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

合集下载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卓有成就的文学作品,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思想和文化背景。

宋代文学的思想和文化背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矛盾,展示了宋代文人的丰富思想内涵和审美趣味,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宋代文化背景的特点1.经济和商业的繁荣。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和手工业发展最为显著的时期之一,商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壮大和文化艺术的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商业文化和官僚文化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文化现象。

2.科技和文化的交流。

宋代是中国科技和文化交流最为活跃和广泛的时期之一,大量的新学、新思想源于此时期。

西域文化、南洋文化、海外文化等都在这个时期进入了中国,这一时期也是科学和技术取得突破的时期。

3.政治的稳定和文化的兴盛。

在宋代之前,中国经历了长达五百年的战争混乱时期,而在宋代,五代十国的乱局得到了解决,政治相对稳定,也为文化的兴盛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宋代文学的思想内涵1.关注现实生活。

宋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倾向明显,重视描写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当时社会民生问题和矛盾。

例如《水浒传》通过形象生动的人物刻画,反映了当时农民阶层的苦难和反抗;《红楼梦》则以富贵人家为背景,反映了当时官僚贵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2.追求人性的张扬。

宋代文学中强调人性的互动与交流,表达人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例如《吕洞宾野史》以“鬼神、仙妖、伶人、巧妇、屠夫、太监、浪子”等多种不同的人物形象来描绘人间百态;《西厢记》则强调男女之间的真挚感情,反对“门第高低、嫁娶贵贱”的偏见。

3.形式创新的尝试。

宋代文学中的形式创新明显,文学形式多样,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学景观。

例如《唐伯虎点秋香》运用对白和闲话来突显人物性格和生活情趣;《金瓶梅》则运用诗词、曲调等手段来烘托情节和人物塑造。

三、宋代文学的文化价值1.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

宋代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丰富、形式新颖、艺术价值高。

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分析

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分析

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分析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其文学表现形式独特且多样化,广泛涉及各个层面的人物和情感。

本文将着重分析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探讨社会环境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并为读者了解这一重要时期的文化背景提供更多深入的了解。

中国社会的动荡和稳定损失与重建宋代的阶段可以划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北宋时期,北方地区经历了多次兵灾和政权更替,其中最重要的是辽金战争和北方民族的侵略。

此后,南宋在华南地区重新建立了政权,并实行了较为稳定的统治。

盛世和经济繁荣南宋时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商业繁荣。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科技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兴盛。

这种相对的稳定促进了大规模的文化繁荣。

这也是宋代文学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一。

文人与士人的地位在宋代,社会地位最高的是士人。

士人是指通过考试取得功名的官员,他们享有特权和特权。

他们拥有土地和财产,并享有教育资源和机会。

因此,士人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文人也是士人,他们在士人的世界里扮演着领导和激励的作用。

社会等级与阶层观念宋代社会严格的等级体系使得社会层级明显分明。

士人处于社会地位的顶端,他们享有特权并受到人们的尊敬。

而农民和手工业者则处于社会地位的底层,他们担负着艰苦的劳动,并且没有很大的社会上升空间。

这种明显的社会层级观念,影响了宋代文学中对社会不平等和人们命运的描写。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宋代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力。

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秩序、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

因此,宋代文学中出现了许多关注人情世故、家庭伦理和社会责任的作品。

儒家思想也推动了文学作品对道德和伦理问题的关注。

文化的流通与交流宋代是一个繁荣的时代,文化交流和流通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文化的传播,不同地域、地区和社会阶层的人们得以相互影响,并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

这种文化交流和流通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发展和多样性。

南宋文学的政治背景分析

南宋文学的政治背景分析

南宋文学的政治背景分析
1. 引言
南宋时期(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文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思想内涵、艺术风格丰富多样。

然而,在研究南宋文学时,必须考虑到其产生的政治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本文将对南宋文学的政治背景进行深入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中的关联。

2. 宋朝政治与社会背景
2.1 宋朝建立与北方失陷 2.2 南迁和建立临安为首都 2.3 统一交通与经济发展
2.4 科举制度变革与士人阶层崛起
3. 政治对南宋文学创作的影响
3.1 文人士族与身份认同 3.2 士人与官场之间的纠葛 3.3 内外交困与心灵压抑
3.4 社会风气对作品主题和观念的塑造
4. 南宋文学作品分类及特点分析
4.1 唐宋古文运动与史传体小说的兴起 4.2 词坛的繁荣与词人的政治倾向 4.3 佛教、道教与南宋文学的融合 4.4 文人画与文学的互动关系
5. 南宋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介绍
5.1 苏轼:《东坡志林》、《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5.2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鹧鸪天·世情薄》等 5.3 周密:《齐谐集》、《武林旧事》等
6. 结论
南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产生和发展不可离开特定政治背景。

通过分析南宋时期的政治情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该时期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和艺术特点。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时代背景分析

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时代背景分析

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时代背景分析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辉煌时期,其中诗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本文将从社会、文化、审美和文学四个方面对北宋诗歌的发展趋势及其时代背景展开分析。

一、社会背景在北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长期的稳定时期,并且实行了多项政治、经济、文化改革。

这使得社会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情感、思想更加深刻。

二、文化背景北宋时期自文治政治的提倡以来,文化逐步成为当时社会的重心。

这一时期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教育、科技、文学、艺术等。

其中文学和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诗歌创作。

北宋时期,文化的多元化和广泛性反映在北宋诗歌中, 也包括在新诗风潮中。

三、审美背景北宋时期,人们开始注重审美的内涵和深度,只有真实、自然、简洁、恰当的表现才是诗歌的基本特征。

因此,北宋时期的诗歌不再是表面华丽、言辞华丽的外壳,而是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注重意象和意境的创造。

四、文学背景在文学方面,北宋时期的诗歌不再囿于律诗韵律制约,而是注重情感直抒、思想深刻。

唐宋八大家的创作精神影响了北宋的诗歌发展方向,使其卓有成效。

它们追赶唐代先辈和盛传流行,形成了以词、曲、凫赋为主流的新诗风潮。

综上所述,北宋诗歌的发展与时代背景密不可分。

在北宋时期的稳定和良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诗歌得以突破以往的限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

尽管北宋时期的诗歌风格多样,但是它们都共同呈现出真实、自然、简洁的语言特征,凸显出那个时代独有的审美背景。

《宋词赏析与宋代社会背景分析》

《宋词赏析与宋代社会背景分析》

宋词赏析与宋代社会背景分析一、宋代社会背景简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王朝,它分为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本文聚焦于北宋时期(960年-1127年),探讨宋代社会背景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1.政治制度:北宋采用了封建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官僚体制。

士人成为政治中坚力量,但权贵地主阶层也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2.经济状况:北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出现商业繁荣和手工业发达的现象。

货币经济逐渐兴起,城市商业活动蓬勃发展。

3.文化思潮:北宋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

儒学思想强盛,士人崇尚礼教和诗文艺术,并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二、宋词特点与创作背景1. 宋词的形式与风格•形式:在形式上,宋词包括了长短调等多种形式,以及各种艳丽的描写和对感情的抒发。

•风格:宋词注重细腻的音乐性,追求婉转动人的意境表达。

晚唐五代宋初风雅之风影响了词风,使其更加婉转柔美。

2. 社会背景对宋词创作的影响•文化环境:北宋时期文化繁荣,士人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文学创作,促进了宋词的繁盛。

•社会变迁:北宋社会变革剧烈,农民起义、边患频仍以及政治权力斗争等因素,为词人提供了大量真实、鲜活、感人的题材来源。

•悲欢离合:当时社会多灾多难,民间流行着愁思怨怼之曲。

这些悲欢离合的情感体验直接反映到了宋词创作中。

3. 宋词流派与代表作品•刘希夷派:代表作品有《如梦令》、《浪淘沙·漫天风雪寒山势》等。

•苏轼派:代表作品有《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念奴娇·过洞庭》等。

•辛弃疾派: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钗头凤·世情薄》等。

三、宋词的艺术成就与影响1. 艺术成就•技巧运用:宋词注重音律和曲调变化,追求声韵之美。

采用寥寥数字来表达千言万语,突出深情和含蓄之美。

•感情表达:宋词通过对自然景物、感情经历的描写,展现出细腻而真挚的感受,使读者产生共鸣。

2. 影响力•继承与创新:北宋时期积累了前人的文学成果,继承了唐诗的优秀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宋词繁荣发展的原因

宋词繁荣发展的原因

宋词繁荣发展的原因
1.社会背景:宋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时期,社
会安定,人民生活富足,创作条件较为宽松。

2.文化环境:宋代重视教育,发展了书院教育,许多人文学艺术修养
较高,为词人提供了广泛的文化知识和交流平台。

3.文艺市场的兴盛:宋代是文艺繁荣的时期,各种文艺表现形式多样化,包括宫廷音乐、戏曲、绘画等,为宋词创作提供了广泛的表达途径和
市场需求。

4.文人的追求和创新:宋词是一种以表达内心感受为核心的诗歌形式,可以表现丰富多样的情感,更加注重细腻的描写和深度的抒发,这与当时
文人士大夫对于感情与个体体验的注重是相契合的。

5.前人积累与传承:宋代之前的文学成果为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丰富的
素材和创作借鉴,像唐代的律诗、古乐府诗等都对宋词影响深远。

总之,宋词繁荣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
环境的积极因素外,还有文人自身的努力和追求,以及对前人成果的积极
传承与创新。

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变革

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变革

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变革引言在中国文学史中,宋代被誉为一个重要的文化繁荣时期。

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文学成就不仅影响了后世,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要全面理解宋代文学,我们必须先了解宋代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变革。

本文将探讨宋代文学的时代背景和与社会变革的关系。

时代背景北宋与南宋宋代分为两个时期: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北宋的首都是东京汴京(今河南开封),而南宋的首都是临安(今浙江杭州)。

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南宋时期,由于北方的辽、金两国的入侵,北宋灭亡,南诏是中国政权的继承者,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对宋代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社会环境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度发展时期。

社会结构分为九等,从皇帝、贵族和士人到平民百姓,每个等级都有特定的权力和特权。

士人在当时社会中享有高度的地位,他们被视为治国安邦的中流砥柱。

尽管社会等级制度严格,但是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大部分人民过着相对安定的生活。

文化特征士人文化宋代是士人文化的全盛时期。

士人们追求礼治和文治,注重学问和道德,同时也追求精神境界和人格修养。

他们重视诗词、书法和绘画,视其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士人们通常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对史学、诸子百家和佛教、道家等思想也有所涉猎。

文化产业的兴盛宋代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

从对各种文化艺术的需求,到书院文化的兴起,再到印刷术等技术的发明,这些都促进了宋代文学的繁荣。

当时的书院是学术和文化的中心,各种文化活动都在书院中举行。

此外,仿木版本的印刷术的发明,使得书籍的复制和传播变得容易,从而促进了宋代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流传。

社会变革与文学政治变革宋代的政治变革对于当时的文学发展至关重要。

北宋朝廷实行科举制度,推崇士人文化,这一政策促进了文学才华的发展。

科举制度确保了朝廷的官员选拔公正,并为有才华的士人提供了发展和成就的机会。

宋朝文化历史发展

宋朝文化历史发展

宋朝文化历史发展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

自北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开始,至南宋灭亡为止,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风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宋朝文化的历史发展,以使读者对这一时期的文化状况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1. 社会背景与政治环境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商业贸易繁荣,城市逐渐兴起。

同时,宋朝政权的建立也影响了文化的发展。

官方文化日益兴盛,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他们对文化的推崇和追求也推动了宋朝文化的繁荣。

2. 文学与艺术宋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在这个时期,文学作品层出不穷,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学家和作品。

代表性的文学流派有唐宋八大家和江湖派,代表性的作家有苏轼、辛弃疾、欧阳修等。

他们的作品以真实感人、抒发情感、抒发社会关怀等特点而著称。

同时,宋朝还出现了许多文学理论家,如刘勰的《文心雕龙》等,为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艺术方面,宋朝的绘画、雕塑、陶瓷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代表性的绘画流派有南宋的“南宗”和北宋的“北宗”。

南宋的“南宗”以文人画为主,追求写意和意境,注重个人的情感和表达;北宋的“北宗”则更加注重写实和技巧,追求形神兼备。

同时,宋代的陶瓷制作技术也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瓷器作品,如汝窑、定窑等。

3. 科技与工艺宋朝是中国科技与工艺的黄金时期。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发明和工艺发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一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

此外,宋朝人还在农业、纺织、造纸、冶炼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 哲学与思想宋朝的哲学与思想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思想。

同时,佛教和道教在宋朝也有较为广泛的传播和影响。

佛教的发展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道教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宋朝文学艺术繁荣的社会背景盐城广播电视大学滨海电大分校11秋汉语言本科王本红内容提要:我国宋朝文学艺术形式多种多样,精彩纷呈,其繁荣的社会背景有商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为文学形式兴盛提供了物质基础;市民阶层扩大,多种文学形式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宋代实行崇文抑武的国策,文人地位提高,创作热情高涨;印刷业和教育事业发展,文化也空前繁荣为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关键词:宋朝文学艺术繁荣社会背景在我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令世界和国人惊叹而又恢宏的朝代----宋朝。

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创建宋朝到1279年丞相陆秀夫负卫王赵昺投海自尽宋亡319年间,宋朝采取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等国家政策,理学与科学技术、经济与文化教育等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影响所及长远。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特别在文学艺术方面达到了鼎盛时期,诗、词、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无不博大精深而又源远流长。

那么,宋朝文学艺术发展的社会背景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宋代文学艺术繁荣的环境因素(一)独特的政治背景为各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在政治上,宋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在开封东北四十里)组织兵变,代周自立,建立了北宋王朝。

此后将近二十年间,宋太祖赵匡胤和太宗赵光义又先后用武力和外交的手段吞并了南方的几个独立王国和建都在太原的北汉。

中华民族经过唐末五代长期分裂的局面,到这时才在大部分地区取得了统一。

为了防止中晚唐以来藩镇割据、尾大不掉的政治局面的重演,同时又结合自己通过陈桥兵变夺得帝位的经历,宋太祖赵匡胤特别警惕手下将领效法他那一套去反叛他。

因此,他竭力削弱地方势力,千方百计巩固中央政权。

例如在官制上,宋王朝采取官与职分离,使那些为人所景仰的重臣空有大的官号而无实权,“尊而不重”。

宋以前朝廷中的宰相权力甚大,总理一切事务,但到了宋代,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北宋王朝为了防止宰相的专权,在宰相之下又设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三司使分取宰相的军事大权和财政大权。

在中书、枢密二府之外又有台谏,形成中书治民、三司理财、枢密主兵各不相侵的局面,而监察言路之权力非常之大。

这样,不仅使行政、司法、财政、军事种种大权都集中到中央来,而且最后的裁决,多得听命于皇帝一人。

赵宋帝王通过这些措施,把权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地方上于州郡长官之外又设通判,使彼此互相牵制。

这就使当时的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难行,在遇到重大的政治问题和军事问题时彼此争论不休,却很难制定有效的对策。

“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这是后人对于他们的尖锐讽刺。

(二)抑内纵外的军事政策决定了各种文学形式发展的独特风格赵宋王朝的军事制度,带有明显的对内严防和集权性质。

朝廷把各州的精兵都调往京师,升为禁军,直接由中央统帅,守卫首都,地方上只剩老弱残兵,谓之厢军,不甚操练,不能与中央对抗。

于是军事大权,全部归之于朝廷。

但这样做,同时也严重地削弱了国防力量,使得外患频仍、民族矛盾加剧。

北宋初期受契丹的欺侮,中期则受西夏的侵扰,最后金国崛起,长驱直入,直至把皇帝俘去,北宋灭亡。

南宋则屈辱求和,长期偏安江南,无力收复中原,最后被蒙古族灭亡。

除集中全国精兵于京师外,又立“更戍法”,把京师的驻兵轮番派遣到各地戍守,使“兵不如将,将不知兵”,采取兵将分离的办法,防止士兵和将帅之间发生深厚的关系,使那些具有很高威望的将领不能拥兵以自重。

此外,还采取措施,分散禁军将官的指挥权,把京师的禁兵分给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统领,同时设置枢密使,掌调发国内军队之权。

这样,“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

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见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北宋王朝这些措施在防范武人跋扈方面收到了成效,然而同时也大大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

加以北宋历朝皇帝对武将的猜忌,在边疆有事时每派宦者监军,多方牵制;或自画阵图,遥授军机,使将帅不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

因此北宋王朝对外族的历次战役,几乎没有一次不是以丧师失地结束的。

这就使北宋比之我国历史上的其他统一王朝表现得特别软弱。

在辽、西夏和女真的军事威胁之下,北宋王朝就只有求和、送礼,甚至撤防、割地,一直挺不起腰杆来。

北宋文学就是在人才最盛的从庆历到元丰(1041-1085)期间,也没有象西汉赋家或盛唐诗人所表现的开廓恢宏的气象,归根到底是这种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三)繁荣的商业经济奠定了各种文学形式大发展的物质基础宋代的经济成就是显著的。

在军阀割据的五代时期,国内局部地区,如吴越及南唐,由于战争较少,人民徭役和赋税的负担较轻,农业生产仍有所发展。

北宋王朝统一全国以后,农民得到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劳动,全国农业生产恢复较快;朝廷也采取一些轻徭薄赋的措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加之农具的改良,优良稻种的推广,不但使当时国内荒地大量开辟,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有所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里的商业和手工业也欣欣向荣。

这样情况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有生动、形象的反映。

北宋灭亡之后,尽管在金统治下的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曾受到了一定的破坏,但在当时仍处在汉族政权统治下的淮水以南地区和川陕一带,经济仍在继续向前发展,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商业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

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都市的繁荣,从而形成广大的市民阶层,歌楼舞榭,盛极一时,造就大都市的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

到了徽宗时代,这种情况更为显著。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云:“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

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

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时节相次,各有观赏。

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大街,宝马争驰于御路。

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八荒争凌,万国咸通。

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疱厨。

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

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他在这里将汴京的繁华状态写得非常热闹。

在这些文字里,明显地反映出当时工商业的盛况以及宫廷豪门和一般市民的游乐生活。

其他如成都、扬州、河间诸大都市,也都呈现着高度的繁荣与发展。

这种繁荣与发展,是宋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滋生宋代文学歌舞升平、粉饰太平等主题的温床,是宋词和话本发展的良好契机。

南渡以后,宋、金虽也时常发生战事,在外交政策上,却总是主和派占胜,每年纳银几十万两,绢几十万匹,称臣称姪,无非想图一个偏安。

在这种情况下,南宋得到了百余年的喘延局面。

江南一带,本来是富庶之区,加以广州、泉州几个大的国际贸易港,征收大量的关税,所以当时的财政并不窘迫。

自南渡以来,中原的衣冠贵族,学士文人,以及富商巨贾都随之南下,于是南宋时期,江南一带不仅经济高度繁荣,文化也高度繁荣。

二、宋代各种文学艺术繁荣的意识形态因素事实上,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语),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是经宋人改造过的新儒学。

理即道理,理学也就是道学。

宋代的理学家,有著名的“北宋五子”及南宋的陆九渊、朱熹等。

在宋代,理学思想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著书立说,以弘扬己学,排斥异己。

北宋新学、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

南宋朱熹与二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理学与宋代文学。

北宋初叶理学先驱人物在反对浮艳文风中的积极作用。

理学家重道轻文主张的不良影响。

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文与道的关系,宋人进行了详细论述,文以载道说十分盛行。

“文以载道”说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它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

宋人尚理,诗文中的说教意味比较浓厚。

宋代印刷业和教育事业都有空前的发展,从而使书籍得以大量流通,学校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幅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书院也日益兴盛。

宋代士人的总体学术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造就了许多学者型的作家。

学术修养的提高,无疑会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进行议论。

宋代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反映社会、干预政治始终是宋代文学最重要的主题,诗文作品的政治功能明显加强,这就使宋代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

同时,宋代诗文中议论成份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不独表达政见的奏议文是这样,就是亭台记一类的古文,宋人也照样大发宏论。

议论不但充溢于各体散文,而且也大量出现在诗歌之中。

诗中议论的成败得失。

议论是有宋一代的风气。

(二)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宋代士大夫的国家主人公意识非常强烈,他们以天下国家为己任,密切关注国家的隐患。

宋代国势衰微,军力孱弱,对外战争总是败多胜少。

宋王朝从建立以至最后复亡,始终处于强敌的威胁之下。

官僚机构臃肿,财政枯竭。

严重的内忧外患,使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希望通过革除弊政、刷新政治振兴国家。

深沉的忧患意识,使宋代作家很少用文学来歌功颂德,而多有忧念国计民生之作。

宋代作家在表达个人抱负时,也相当拘谨、收敛,不像唐人那样豪壮狂傲。

宋代的思想控制较为严密,加之党争激烈,文人著文作诗,顾虑较多。

宋代诗文现实意义很强,但缺乏唐代诗文中那种昂扬奋发、潇洒浪漫的气息。

深沉的忧患意识,又造成宋代文学中爱国主题的高扬。

爱国主题是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宋代民族矛盾空前激烈,外患不断,宋代作家对爱国主题格外重视。

北宋时期,以爱国为主题的佳作层出不穷,如王禹偁的《唐河店妪传》、苏舜钦的《庆州败》、王安石的《阴山画虎图》等等。

南宋时期,爱国主题更成为整个文坛的主导倾向,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是陆游、辛弃疾等英雄志士的激昂呼声。

正是他们的作品,把爱国主题弘扬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为宋代文学注入了英雄主义和阳刚之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