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表实证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伤寒论课件:伤寒表实证

(二)汗法禁例
➢ 阴阳气血虚、阳亢火旺、风热外感者 ➢ 理由: (1) 发汗的机理(要素)
阳加于阴谓之汗——阴阳 血汗同源,气血互根----气血 发汗一定会损伤阴阳、气血,故诸虚者不可用。 (2) 麻黄汤的性味 辛温能助热,故火旺阳亢,风热外感者不可用。
(二)汗法禁例
救治:真武汤(补)
太阳伤寒兼里热证的变通表现及治法
➢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 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原文39)较重,正邪交争剧烈---脉紧身疼痛(38条) 若感邪较轻,正邪交争较缓---脉缓身沉重(39条) ➢ 病偏于表,阳气尚能暂通---身重乍有轻时。
内因:心下素有停饮
原有证:咳嗽、微喘---水饮射肺,肺气上逆
发热---表邪未解,正邪相争
伤
不渴---内有饮邪
寒 治疗:小青龙汤主之
药后反应:渴---发汗之后,温化之余
上焦津液一时不足
机转---寒去欲解---水寒去,而病欲愈。
与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鉴别:
表证不同: 一为太阳伤寒,一为太阳中风
咳喘病机有异: 一为水饮犯肺,一为肺寒气逆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 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 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 之。 (原文40)
3.小青龙汤证
➢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去皮,五 味子半升,
➢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 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 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 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伤寒论》中的表证相关解读

(92)“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 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 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 宜桂枝汤。” 本条则是表证兼里虚寒证时的 先后缓急原则。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 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 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 恶热也。(183)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 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 此为阳明病也。(184)
银翘散方: 银花、连翘、桔梗、薄荷、 竹叶、生甘草、牛蒡子、鲜芦根 (煎汤)、芥穗、淡豆鼓 没有恶寒,用荆芥、豆鼓意 义何在?
银翘散证是邪热在肺的轻证, 比银翘散证再轻一点就是桑菊饮 证,比银翘散重的就是白虎汤证, 这就是所谓的辛凉轻剂、平剂、 重剂的意思。三方都是清热的, 只是程度有轻重。 如果桑菊饮证、银翘散证是 表证,就不能和白虎汤证相提并 论了。
3 温病的病因是温热之邪 温邪无收引、凝滞之性,不会 束缚肌表,郁遏卫气,故不会恶 寒。 温病的感邪途径为从口鼻而入, 不经过肌表,所以也无表证的可 能。
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 犯肺。” 《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二条: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 阴”。
4 《温热论》中的“卫”不 是表证 温病的卫、气、营、血,实为 气分和血分两个层次,其中卫为 气分的初期轻证,营为血分的初 期轻证。卫,并不是表证。这可 以从《温热论》中找到根据。
总之,治疗表证水肿麻黄是主 药,麻黄汤治疗水肿既可叫解表 利水,又可叫宣肺利水,《内经》 中称为“开鬼门”,也有人将此 形象地称为“提壶揭盖”。用麻 黄以后,病人可出汗,也可不出 汗,但尿量肯定增加,随之水肿 消退。
麻黄常规用量一般不会有不良 反应,只是对于本身有快速性心 律失常的病人应注意,因为麻黄 可加快心律,这时可将麻黄换成 浮萍,用量是30克。
伤寒表实证

证 病因 病 机 型同异同 异
证候 同异
脉象 治 法 同异同 异
中 风风
寒 外 伤邪 寒
风 邪 为 主
营 卫
卫阳不固 腠理疏松 营阴失守
寒 邪 为 主
失 调
卫阳闭遏 腠理致密 营阴郁滞
发 热 恶 风 寒 头 痛
汗出 或鼻呜 干呕
无汗 而喘身 痛明显
浮
解肌祛风
缓 辛 调和营卫
浮
温 解
浮 表 发汗解表
紧
腰痛,骨节疼痛
太阳病上 5
太阳伤寒表实证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 【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方 【方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桂枝——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 杏仁——宣利肺气,助麻平喘 炙草——甘缓和中,协调诸药,防止过 汗
太阳病上 6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鉴别表
名,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太阳病上 20
(85)气血俱虚者禁汗
疮家——气血两伤 身疼痛——禁汗
复感风寒之邪 误汗——更伤营血,筋脉失养——痉 (筋脉强直,
肢体拘挛)
太阳病上 21
(86)衄家禁汗
(86)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 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55)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 ,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上 9
(37)太阳病日久的三种转归
太阳病 日久
病趋 外邪渐以消退——脉浮细(脉象趋向和缓) 痊愈 正气尚未全复——身疲而嗜卧
内传少阳,经气不利——胸满胁痛 ——和解少阳——小柴胡汤
表实仍在,邪未内传——脉但浮 , 未见它证 ——发汗解表——麻黄汤
太阳病上 10
(46)(47)(55)太阳伤寒衄解
伤寒表实证

脉浮紧,身疼痛为表证,若兼见营血不足之尺脉迟, 则不可发汗,发汗则伤津耗液,营血更伤。
麻黄汤禁例
益气解表: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桂 枝五物汤、玉屏风散
温阳解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人参汤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葱白,干葛, 豆豉,生姜,麦冬,生地,劳水)
•
水气(水饮)犯肺――咳,喘 (还应痰多,色白, 清稀,或泡沫状)。
麻黄汤兼证
• •
兼证: 干呕——水饮犯胃,胃气上逆。 口渴——水饮一般不口渴,若水饮内停,气化不利, 津液不能上承,可见口渴,但渴不多饮,或可喜热饮。
• •
利——水饮下驱大肠 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停蓄下焦,膀关气化不利
麻黄汤兼证
麻黄汤兼证
太阳表邪未解,即表实证仍在,(发热,恶寒,头 痛,无汗,脉浮紧)表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则呕, 内迫大肠则下利,但其病证的重点仍在表,故以葛 根汤发汗解表,升清止利为主(葛根有止利作用), 呕者加半夏降逆止呕。
麻黄汤兼证
陆渊雷曰:“下利者得麻桂之启发,葛根之升津, 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势,故加半夏 以镇之。”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 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 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 所以然者,阳气重也故也。麻黄汤主之。(46)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何以服药后心烦,目瞑? 病重药轻,由于外邪郁闭日久,病程较长。阳气受 郁遏亦重,药虽中病,只能稍挫病势,而不能使邪 外解。
减葳蕤汤之类可以采用。风热外感则辛凉解表,
如银翘散,桑菊饮。
麻黄汤禁例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
伤寒论之太阳伤寒(表实)证

伤寒论之太阳伤寒(表实)证(一)麻黄汤证【原文】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5)【提要】太阳伤寒(表实)证证治。
【分析】风寒束于肌表,营卫失于周流,故见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正气与邪气相争,是以发热;卫气抗邪而失于温煦,故而恶风恶寒;寒束于表,腠理闭塞,营阴郁滞,故见无汗;肺气失宣而上逆,故见喘息。
参阅第1、3条所述,其脉当浮而紧。
其证风寒束表,以卫闭营郁为特点。
治宜辛温发汗,散寒解表,以麻黄汤为其代表方。
伤寒与中风,是风寒邪气侵袭太阳所致表证的两个基本证候类型,二者同中有异,病理变化皆属营卫失调,临床表现均以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为基本脉症。
然中风病机特点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缓为特征,故称之为表虚证;伤寒病机特点是卫阳闭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故谓之表实证。
【选注】柯韵伯: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外束,阳气不伸,故一身尽疼;太阳脉抵腰中,故腰痛;太阳主筋所生病,诸筋者,皆属于节,故骨节疼痛;从风寒得,故恶风;风寒客于人,则皮毛闭,故无汗;太阳为诸阳主气,阳气郁于内,故喘。
太阳为开,立麻黄汤以开之,诸症悉除矣。
麻黄八证,头痛、发热、恶风同桂枝证,无汗、身疼同大青龙证。
本证重在发热身疼、无汗而喘。
(《伤寒来苏集·太阳篇》)《医宗金鉴》: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至足小趾出其端。
寒邪客于其经,则营血凝涩,所伤之处无不痛也。
营病者恶寒,卫病者恶风,今营病而言恶风者,盖以风动则寒生,恶则皆恶,未有恶寒而不恶风、恶风而不恶寒者。
所以仲景于中风、伤寒证中,每互言之,是以知中风、伤寒,不在恶风、恶寒上辨,而在微甚之中别之也。
无汗者,伤寒实邪,腠理致密,虽发热而不汗出,不似中风虚邪,发热而汗自出也。
阳经被寒邪所遏,故逆而为喘,主之以麻黄汤者,解表发汗,逐邪安正也。
(《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治法】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药】麻黃湯方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
《太阳伤寒表实证》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太阳伤寒表实证概述 •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症状表现 •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治疗原则与方药 •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预防与调护 •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01
太阳伤寒表实证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太阳伤寒表实证是指外感寒邪, 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 候。
研究进展与新认识
在病因和病机方面,现代研究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发生与外感风寒邪气、正气虚 弱等因素有关,其中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关键。
在诊断标准方面,现代研究对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和完善,提出 了更为科学和客观的诊断依据。
在治疗方法方面,现代研究除了传统的中药治疗外,还探索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散寒通络
针对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寒 邪凝滞经络的症状,使用 具有散寒通络作用的中药 。
代表方剂:麻黄汤
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 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 甘草四味药组成。
麻黄汤具有辛温解表、宣肺平 喘、散寒通络的作用,适用于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治疗。
使用麻黄汤时需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适量增减 药物剂量。
休息
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避免过度 劳累。
饮食调理
感冒期间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 食物。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 、咳嗽等症状加重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就医。
不宜自行用药
感冒期间不宜自行用药,尤其是 儿童和老年人,应遵医嘱治疗。
预防并发症
感冒并发症严重,如肺炎、心脏 疾病等,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4太阳病伤寒证

(1)表证日久不愈的证治:
主症: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 治法:当发其汗。 方药:麻黄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2)服麻黄汤后的两种反应:
服药已微除——药后病情稍减。 反应较轻 发烦目瞑——正气得药助,与邪交争。
剧者必衄——阳气怫郁,邪不得解,ຫໍສະໝຸດ 反应较重损伤血络。
衄乃解——邪随衄解(此衄血亦称红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二、伤寒表实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 (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 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提要】
论太阳伤寒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思考:1症状可否再精炼? 2脉象应如何? 3无汗与喘有何关联?
主症: 伤寒八症(麻黄八症)
发热
——风寒袭表,正邪相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三两(君)——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桂枝二两(臣)——通阳解肌,助麻黄发汗 杏仁七十(佐)——宣降肺气,助麻黄平喘 甘草一两(使)——调和诸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及注意事项:
①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烦。 ②覆取微汗:微汗使太阳经气始得周遍而病解。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4)
淋家①,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②。
【词解】
①淋家:指久患淋证的病人。 ②便血:此处指尿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下焦湿热阴伤者,禁用辛温发汗。
【释义】
淋家—— 素患淋证,多下焦阴虚而有热。 不可发汗—— 误汗更伤其阴,邪热愈盛。 发汗必便血(尿血) ——热伤脉络,血液妄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气得药力之助,正邪交争剧烈,故见心烦,目瞑, 随后正胜邪祛,汗出而解。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何以致衄,何以衄即解?
因阳气郁遏日久且重,郁而化热,损伤血络,因而 衄,然而血汗同源,不得汗解,亦可衄解,一衄之 后,外邪可泄,郁阳得伸,其病即除。故此种衄血, 清•柯琴称之为红汗。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麻黄配桂枝——发汗解表 麻黄配杏仁——宣肺平喘 甘草————调和诸药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先煮麻黄,去上沫――减其悍烈之性,以免发生心 烦
温服――一般辛温发表的汤剂均宜温服。
覆取微似汗――凡表证服发汗药,都应注意发汗的 原则。若大汗淋漓,气津大伤,抗病力降低,病反 不解
不须啜粥――麻黄汤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无须啜 粥助汗。
根湯主之。(32)
太阳表邪不解 内迫阳明胃肠
麻黄汤兼证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
葛根加半夏湯主之。(33)
表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
麻黄汤兼证
病机:卫闭营郁,寒迫胃肠。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或利或呕而不渴。 治法:发汗解表,升清止利,或降逆止呕。 方药:葛根加半夏汤(麻黄、葛根、桂枝、芍药、 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
热而除烦
以解表为
主
THANKS!
麻黄汤禁例
[原文]: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一作逆)(89)
胃中素寒,中阳不足,虽有表证,治中温中为主,兼 解表邪,若用发汗,中阳更伤,胃中冷,蛔虫不安上 泛吐出。“必”是预断之词。《医宗金鉴》主张用理 中丸送服乌梅丸,可供参考。
麻黄汤禁例
[原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 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 不足,血少故也。(50)
长。
麻黄汤兼证
【原文】傷寒,心下有水氣,欬而微喘,發 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 龍湯主之。(41)
症状之“渴”与服药后之“渴”的不同。
麻黄汤兼证
方证
相同点
治疗差异
治疗重点
小青龙 皆从 汤证 麻黄
均属 表里
发汗解表,内蠲寒 饮而治咳喘
重在蠲饮
汤化 大青龙 裁 汤证
同治
之方
发汗解表,兼清郁
•
水气(水饮)犯肺――咳,喘 (还应痰多,色白, 清稀,或泡沫状)。
麻黄汤兼证
• •
兼证: 干呕——水饮犯胃,胃气上逆。 口渴——水饮一般不口渴,若水饮内停,气化不利, 津液不能上承,可见口渴,但渴不多饮,或可喜热饮。
• •
利——水饮下驱大肠 小便不利,少腹满——水饮停蓄下焦,膀关气化不利
麻黄汤兼证
减葳蕤汤之类可以采用。风热外感则辛凉解表,
如银翘散,桑菊饮。
麻黄汤禁例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
巢原方云“淋者,肾虚膀胱热也,”。所谓淋家,指 旧患淋病的人,大多由于肾阴亏虚而膀胱蕴热。此时 虽患外感,断不可强迫发汗,如果发其汗,阴液愈虚, 膀胱之蓄热愈炽,必至邪热迫血妄行,从小便出而为 尿血。本条未出治法,然辛凉解肌之中再加清热养阴 之品,是可以斟世张子和用荆防败毒散,喻嘉言用人参败毒散,称
“逆流挽舟法”,后世也称解表治利。
麻黄汤兼证
【原文】太陽中風,脉浮緊,發熱惡寒,身 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 脉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 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8)
麻黄汤兼证
衄家是经常患鼻衄的病人,多系阴虚肺燥,阴血不足。 如有表证不可发汗。否则发汗更伤阴液,阴血更损, 筋脉失养则额上陷,脉急紧。血不养目,则直视不能 转动,心神失养则失眠。
麻黄汤禁例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 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汗家阳气阴液俱虚。重发汗则阳气阴液更伤,心神失 养则恍惚心乱,尿道失滋则小便已阴疼。
麻黄汤禁例
[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 痉。(85)
平素疮疡缠身,经久不愈,多为气血两伤。气血两伤 之人,虽有外感,不可发汗,否则阴液被劫,更伤营 血,筋脉失养,必发生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等变证。
麻黄汤禁例
[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 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
《伤寒学》 太阳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教研室
方剑锋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 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称上述诸症为“麻黄 八证”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恶寒发热:此为外感风寒的一般特征。风寒袭表,
卫阳被遏则恶寒,卫阳抗邪,邪正相争则发热。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遏,阳郁化热。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烦躁口渴。 治法:发散风寒,清解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石 膏、生姜、大枣)
麻黄汤兼证
• • • • •
服法与护理: 一服汗者,停后服―――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固护卫表,防再次受邪; 过剂变证――汗出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 禁例:表里俱虚,不可服大青龙汤 脉微弱——-里虚 汗出恶风——表虚
头痛(后项痛为主):太阳经气不利。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卫阳不得伸展,营阴郁滞
不利,经脉不利。
无汗:风寒之邪郁闭肌表,玄府不通,汗腺闭塞 喘:肺合皮毛腠里,风寒束表,至肺气不宣而喘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肺气不宣。
治则:开腠发汗,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原文]: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 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 浮者,与麻黄汤。(37)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脉浮细而嗜卧―――外证已解,趋向自愈; 胸满而胁痛―――转入少阳,可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者――――邪仍在表,与麻黄汤。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麻黄汤禁例
[原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 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 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 和,便自汗出愈。(49)
《金鉴》:“伤寒未发热,脉多浮紧;已发热,脉多 浮数。”当用发汗解表来治疗。
麻黄汤兼证
【原文】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 根湯主之。(31)
风寒外束,腠理闭郁, 营阴郁滞之表实证 邪入太阳经腧 经气不利 筋脉失养
麻黄汤兼证
病机:卫闭营郁,经气不利。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项背强急。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经。 方药:葛根汤(麻黄、葛根、桂枝、芍药、生姜、 大枣、炙甘草)
麻黄汤兼证
【原文】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麻黄配桂枝:治疗表邪壅盛,阳气不得宣发,而致 的咳喘诸证。
麻黄配杏仁:主要作用是宣肺平喘。
麻黄配熟地:以麻黄之辛散去熟地黄之滋腻,又用 熟地之滋腻佐麻黄之燥散。
麻黄配射干:出自《金匮要略》射干麻黄汤。 麻黄配罂粟壳:主治咳嗽已久,肺气不收,干咳少 痰,咳嗽不止,甚则影响睡眠。
麻黄汤兼证
【原文】傷寒脉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 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无少阴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而细等阳虚见症
麻黄汤兼证
【原文】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 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0)
麻黄汤兼证
•
主证: 伤寒表不解――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脉 浮紧等伤寒表实证。
麻黄汤兼证
太阳表邪未解,即表实证仍在,(发热,恶寒,头 痛,无汗,脉浮紧)表邪内迫阳明胃气上逆则呕, 内迫大肠则下利,但其病证的重点仍在表,故以葛 根汤发汗解表,升清止利为主(葛根有止利作用), 呕者加半夏降逆止呕。
麻黄汤兼证
陆渊雷曰:“下利者得麻桂之启发,葛根之升津, 而利自止。呕者,犹恐升津之力助其势,故加半夏 以镇之。”
脉浮紧,身疼痛为表证,若兼见营血不足之尺脉迟, 则不可发汗,发汗则伤津耗液,营血更伤。
麻黄汤禁例
益气解表: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芪桂 枝五物汤、玉屏风散
温阳解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人参汤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 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葱白,干葛, 豆豉,生姜,麦冬,生地,劳水)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麻黄配麻黄根:治疗久咳不已。 麻黄配白术:蠲除水湿,治疗寒湿留滞肌表。
另麻黄尚用于治疗: 肤病,如荨麻疹,以恶风寒,无汗,身痒为特征。 水肿,如越婢汤(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中均有麻黄。
太阳病本证 – 太阳病表证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51) [原文]: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病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寒饮内停。 主症:发热恶风寒,无汗脉浮紧,咳呕小便不利。 治法:发汗解表,温化寒饮。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干姜、细辛、 半夏、五味子、炙甘草)
麻黄汤兼证
干姜,细辛,五味子,是温化肺部水饮的要药,是
仲景治痰饮咳喘的绝招。若无表证,而单纯水饮犯
肺,可用《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即以姜,
细,味为主的方剂。从真武汤证方后加减亦可作佐
证。
麻黄汤兼证
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咳嗽》:“金匮治痰饮咳嗽, 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取,唯细辛, 干姜,五味子,不肯轻去。即面热如醉,加大黄以 清胃热,及加石膏,杏仁之类。总不去此三味,学 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姜细味三物配伍,有开有 阖,有收有散,化痰饮,平喘逆,止咳嗽,各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