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案分析

合集下载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误诊误治案例和解析学院:二临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课程:中医误诊误治辨析姓名:沈楚楚学号:053014115完成时间:2015.5.1摘要目的:研究误诊误治案例,减少实践失误方法:选择应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药方造成的误诊误治案例结果:通过案例了解到不同性质症候的异同和辨别方法结论:病症的相似或人为因素容易造成误诊误治,我们需提高辨别病症的能力关键词:【伤寒论】、【金匮要略】、误诊误治、分析、解析【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千百年来流传的经典中医著作。

医师常常喜欢运用其中的良方,但是实际临床操作中由于辨病的失误,常有误诊误治的事情发生。

一剂汤剂中哪怕是一味药的失误增减也可能带来极大的祸端。

案例分析与解析(一)【伤寒论】选例案1 腹痛误治吴xx,男,13岁,1978年5月10日就诊。

患者因腹痛,在当地用驱蛔药无效,后来省城求医。

治疗20多天后,拟诊为结核性腹膜炎,改用链霉素抗结核治疗无效。

后考虑慢性阑尾炎,用青霉素治疗亦无效。

后转中医治疗。

询其腹痛隐隐,时而绕脐腹痛,时而膝下两侧不适,大便不畅,2-3天一行,便软不硬,食纳量少,脸色淡而少华,舌苔薄白而润,脉弦缓有力。

因其前期治疗均未有效,病势不急,痛不消失,无任何阳性特征,仍属肝脾不和,姑拟四逆散加味试治。

处方:柴胡5g,枳壳9g,白芍9g,炙甘草5g,山药12g,扁豆10g,广木香3g,神曲10g。

嘱服2剂,2剂后,腹痛已罢。

再服两剂后一切良好。

[1]腹痛:腹痛泛指胃脘以下,耻骨以上范围内的部位疼痛而言。

包括大腹、小腹、少腹、脐腹。

[2]病因病机:引起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七情六淫、饮食失节、气机郁滞、血脉瘀阻及湿阻、虫积、食积等因素。

[2]诊断要点:从疼痛部位看,痛在大腹多属脾胃,痛在脐腹多属大小肠,痛在脐下正中多属膀胱,痛在脐下两侧多余肝肾经有关:从病邪辨,腹痛不外乎寒、热、虚、实之类。

寒痛,遇寒更甚,得热稍缓,形寒怯冷,口不渴、舌苔白,脉沉迟或沉紧;热痛,时热时止,口渴,小便赤,大便秘结或下利,舌苔。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验案』伤寒名医验案: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药】麻黄二两(去节)(6克)细辛二两(3克)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克)【煎服】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301)【解说】本方所主,系太、少两感证。

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

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

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

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运用】一、咳嗽医案:男性,30余。

患感冒咳嗽,迁延未愈。

曾服西药和中药,咳嗽不能止。

肺部透视无异常。

经服药一月,咳嗽仍不好,来我处就医。

体温37.5℃,喉痒咳嗽,痰白而稀量少,神形憔悴,声微嘶,困倦嗜卧,舌淡有薄润白苔,脉沉弦而尺部独浮。

据脉证分析,当是风寒入于少阴。

虽然不是“少阴病始得之“的证候,但它是少阴病的见证则无疑义。

于是乎,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给服二剂,微热退清,咳止声扬。

原方出入,兼予调理,体力康复。

按语:风寒侵入少阴,肺气上逆而咳嗽,此属太少两感证。

《张氏医通》说:“暴哑声不出,咽痛异常,卒然而起,或欲咳不能咳,或无痰,或清痰上溢,脉多沉紧,或数疾无伦,此大寒犯肾也,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之,并以蜜制附子噙之,慎不可轻用寒凉之剂。

”二、嗜睡江克明医案:施某某,男,21岁,1978年3月18日初诊。

神倦嗜睡十月余,头晕头胀,精神不振,常有消沉感。

每日早晨昏睡不起,呼之不易醒,昨日睡到中午才醒,曾遗尿于床上。

先后服用过养心、安神、开窍、活血等方药,效用不显。

查血压110/80mmHg,脉象小缓,舌胖,苔薄。

从阳虚不振论治,拟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麻黄3克,附子3克,细辛2克,炙甘草3克,仙鹤草30克,5剂。

,3月23日二诊:近几天早晨就醒,自觉头脑比以前清爽,中午精神振作。

治已中的,原方续服4剂,显效。

《伤寒论》少阴病急下证临证体会

《伤寒论》少阴病急下证临证体会
1 临床 资料
患 者某 , , 1 ,0 3年 1 女 1 岁 20 0月 6 日诊 。主诉 : 鼻
塞、 流涕 、 嗅觉减 退 1 。1岁左右 因感 冒后反 复 出现 0年 6 0例 中 , 2 例 , 3 男 1 女 9例 , 龄 1 5 年 9岁 , 均 1~ 平 鼻塞 、 涕等 症 状 , 期 服用 先 锋 霉 素及 口服 鼻炎 丸 、 流 长 年龄 1. 6 5岁 , 病 时间 0 5~1 年 , 病年 龄 2 发 . 0余 发 0岁 藿胆 丸等 治 疗 多 年 效 果 不 明显 , 状 并 有 加 重 趋 势 。 症 以下居 多 , 校学 生 占 6 % 以上 , 以鼻 流 浊 涕 、 在 0 均 鼻塞 现患 者 微 胖 , 说话 鼻 音 较 重 , 自述 鼻塞 严 重 , 泌物 较 分 为主 , 中嗅 觉丧 失 或 减 退 2 其 3例 , 头 痛 1 伴 8例 , 临床 多, 每天需 5— 6包软纸 擦拭 , E晚 间多次 被 憋 醒 , 每 t 记 应用 口服 中 西 药 物 及 激 光 , 部 穿 刺 等 治 疗 效 果 不 局 忆力 减退 。鼻镜 检查 , 鼻黏 膜充 血 , 肿 。用 上 述 针刺 水
《 伤寒论 》 中少 阴病急 下证承 气 三法 , 日 :少 阴 一 “
病, 得之二 三 1 , 3 口燥 咽 干 者 , 下 之 , 大 承 气 汤 。 急 宜 ”
二 日: 少 阴病 , “ 自利 清水 , 纯 青 , 下必 痛 , 色 心 口干燥 者 , 下之 , 大 承 气 汤 。 三 日: 少 阴 病 , 七 日, 急 宜 ” “ 六 腹 胀 , 大便者 , 不 急下之 , 宜大 承气 汤 。 少 阴病 急下证 承 ” 气三 法是伤寒 六 经 辨证 的最 后 阶段 , 其病 机 为 “ 明 阳

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

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

ʌ临证验案ɔ从‘伤寒论“水痞探讨胃下垂辨治思路❋王㊀汉1,刘铁军2Δ(1.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长春㊀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㊀130021)㊀㊀摘要:胃下垂为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症状以脘腹痞满㊁嗳气不舒㊁胃脘疼痛㊁漉漉有声为主,属于中医学 痞证 胃脘痛 胃缓 范畴,病机多责之于脾胃而鲜有论及水饮㊂笔者在‘伤寒论“痞证相关条文启发下,发现其对 水痞 症状的描述与胃下垂患者临床表现极为相似,试以水痞分析胃下垂的病因病机并采取相应的治则治法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㊂水饮所致胃下垂,其致病隐匿不易察觉,其病机虽以脾胃虚弱为本,但要注意饮邪兼夹及程度㊁正邪之间相互对比等,治疗上张仲景有 温药和之 之法,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还要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做到气化饮消㊁饮消则痞除㊂㊀㊀关键词:水痞;痰饮;胃下垂;中焦脾胃;‘伤寒论“㊀㊀中图分类号:R572.1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3-0505-02❋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0)-基于 道术结合 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105)-东北部地区名老中医学术观点㊁特色诊疗方法和重大疾病防治经验研究作者简介:王㊀汉(1988-),男,吉林长春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肝胆脾胃病㊁消渴病的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刘铁军(1954-),男,吉林长春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肝胆脾胃病的临床与研究,Tel :159****0790,E-mail :liutiejun699@ ㊂㊀㊀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的病症[1-2],多发生于瘦长体型㊁久病体弱㊁长期卧床少动者㊂凡能造成膈肌下降的因素如膈肌活动力降低㊁腹腔压力降低㊁腹肌收缩力减弱,与胃连接的韧带过于松弛等均可导致本病㊂西医对此尚无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医治疗本病无论对症状缓解和胃体复位都具有显著的疗效㊂历代医家多以 中气不足 立论胃下垂,治法以李东垣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㊂但一些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只一味升提并不能获得满意疗效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本病虽以脾胃虚弱㊁中气下陷为本,而标实多挟水饮,每以饮邪之多寡而见病证之轻重㊂晚清医家唐宗海根据‘伤寒论“中水饮致痞论述首次提出 水痞 病名㊂临床中胃下垂有部分患者,或者在其病程当中的某一阶段,无论其病因病机或临床表现均与 水痞 相似,如按 水痞 辨治效果理想㊂本文将从‘伤寒论“对水痞的认识㊁脉症要点㊁病因病机㊁治法方药4个方面系统探讨从水痞辨治胃下垂的可行性,并附以案例说明,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㊂1㊀‘伤寒论“对水痞的认识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下篇论述了痞证的概念: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㊂ 详细论述了以半夏泻心汤为代表的5个泻心汤方证,还论述了十枣汤㊁五苓散㊁桂枝人参汤㊁瓜蒂散等痞证的类似证㊂唐宗海根据火热㊁水饮㊁寒热错杂等病理因素将痞证归纳划分为3种类型,即水火交痞㊁单水痞㊁单火痞㊂他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说: 痞证有水火交痞者,又有单水痞,单火痞之异㊂[3] 唐宗海在这里提出的水痞即水饮停滞中焦脾胃所致的痞证㊂‘伤寒论“第156条云: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论述了心下痞因水蓄下焦㊁水气上逆㊁气机闭塞所致㊂然五苓散证为水蓄于下,为何见中焦痞满之证?此乃水饮致病之特点,水饮之性变动不居,始虽蓄下渐变可波及全身,若水扰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常则可见心下痞,治以五苓散化气行水,提示水痞乃有形之邪停聚,而非无形之热痞;用泻心汤痞不解,提示水饮所致痞证与其他痞证治法之不同,这里张仲景明确说明水饮亦能致痞㊂‘金匮要略“又对 水痞 的症状进行了描述: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㊂紧接着又对其治法进行了概括: 当以温药和之 ㊂除五苓散外,并给出治疗水痞的其他方剂,如枳术汤㊁苓桂术甘汤㊁‘外台秘要“茯苓饮等㊂2㊀水痞的脉证要点水痞应具有一般 胃痞 的临床表现,如胃脘部胀闷不适㊁心下濡按之不痛㊁时有嗳气等,还应具有饮停于胃肠的症状㊂在辨别病势㊁证候虚实时,脉诊尤为重要㊂如‘景岳全书㊃脉神章“言: 脉者,血气之神,邪正之鉴也㊂[4] ‘医学入门㊃诊脉“言: 弦为血弱有劳伤 中虚且寒停饮浆 [5]和‘诊家正眼“述 弦主痰饮 [6],明确指出弦脉主饮㊂水痞的病机为水饮痹阻中焦,饮为阴邪,性质属寒,寒性凝敛,脉气约束显弦象,故弦脉是水痞病的主脉㊂但本病始因脾胃虚弱所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必将造成气血两虚,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虚则脉道失充而表现出弦细复合脉象㊂505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 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3㊀水痞的病因病机水痞的病因可归纳为感受外邪㊁饮食所伤㊁误下伤中㊁七情失和㊁他病转入及脾胃虚弱6个方面㊂‘伤寒论“第157条: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㊂ 从原文来看其外邪已侵入,误汗伤及脾胃之阳,气机升降失常,水谷不能得到正常升运,水湿亦不能正常运化,逐渐水饮内停,寒自内生,阳虚阴盛㊂故水痞病机演变应为由脾气虚发展为脾阳虚,由痰湿转变为水饮㊂由水饮所致痞证与其他痞证的病机并不相同,如火痞㊁寒热错杂痞㊁虚痞皆为无形邪气所致 气痞 ㊂正如‘伤寒论“第158条所言: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㊂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㊂ 而水痞则为有形之饮停聚,水饮形成之后阻滞中焦,使脾胃气机痹阻,胃失通降,可见病人少食转为厌食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大伤不能运化水谷而布散精微以充养四肢百骸,故病者 素盛今瘦 ㊂与其他几种痞证相比,此则重而深,彼则轻而浅㊂4㊀水痞的治法方药水痞的病位在中焦脾胃,协调脾胃升清降浊是治疗脾胃病的基本手段,治疗水痞也不例外㊂张仲景有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之训㊂饮为阴邪,最易伤阳气,反之阳能运化,饮亦自消,其具有振奋阳气之意,是治疗饮证的根本大法,在遣方用药上应以温法为主㊂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若认为水饮停滞中焦之纯实证盲目利水攻逐则犯虚虚之诫㊂如果误认为脏器下垂之纯虚证而行呆补㊁滞补㊁壅补等塞因塞用之法,更应慎用,因为 痞 本就是不通之意,先以水饮内停再加壅补必致中焦气痹矣㊂在补虚上,应考虑到实(饮)再考虑到胃,顺应 六腑以通为用 的生理特点,行通降之法助胃通降㊂治疗上应顾及 胃不虚不逆 [7],选用轻宣行气㊁温化脾胃之品使气化湿化,湿化饮消㊂另外,临床还要遵循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的原则,根据证情缓急分别予以施治㊂对于水痞的治疗,‘伤寒论“中明确提出了五苓散,由于饮邪致病 变动不居 ,‘金匮要略“痰饮篇和水气篇又给出了苓桂术甘汤㊁‘外台秘要“茯苓饮㊁枳术汤3方,都可用于治疗本病㊂但临床选方上应各有侧重,如五苓散则必兼有 消渴,小便不利 ,苓桂术甘汤必兼有 胸胁支满,目眩 ,枳术汤则兼有 心下坚(胃脘部),大如盘 ;‘外台秘要“茯苓饮则适用于大病或产后,身体虚弱兼有 胃脘痞满,吐水 者㊂正如‘伤寒论“第380条所言: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㊂5㊀典型病案案1:赵某,女,56岁,农民,2018年6月3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痞胀渐及全腹2年㊂2017年经长春某三甲医院行钡餐显影诊断 胃下垂 营养不良Ⅱ度 ㊂住院治疗半个月未见明显好转,后转经中医治疗,或以 中气下陷 服补中益气丸或认为 寒热错杂 而服泻心汤均无效㊂最近1个月胀闷明显加重,每日只能在早晨吃半碗稀粥,如再进食则吐,体质量明显下降,不能劳动只能卧床,大便3d1行㊂诊见形体消瘦,身高168cm,体质量39kg,眼睑略肿,腹壁薄,似微有包块,按之濡不痛,不时闻有水液流动声,口不渴,四肢畏寒,舌淡苔白厚,脉弦细而濡㊂中医诊断水痞,西医诊断胃下垂,方药枳术散:枳壳100g,白术50g,焙干共沫,每日8g,早晚分服㊂6月17日复诊: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好转,体质量增加1kg,已能下床活动,嘱患者继续服上药1个月㊂7月20日电话随访,患者无明显症状,已能简单劳动㊂案2:狄某,女,30岁,公务员,2019年3月20日来诊:患者自述从2017年2月分娩后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伴有嗳气㊁乏力,每遇情志不畅㊁感寒或劳累后症状加重,影响正常工作㊂经某医院钡餐检查,诊断 胃下垂 (轻度),曾服用促进胃肠动力等西药,疏肝理气中成药,药后效果始终不显㊂症见患者体瘦,胃脘部按之柔软不痛,舌苔白滑,脉虚,略带弦象㊂中医诊断水痞,西医诊断胃下垂㊂方药‘外台秘要“茯苓饮加半夏:党参20g,陈皮15g,枳壳12 g,茯苓15g,白术15g,生姜10g,半夏10g,7剂水煎取汁,早晚分服㊂4月5日复诊:药后诸症好转,原方不变继服10剂㊂6月30日经询问良愈㊂按:以上2例都是根据‘伤寒论“中 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 及‘金匮要略“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等论述及患者舌脉而辨病为水痞,都属本虚标实之证㊂案1患者消瘦明显,强食则吐,胃中闻及振水音,舌苔白厚,脉弦细而濡,辨证以标实为主,急用‘金匮要略“枳术汤行气消痞,并以汤易散,取 散者,散也 之意㊂案2考虑患者分娩后伤及元气,故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㊁乏力症状,根据苔白滑㊁脉虚㊁略弦,辨证以本虚为主,脾胃阳虚,治以补气消痞与化饮并用,故选‘外台秘要“茯苓饮加味治疗,疗效显著㊂6㊀结语水饮所致的胃下垂,其成因由外感寒湿㊁内伤七情㊁饮食不节㊁劳倦伤脾致使津液不归正化而成㊂水饮形成后阻滞中焦,痹阻中焦气机,损伤脾胃阳气,终致胃脏不安其位而下移㊂同时水饮还可影响三焦气化波及肺㊁脾㊁胃等脏腑㊂胃下垂起病隐匿,临床不易察觉,而识别水饮更难㊂名医胡希恕[8]有言: 怪病当问水㊂ 可通过望诊(素盛今瘦)㊁闻诊(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了解水饮的临床特征,然后根据脉㊀㊀㊀(下转第517页)605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g,丹皮12g,郁金10g㊂2018年4月4日复诊:自述服上药后汗出㊁身热好转,但仍有心率快㊁血压偏高,睡眠尚少,二便正常㊂症见舌边尖红,苔薄白,左脉细数,右脉弦数㊂处方:淡竹叶6g,生石膏30g,太子参30g,清半夏6g,生甘草10g,麦冬15g,玄参15g,浙贝12g,茯苓15g,生龙牡各30g,丹皮10g,生地12g,夏枯草20g,钩藤30g,茺蔚子6g㊂2018年5月5日三诊:自述身热㊁汗出同前,仍有心率快㊁血压偏高,睡眠改善,二便调㊂症见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细数㊂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6g,生甘草10g,生龙牡各30g,浮小麦30g,太子参6 g,生地12g,玄参12g,茯苓15g,代赭石30g,夏枯草20g,丹皮15g,黄连10g,苦参12g㊂2018年5月19日四诊:诉服药后症状较前减轻,血压131/79 mmHg,心慌㊁汗多较前减轻,纳眠可,症见舌瘦尖红,苔白腻,脉细数㊂处方:知母12g,黄柏12g,生地12g,丹皮12g,泽泻10g,山药12g,黄精12g,山萸肉10g,柴胡12g,当归12g,玄参15g,麦冬12 g,茯苓15g,生龙牡各30g,黄连12g,炒栀子12g㊂2018年7月14日五诊:自述病情较前明显好转,心慌较前减轻,易汗出,无口干口苦,睡眠好,大便调,症见舌质红㊁瘦小㊁苔白有裂纹,脉弦细数,月经不规律1-2月一行㊂处方:柴胡12g,黄芩12g,清半夏6g,生甘草10g,煅龙牡各30g,浮小麦30g,党参20g,玄参15g,当归12g,茯苓15g,赤白芍各12g,夏枯草15g,郁金12g,枳壳12g㊂复查甲状腺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好转,病情稳定,定期随诊巩固疗效㊂按:患者初诊时甲亢表现较重,如颈前肿大㊁突眼㊁身热㊁汗出㊁心慌等高代谢表现㊂故在初诊时针对阴虚火旺的病机组方,应用天王补心丹加减养阴清热,加生龙牡一镇一敛,一则镇心安神㊁平肝潜阳,一则有敛汗之功;加夏枯草㊁丹皮㊁郁金以加强清热凉血疏肝之功㊂二诊患者阴虚火旺有所减轻,故身热㊁汗出好转,但仍有心悸㊁血压偏高,仍以养阴清热为主要原则,选用竹叶石膏汤加玄参㊁生地㊁丹皮以滋阴清热,浙贝㊁茯苓化痰散结,生龙牡㊁夏枯草㊁钩藤㊁茺蔚子清肝平肝以降压㊂三诊时以疏肝理气㊁调理全身气机为主要治则,方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㊂柴胡与黄芩㊁龙骨㊁牡蛎相配,升降相伍,散敛相因,茯苓㊁太子参㊁生甘草健运中州,半夏辛开苦降解中焦郁结㊂配伍后则可疏郁结之肝气,恢复脾胃升降之枢机,使全身气机条畅,一气周流㊂再佐以滋阴清热凉血之药物,巩固前方之效㊂通过本方的调理,患者诸证皆大为缓解㊂四诊选用知柏地黄丸清热养阴,五诊则继续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节全身气机㊂本案充分体现了罗增刚在治疗甲亢根据病程变化分期治疗的原则,前两诊以滋阴清热为主,后三诊则以调理气机㊁疏肝解郁为主要原则,佐以养阴清热㊂参考文献:[1]㊀卢秀波,田文,姜可伟,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11):1229-1233.[2]㊀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J].中华内科杂志,2007,46(10):876-882.[3]㊀赵佶.圣济总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0-1464.[4]㊀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99.[5]㊀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6]㊀严用和.严氏济生方[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507.[7]㊀夏仲元,王琦,郭琪,等.甲亢和甲减中医体质类型调查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4):280-282. [8]㊀陈实功.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9-140.[9]㊀黄帝内经[M].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11.收稿日期:2020-06-21(上接第506页)诊(弦脉)作出诊断㊂水痞的治疗当以温化为主,而不是见痞治痞,但究其病位在脾胃,在温的同时必须配合行㊁消㊁开㊁导等法㊂方剂如五苓散重于开(通阳解表),苓桂术甘汤重于导(利水),枳术汤重于行(行气),‘外台秘要“茯苓饮重于消(补气消饮)㊂另外,此类患者平素要保持心情舒畅,适当锻炼,饮食上不可过饥㊁过饱,可杜绝此病复发㊂参考文献:[1]㊀唐志鹏.胃下垂诊疗指南[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0):125-126.[2]㊀曹方,宋柏林.推拿在胃下垂临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7):990-992.[3]㊀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M].王咪咪,李林,主编.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95-96.[4]㊀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28.[5]㊀李梴.医学入门[M].田代华,等,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5.[6]㊀李中梓.诊家正眼[M].包来发,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96.[7]㊀王和安.王和安伤寒论新注[M].农汉才,黄力,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92.[8]㊀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148.收稿日期:2020-07-26715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

伤寒论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病例

伤寒病例

寒湿咳嗽何某,女,4岁,发热咳嗽半月余,患者外感后,经过输液打针治疗,发热由高热转为低热,咳嗽一直未减轻,并未持续性咳嗽,伴有白痰,患儿纳差,汗出不畅,怕冷,没有精神,大便排出困难,舌质暗,苔白厚腻,脉沉细。

请大家写出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案。

辩证:太阳阳明并病合病:两经或两经以上同时发病,而无先后次序之分并病:一经未罢,一经又起,有先后次序之分西药抗生素为苦寒之性,用之时间较长损伤患者阳气,导致风寒表证有向阳明寒积转变的迹象。

太阳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治法:辛温开表,宣肺散寒。

方药:麻黄汤清酒:炙甘草汤甘澜水: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米汤合服:三物小白散麻沸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去滓再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1.32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2.33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3.33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首经方浅析

《伤寒论》上热下寒证5首经方浅析
2001:
35

[
4]匡萃璋«金匮 要 略 »阴 阳 毒 病 证 探 析 [
J]
江西中医学院学
报,
2007,
19(
2):




[
5]付滨,王宝娟,高常柏“阴阳毒”考略[
J]
天津中医药,
2007,
24(
2):
130

132

(收稿日期:
2019

10

09)
« 伤寒论 » 上热下寒证 5 首经方浅析
的治法调换.«
医宗金鉴»
对此也有异议,
认为可能是在传抄
阴阳毒在东汉时期究竟属于何病,已不可考,也无法用现
过程中存在错讹,
笔者比较赞同传抄错讹之说.
代病名与之相套,临床运用时应尽量做到谨守病机,辨证
正如前文所述,阳毒和阴毒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无表
论治,凡是血分有热的病证均可选用升麻鳖甲汤.如果
证,而唐代以前治疗表证多用麻黄、桂枝,因此,可以推测
参考文献
[
1]王振国 敦 煌 曲 子 词 中 的 “咏 伤 寒 ”词 [
J]
中 医 文 献 杂 志,
1995(
2):




[
2]宋耀鸿 阴阳 毒 病 证 治 之 浅 见 [
J]
四 川 中 医,
2001,
19(
5):
10

11

[
3]尤在 泾 金 匮 要 略 心 典 [M ]
北 京:中 国 中 医 药 出 版 社,
王一迪 ,唐尊昊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355)

【《伤寒论》六病辨证纲要,经典总结】

【《伤寒论》六病辨证纲要,经典总结】

【《伤寒论》六病辨证纲要,经典总结】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

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太阳病证治临床表现《伤寒论》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概括: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

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

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

病理机制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1) 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 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 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属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1) 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 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入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

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入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

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治则方药1.太阳经证治法(1) 中风:为太阳表虚证,是卫强营弱,营卫不和,治疗中风只需调和营卫,汗出病解,可用桂枝汤。

(2) 伤寒:为太阳表实证,腠理致密不得汗出,非开表发汗不足以祛邪外出,可用麻黄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沪) 页脚内容 病案分析 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中风表虚证 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2.刘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沪) 页脚内容 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内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

3.李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 证型:营卫不和 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 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沪) 页脚内容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5.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 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汗多,动则尤甚,虚也。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

治法:扶阳解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6.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 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内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征。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沪) 页脚内容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 方药: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

7.刘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 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 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

8. 李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咳喘 证型:外寒里饮证 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内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内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沪) 页脚内容 治法:外解风寒,内散水饮 方药:小青龙汤 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9.邓某,男,28岁。 主诉:发热四天。 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外寒里热证 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治法:发汗解表,内清郁热 方药:大青龙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

10.张某,男,30岁。 主诉:恶寒发热3天。 现病史: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8.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0.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伤寒证 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沪) 页脚内容 证候分析: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11.王某某,女,35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 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 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 方药: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12.陈某,女,47岁。 主述:恶寒发热已9日。 现病史: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

检查:苔白,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表证 证型:表郁轻证 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 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