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提纲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方证表,果断收藏!

《伤寒论》六经提纲,内附伤寒六经⽅证表,果断收藏!⼀、六经提纲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注解:太阳病,即表阳证,它是以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等⼀系列的证侯为特征的,即是说,⽆论什么病,若见有以上⼀系列的证候者,即可确断为太阳病,便不会错误。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注解:阳明病,即⾥阳证。
胃家实,指病邪充实于胃肠之⾥,按之硬满⽽有抵抗和压痛的意思。
胃家实为阳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实者,即可确断为阳明病。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苦、咽⼲、⽬眩也。
”注解:少阳病,即半表半⾥的阳证,它是以⼝苦、咽⼲、⽬眩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着,即可确断为少阳病。
按:⼝苦、咽⼲、⽬眩,可是肝胆病的部分症状,但做为半表半⾥阳证,它有⼴泛的概括意义,咽炎、肺炎、胃肠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现此类证候。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注解:太阴病,即⾥阴证。
它是以腹满⽽吐、⾷不下、⾃利益甚、时腹⾃痛等⼀系列的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太阴病。
此腹满为虚满,与阳明病的胃家实满有别,若误为实满⽽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解:少阴病,即表阴证。
这是对照太阳病说的.意思是说,若太阳病⽽脉微细,并其⼈但欲寐者,即可确断为少阴病。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上撞⼼,⼼中痛热,饥⽽不欲⾷,⾷则吐蛔,下之利不⽌。
”注解:厥阴病,即半表半⾥阴证。
它是以消渴、⽓上撞⼼、⼼中疼热、饥⽽不欲⾷、⾷则吐蛔等⼀系列证候为特征的.凡病见此特征者,即可确断为厥阴病。
半表半⾥证不可下.尤其是阴证更不可下,若不慎⽽误下之,则必致下利不⽌之祸。
以上注解,只就原⽂略明其⼤意,如参照分论各章仔细研读,⾃可明了。
表⾥相传和阴阳转变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病常⾃表传⼊于⾥、或半表半⾥,或⾃半表半⾥传⼊于⾥.或⾃表传⼊于半表半⾥⽽再传⼊于⾥。
认识六经

(一)六经概念不同: 《灵枢 ·经脉篇》三阴是指: 足太阴脾、手太阴肺; 足少阴肾、手少阴心; 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 三阳是指: 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 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 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 这里的六经(三阴三阳)实质是指五脏六腑(六脏六腑)及其 十二经络。
《伤寒》的六经概念,不是脏腑经络概念,而是八纲概念, 实为六经病提纲即: 三阴证是指: 太阴病即第275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其证为在里的阴证,虽有太阴之名,但不同于足太阴脾, 也不同于手太阴肺; 少阴病即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为在表的阴证,虽有少阴名,但不同于足少阴肾,也不同 于手少阴心; 厥阴病即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 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其证为在半表半里的阴证,虽有厥阴名,但不同于足厥阴 肝,也不同于少厥阴心包。
辅助提纲: ①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是说,每-个病位
六经提纲之秘:两篇带你揭秘伤寒六经提纲篇!

六经提纲之秘:两篇带你揭秘伤寒六经提纲篇!医品阁 6天前一、我们学伤寒的时候,总觉得千头万绪,不好理解,也不好记。
其实伤寒是最好记的,规律性最强,整部伤寒论其实就十二个字: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我们都知道“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就是由太极生出来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然后呢,两阳合明而为阳明,两阴交尽而为厥阴,这就是六经,关于这一点,陈鑫所著的《陈氏太极拳图说》里有一张图,说的很明白。
生理状态下,由一阴、二阴、三阴而至一阳、二阳、三阳,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仲景写书的时候,讲的是病理状态,人得病是由上至下、由外至内的,故先讲太阳病,次而阳明病、少阳病,然后是太阴病、少阴病,最后是厥阴病。
很多人学伤寒,在第一个层次的太阳病上、中、下三篇就糊涂了,有的人一辈子都搞不清楚太阳病是怎么回事。
我们今天从最底下最根本的厥阴谈起,以生理的次序来研究六经,看看张仲景他老人家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先看厥阴。
厥阴篇的提纲是这样说的:“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为风木之脏,如果风木有病,会怎么样呢?木可能会生火,对吧?就是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嘛;木还可能去克土,对吧?就是饥而不欲食嘛;风可以生虫,对吧?所以食则吐蛔嘛;厥阴本来就在最底下,是一棵大树的根,现在根有了问题了,什么问题呢?水寒土湿,木郁在下,不得疏泄,但根是不可以随便削伐的,所以仲景特别点出“下之利不止”,利不止是木不能固土之象,厥阴有病,如果用下法,根基受损,木不能固土,就会“利不止”。
也就是说,厥阴这个层次上有了病,无非是这几种情况:生火、克土、化虫、木郁,仲景在提纲条文里,把这几种情况都列举了出来,以总括厥阴篇。
少阴篇提纲,条文是这样说的:“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少阴,我们知道是水火二脏,心为离火,肾为坎水,坎中之阳上济心火,离中之阴下滋肾水,是为水火既济。
伤寒提纲篇!(六经全讲)

伤寒提纲篇!(六经全讲)太陽病提綱(頭項背脊病)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余無言曰:此太陽頭項背脊病之提綱也。
今以太陽專指頭項背脊,何哉?蓋昔人謂太陽主一身之表,其言似是而實非。
因病者有全身證狀之惡寒、發熱而云然。
且病者無不頭痛。
中醫舊說為頭為諸陽之會,故指頭痛、惡寒、發熱之表證為太陽病也。
不知全身之證狀之惡寒、發熱乃風寒初中人體之表,體溫、及血液起而自衛,拒邪不納之表現也。
而究其受病之根源,確在頭項背脊。
如云頭痛、頭項強痛、項背強几几等,皆是腦脊一系受風寒侵襲之徵也。
至第十七條云「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雖為全身感覺,然當惡風、惡寒、發熱之始,其嗇嗇、淅淅、翕翕之初兆,必先自頭項背脊呈電擊性忽然而來也,世俗有「神仙但怕腦後風」之說,此語不為無因。
想受病時,必自腦項始也。
不然,何以第二十三條之表證:服桂枝湯不解者,而必欲刺風池、風府耶?其間蛛絲馬跡不無可尋。
故惡寒、發熱,雖為全身證狀,然不能獨認此種證狀可代表全身之表病。
當求其根源之所在,乃可得其綱領。
夫如是,則太陽病者,即頭項背脊病是已。
西醫所謂外感之證狀,約有三類。
一為神經系性,如頭痛、項強、脊痛、荐骨痛、眼痛、四肢痛等是;二為呼吸系性,如鼻卡他、喉嚨卡他、及氣管卡他是;三是消化系性,如嘔吐、泄瀉、腹痛、腹脹、食慾缺乏等是。
執是以觀,則西醫之所謂神經系性證狀者,實為腦脊一系之病狀,即中醫之所謂太陽病者是也。
考頭項背脊,以神經系統、及骨骼系統、筋肉系統言之,均有密切之關係。
腦髓在腦蓋之內,神經之根,即倒植於此,其在人身猶倒置之小樹,然主一身之知覺。
自後腦起,延枕骨大孔貫項後之頸椎,而下脊椎,又由頸後背上兩側,分兩枝於上肢,由臀下尾閭,分兩枝於下肢。
沿背脊者,則分披如馬鬃。
在四肢者,則發散如麈尾。
頸項脊椎之外,則為形狀不一之肌肉附著其上,肌肉之中,則血管佈焉。
肌肉之外,則皮膚被焉。
此其大概也。
故金鑒外科心法亦曰「吾人身體計有五層,皮脈肉筋骨也。
《伤寒论》六经提纲、诊断标准、问诊技巧

《伤寒论》六经提纲、诊断标准、问诊技巧本文节选《经方学科》一、《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二、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三、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
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1.六经提纲图2.六经表里图3.六经传变图4.六经论治图太阳表病图1太阳表病图2太阳病图太阳经病图阳明实证图阳明虚症图少阳经病图少阳经病图太阴经病图少阴经病图厥阴经病图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胃家实。
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
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
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
真正的伤寒六经提纲

真正的伤寒六经提纲学伤寒,最终的目的是懂辨证,能用伤寒治病,这是我们学伤寒的最根本目的,像之前两期的内容中,我就说到了,伤寒最重要的是“抓主症”……主症中,又以六经提纲为重中之重,但是伤寒中的六经提纲,过于简略,使得很多人不得其门而入,实际上原因有两个:一是提纲不够全面,二是没理解提纲的核心思维所以,以下内容,先收藏起来,再把它背熟吧:太阳病提纲: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阳明病提纲:胃家实。
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少阳病提纲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
耳鸣耳聋,目赤。
鼻子发干,鼻孔生疮。
胃痛胸胁胀满。
嘿嘿不欲饮食。
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
身体疲惫乏力。
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中黏,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腹中凉,腹胀,矢气得舒,肠鸣如走水。
真正的伤寒六经提纲

真正的伤寒六经提纲
1.六经提纲图
2.六经表里图
3.六经传变图
4.六经论治图
太阳表病图1
太阳表病图2
太阳表病图2
太阳表病图2
●六经病的提纲证,乃是《伤寒论》全书之纲领。
它把三百九十八条的大法微言,而一线相贯,都交织在六经提纲证上。
因此,它不仅有指导临床辨证的意义,而且又有组织全文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学习《伤寒论》先从六经提纲证开始,对它应该有深刻的了解,更要结合临床去体会它的指导意义。
如果我们把六经的提纲证从理论到实践能紧紧掌握手中,则对辨证论治的方法,就有举一反三、迎刃而解的效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郁轻证 蓄水证 腑证 蓄血证
栀子豉汤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热证 白虎加人参汤 葛根芩连汤 太阳 心阳虚
脾虚
虚证 阳虚
热痞 寒热** 痞证 痰痞 水痞 误治下痢 上寒下热
1、桂枝甘草汤 2、桂枝甘草龙牡汤 3、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4、桂枝加桂汤 1、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小建中汤 3、桂枝人参汤 1、苓桂术甘汤 2、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1、干姜附子汤 2、茯苓四逆汤 3、真武汤 1、甘草干姜汤 2、芍药干草汤 3、芍药甘草附子汤 4、炙甘草汤 1、大黄黄连泻心汤 2、泻心汤附子 1、半夏泻心汤 2、生姜泻心汤 3、甘草泻心汤 旋覆代赭石汤 五苓散 赤石脂禹余粮汤 黄连汤
本证 1、 1、 少阳 兼变 2、 证 3、 4、
小柴胡汤 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芒硝汤 大柴胡汤 柴胡加龙骨牡砺汤
本证 1、 1、 太阴 兼变 2、 证 3、
四逆汤 太阴兼表证 太阴腹痛证 太阴发黄证
桂枝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大黄汤
少阴
1、四逆汤 2、白通汤 3、通脉四逆汤 4、白通加猪胆汁汤 寒证 5、附子汤 本证 6、真武汤 7、吴茱萸汤 8、桃花汤 1、黄连阿胶汤 热证 2、猪苓汤 兼表证 1、麻黄细辛附子汤 2、麻黄附子甘草汤 少阴急下证 兼变证 阴郁四逆 热移胱* 咯血动津
桂枝汤证 1、桂枝加葛根汤 2、桂加厚朴杏子汤 3、桂枝加附子汤 4、桂枝去芍药汤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6、桂枝新加汤 1、葛根汤 2、大青龙汤 3、小青龙汤
中风表虚
桂枝汤兼证
经证 本证 伤寒表实
麻黄汤 麻黄汤兼证 1、桂枝麻黄各半汤 2、桂枝二麻黄一汤 3、桂枝二越婢一汤 五苓散 1、桃核承气汤 2、抵当汤 3、抵当丸 结胸 热实结:1、大陷胸汤 2、大陷胸丸 3、小陷胸汤 寒结: 三物白散
热证 1、栀子豉汤 2、归尾汤 3、白虎加人参汤 4、猪苓汤 实证 承气:1、大承气汤 本证 2、小承气汤 润导:1、麻子仁丸 2、蜜煎方 猪胆 寒证 吴茱萸汤 阳明 虚证 1、茵陈蒿汤 湿热发黄 2、栀子蘗皮汤 发黄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寒湿发黄 变证 **发黄 小柴胡汤 大黄 衄血证 血证 下血证 抵当汤 蓄血证
大承气汤 四逆散
少阴
1、 2、 3、 咽痛 4、 5、 6、 1、 2、 霍乱 3、 4、 5、 1、 2、 阴阳* 3、 4、 5、
猪肤汤 甘草汤 桔梗汤 苦酒汤 半夏汤 半夏散 理中汤 四逆汤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四逆加人参汤 桂枝汤 枳实栀子汤 小柴胡汤 理中汤 牡蛎泽泻散 竹叶石膏汤
1、乌梅丸 寒热 2、麻黄升麻汤 错杂 3、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1、当归四逆汤 本证 厥阴 2、吴茱萸汤 寒证 3、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 厥阴 1、白头翁汤 热证 热厥 轻证 重证:白虎汤 寒厥 四逆汤 厥逆 痿厥 瓜蒂散 厥阴 水厥 茯苓甘草汤 阳虚阴盛:四逆汤 呕 邪传少阳:小柴胡汤 痈脓致呕:脓尽自愈 误治胃寒证 哕 哕而腹满 寒热 1、小承气汤 下利 2、栀子豉汤 下利 阳虚阴盛:通脉四逆汤 虚寒下利:温里 四逆汤 兼表:攻表 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