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少腹满或喘,小青龙汤主之

合集下载

最新-读伤寒论心得 精品

最新-读伤寒论心得 精品

读伤寒论心得《伤寒论》,古代汉医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在你度过伤寒论之后,你有些什么不同的想法分享?下面是带来的读伤寒论心得体会,欢迎查看。

读伤寒论心得篇一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

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

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

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

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

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

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

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

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读伤寒论心得篇二自仲景之《伤寒论》的出现,后世医家多对此有所发挥,或依原文而解,或有所补益,但于临床较为实用,讲得很是朴实的,我多遵刘渡舟、陈瑞春,二老多以临床为出发点,无累赘之言,指导我们后学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并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广泛传播和应用。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在2024年有幸研读了《伤寒论》,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

《伤寒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描述了多种类型的伤寒病及其病理特点、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

其中,明确的病状描述和丰富的病案例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疾病的新知识,也对中医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治未病。

在文章中,张仲景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不可治之病”的观点,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保持健康,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注重养生、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也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疾病的思路。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个别施治,与西医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方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中医能够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深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其中,包括了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多个方面。

《伤寒论》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开启了我更深入学习中医的大门。

综上所述,《伤寒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学习收获。

《伤寒论》学习体会_心得体会.doc

《伤寒论》学习体会_心得体会.doc

《伤寒论》学习体会_心得体会千百年来学医者必读张仲景《伤寒论》,原因在于它是开创中医辨证论治方法的经典著作,虽系古代文献,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仲景之方,配伍精,药味少,疗效佳,内涵深远,思维多向,是中医临床疗效的基石与核心。

笔者认为,学习《伤寒论》不仅要背诵其重点条文,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张仲景对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和组方用药特点,包括思维方式、识证、遣方、用药各环节。

下面谈几点本人学习体会。

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

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

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

伤寒论学习心得(精选4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篇1学习《伤寒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从刚开始的懵懂无知到现在的略有心得,我深深感受到了《伤寒论》的博大精深。

《伤寒论》是一部以治疗外感病为主的经典中医著作,它总结了前人千百年来治疗外感病的经验和教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对于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张仲景对中医的热爱和执着。

他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理论,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例如,在感冒的治疗上,张仲景提出的“解肌法”和“发汗法”,既简单又实用,效果也非常显著。

又如,在咳嗽的治疗上,他提出的“宣肺止咳法”和“收敛肺气法”,针对性强,效果立竿见影。

然而,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伤寒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例如,在治疗方法上,过于强调汗法,忽视了其他治疗方法的应用,导致一些病情复杂的患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

此外,在方剂配伍上,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剂量过小,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我认为,《伤寒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完善。

我们应该在继承《伤寒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习《伤寒论》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的精髓和内涵,也让我更加热爱中医这个行业。

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会更加努力,为中医临床实践做出更大的贡献。

伤寒论学习心得篇3《伤寒论》学习心得《伤寒论》是我国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书,也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医学经典之一。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

《伤寒论》主要是通过对多种伤寒病症的分类别,然后结合中医学理论,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来治疗伤寒病症的。

其中的基本证型包括太阳证、阳明证、少阳证、太阴证、少阴证、厥阴证等,每种证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第一篇:《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伤寒论》学习心得,纯干货值得收藏。

一《伤寒沦》是中医讲辨证论治的第一部好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

辨证论治,首重八纲,《伤寒论》首先说明了八纲辨证的方法。

虽然它并没有明文提到八纲,但实际上处处都是讲八纲辨证,而且讲得非常具体,一一都出诸实践,有理、有法、有方、有药,不落空谈;是中医书籍中最切合实际的一部著作,所以历代中医师都非常重视,注释者亦最多,这些注家,对仲景的精义各有发挥;但也正因注家繁多,人自为说,因而莫衷一是,反晦原意,致有注释看得越多反使人有糊涂之感,我认为这是得失相等的。

其实,《伤寒论》的原文,除个别句文外,一般还是很好懂的,与《内经》不同。

《内经》是古代韵文,例如“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成章”等。

《伤寒论》则是古代白话文,譬如“啬啬恶寒,浙渐恶风,翕翕发热”等句,都可能是当时的俗语、形容辞,都给保留下来了。

可见作者的本意,就是要使人易于了解,而不是故意使人费解。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韵文式,那是另一回事。

因此我主张读白文,不读注解本,尤其是西医师学习中医,对医学与文学都有一定的基础,不看注解,多读原文,不为一家之言所拘,则更能发挥独立思考的作用。

读的方法,可拣为数约占十之六七的、容易看得懂的先读;然后拣约占十之二三的、不易懂的读;最后再读那些很难读的条文,为数不过占十分之一;老实说,这些难读的条文,实在已属可有可无的了。

这是一。

二《伤寒论》的八纲辨证方法,是以六经为基础的。

讲到六经,就必须承认两点:第一点是承认经络学说,《伤寒论》的六经,是与经络学说分不开的,详言之则分手足十二经,合之则为六经。

第二点是承认《伤寒论》六经与《内经热论》六经的一致性。

有些中医同道,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思想上很混乱,他们似乎承认经络学说,又似乎不承认经络学说;似乎承认《伤寒论》是《内经》之发展,又似乎与《内经》不同,这是不对的。

《伤寒论》学习体会(2)_心得体会.doc

《伤寒论》学习体会(2)_心得体会.doc

《伤寒论》学习体会(2)_心得体会(2)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仲景对疾病体察入微,注意辨证求因,因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学习中应注意归纳比较相似或相关病证,以便临床准确用药。

如发热一症,病机多种,治疗有异:在太阳为卫阳浮盛,与邪交争;在阳明为里热亢盛,蒸腾于外;在少阳为枢机不利,正邪分争;在少阴,或为少阴阳虚复感外邪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或少阴阴虚热化之热移膀胱证,或为阴寒极盛、虚阳浮越;在厥阴为阳气来复。

再如太阳病虚寒之变致脾虚者,虽均须温中补脾,但因其表现不一,病机有间,治亦有异:脾虚饮停,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者,治宜苓桂术甘汤;脾虚气滞,脘腹胀满者,治宜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腹中急痛者,治宜小建中汤;表证不解,脾土受损,心中痞满,协热而利者,治宜桂枝人参汤。

等等。

(3)归纳一药多方配伍及一方病证多用要善于总结归纳仲景用药规律,比如某一药物用于多个方中,或几药共同配伍应用的规律分析等。

如麻黄配桂枝发汗(麻黄汤),配杏仁平喘(麻杏石甘汤),配石膏解热(大青龙汤),配附子和解兼表散(柴胡桂枝汤)。

再如:桂枝与白芍,有19个方使用了这一药对,主要出现在桂枝汤类方中,一般桂芍相伍,功在调和营卫,桂枝为主者偏治表,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汤等;白芍为主者偏治里,如小建中汤、当归四逆汤等。

有学者研究:有40首方使用了桂枝,18首方使用了半夏,13首方使用了麻黄,13首方使用了大黄,11首方使用了茯苓,8首方使用了栀子,8首方使用了生附子,7首方使用了柴胡。

结合这些数据及病机症候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索仲景用药加减配伍规律。

至于一方多用,如有人总结小柴胡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有6方面:①少阳经腑受邪,枢机不利证(96条,97条,266条,100条,263条,264条,265条);②三阳同病(99条);③少阳兼太阳病(101条);④少阳兼阳明病(229、230条);⑤阳微结(148条);⑥热入血室证(144条,143条,145条)。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通过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成果和不足,通过写心得体会,我能够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发展方向,以下是网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伤寒论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1. 关于其流派。

在我看来,伤寒论可以分为两大流派,一派是占据绝对主流的辨证论治学派,主张治病要根据脏腑经络阴阳五行的理论来辨证型,代表人物有刘渡舟,熊曼琪,梅国强,李克绍等,主流医家几乎都是主张辨证论治一派是人数较少的主张辨六经辩方证药证的方证对应学派,代表人物有日本吉益东洞、尾台榕堂、汤本求真等,中国的有胡希恕、黄煌、刘志杰等。

2. 关于其论证的内容。

伤寒是温病、中风、伤寒、中湿等外感疾病的统称,或者说由于起居饮食不甚引起的突发性疾病。

例如汗出当风、久坐湿地等等。

而在所有外感疾病中伤寒是最严重最普遍的一类疾病,这是伤寒论重点讨论的对象,当然也同时讨论了另外几种突发疾病。

所以伤寒论重点讨论的是外感突发疾病的证状、脉象、传变规律及治愈方法。

3. 对六经的认识及其和脏腑关系的几个简要介绍。

中医治病都是从整体出发的,以病者盛衰强弱为依据,病势之缓急进退来作为施治方针。

所谓六经,三阴三阳是也,大抵三阴经病,属寒、属里、属虚者多,故太阴治宜温,少阴治宜补,厥阴治宜清;而三阳经病,恰与三阴经病相反,大抵属热、属实、属表者多,故表证宜汗,实证宜下,独少阳属于半表半里,既不宜汗又不宜下,故治宜和解。

昔俞根初先生曰:以六经铃百病,为确定之总诀。

又曰:百病不外六经,正治不外六法,按经审证,对症立方。

(1) 阳明病与心阳明病。

无论寒邪热邪,一律表现为高热,另外有谵言妄语的证状。

其实阳明与心有莫大关系。

《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二阳就是阳明,说明阳明的病可能发自于心,也可能发自于脾。

所以心病可以引起阳明病。

而瞻谵言妄语是神志疾病,与外邪攻击心包有关,也正因为心包是禁宫要地,正邪交争最猛烈,所以才会出现高热症状。

另外阳明病的脉象是洪脉,这正是心脉。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精选12篇)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精选12篇)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伤寒论的学习心得(精选12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伤寒论的学习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伤寒论的学习心得篇1首先谈一下我学习伤寒论的经历:1:爱上伤寒论,深感伤寒方之配伍神奇,亲见伤寒方之见效迅速,如获至宝。

然此时只是简单的方证对应,未设计理论探索。

2:勤求古训,周易、伤寒、火神派、河洛等无书不看,理论玄之又玄,思维愤世嫉俗。

曾分别掉入气化学派、火神派,最后甚至天真的想把六经与周易六子卦结合,认为六经源于六子卦。

现思之甚是可笑。

3:忘掉一切,从头开始,潜心版本校读,理论全出《伤寒论》《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感觉豁然开朗,至道不凡。

始悟道时,见同仁于玄妙理论中不能自拔,甚想帮之,现体会到大道自然,顺其自然。

总结:1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3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或者说:1见山是山;2见山非山;3见山还是山。

声明:请各位同仁先忘掉自己所有的知识,否则我没办法讲。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今天不可能把所有我的真实感悟讲出来,因为当我讲的时候,语言是我的障碍,言永远也不尽意。

“道可道非常道”。

由于时间,仅讲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四时阴阳。

四时阴阳《内经》中到处都是四时阴阳“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等等中医一直强调法天地四时而动。

《内经》中有很多很多篇章都是在谈论四时的。

张仲景就的六经就原于此。

他的六经体系(先暂定叫六经吧)是一个圆,我们又不可能一下子都吞下,所以为了让大家明了,我先找一个切入点,只是切入点。

“春胃微弦曰平。

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来看一下原文: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
小青龙汤主之。

2、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条文理解:
这实际上是两个条文,是伤寒论中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的最后二个条文,都是关于小青
龙汤证的。

这两个条文是基于不现的条件下讲的,前面一个是基于”伤寒表不解“,另一个条
文则是基于”伤寒“,实际上伤寒表不解与伤寒本质上都是伤寒,但都讲到了”心下有水气“,
都讲到了咳,这是小青龙汤证不同情况下的共证。

伤寒表不解,指的是表证还在,如发热、脉浮,怕冷、身体四肢酸软且痛等。

心下有水气,这是主证。

这里是指心脏的下方有水,这个”心下“指胃脘部,因胃在心脏的下面,所以古人称“胃”为“心下”,水气则是指积水、痰饮,积液、组织渗出液等,反正是水。

为什么会心下有水气,显然是由于伤寒表不解引起的,表不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发汗而表不
解不够透彻或误治导致的寒邪去不尽,进而入里。

如用有人用麻黄汤因剂量不够,发汗而表
不解,出现心下有水气,就是由麻黄汤证转变成小青龙汤证了。

因此,心下有水气是伤寒表
证进一步传入体内的一种表现,是太阳病的一种传变。

显然,这是表里双寒的一种症状了。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往往是身体里虚造成。

倪海夏在讲到小青龙汤时说到,身体向来虚
弱的人得了伤寒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

那么,寒邪入里会传到哪里呢,显然会传入阳明、少阳或太阴这三个体层,因为伤寒病,肺(太阴)最易受累,也会多路并进,攻入阳明与少阳层面。

因此再往下看条文列出的症状,
会出现咳、呕、渴、利、噎等就是传入太阴、阳明、少阳的不同反应。

干呕,这是兼证。

是寒邪攻入阳明,但未化热或化不了热的一个症状。

伤寒后可能会因为发
汗药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胃阳的抵抗,使身体阳气会激动里面的水而出现里水涌动,出现
上逆,“干呕”是水饮逆于上的一种生理反应,也是体内排水的反应。

我们此时如果来帮助身
体来去水,那么干呕现象就会消失。

所以,出现干呕往往心下有水的现象。

发热而咳,这是表不解就会发热,里有痰饮充逆于肺他就咳。

或渴。

这是或症。

这里会使用人感到不解,明明身体里有水气,按理说不会渴的,为什么还
会有的人出现渴?根据胡希恕的讲解,小青龙汤证的人里面有水饮一般是不渴的。

这里的渴
显然这是指水循环水代谢不通畅的人,旧的水不去,新的水不吸收,新的水不吸收,全身的
组织都缺少水的营养,就会表现出渴的现象。

这里并不是身体里有热导致。

说简单点就是水
不化气,水停不化气,喝到里头的水无法供给其他需要的地方,不解渴,甚至于消渴。

能区
分出是因为水气不化导致的渴还是因为身体有热导致的渴非常重要,就是因为有的人区分不了,对于表里双寒证使用了清热解毒的药物,结果导致更严重的心下有积水。

有的人将阳明
有渴证的说法全归于阳明有热是不妥的。

很典型的就是消渴病,明明身体有积水,却总是渴,就是水无法化气,无法通过身体种处带来的渴。

或利。

这是或症。

就是水在里头,小便不走,水谷不别,下利。

或噎,这是或症。

这个气往上撞,再有水,水气充逆,吃东西咽不下去,噎。

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这是或症。

因为体内停水,水不化,所以小便不利。

如有的人喝了很
多水,却不怎么小便,并非是膀胱功能强大能忍尿,而是水没变成小便,还停在心下,在膀
胱里蓄着不化。

这样的人少腹一定满。

因为膀胱就在少腹,少腹就小腹。

或喘者。

这是或症。

这是由于里头有痰饮,阳气抵抗,痰饮都往上来,射布于肺,欲出不出,不出则阻,影响呼吸,所以不但咳而且还要喘。

小青龙汤主之,就是用小青龙汤治这一类的病。

上面提出的关于小青龙汤的另一个条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意思比较简单,如果有小青龙汤证人的喝了药,原来很少有口渴现象的,出现了口渴现象,说明寒气已经去了,病就好了。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2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方解:
小青龙汤共有中药八味,是一剂去水方。

其中干姜细辛温中化饮,蒸腾里水,桂枝解肌,将
水气从里推到体表,麻黄则开表将水气变汗而出。

半夏是用来降逆止呕,并且能去胸腔水饮。

五味子能既止咳敛阴,白芍敛阴,两者相加防麻黄桂枝发汗过度而阴津不足。

整个方子的治
水思路就是:利用干姜、细辛温阳搅水之功,将寒邪水(痰)饮气化,通过桂枝打开肌肉腠
理通道,把水气送达体表,通过麻黄找开毛孔,将水气排出体外。

同时,加半夏降逆止呕,
用五味子白芍敛阴止咳,阻止辛温发表过度而损耗津液,甘草则和诸。

小青龙汤是一剂酸辣汤。

汤中麻黄、细辛具有很强的辛味,喝到嘴里麻麻的,干姜很辣,五
味子酸味很强,所以小青龙汤就像一碗酸辣汤。

注意事项:
1、、北京中医药大学陈明教授关于小青龙汤治水的讲解中说到“小青龙汤毕竟发散力大,能
上耗肺气,下拔肾根,虚人误服可致手足厥冷,气从少腹上冲胸咽,其面翕热如醉状(张仲
景原话)等副作用。

因此,服用本方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如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甘草汤等)温化之,张仲景主张用茯
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

也可以使用宋朝《和剂局方》的方子二陈汤(橘红、半夏、茯苓、炙
甘草,与生姜、乌梅同煎),以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善后。


2、关于剂量问题,著名中医李可先生在讲述小青龙汤治重危急症举要时讲到,方中几种药
的使用问题:
(1)桂枝用桂枝尖;
(2)半夏用生半夏,凡用生半夏不汤洗,而以等量之鲜生姜同煮,制其辛辣。

李可先生积
四十八年之亲身体验,无害而有殊效。

用治重症妊娠恶阻,小儿老人暴喘欲绝,百日咳,肺
心病之两衰危证,肺纤维化,食道癌之重度梗阻(生半夏130克鲜生姜75克赭石细末120克生附子30克红参30克干姜75克吴茱萸30克大枣25枚,加用开道散)等数万病例之实验,
皆能应手取效,未见一例有害。

(3)使用麻黄峻剂时,可采取“得汗则止,不必尽剂”之法,消息进退。

(4)细辛以辽细辛为佳,药力雄厚,疗效卓著,但副作用是易致人呕吐,有人主张蜜炙一
刻钟,以减其辛烈之味,可行。

凡用细辛剂,对老幼妇儿重症病人,可依照仲景基础有效剂
量,全方按比例迭减至最小量,然后逐日叠加至基础有效量,以保证疗效。

适当变通以适应不同病人。

由此可见,小青龙汤是一剂温阳发表的峻剂,用于表里双寒,胃以上部分有水气痰饮问题的解决,但由于其温阳发表力强,而现代人大多数未病本气先虚,甚则未病本气先溃,因此,在使用小青龙汤要适当变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