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篇总结及病案讨论

合集下载

解读太阳病

解读太阳病

二 怎样判定太阳病
①以太阳病提纲为主 古人经过长期临床用药治病经验观察,总结出太阳病的症
状特点,即太阳病提纲,这就是《伤寒论》中的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判定太阳病,即表阳证的主要提纲,是说太阳病,不是 指的一种个别的病,而是指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特征的 一般常见的证。即是说无论什么病,若有脉浮、头项强痛而 恶寒等一系列症状者,即称太阳病。提纲高度概括而准确。 提纲在现代更有重大意义,人们往往以“相当于西医什么病” 去思维,而这里强调了不是指具体的病,既不是西医的什么病, 也不是中医的个别的病如感冒),而是指各种病患病后症状反 应在表的阳证,是独特的经方概念。
属张冠李戴,不应当再墨守下去……因风性疏泄,所以自汗脉缓 名为中风。寒性凝敛,所以无汗脉紧,名为伤寒。仍是用病因解释
大青龙治病与麻黄汤证相似,但病尤重,而又加烦 朱肱: 躁者。用大青龙以其有烦躁一症故可用也。大抵
感外风者为伤风,感寒冷者为伤寒,故风则伤卫,寒 则伤营。
熊 : 寒邪侵袭太阳经脉……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 郁滞,肺气失宣。
结果: 8时服药一煎后汗出,未再出现寒战。微热,37.6摄氏
度,继服麻杏苡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而愈。
案4:皮肤病 王某,女,13岁 2003年3月6日初诊。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新息敏效不明显,白
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 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
倪海夏: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也可 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
经方原旨:症状反应于表的阳证。
误读传统2:中风是中于风:以病因解释
成无己: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 风者,卫中风。程郊倩、章虚谷类同;错误认为:桂枝汤治伤风?

关于太阳病及条例归纳总结(纯干货再水拧干)

关于太阳病及条例归纳总结(纯干货再水拧干)

关于太阳病及条例归纳总结(纯干货再水拧干)对于伤寒一证.无论古代还是现在其实都是大病.关于太阳一经之病.其条纹头绪繁多.论治方法就有百条.内容贯穿其他五经.如果我们不以潜心的研究很难在学会六经的辩证的精髓可谓是非常不易.然而要学伤寒如果我们掌握了内容的规律也不是没有可以攀登的阶梯或者打开打开迷宫大门的钥匙.今天我把古人对伤寒的精髓学习之法做了整理和归纳,现在有几个方法展现出来。

正治之法:对于太阳之病.当然指的是纯正的太阳之病.与相配套的正治之法.共计不过二十余条.其他治疗皆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假使治伤寒.审其脉之是缓是急.辨其脉证有汗还无汗.如果是表证则从而汗解.方子如桂枝、麻黄等,运用解表法则邪去病解.当太阳病合了阳明.少阳.或兼三阳齐备了.这个时候要从外一起解之清之.如葛根、黄芩、白虎等法.此为正治之法.权变之法:当人的疾病(太阳病)久久不病愈,出现了很多变证,或者脉象症状出现了虚损,我们用药的时候就要顾及人体有虚实之特殊情况.脏腑有阴阳之差异.或素有痰饮、痞气.以及咽燥淋疮汗衄之类的疾病.或者要关注来自房室金刃产后亡血的特殊隐藏的原因.这些虽同发病伤寒之症候.就不能再麻桂之法了.于是像小建中、炙甘草、大小青龙及桂枝二麻黄一等这些汤剂就是张仲景的权变之法。

斡旋之法:张仲景用用桂枝、麻黄等法.不能不关注此法的无过与不及之弊.或汗出不彻.而邪不外散.这些现象如果发生就会有有传变他经的危险.对于发黄蓄血之病.或因汗出过多.而并伤阳气.则有振振擗地.肉筋惕等证.于是有可更发汗、更药发汗.及真武、四逆等法.此为斡旋之法.救逆之法: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医来说很多没有学到真东西,我们已经被现代医学成功洗脑,造成了经典医学的慌芜.方法生疏.出现了当汗而反下.或既下而复汗.以及温针、艾灼、水.种种混施.以致结胸痞满.挟热下利.或烦躁不得眠.或内烦饥不欲食.或惊狂不安.或肉上粟起.于是乎有大小陷胸、诸泻心汤、文蛤散等方也.此为救逆之法.类病之法:对于天之邪气.共有六淫.太阳受邪.远非一种情况.因为除伤寒之外.又有风温、温病、风湿、中湿、湿温、中暑、霍乱等证.其形与伤寒相似.其治与伤寒不同.于是就有桂附、术附、麻黄、白术、瓜蒂、人参、白虎等方.此为伤寒类病法也.夫振裘者必挈其领.整纲者必提其纲.不知出此.而盲人瞎马夜闯深池。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伤寒论》中明确了六经辨证的中医辨证理论基础。

论言:太阳病证,其症以发热,头疼、恶寒、咳嗽等症状为主。

少阳病证,其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没有食欲等症状为主。

阳明病证,其症以口渴、高热、大汗出、便秘等症状为主。

太阴病证,其症以腹满、乏力、大便溏稀等症状为主。

少阴病证,其症以严重腹泻、晕眩发热、恶寒等症状为主。

厥阴病证,其症以咽痛,往来寒热、腹泻等症状为主。

传染性疾病(外感类疾病)进入体内的一般规律(即《伤寒论》六经传变的变化):病毒首先进入太阳经(体表),肺主皮毛,所以有咳嗽、头疼、发热等症状。

表证失治,病毒进入身体,有两条路线,一是进入阳明经(即胃肠消化系统),病毒进入阳明,则停留于此,不再深入。

二是进入少阳经(即中医之三焦系统、西医之淋巴系统),病毒在少阳失治,则进入太阴经(脾脏)。

太阴失治,进入少阴经(肾脏)。

少阴失治,则进入厥阴经(肝脏)。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百分之五十的的条辨论述了病在太阳阶段的各种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尽量将病邪抵挡在“阳”的部分,尽量别进入到阴证。

中医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正邪相争,打个比方:当初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军队如同邪气,中国军队即战力如同人体的正气。

仲师的思路是尽量把邪气在太阳证的阶段排出体外,当时的沈阳战役好比伤寒论的太阳证阶段,沈阳的战场是正邪相争的地方,伤寒论的核心观念就是把正邪相争的“战场”尽量保持在太阳证阶段。

当时张学良如能坚持抵抗,就是相当于在第一道防线上挡住了敌人,阻止邪气进一步深入到体内。

沈阳失守,代表邪气突破太阳证的防线,进一步深入了。

日本从沈阳向吉林、黑龙江方面入侵,占领了东三省,暂时盘踞,短时间内对中国整体的影响不会再扩大,这相当于邪气进入到伤寒论中的阳明证阶段。

邪气进入阳明阶段,是“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的状态,疾病短时间内不会进一步地恶化(具体内容详见《中医与兵法1》链接如下:中医与兵法(一):慢性疾病都是病邪瞒天过海侵入人体的结果。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伤寒论之太阳病赵鲲鹏

兼证
主治方中随证加减
本证
太阳病
变证
治则与治法
辛凉解表
温病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太阳病治疗与转归
太阳病转归:
(1)痊愈:汗之得法,表解而愈;
(2)传经:正退邪盛,病情发展;

阳明
太阳病 内陷少阳 三阴(少阴多见)
(3)变证:治不如法,失治误治
第一节 太阳病脉证提纲
太阳病提纲
太陽之爲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1)
• 汗出、恶风:太阳表虚证 食少、腹胀、畏食生冷、口干不欲饮:寒 饮内停之太阴病。
• 六经辨证为太阳太阴合病,方用桂枝汤合外 台茯苓饮,重白术用量(18g),以温中生 津通便。
• 桂枝15g、白芍12g、茯苓20g,党参 15g,白术18g,生姜15g,枳实10g, 陈皮10g炙甘草10g、大枣5枚。
病因:风寒外袭
主症与病机:
脉浮
外邪束表
正气向外抗邪
头项强痛 (风寒犯
太阳经气郁滞
恶寒
表)
卫阳被遏,温煦失职
热型:恶寒与发热并见。病在太阳,卫气
抗邪,当有发热。本条虽未言及,但应知有发热
一症。
释疑:
提纲证中为何未提及发热?
太阳伤寒证早期可有短暂的“或未发热 ”
相对而言“恶寒”更能突出太阳表证的 特征
头为诸阳之会,太阳病必然头痛,故头痛的 减轻与否。决定预后。
✓ 欲作再经,何以要针足阳明?
欲作再经,是指病至第七日尚未痊愈而邪气 有向阳明传变的趋愈,针足阳明的经穴(如足三 里、趺阳)使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则邪气 不得内传,仍可出太阳之表而愈。这与《全匮要 略》“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精神是一致的。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大多数的经方家把葛根汤条辨之前的归结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太阳表证的三个主证为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和太阳温病证。

所以还是选用倪师对辨太阳病脉诊治法上的观念,把小青龙汤之后的条辨作为上篇的结束条辨。

“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提示了太阳病表证的大纲。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

名为中风。

”是对太阳中风证的定义。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是对太阳伤寒证的定义。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提示了太阳中风、桂枝汤的变证。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是对温病的定义。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举出了太阳病桂枝汤的正证,以及示其正而论述应其变的法则。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举出桂枝汤证而有项背拘急症状者,为桂枝加葛根汤证,提前提示了太阳中篇出现的葛根汤证。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

”提示太阳病下之后,如果有气上冲者,可用桂枝汤,呈现了桂枝汤的活用法,并在此基础上与下面条辨中的坏病进行对比。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

”太阳病误治,变成坏病,因而不能以论治正证的方法而论治之,本条告诉我们,对于这部分坏病,应当根据其脉证,随其证而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举出桂枝加附子汤证作为太阳病误治变成坏病的例子,展示了少阴病的萌芽。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桂枝去芍药汤方中加附子汤主之。

”将太阳病下之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证,与太阳病误下变成太阴病的桂枝加芍药汤证,进行对比展示,并且还可以看到朝向桂枝甘草汤证的移行型。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docx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docx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
一、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纲: 1、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2、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风温:若发汗已,身灼
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
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
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太阳病程及传变: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
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2、伤寒二
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3、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
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4、太阳病,头痛至七
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
明,使经不传则愈。

5、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6、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四、其他症状: 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附:思维导图。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概说”太阳病的成因,主要是风寒邪气侵袭人体的体表,当然太阳病的成因还有一种少数情况,就是少阴病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

这种情况虽然非常少见,但在《伤寒论》中,讨论太阳和少阴关系的时候,少阴病阴病出阳,是太、少之间邪气相互转换的很重要的依据。

太阳病的病位,太阳病的病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涉及到足太阳膀胱腑。

从太阳病篇的原文来看,也涉及到手太阴肺的病变,因此说《伤寒论》中的太阳病就是从临床实践来的,是根据风寒之邪侵袭人体的肌表以后,它主要表现是什么证候,从这种临床实践中来的太阳的生理。

太阳的生理部分包括了经络,包括了脏腑,包括了脏腑的功能、脏腑的气化。

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特点来看,从头到脚,行于人体的头项、后背,是人体最长的、穴位最多的一条经脉,特别是它上连风府和督脉相通,下络腰肾,和肾相连。

这样的话,它就可以借助督脉和肾中的阳气来主管一身的阳气。

我们还提到了足太阳经的经别散布于心,这就沟通了太阳和心的关系。

关于太阳膀胱腑,它是主气化的,膀胱腑的气化。

我们是从两个方便来谈的,一方面是说它可以化生太阳的阳气,那么膀胱它作为一个水腑,怎么样可以化生阳气呢?它是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通过气化,化生阳气。

这个阳气呢,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脉,经脉是气血之通道。

同时也通过三焦这个气机水火的通道向体表输布。

膀胱气化机能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参与水液代谢,参与水液代谢,一方面可以把体内的废水排出体外,另一个方面,它也可以把一部分水气化成津液,然后把津液向全身的各个器官输布,使津液输布上承。

膀胱气化机能的这两个方面在太阳病中都可以出现一种病理性的变化。

我在讲太阳病的时候具体都会谈到。

关于气,也就是太阳的阳气。

我们说它的阳气的量,是三阳中量最大的,这种阳气它是输布于体表的,它的功能是温养肌肤、调节体温、防御外邪,因为人体体表的面积最大,所以这种阳气如果不强大的话,它就不可能“司开阖,肥腠理,卫外而为固”,是从一种生理角度来讲的,太阳阳气的量是最强大的,医家把它叫做“巨阳”,把它叫做“大阳”,这个阳气化生于下焦。

1 太阳病篇

1 太阳病篇

84条:淋家,不可发汗。 (2)表证兼阴血不足:
85条:疮家,不可发汗。
86条:衄家,不可发汗。
87条:亡血家,不可发汗。 (3)表证兼阳虚: 88条:汗家,不可发汗。 (4)表证兼胃中虚冷: 89条:病人有寒(里有寒),不可发汗。
即:“咽、淋、瘡、衄、血、汗、寒”及尺
脉迟、尺脉微禁用或慎用麻黄汤等辛温发汗 方剂 (尺脉迟:阴血不足;尺脉微:阳气不足) 即:“气血阴阳诸不足,虚热、湿热、毒热 均应慎用或禁用辛温发汗剂”
临床应用
1.感冒; 2.颈椎病、偏颈、落枕、肩周炎;
3.痢疾;
4.荨麻疹、风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5.重证肌无力。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原文】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18) 【提要】 外感风寒引发宿疾喘息的证治 【释义】 主症: 喘 ——表邪内迫,肺气上逆。 (伴发热恶寒、头痛、汗出、脉浮缓等表证。)
分 类
3.表郁轻证
主症: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等。
病机:表证日久,邪郁不解。
分 类
二、太阳病变证
指太阳病失治、误治而发生性质改变的 证候。占太阳篇大部分篇幅。
三、太阳病类似证 指疾病早期出现一些类似太阳病表现的 病症。

法:
太阳病本证以辛温发汗解表为治疗总则。 太阳中风证: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太阳伤寒证: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表郁轻证: 辛温解表,小发其汗。 太阳病变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 治之。
【提要】太阳中风兼经腧不利的证治。
【释义】
主症:
项背强几几 ——太阳经气为风寒阻滞,津液 不能敷布,经脉失养。 汗出恶风 ——卫气不固,营阴失守,肌腠疏松。
(当伴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缓等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