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课件-太阳病本证-伤寒表实证共18页文档

合集下载

太阳病本证伤寒表实证

太阳病本证伤寒表实证

服药后反应 及机转
重者
必衄,衄乃解
心烦眼花
阳郁化热
热伤血络
第4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太阳伤寒可自衄作解 (原文47/P54 )
47条与46条比较: • 同点:
机理------太阳伤寒证得衄而解 • 异点:
一为服麻黄汤的后果(有施加因素) 一是失治的后果(无施加因素)
第5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治:小青龙汤---解表寒,温里饮
第16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与大青龙汤证鉴别:
• 大青龙汤证 表寒里热---以烦躁为特点---解表兼清里热 • 小青龙汤证 表寒里饮---以喘咳干呕为特点---解表兼温化水饮。
第17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09.0055..22002222
伤寒失汗致衄,乃证(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

失治:不发汗,邪无出路

转化:因致衄---邪郁化热,络脉受损
表证未解
治:麻黄汤
第6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比较:
• 三条均有太阳伤寒表实证 • 46条:汗---衄---解 • 47条:未汗---衄---解 • 55条:衄---再汗----解 • 总之,血汗同源,汗不解,衄乃解
治:麻黄汤-辛温发汗,宣肺平喘
第2页,共18页,编辑于2022年,星期日
患太阳病多日,可能出现的三种转归
(原文37/P54)
脉浮细---脉趋缓和,外邪已去
嗜卧 表病初愈,正气未全复
欲愈
精神疲倦。
患 太 阳
处理 令其静卧,注意观察, 以待 正气恢复



胸满胁痛---邪传少阳,经气不利

太阳病本证-

太阳病本证-

复下之
不愈
今脉浮 故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
宜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 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 冲者,不得与之。(15)
太阳病 下之后
其气上冲者 误下后正气未大伤,尚能够与邪气相抗争
邪仍在表,可与桂枝汤
不上冲者 误下后正气受挫较重,无力抗邪,表邪内陷
变证已成,不能发汗解表
正气不足 不宜麻黄汤峻汗
先表— 宜桂枝汤发其汗
表里同病
否则峻下伤津,更增胃燥
后里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先发汗不觧,而复下之,脉 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 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觧外则愈, 宜桂枝汤。(45)
太阳病
先发汗不解
汗病病 诊 不重人 治 如药体 有 法轻质 误
关 系
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
【《伤寒论》原文】
伤寒发汗已觧,半日许复烦,
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57)
伤寒 发汗已解
半日许复烦(发热、恶寒) 余邪在表未尽
脉浮数者:发热而致
发汗宜缓不宜峻
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 凡用桂、厚朴、杜仲、秦皮、木兰辈,皆 去削上虚软甲错,取里有味者秤之。
桂枝汤证
发热(口不渴,无里热象)
卫气浮盛于外
太 汗出(非伤寒之无汗)
卫强

轻微恶风 病
荣弱
脉浮
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
太阳中风证 桂枝汤
【《伤寒论》原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 觧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 汤则愈。(24)
桂枝汤证
疏通经脉 以泄风邪
太阳病
初服 桂枝汤
先—刺风池风府 反烦不解者

最新伤寒学太阳病1(2)课件ppt

最新伤寒学太阳病1(2)课件ppt
本条所列脉证,以汗出最重要。
病理性汗出,不能与使用发汗药引 起的汗出相提并论。
病理特点:感受风寒,卫气受伤, 营阴失守
临床特点:初起即见发热,但体温 不高,怕冷不甚而恶风,汗自出。
太阳伤寒证主要脉证 (原文3/P23)
病因:寒邪袭表

发热 体质较强者,恶寒与发热并见

体质较弱者,先恶寒后发热

寒 证 必恶寒---不论发热与否,必先见恶寒-----
兼证-主治方加减 变证-随证治之 疑似证-注意鉴别
五、太阳病转归
病愈-治疗得当,正复邪退 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伤阳寒化传三阴 伤阴热化传阳明、少阳 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辨证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1/P21)
病因:风寒袭表 太阳病 脉:浮-正气抗邪于外,气血充盈于表
(定位) 证 头项强痛-经气郁遏不舒(定位)
预测太阳病邪解后病愈日期
(原文10/P29 )
太阳病余邪未清,或正气未复,不必再药 只需休息调养,待正渐复,邪渐去,便可 全愈 十二日,为约略之词,不可拘泥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12/P30
分析:论述了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与基 本病机及《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
阳浮-轻取浮
小便不利-热夺阴液,化源枯竭 误下 (病位在肾) 直视-热盛阴伤动风
失溲-热扰神明(二便自遗)
微发黄色----火热之邪加于温热,
误火
熏灼肝胆,胆汁外泄
(病位在肝) 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热动肝风,水不涵木。
一逆尚引日:一次误治,尚有图治之机,
再逆促命期:再次误治,促其寿命夭亡。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

伤寒论--绪论及太阳病篇(七版) ppt课件

2021/2/22
伤寒论
57
本条的温病的病因是什么?
多版教材均云:感受风热之邪,实感牵强,我认为 仲景原意多是由感受风寒引起,理由如下:
从“太阳病”三个字来看,结合前述太阳病的内涵有 指原文1与病因来看
从阳明表证的病因仍属风寒直反所致,由于阳明胃 阳素盛,燥气司天,多气血一经,故感风寒后迅速 化热化燥入里,以183、184条可据。
伤寒论
14
二、太阳病的病机:
感受风寒,营卫失调
1、太阳病的概念; 2、太阳表证与太阳病概念。
2021/2/22
伤寒论
15
三、太阳病证型
由于体质不同,感 邪轻重及临床表现不同, 太阳病有如下证型:
2021/2/22
伤寒论
16
1、太阳中风证; 2、太阳伤寒证; 3、太阳表郁轻证; 4、变证; 5、温病;
归纳与鉴别 要求学习后,能自我的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归 纳与鉴别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
2021/2/22
伤寒论
11
明仲景文法,其义皆通
《春秋》的文字,有《春秋》的文法
《史记》的文字,有《史记》的文法
《伤寒杂病论》的文字,有仲景的文法
❖1、“外感风寒、营卫失调” 是太阳病的病机。
❖2、“营卫失调”的矛盾主要方面在 卫而不在营,“恶寒、头项强痛、脉 浮”是太阳病必见之症,故作为太阳 病的提纲证。
❖3、“恶寒脉浮”是表证之主证主
脉,“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特有症
状,又是与其它五经病证相鉴别的
要点。
2021/2/22
伤寒论

《太阳伤寒表实证》课件

《太阳伤寒表实证》课件
《太阳伤寒表实证》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太阳伤寒表实证概述 •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症状表现 •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治疗原则与方药 •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预防与调护 •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现代研究与进展
01
太阳伤寒表实证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太阳伤寒表实证是指外感寒邪, 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 候。
研究进展与新认识
在病因和病机方面,现代研究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发生与外感风寒邪气、正气虚 弱等因素有关,其中正气虚弱是发病的关键。
在诊断标准方面,现代研究对太阳伤寒表实证的诊断标准进行了规范和完善,提出 了更为科学和客观的诊断依据。
在治疗方法方面,现代研究除了传统的中药治疗外,还探索了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散寒通络
针对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寒 邪凝滞经络的症状,使用 具有散寒通络作用的中药 。
代表方剂:麻黄汤
麻黄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 方剂,由麻黄、桂枝、杏仁、 甘草四味药组成。
麻黄汤具有辛温解表、宣肺平 喘、散寒通络的作用,适用于 太阳伤寒表实证的治疗。
使用麻黄汤时需根据患者的具 体病情和体质情况,适量增减 药物剂量。
休息
注意休息,遵医嘱治疗,避免过度 劳累。
饮食调理
感冒期间应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 ,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 食物。
注意事项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 、咳嗽等症状加重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时就医。
不宜自行用药
感冒期间不宜自行用药,尤其是 儿童和老年人,应遵医嘱治疗。
预防并发症
感冒并发症严重,如肺炎、心脏 疾病等,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伤寒论-太阳病-PPT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太阳本证课件

太阳本证课件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①治疗颈椎病、偏颈、落枕、肩 周炎;②治疗神经性头痛、神经官能症、 原发性眶上神经痛、颜面神经麻痹;③ 高血压;④痢疾;⑤荨麻疹、麻疹初起, 疹出不畅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18)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18)
喘家作①,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词解】
【词解】
酒客:平素嗜酒之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以酒客为例,提示湿热内蕴者禁用桂枝汤。
【释义】 酒 性:温 为湿热之品 质:湿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19)
酒客——素体湿热内蕴。 不可与桂枝汤——因本方为辛甘温之剂,辛温助热,
甘能助湿,必致湿热壅遏。 用后变证:得之则呕——湿热壅滞,胃气上逆。 正确治疗:可于桂枝汤中加入清利湿热之品。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中风表虚证 (一)桂枝汤证【原文】 (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①,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②,淅淅恶风③,翕 翕发热④,鼻鸣⑤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词
解】
• ①阳浮而阴弱:一指中风表虚证浮缓之脉;二指中 风表虚证卫强营弱之病机。
【提要】 再论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条以发热汗出来阐释中风表虚证卫强营弱的机理。
发热 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卫强”。 汗出 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荣弱”。
(发热汗出是桂枝汤的证状,荣弱卫强是其 病理机转。)
(二)桂枝汤禁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16)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 (24)
【原文】 (24)

太阳病本证课件 137页PPT文档

太阳病本证课件 137页PPT文档

【原文】(13)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桂枝 汤主之。
【提要】
进一步论述桂枝汤证的证治。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头痛 发热 恶风 汗出
风寒外袭,太阳经输不利。 正邪相争于体表。
汗出肌疏,不胜风袭。 卫阳不固,营阴外泄。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15)
【原文】(15)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①者,可与桂枝汤, 方用前法②;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泛指疾病,包括外感与杂病。
营气和——病不在营 。
营卫
外不谐——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 失调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54)
治法:复发其汗(调和营卫)— “荣卫和则愈” 方药:桂枝汤。
【原文】(54)
病人藏无他病①,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 卫气不和也。先其时②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开中有合,一散
一收,调和营卫
调理脾胃
助桂枝以温卫 助芍药以和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煎服法
1、轻煎,一剂分三次温服。 2、药后啜粥:助药力,资汗源 3、温覆取微汗(切忌大汗淋漓,邪不去正反
伤)。 4、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 5、根据病情,适当调整药量和服药次数。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禁忌
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消化 、碍胃之品,以免损伤胃气;忌食五 辛、酒酪等辛热之品,以免过汗。
【提要】 再论太阳中风证的病因病机及治疗。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条以发热汗出来阐释中风表虚证卫强营弱的机理。
发热 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卫强”。 汗出 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荣弱”。
【释义】
太阳病 初服桂枝汤 反烦不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