时也。
《汉书·天文志》:正月旦决八风,旦至食为麦,食至昳为稷,昳至晡为黍,晡至下晡为菽,下晡至日入为麻。
各以其时,用云色占种所宜。
按:日晡在日昳之后,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戌,燥金得令之时也)。
阳明有经证,有腑证,经证表热外发,其脉浮虚,腑证里热内结,其脉实。
脉实者,宜下之,以泻其里热,脉浮虚者,宜发汗,以泻其表热。
下之与大承气汤,大黄、芒硝破结而泻热,厚朴、枳实降浊而消满也,发汗宜桂枝汤,姜、甘、大枣补脾精而和中气,桂枝、芍药通经络而泻营郁也。
1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时发热者,寒热往来之义,是太阳未退之表寒与阳明内郁之腑热,往来寒热之义,此属阳明也。
脉实者,脉大缓实,重按有力,潮热外蒸,表寒自罢,此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脉浮虚而属阳明者,是在阳明之经,不在阳明之腑也,经证表热外发,故其脉浮虚。
在阳明经则统于太阳一经,仍是表郁不解,故桂枝汤,通经解肌,泻其表热,和其营卫也。
注意;本条是阳明经与阳明腑汗下总纲,也是阳明之经与阳明之腑,汗下之分纲。
脉浮者在表,宜发汗,仍有表郁,解于阳明之经,则不至内传阳明腑实。
脉实者在腑,宜下之,里证已成,潮热外蒸,表证自罢。
只是先教经腑之别,汗下分纲,后面的提纲条文中,经证汗解与腑证下解,都会有。
阳明经病七章,腑病连经阳明自太阳传来,未入于腑,全是经病。
经病宜汗,其未离大阳之经,则用麻、桂,其将入阳明之腑,则加葛根。
阳明一见吐利,虽未是里实可下之证,然而经迫腑郁,已是胃热将成之根,故用葛根双解经腑之郁。
此证得法,自无离经入腑之患矣。
郝万山讲伤寒论41讲—阳明腑实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41讲—阳明腑实证(1)第41 讲阳明腑实证(1)大家好,时间到了,我们上课。
我们上节课主要讲的是阳明的热证。
阳明的热证包括了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使余热入里所造成的。
如果余热留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我们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的,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这叫胃热弥漫证。
同时我们又在上次课介绍到了白虎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就是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出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遗尿等等这些临床表现。
对于三阳合病来说,阳明热盛当然就可以清解阳明之热为主,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
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热盛耗气,热盛伤津而造成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一共有5 条,这5 条原文提示了四大症状。
首先是身大热,原文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提示了热邪处于一种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的状态。
大汗出,是在第26 条提出的“大汗出后”,脉洪大,也是在第26 条提出来的“脉洪大”。
这5 条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是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得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特别突出了一个口渴的证候。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热盛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津液不足了,人的本能就要引水自救,所以有口渴,可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渴了水之后又不能气化成津液,所以仍然不能够解渴,所以《伤寒论》中才提出来“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这样突出的口渴的症状。
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之外,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关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还提到了两个类似于虚像的证候,这就是“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
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汗出的过程中,腠理开泄,汗孔开张,经受不起外来风寒邪气的吹袭,这叫不胜风袭,同时也是因为热盛耗气、气不固表的表现,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这是我们上次课讲到的最后的内容。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2019/4/29
伤寒论
2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2019/4/29
伤寒论
23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19/4/29 但腑实未成 伤寒论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阳明三急下局面。 2019/4/29
伤寒论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家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019/4/29
217 “以燥屎在胃中”
大便秘结俱见
2019/4/29
伤寒论
32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2019/4/29
伤寒论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

阳明病病案1.张某,女,45岁。
主诉:低热3天,伴胃脘不适。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脘腹胀满疼痛,食不下,前医用承气汤攻下,嗣后晨起热减,午后稍增,心烦,胃脘嘈杂满闷,知饥但不欲食。
大便日1行,量少。
检查: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小滑。
体温37.5℃,额头微有汗,胃脘按之濡,不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热郁胸膈证证候分析:患者初患阳明实证,已经攻下,然余热未尽,留扰胸膈和胃,故有微热,心烦,脘嘈等症,肠胃邪结虽无,但气机阻滞,故见脘闷,知饥但不欲食。
治法:清热,和胃,除烦。
方药:枙子豉汤。
枙子、豆豉2.王某,男,25岁。
主诉:发热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劳累外受风寒,突发高热,无汗,曾服百服咛,汗出,热稍退。
然复又发热,伴汗出,不恶寒,口渴欲饮,梦中说胡话。
小便短赤,大便调。
检查: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体温38.8℃,皮肤湿润。
腹软,无压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
证型:阳明热证。
证候分析:病初起为风寒表证,经发汗,病邪未解,化热入里,故发热,不恶寒。
里热亢盛,热扰心神,故梦中说胡话。
口渴欲饮,小便短赤,乃热盛伤津所致。
汗出乃里热迫津外出。
无腹胀、便秘,可见本证属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
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3.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1周。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咽痛,腹满而喘,大便难,前医用大承气汤治之。
下后腹满减,大便通,然发热不减,汗出多,咽痛且燥,口渴不解,当风则背微恶寒。
检查:舌红,苔黄干燥,脉洪大。
体温39.0℃,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热证兼气阴两伤。
证候分析:患者因阳明里热,前医已用攻下,部分腑实病邪虽去,但阳明里热仍在,且热势炽盛,故发热高,汗出多。
因热邪伤津耗气,已见津气两伤征象,如舌干燥,口渴不解,背微恶寒等。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三五)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伤寒论》第208条辨:“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
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原文解释】阳明病,脉象迟,汗出而不怕冷,身体沉重,短气,腹部胀满,喘息,若发潮热的,这是表症即将解除而已成里实,可以攻下里实;若手足不断汗出的,这表面大便已经硬结,用大承气汤主治。
若出汗较多,轻微发热而怕冷的,这是表症未解,病人不发潮热,不能用承气汤攻下。
若腹部胀满厉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气汤轻微泻下来和畅胃气,而峻泻药攻下不可用。
这个条辨就是讲阳明病,如果有表证,要先解其外再去攻里。
这个就是外证要解掉了,本来是恶寒,现在不恶寒了,汗出。
当外证还没有完全去掉的时候,会有身体感觉沉重的现象,有腹满,短气,喘,有潮热,这是阳明证。
前面告诉我们太阳证快要去掉了,阳明证要出来了。
这个时机,就可以攻里。
攻里我们有很多种处方。
如果是手脚不断地出汗,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了,大便已经硬掉了,就是用大承气汤。
如果是汗多,还有一点点怕冷,有一点点发热,这是提示,表证还没有完全解掉,这个时候,不可以用承气汤。
如果是肚皮胀满,大便又拉不出来,可以用小承气汤来轻微的通一下,千万不可以用大泄下。
我们先讲实证,如果胃炎,肠炎,是不能攻的,不要乱攻。
在《金匮要略》里面有一张处方叫大黄甘草汤,胃的下方有二斗食物,这二斗食物可以保证我们的生命延续七天,也就是在七天之内,如果找不到食物吃,只喝水也能活七天,活这七天就是靠胃的下方的二斗食物。
但是,如果是吃了坏死的食物,那这坏死的食物在胃里面呆七天,那怎么可以呢?我们如何来清除胃的下方坏死食物,就是用大黄甘草汤来清除。
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是坏死的食物?朝食暮吐,也就是早上吃进去的东西,黄昏的时候吐出来,这就代表食物在胃里面没有消化掉,这就是大黄甘草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傷寒表解陽明藥方解說陽明…本證…熱證★ 梔子豉湯屬性:治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反復顛倒,心中懊儂者。
梔子(十四枚,生用,擘),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
得吐者,止後服。
(從張本,刪此二句)歌曰:山梔香豉治何為,煩惱難眠胸窒宜,十四枚梔四合豉,先梔後豉法煎奇。
男元犀按拉:此湯舊本有得吐止後服等字。
故相傳為湧吐之方。
高明如柯韻伯,亦因其說。
惟張隱庵、張令韶極辨其訛曰:瓜蒂散二條,本經必曰吐之;梔于湯六節,並不言一“吐”字。
且吐下後虛煩,豈有複吐之理乎?此因瓜蒂散內用香豉二合,而誤傳之也。
愚每用此方,服之不吐者多,亦或有時而吐。
要之,吐與不吐,皆藥力勝病之效也。
其不吐者,所過者化,即雨露之用也;一服即葉者,戰則必勝,即雷霆之用也。
方非吐劑,而病間有因吐而愈者,所以為方之神妙。
梔於色赤象心,味苦屬火,性寒導火熱之下行;豆形象腎,色黑人腎,製造為豉,輕浮引水液之上升。
陰陽和,水火濟,而煩熱、懊儂、結痛等證俱解矣。
原本列於“太陽” ,主解煩,非吐劑,而有時亦能湧吐也。
韻伯移入“陽明” ,只知為吐劑,泄陽明之煩熱。
即此,為仁者見仁,知者見知也。
★ 白虎湯屬性:治發汗後大熱不解,多汗出,不惡寒,大渴能飲水者,此方主之。
(按:此條從《內台方》原文,與《傷寒論》稍異。
)知母(二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二服。
歌曰:陽明白虎(證)辨非難(大熱多汗,大渴飲水等為陽明證,易辨),難在陽邪背惡寒(論中“背惡寒”三字兩見:一見於少陰證附子湯,一見於此湯。
一寒一熱,須辨於毫釐之間,為死生大關頭),知六膏斤甘二兩曲,米加六合服之安。
蔚按白虎湯,《傷寒論》凡三見:太陽條治脈浮滑;厥陰條治脈滑而厥;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等證。
而原本此方列於太陽條“甘草附子湯”之下者,言外見風寒濕燥火之氣。
俱括於太陽之內,且下一條“炙甘草湯” ,亦即潤燥之劑,可知《傷寒論》非止治風寒二氣也。
柯韻伯曰:陽明邪從熱化,故不惡寒而惡熱;熱蒸外越,故熱汗自出;熱灼胃中,故渴欲飲水;邪盛而實,故脈滑,然猶在經,故兼浮也。
蓋陽明屬胃,外主肌肉,雖有大熱而未成實,終非苦寒之味所能治也。
石膏辛寒,辛能解肌熱,寒能勝胃火,寒性沉降,辛能走外,兩擅內外之能,故以為君;知母苦潤,苦以泄火,潤以滋燥,故以為臣;用甘草、粳米,調和于中宮,且能土中瀉火,作甘稼穡,寒劑得之緩其寒,苦藥得之化其苦,使沉降之性皆得留連於中也,得二味為佐,庶大寒之品無傷脾胃之慮也。
煮湯人胃,輸脾歸肺,大煩大渴可除矣。
白虎為西方金神,所以名湯,秋金得令而炎暑自解矣。
★ 白虎加人參湯治發汗後熱不退,大煩渴飲水者。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綿裹),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人參(三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歌曰:服桂渴煩大汗傾。
液亡肌腠涸陽明。
膏斤知六參三兩。
二草六粳米熟成。
蔚按。
上節言服桂枝大汗出而邪反不能淨,宜仍服桂枝以發汗之,或桂枝二麻黃一湯合肌表而並汗,皆所以竭其餘邪也。
此節言大汗出外邪已解,而汗多亡陽明之津液,胃絡上通於心,故大煩,陽明為燥土故大渴,陽氣盛,故脈洪大。
主以石膏之寒以清肺,知母之苦以滋水,甘草粳米之甘、人參之補,取氣寒補水以制火,味甘補土而生金,金者水之源也。
★ 豬苓湯屬性:治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脈浮,發熱者主之。
豬苓(一兩),茯苓(一兩),澤瀉(一兩),滑石(一兩),阿膠(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
溫服七合,日三服。
歌曰:澤膠豬茯滑相連,咳嘔心煩渴不眠,煮好去渣膠後入,育陰利水法兼全。
述此湯與五苓之用,有天淵之別。
五苓散治太陽之本,太陽司寒水,故加桂以溫之,是暖腎以行水也。
此湯治陽明、少陰結熱,二經兩關津液,惟取滋陰以行水。
蓋傷寒表證最忌亡陽,而裏熱又患亡陰。
亡陰者,亡腎中之陰與胃之津液也。
若過於滲利,則津液反致耗竭。
方中阿膠,即從利水中育陰,是滋養無形以行有形也。
故仲景雲,汗多胃燥,雖渴而裏無熱者,不可與也。
陽明…本證…實證…承氣湯★ 大承氣湯屬性:治陽明病大實大滿,大便不通,腹痛大熱,其脈沉實者,此方主之。
(此《內台方》原文與《傷寒論》大同小異。
)芒硝(三合,內台方:三兩),大黃(四兩,酒洗),枳實(五枚,炙),厚樸(半斤,去皮,炙)。
去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枳、樸。
取五升,去滓。
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
更上微火一兩沸。
分溫再服。
得下,餘勿服。
歌曰:大黃四兩樸半斤,枳五硝三急下雲,樸枳先熬黃後入,去渣硝入火微熏。
蔚按:承氣湯有起死回生之功,惟善讀仲景書者方知其妙。
俗醫以滋潤之脂麻油、當歸、火麻仁、郁李仁、肉蓯蓉代之,徒下其糞而不能蕩滌其邪,則正氣不復;不能大瀉其火,則真陰不復,往往死於糞出之後。
於是鹹相戒曰,潤腸之品,且能殺人,而大承氣湯,更無淪矣。
甚矣哉!大承氣湯之功用,盡為郎庸耳俗目所掩也。
張隱庵口:傷寒六經,止陽明、少陰有急下證。
蓋陽明秉悍熱之氣,少陰為君火之化。
在陽明而燥熱太甚,緩則陰絕矣;在少陰而火氣猛烈,勿戢將自焚矣。
非腸胃之實滿也。
若實在腸胃者,雖十日不更衣,無所苦也。
仲師所雲急下六證,若究省不到不敢急下,致病此者鮮有能生之。
且予嘗聞之曰,痞、滿、燥、實、堅五證皆備,然後可下。
噫,當下者全不在此五證。
★ 小承氣湯屬性:治陽明病潮熱,大便難,脈沉而滑,及內實腹痛者,此方主之。
(《內台方》原文。
)大黃(四兩),厚樸(二兩,炙,去皮),枳實(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
初服湯,當更衣。
不爾者。
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歌曰:朴二枳三四兩黃,小承微結好商量,長沙下法分輕重,妙在同煎切勿忘。
男元犀按:三承氣俱陽明之正方。
調胃承氣,其力已載於“太陽篇” ,故不復列。
《傷寒論》雲: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
可與調胃承氣湯。
言陽明病者,胃不和也;言不吐不下者,胃不虛也。
胃絡上通于心,陽明之燥火與少陰之君火相合,故心煩。
可與此湯,解見太陽本方下。
至於大承氣,取急下之義。
陽明譫浯潮熱,胃中有燥屎五六枚;及二陽並病潮熱,及陽明下後心中懊儂而煩,胃有燥屎;及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本有宿食;及少陰證口燥舌幹,或自利清水色純青等證。
俾奏功於頃刻。
小承氣,取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之義。
陽明病熱未潮,大便不硬,恐有燥屎,少與此湯,轉矢氣者,可與大承氣攻之,若不轉矢氣者,不與;及太陽病汗吐下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令邪去而正不傷。
論中逐條具有深義。
張令韶雲:胃與大腸、小腸交相貫通者也。
胃接小腸,小腸接大腸。
胃主消磨水穀,化其精微,內灌溉於臟腑,外充益於皮毛,其糟粕下人於小腸,小腸受其糟粕,複加運化,傳人于大腸,大腸方變化傳導於直腸而出。
故曰: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是大承氣者,所以通泄大腸,而上承熱氣者也;故用樸、實以去留滯,大黃以滌腐穢,芒硝上承熱氣。
小承氣者,所以通泄小腸,而上承胃氣者也;故曰微和胃氣,是承制胃腑太過之氣者也。
不用芒硝而亦名承氣者以此。
若調胃承氣,乃調和胃氣而上承君火之熱者也,以未成糟粕,故無用枳、樸之消留滯。
此三承氣之義也。
承者,制也,謂制其太過之氣也。
故曰:亢則害,承乃制。
柯韻伯曰:諸病皆因於氣。
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也。
故攻積之劑,必用氣分之藥,因以承氣名湯。
方分大小,有二義焉:厚樸倍大黃,是氣藥為君,名大承氣;大黃倍厚樸,是氣藥為臣,名小承氣。
味多性猛,制大其服,欲令大泄下也;味寡性緩,制小其服,欲微和胃氣也。
大小之分以此。
且煎法更有妙義:大承氣用水一鬥煮枳樸,取五升,納大黃,再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
何哉蓋生者氣銳而先行,熟者氣鈍而和緩。
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黃繼通地道,而後枳樸除其痞滿。
若小承氣,以三味同煎,不分次第。
同一大黃而煎法不同,此可見微和之義也。
按:張憲公雲,承者,以卑承尊而無專成之義。
天尊地卑,一形氣也;形統於氣,故地統於天;形以承氣,故地以承天。
胃,土也,坤之類也;氣,陽也,乾之屬也,胃為十二經之長,化糟粕,運精微,而成傳化之府,豈專以塊然之形,亦惟承此乾行不息之氣耳。
湯名承氣,確有取義,非取順氣之義也。
憲公此解,超出前人。
惜其所著《傷寒類疏》未刊行世。
憲公諱孝培,古吳人也。
陽明…本證…實證…潤導法★ 麻仁丸屬性:治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
此方主之。
麻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去皮,炙),杏仁(一升,去皮尖,熬,研作脂)上六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十丸,漸加,以知為度。
歌曰:一升杏子二升麻,枳芍半斤效可誇,黃樸一斤丸飲下,緩通脾約是專家。
(一本,厚樸亦是—斤。
)濃男元犀按:脾為胃行其津液也。
今胃熱而津液枯,脾無所行而為窮約,故取麻仁、杏仁多脂之物以潤燥,大黃、芍藥苦泄之藥以破結,枳實、厚樸順氣之藥以行滯。
以蜜為九者,治在脾而取緩,欲脾不下泄其津液,而小便數已還津液於胃中,而大便難已也。
蔚按:占今權量尺寸不同。
考之《內台方》,麻仁四兩,杏仁六兩,芍藥、枳實各三兩,厚樸三兩,大黃八兩,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熱水下五十丸。
★ 蜜煎導方屬性:,此為津液內竭,而大便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
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也。
(《內台方》原文。
)蜜(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之,稍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
並手撚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
當熱時急作,冷則硬。
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
欲大便時乃去之。
(“著”字,《正韻》直略切。
粘也。
)★ 豬膽汁方屬性: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
如一食頃。
當大便。
出宿食惡物,甚效。
(原本無宿食一句。
近本增之,必有所據。
)歌曰:蜜煎熟後樣如飴,溫納肛門法本奇,更有醋調膽汁灌,外通二法審誰宜。
蔚按;津液內竭,便雖硬而不宜攻。
取蜜之甘潤,導大腸之氣下行。
若熱結於下,取豬為水畜以制。
火,膽為甲木以制土,引以苦酒之酸收,先收而後放,其力始大。
其宿食等有形之物一下,而無形之熱亦蕩滌無餘矣。
按:《內台方》雲,將蜜子銅器內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滴水中堅凝,可用。
蘸皂角末撚作挺,以豬膽汁或油潤穀道,納之,少頃欲大便,乃去之。
又豬膽汁方:以豬膽汁二枚,以小竹管插入膽口,留一截用油潤,納入穀道中,以手將膽撚之,其汁自內出。
一食頃,當大便下。
又用土瓜根,削如指狀,蘸豬膽汁,納入穀道中,亦可用。
陽明…本證…實證…寒證★ 吳茱萸湯屬性:治厥陰病,幹嘔吐涎沫,頭痛者主之。
又,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