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合集下载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郝万山讲《伤寒论》病案精点录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故事二:胃堵-五苓散故事三:神经性呕吐-猪苓汤故事四:产后身痛-新加汤故事五: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故事八:呼吸道中毒-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故事九:柴胡桂枝干姜汤故事十:桂枝汤故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故事十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附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芍葯汤故事十四:麻黄汤故事十五:大青龙汤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故事十六:大青龙汤故事十七:桃核承气汤故事十八:桃核承气汤故事十九:抵当汤故事二十:五苓散和桃核承气汤故事二十一:四逆汤加人参汤故事二十二:苓桂枣甘汤故事二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故事二十四:小建中汤故事二十五:真武汤故事二十六: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七: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八:大陷胸汤腹证之一故事二十九:大陷胸汤证腹证之二故事三十:大陷胸汤腹证之三故事三十一:三仁汤故事三十二:瓜蒂散故事三十三:神经性多食症(白虎汤)故事三十四:白虎加人参汤故事三十五:手足濈然汗出证故事三十六:柴胡桂枝汤■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

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

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

所以这样反覆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找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嗨,别提了。

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

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三十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评语
三仁汤并无泻下之功。此案服之泻下,实为三仁汤宣通三焦气机,使被寒湿浊气所遏之脾阳恢复,驱除寒湿浊邪外出所致。故泻止后而诸证愈。
医案 52
上海河豚鱼集体中毒,时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的程门雪诊之。有部分患者为真阳衰微之证,予通脉四逆汤家人尿猪胆汁。上海药房没备猪胆汁,家属自寻猪胆汁。寻得者生,没寻得者死。
原文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
评语
上病下取,下病上取为中医针刺治疗的一个特色,因人体为一统一整体,上下左右相对。案54为郝老师父亲的治疗验案。此法只适用于小儿,因小孩稚阴稚阳之体,脏器清灵,一拨就应。类似上病下取的疗法还有肩关节周围炎取髋关节,踝关节急性扭伤按摩腕关节,网球肘取膝关节周围穴位治疗。
评语
白通加猪胆汁汤中猪胆汁破既阴回阳,又补津血、增阴液,为不可或缺之药。故案52得之者生,无之者死。
案53为针刺调动体内之正气,将仅存之残阳暴露于外,导致阴阳离绝,故亡。
医案 54
患儿,脱肛,以手指点百会穴,数分后,肛门回缩。
医案 55
残疾人,急性腰扭伤,双上肢残缺,取其脚背压与手背腰痛点相对应压痛点。刺之。
医案 53
高龄老妇人,肺炎伴感染中毒性休克,西药用抗菌药、升压药,中药用参附汤、人参四逆汤、参附注射液,但血压不回升,脉不出,四末湿冷,末梢青紫。针刺内关,脉出。随即,脉止,呼吸停,亡。
原,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315)
郝万山讲《伤寒论》之医案总结
1976年,郝老师暴食后坐火车,下车住潮湿环境。次日上午高热38oC,胸至腹胀满,不吐、不恶心、不利,舌苔白厚。刘老予三仁汤加减,当晚服之而腹泻不止。泄后不觉无力,腹部不适反减。三天后不腹泻,诸证愈。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1)关于少阴病的兼变证,我们上次课谈到了太少两感,也就是少阴兼有太阳病。

所谓太少两感,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外寒,它的临床证候有太阳病的发热,头疼,身疼,有少阴阳虚的脉沉。

我们特别要划定一个界限,就是这个少阴病仅仅是脉沉,如果这个少阴病出现了“下利清谷,完谷不化,四肢厥冷,脉微细”的话,那我们不能够按照太少两感温经发汗的方法来治疗,那就必须先用四逆汤来回阳救逆,等里阳恢复以后,如果表邪还没有解除的话,那就再解表。

所以对于太少两感这个证候,里阳虚的程度应当是很轻很轻,只有脉沉,这个时候可以用温经发汗的方法。

《伤寒论》提供了两个方子,如果是太少两感的初期,那就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表里同治。

如果两三天以后,这个症状还是持续存在,那就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温经微发汗,把细辛去掉,加上甘草,使药物作用更加温和。

如果用上这两个方子,这个病还是没好,这个时候尽管里虚寒的证候还没有进一步加重,但是那就不要再用温经发汗的方法了,那就直接用四逆汤,先温里,后解表。

因此,仲景在治疗太少两感的过程中是非常小心翼翼的,这是关于太少两感的复习。

少阴兼证的第二组证候是“少阴急下三证”。

一看这个题目我们就会想,少阴病我们学过的不就是寒化和热化两大类么?寒化证可以有“真阳衰微”,临床表现“畏寒蜷卧,四肢厥冷,冷汗自出,下利清谷,自利而渴,小便清长,小便不利,但欲寐,脉微细,脉微欲绝”,这个证候能下么?绝对禁下,少阴寒化证不能下。

少阴热化证,“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心烦不得卧,能下么?也绝对不能下;少阴热化证中的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能下么?也不能下。

所以少阴急下证是什么样的少阴病才可以急下?这是历代医家一直争议不休,到现在仍然是在争论的一个问题。

我们看原文320 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山讲伤寒(精粹版)

郝万⼭讲伤寒(精粹版)郝万⼭讲伤寒(精粹版)伤寒论中药物剂量换算⼗个杏仁=4克;⼀合=20毫升,⼀升=200毫升;⼀钱⼔=1克;⼀⽅⼨⼔=2.3 平⽅厘⽶(⼀⽅⼨⼔五苓散,⼤约是 5-6 克)1 ⽄(汉代)=250 克,1⽄=16两,1 两= 15.625 克,1两=24铢, 1 铢= 0.65 克,1分=6铢=3.9 克⼩柴胡汤,柴胡半⽄=⼋两,是三次治疗量,⼀次治疗量=40 克柴胡桂枝汤,桂枝⼀两半,是三次治疗量,⼀次是= 8 克,黄芩⽤了 8 克,⼈参⼀次⽤了 8 克,⽢草⼀次⽤了 5 克,半夏在⼀次⽤了 8 克,芍药⼀次⽤了 8 克,⼤枣⼀次⽤两枚,⽣姜⼀次⽤8 克,柴胡⼀次⽤了20 克。

学习《伤寒论》的⽅法和要求1.理、法、⽅、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内容。

1.1鉴别诊断的思路: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

第162条呢“下后,不可更⾏桂枝汤,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主证:“有汗、喘、⽆⼤热”鉴别:(1)”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表证汗后不解可仍以桂枝汤再汗⽽解,此云“不可更⾏桂枝汤”,说明症候已变,“汗出⽽喘,⽆⼤热”既排除有“微喘”桂枝加厚朴杏⼦汤证,⼜排除⽆汗⽽喘之⿇黄汤、⼩青龙汤证,有汗有喘但⽆⼤热则⾮阳明腑实承⽓汤证(“喘冒不得卧”,有“微喘直视”“阳明病,法多汗”),以⽅测证⿇黄宣肺杏仁肃降,⽯膏倍⿇黄清热兼制其热。

,汗出⽽喘系肺热(热在⽓分),必兼⾆红脉数尿⾚⼝⼲喜冷饮等热像。

⽽⿇黄杏仁⽢草⽯膏汤从何⽽来?由汗下可知,表证循经⼊⾥,⾥证循经出表皆可会与肺脏成热。

既有肺热,不单喘,咯脓⾎之肺痈,等⼀理也。

1.2抓病机的思路:例1:⼩建中汤证: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建中汤”。

在102条⾥头说“伤寒⼆、三⽇,⼼中悸⽽烦者,⼩建中汤主之。

”这两个证候症状表现不⼀样,但它们的病机都是⽓⾎两虚。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

《郝万山讲伤寒论》中的36个故事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故事二:胃堵-五苓散故事三:神经性呕吐-猪苓汤故事四:产后身痛-新加汤故事五:荨麻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故事八:呼吸道中毒-小柴胡汤和小陷胸汤故事九:柴胡桂枝干姜汤故事十:桂枝汤故事十一:桂枝加葛根汤故事十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附子汤故事十三:桂枝加芍葯汤故事十四:麻黄汤故事十五:大青龙汤宋道援老先生运用大青龙汤—失案析故事十六:大青龙汤故事十七:桃核承气汤故事十八:桃核承气汤故事十九:抵当汤故事二十:五苓散和桃核承气汤故事二十一:四逆汤加人参汤故事二十二:苓桂枣甘汤故事二十三: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故事二十四:小建中汤故事二十五:真武汤故事二十六: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七:芍葯甘草汤故事二十八:大陷胸汤腹证之一故事二十九:大陷胸汤证腹证之二故事三十:大陷胸汤腹证之三故事三十一:三仁汤故事三十二:瓜蒂散故事三十三:神经性多食症(白虎汤)故事三十四:白虎加人参汤故事三十五:手足濈然汗出证故事三十六:柴胡桂枝汤■故事一:过敏性哮喘-栀子豉汤(选自郝万山讲伤寒论)三十年前,我在东直门做住院医生。

那么,我总觉着我开的方子疗效不好,我就给领导说,我自己不看病了,我要给老大夫们抄方。

所以那个时候,东直门医院的老前辈,我都给他们抄过方。

那个时候,我有一天给宋耀志老师抄方。

有一天,来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过敏性哮喘。

他的哮喘每年的五一节开始发作,国庆节结束不再发了。

冬天不发作,夏天发作。

那么,五一到十一这一段,急性发作的时候,就用一些西医西药来控制,用中药,急性发作呢也可以控制,但是,始终不能够让他不发作。

所以这样反覆发作大概有两、三年的历史。

找宋老看的时候,宋老说,你这个病怎么得的。

他说,嗨,别提了。

三年前,五一劳动节游行的时候,他是通县农民。

一大早,那个时候的游行,三十年前的游行是不坐车的呀,是从通县就步行到天安门广场。

一大早,没准,头天晚上十一点就开始集合,然后零点就开始走,走到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五一节有时候北京的天气是很热的,他走得又热又累又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1斤=250克,1两=15.625克;“千二百黍实其龢,合龢之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合=20毫升,1升=200毫升,1斗=2000毫升。

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厘米,1尺=23厘米。

晋时,6铢=1分,4分=两。

麻黄汤中杏仁70枚(去皮尖)重约28克。

麻黄汤中一次治疗剂量:麻黄15克、桂枝10克、甘草5克、杏仁7克,与今天的量相近。

粳米1升约合现在的180克,半夏半升约合现在50克,五味子半升约合30克,厚朴1尺约15克。

五苓散1寸匕约5、6克重。

桃仁100粒称重30克,杏仁100粒称重40克,枳实1枚18克,附子1枚20克,大附子1枚25克,野生乌头1枚5克,甘遂末1钱匕约1~1.5克。

十二、五苓散原方剂量应为:泽泻30g 猪苓18g 白术18g 茯苓18g 桂枝12g 可用来治疗脑积水,可做成散剂,长年服用。

(郝万山)十三、胃虚水停证:胃虚水停证是由于胃气虚,水停胃中是在患太阳表证期间饮水过多。

主证:心下悸、胃脘部悸动不宁(胃阳和水邪相搏所致)、上腹部有振水声、口不渴、小便利,手足厥冷。

用茯苓甘草汤(生姜用量最多)治之。

十四、郝万山运用桃核承气汤治疗病案:1.患女,22岁,每次来月经前烦躁自己不能控制、大便干、月经不定期、色暗有块,口苦,多家医院诊断为周期性精神分裂症而治疗效果不明显。

予月经前给予桃核承气汤,经后给予益气、养血及化痰之品,调理6个月经周期而愈。

2.患者术后排气但不大便,伴烦躁如狂,予桃核承气汤一剂而愈,排出大量污浊粪便,奇臭无比。

十五、抵当汤治疗脑血管瘤,做成散剂口服半年而愈。

CT复查瘤体消失。

十六、五苓散合桃核承气汤治疗神经性膀胱或膀胱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后遗症等症见尿急、尿频、尿痛,少腹急结,大便干,舌质红苔黄等。

(合方治难症)十七、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十八、补心阳用桂枝、甘草;补肾阳用附子、干姜;补脾阳用甘草、干姜。

十九、阳虚易生痰、饮、水。

二十、奔豚汤治疗: 郁火上冲用奔豚汤;水邪上冲用苓桂剂;寒气上冲用桂枝加桂汤。

廿一、水液的输布代谢正常生理功能需要:肾阳的温煦,脾阳的运化,心阳的镇摄作用来完成。

廿二、苓桂枣甘汤治脐下心动悸,无论胖瘦,不论是腹主动脉搏动,还是腹直肌跳动均效(欲作奔豚),也可治已发奔豚。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凡是见到脐下悸动或脐上悸动者,都不用白术;因白术有补气与升提的作用,为仲景的用药方法。

仲景用量:茯苓40g桂枝20g大枣5g甘草10g;甘澜水也叫劳水,科学依据无从考证。

苓桂术甘汤亦可治疗奔豚发作。

廿三、苓桂术甘汤可用来防治老年人素体慢支、心功能不全者,多在秋冬季节服药,对于预防心衰有很好的疗效。

刘渡舟常服之。

廿四、《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利小便,利膀胱”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临床上确有利水、利小便的作用。

陈慎吾老中医曾治一女病人,低烧不退、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经用清热,养阴等诸法不效,后辨为蓄水发热,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两剂而效。

廿五、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是治疗脾虚痰湿阻滞,虚中夹实的很好的方子。

胡希恕老师口诀:“厚朴半斤姜半斤,一参二草也须分;半夏半升善除满,脾虚腹胀此方真”。

现代用量:厚朴20g 生姜15g 半夏15g 党参6g甘草6g。

后世医家以为本方为“补三消七之法”治腹胀以脐周及脐下胀满为妥,“脾主大腹”。

治胃脘胀满效果不佳。

廿六、虚人外感,阴阳气血两虚,治则“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

所以虚人外感只能用小建中汤治疗,温中补虚,益气养血。

现代用量:桂枝15g甘草10g 大枣4枚芍药30g 生姜15g 饴糖50g。

(饴糖补气养血,缓急止痛,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用蜂蜜、蔗糖等其他来代替)。

郝万山病案既可缓解胃脘疼痛,也可缓解肥大性脊柱炎疼痛。

廿七、协热利:下利伴有表证的发热(协热为伴有表证的发热)。

桂枝人参汤为理中汤加桂枝,治协热利“心下痞硬”。

现代用量:桂枝20g 甘草20g 白术15g 人参15g 干姜15g。

本方为里虚寒下利兼有表证之发热,应区别于葛根芩连汤的“协热利”,后者是里热下利兼有表证的发热。

廿八、肾阳虚干姜附子汤条文“躁烦”:肢体躁动不宁而不自知,撮空理线,循衣摸床。

通过干姜附子汤与四逆汤药物的比较,从药理实验来看,干姜附子汤给实验离体蛙心注射后,心脏做功频率加大,直至心脏衰竭;而注射四逆汤后的离体蛙心,心脏做功频率逐渐加大,而无心脏衰竭。

理解甘草“甘缓”含义当有三:一则药效温和;二则药效持久;三则药效发挥作用较慢。

廿九、芍药甘草汤,《朱氏集验方》又名“去杖汤”,是有其临床依据的。

清代程仲龄的《医学心悟》说本方“治腹痛如神”,“脉迟为寒加干姜,脉洪为热加黄连”。

《类聚方广义》用它来治疗“腹中挛急疼痛”,还可以治疗小儿“夜啼不止”。

另外,现代用来治疗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治疗高热惊厥;治疗不安腿综合征;还可以治疗溃疡病的疼痛;气管及支气管的痉挛;还可以治疗痛经;冶疗神经血管性头痛等都有很好的疗效。

方中白芍用量最少用30g,甘草10g。

三十、甘草干姜汤温补脾阳;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附子干姜汤温补肾阳;吴茱萸和生姜散肝胃寒邪。

三十一、炙甘草汤,换算成现代用量应为:生地80g 桂枝15g 阿胶10g 人参10g 生姜15g 甘草20g 麦冬15g 麻仁15g 大枣10枚。

方中清酒,在《周礼·天官·酒正》记载了三种酒都是米酒,一种是事酒,即随酿随吃,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醪糟,是给办事的人(如古代吃喇叭的、抬轿子的等)饮用的;第二种酒是白酒(更加清纯,也叫久白酒),是冬酿春成,是招待宾客的;第三种酒叫清酒,冬酿夏成,即清纯的陈米酒,是祭祀天地与祖先的。

清酒的作用,一个是养血通脉;还有行药滞,防治他药腻膈滞胃。

麻仁防治严重心脏病患者大便干结。

本方现代用于心律失常属于气血虚者效果较好。

177条炙甘草汤原文中脉结代泛指脉搏跳动不匀;而178条原文则解释为“结主邪盛,代主正虚”,后世医家疑为非仲景原文。

三十二、北京第六医院及北京海淀医院用大陷胸汤治疗消化道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疗效确切。

方中大黄9g 芒硝9g(分两次冲服) 甘遂3g(分两次冲服);轻症者上方做成散剂,甘遂末0.9g 大黄粉0.6g 芒硝0.3g(321胶囊),上述1天的量,分两次服。

三十三、小陷胸汤与大陷胸汤的治法比较小陷胸汤治法:清热、除痰、开结;大陷胸汤的治法:泄热、逐痰、破结。

三十四、大剂量的艾灸治疗缩阴症或缩阳症,或用温经散寒之品如吴茱萸等。

三十五、大黄煮10~15分钟泻下作用最好。

三十六、痞或痞证的鉴别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五苓散、桂枝加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十枣汤、大柴胡汤证。

其中后四方当视为心下痞证的类似证。

三十七、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任伤寒教研室主任陈慎吾先生在用逍遥散时,认为肝气郁结应怕凉,有温通与辛散的作用,故常弃其方中薄荷,而加桂枝,取其通阳的作用,认为比加薄荷效果好,值得我们借鉴。

郝万山治疗一些精神抑郁疾病,常用桂枝,用它既可疏肝,还可以通阳,通心阳。

三十八、《伤寒论》第一篇辨脉篇“凡脉大、浮、数、动、滑者,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者,此名阴也”。

以阴阳来分脉。

条文第58条以阴阳来判断预后,十分重要,应记住。

三十九、胃有热则消谷善饥。

大剂量的白虎汤治疗神经性多食症。

无汗不可用白虎,有汗不可用麻黄。

白虎加人参汤合六味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胃热盛而气津两伤,服二三个月后而停服降糖西药。

白虎加人参汤加桑螵蛸、益智仁、麦冬、五味子治疗神经性多饮多尿症(女性病人,异常口渴),服药三月痊愈。

本方亦可用来治疗尿崩症。

四十、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四十一、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的三大主症: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心烦不得眠。

四十二、阳明病热在上焦者,清宣郁热,治以栀子豉汤;热在中焦者,辛寒清热,治以白虎汤;热在下焦者,育阴清热利水,治以猪苓汤。

柯伯韵称为阳明病的“起手三法”。

四十三、麻子仁丸:二仁一芍小承气。

四十四、三一承气汤:即大承气汤加甘草(后世温病学家所创,包含了三个承气汤,既泄热又通便)。

小承气汤的一方二法。

四十五、哕,在《伤寒论》中是指呃逆,宋代以后即指干呕;四十六、《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腑实证,“小便数多知便硬,无苦数少是津还”。

对辨阳明燥热是否可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四十七、《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阳明经表证,“葛根浮长经表证,缘缘面赤额头痛;发热恶寒身无汗,目痛鼻干卧不宁”。

四十八、茵陈蒿汤三味药必用,特别是大黄为动药,实验证实,只有这三味药同用退黄效果才最好;在临床运用时应服至黄疸消退,不要中途停药,否则易反弹。

重症者一天可服两剂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