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伤寒学派概述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不即病
因春温气——温病 因夏暑气——热病 因八节虚风——中风 因暑湿——湿病
因气运风热——风温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26页
庞安石
寒毒说学术意义: 1、一切外感热病共同病因是毒。 2、素体盛衰在发病中关键作用。 3、发病与四时气候,地域居处关系亲密
。 4、治疗外感病可早用清热解毒法。
3.发展兴盛阶段(明清时期) 4.当代新发展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15页
1.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王叔和 孙思邈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重视桂枝、麻黄、青龙三法利用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16页
1.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王叔和 : 搜集整理《伤寒论 》第一人。 脉证方治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6页
三、六经涵义
八卦:乾象——帝、圣、君子
坤象——民、俗、小人
有乾象事物即含有乾之性,往往把机能划 分在内。
六经不依据事物本质与性质分类,而依据 事物象来分类。其分类基础即阴阳逻辑。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7页
三、六经涵义
《灵枢·通天》 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之人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 ,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事虽败而常无悔……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 ,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阴重脱者易狂,阴阳 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其状轩轩储储,趾 高气扬,嘤嘤得意,反身折腘。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8页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 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 怒,心疾而无恩……多阴少阳,小胃而 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 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其壮清然窃然,固似阴贼,立而造 险,行而似伏。
关于医学流派

关于医学流派除了中药学流派,医学领域还有其他流派和学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以下是其他医学流派的主要特点:1.医经学派:以研究古代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主,代表人物有扁鹊、华佗、皇甫谧、全元起、张介宾等。
他们研究了《黄帝内经》等古代医学经典,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经方学派:以经验方的研究和应用为主,代表人物有张仲景、徐大椿、喻嘉言、张锡驹等。
他们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的经验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3.伤寒学派:专门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论的一部分,代表人物有王叔和、孙思邈、巢元方、王焘、庞安时、常器之、郭雍等。
他们对伤寒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
4.温病学派:形成于明清时期,针对温病的治疗和研究,代表人物有吴又可和叶天士等。
他们提出了“卫气营血”和“三焦”辩证的理论和方法,为温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指导。
5.针灸学派:注重针灸疗法的应用和研究,代表人物有皇甫谧、孙思邈、贺廷富等。
他们研究了针灸的作用机制、取穴方法和适应症,为针灸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6.气功养生学派:注重运用气功方法进行养生保健,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彭祖等。
他们提出了“内功外养”的方法和理论,认为通过修炼气功可以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和调整脏腑功能,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目的。
7.杂病学派:专门研究杂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代表人物有张从正、李时珍等。
他们收集和研究了大量的杂病病例和治疗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和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这些医学流派各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为中医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各流派之间也有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情况,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完善的中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6、宋·许叔微
字知可,著《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 等。其于《伤寒论》的八纲辨证 最有研究,主张以阴阳为纲,统 领表里寒热虚实,并把六经分证 和八纲辨证紧密地结合起来。其 《百证歌》《发微论》均体现了 这一思想。
许氏对伤寒方证的临床 应用十分娴熟,其《伤寒九 十论》就是他临床应用仲景 方的验案汇编,共收集其临 床伤寒治验90例。其辨证、 方治及论说皆本于《伤寒 论》,颇具启发性。该书既 是一部伤寒验案集,又是我 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医案专著, 有一定学术价值。
中医各家学说
一总论 二 伤寒学派 三 河间学派 四 易水学派 五 攻邪学派
六 丹溪学派 七 温补学派 八 温病学派 九 中西医汇通学派
各家学说 总论
学说、假说、理论
学说: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 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说明。 理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的
知识的有系统的总结。
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对《伤寒论》进行各种研究 和发挥,形成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2.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
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 现在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任应秋先生将其概括为宋金以 前八大家,明清三大派,近代五大家。 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
其又强调人的体质强弱、宿 病之寒热、地域之南北高下、季 节气候寒温对伤寒发病与转归的 影响,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庞安时讨论天行温病为感受四
时乖戾之气而发,具有流行性、传染 性。其辨治既与伤寒大异,也不同于 一般温病。其结合发病时节与证候, 将天行温病按孙思邈《备急干金要方》 中的命名分为五种。曰青筋牵、赤脉 拂,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各系 以主治方药,大率以清热解毒为法, 重用石膏组方。虽其证治方药均取材 于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然其汇 集成篇,以示有别于伤寒,亦属高人 之见者,对后世余师愚治疫不无影响。
伤寒中的六大门派

伤寒中的六⼤门派⼩编⾃学习中医之始,深受经⽅的沐浴与熏陶。
在学习经⽅的过程中,⽆论从⽂化、⼼性,⽆不受到了巨⼤的感染与影响,故对经⽅抱有⽆⽐感激之情。
⾃经⽅形成1800多年以来,⽆数有名⽆名⼈⼠,皆被经⽅魅⼒所征服。
时代太过久远的难从考证。
⼩编就⾃⼰所知,将近当代经⽅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趣事和艰⾟做整理发表。
望有志于中医发展与振兴的各位同仁志⼠,怜我先辈⾃⽆数性命中总结出的经验瑰宝,不⾄于轻易断送。
为经⽅医学的发展,发挥⾃⼰的⼀点光和热。
先公布⾃明清以来,经⽅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名⼈录,诸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见到这些前辈、弟⼦、学⼈,或可与之切磋请教,当众⽣受益。
欲明前辈之学说经验,必对各家各派做⼤致区分,因同属⼀门,见解却可能⼤相径庭,⼜不可不察。
学者不明其理,参详考之,不免云遮雾罩,⾃误误⼈。
⾃“医圣”张仲景⼀千⼋百年前创撰《伤寒杂病论》以来,伤寒学派成为中医学界最为兴盛的学术流派,其辨证论治的整体观念,启发和引导了河间学派、易⽔学派、攻邪学派、丹溪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
如今盛⾏天下之温病派,本⾃伤寒中风温⾄阳明⼀病⽽⾃成⼀家,其后⾃⽴门户,遥望仲景之学,虽尊“医圣”,却将经典⽅药束之⾼阁,独挥三焦卫⽓营⾎之辩,遂成时医之流弊。
叹后世学⼈,得少为⾜,深囿门户,不窥全貌,⾃当于先辈灵前请罪。
中国当代伤寒学界,有三类六家学派,此处⾮学术探讨,故对三类六派常说不做具体陈述,只署其特征以分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之后的⽂章中做对⽐学习。
当代伤寒界的三类六家学派:(原谅我巨⼤的脑洞,既然联想到三⼤六派围攻光明顶)今天就先从之三家六派说起。
三家分别依应⽤范围、六经定义、诊断⽅法⽽分类应⽤范围:“六经外感派”和“六经统摄派” 两⼤派六经外感派对于伤寒学的核⼼问题——六经辨证的应⽤范围,素来有两⼤学派:⼀类认为“六经侧重外感”,其观点在诸多中医学家中盛⾏,甚⾄还出现在很多中医教材中。
持此观念的⼈,脏腑辩证,卫⽓营⾎辩证、三焦辩证、三因辩证、经络辩证等皆为补仲景学说之不⾜。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

中医的七大门派分别是什么你知道吗中医的七大门派是指传统中医学中的七个主要学派或流派,它们分别是:黄帝内经学派、伤寒论学派、阴阳学派、气血派、经络学派、脏腑学派和经方学派。
下面我将对每个门派进行简要介绍。
1. 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中医理论的基础。
该学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强调人体阴阳平衡和五脏六腑的功能调节,提倡预防为主、调理为辅的医疗观念。
2. 伤寒论学派伤寒论学派以《伤寒论》为代表,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张仲景。
伤寒论学派主要研究传染性疾病,强调辨证施治,对温病和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贡献。
3. 阴阳学派阴阳学派强调阴阳的相互关系和动态平衡。
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素问》等。
阴阳学派认为疾病是由人体阴阳失调引起的,治疗上注重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目的。
4. 气血派气血派强调气和血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该派别注重通过调理气血来治疗疾病,对于慢性病、血液病等有一定的专长。
5. 经络学派经络学派强调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性,该学派的代表作品有《灵枢》等。
经络学派认为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对于疼痛症状、运动损伤等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治疗手段。
6. 脏腑学派脏腑学派以脏腑理论为基础,研究脏腑的解剖、生理和病理特点。
该学派注重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疾病,在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方面有深入研究。
7. 经方学派经方学派以方剂学为主要内容,研究和应用古代医药方剂。
该学派注重通过合理运用中草药来治疗疾病,对方剂的配伍、煎煮等有着丰富经验。
以上就是中医的七大门派的简要介绍。
每个门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研究方向,相互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和交流。
这些门派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治疗实践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使得它能够在保健、治疗和康复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伤寒派简介

伤寒派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注解•4参考资料•附:o1古籍中的伤寒派1拼音shāng hán pài2英文参考school in favour of the doctrine of exogneous febrile disease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3注解伤寒派为古代医学的一个学术流派[1]。
自从汉代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以来,后世医家,对该书加以注释、发挥者颇多[1]。
使仲景的伤寒论学说得以不断发展[1]。
明清以来,温病学说逐渐兴起并形成独立的学术派别[1]。
伤寒与温病之间的学术争鸣推动了伤寒学的发展[1]。
对外感热病尊张仲景伤寒学说的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1]。
4参考资料1.^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3.古籍中的伤寒派•《读医随笔》:[卷五方药类]仲景方当分四派以该全书之旨耶?窃尝反复《伤寒》一部,其方当分四派∶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细辛为一派,是发表之法...•《伤寒悬解》:[卷二脉法下编]脉法下编提纲贱解此章之义则以下诸章决生断死之方起死回生之法悉具于此矣《伤寒悬解》清黄元御公元16441911年...•《重订通俗伤寒论》:前序吾绍伤寒有专科。
名曰绍派。
先任波而负盛名者。
曰俞根初。
行三。
凡男妇老少就诊者。
统称俞三先生。
日诊百数...•《伤寒括要》:自序伤寒证治。
自古难之。
始于仲景。
后贤纂述。
无虑百家。
而在人耳目间者。
十有余种。
不患。
畴能千支万派。
汇...•《伤寒心法要诀》:[卷三]易愈生证变凶也,乃邪正交争,生战汗之候,为将愈之兆也。
凡伤寒渴者,多阳证易愈,若忽然饮多寻常,消散无停,知酿...•更多古籍中的伤寒派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伤寒学派历史发展概略

伤寒学派历史发展概略1.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迄今为止,这个学派的伤寒著作有千余种,七百余家之多,影响很大。
伤寒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历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是《伤寒论》这部书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及历代注家不断地充实与发挥。
《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书过程,正如它的作者在自序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药录,并平脉辨正,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可见它的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并通过作者自己的临床观察而写成的。
这部书研究对象与实践基础,虽然是外感伤寒病,但它提供的辨证论治原则则具有普遍意义。
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熟,把古代理论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理法方药比较完备,内容明确而系统,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
在当时,“华佗读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后来孙思邈也有“江南诸师秘促景要方不传”之语。
历代医家崇奉《伤寒论》为“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方书之祖”,无不对其高度评价与珍视。
然而,这部成于东汉末年的巨著,时值社会动乱,历遭兵燹,致使原书散失不全,而未得到广泛地流传与应用。
后世医家对这部书的搜集,整理。
研究与发挥的过程,也就是伤寒学派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过程,大约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此其以晋太医令王叔和为代表,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地搜集、整理与编次,他自称:“今搜索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以防世急也。
”表明他是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因而是比较成功的。
但叔和撰次的《伤寒论》也未得到广流传,以致唐·孙思邈直到晚年著《千金翼方》时,才见到《伤寒论》,感叹“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到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不能钻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书之祖
伤寒学派发展沿革
– 晋唐时期 搜集整理阶段 – 宋金时期 – 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
– 明清时期 发展、兴盛阶段
– 宋金前伤寒八家
王叔和
孙思邈 韩祗和 朱肱 庞安时 许叔微 郭雍 成无己
– 明清伤寒三派
错简重订派 维护旧论派 辨证论治派
生平
著作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学术思想
医德 《伤寒论》研究 养生 药物学——“药王”( King of Medicine)
孙思邈治伤寒之法
“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浚哲,多
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 趣,莫测其致, 所以医人未能钻仰。 尝见太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 物投之,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 百无一效。伤其如此,遂披览伤寒大论, 鸠集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 不验。”
张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吴仪洛《伤寒分经》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楠《伤寒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 黄元御《伤寒悬解》、《伤寒说意》
发展兴盛阶段:明清时期
2. 维护旧论派 代表人物 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 特点 (1)尊王赞成,贬斥方、喻。 (2)采用章句的方法释本论,证其非断简残篇。 (3)以六气气化学说解释六经病机。 3. 辨证论治派 代表人物 (1)以方类证:柯琴《伤寒来苏集》 (2)以法类证:尤怡《伤寒贯珠集》 (3)以症类证:沈金鳌《伤寒论纲目》 (4)以因类证:钱璜《伤寒溯源集》 (5)分经审证: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 包诚《伤寒审证表》 特点 不过分追究《伤寒论》的错简与真伪,而着重于研究《伤寒论》 辨证论治的规律
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宋金时期
注 释 、 阐 发 《 伤 寒 论 》
医家 韩祗和 庞安常 朱肱 许叔微 著作 《伤寒微旨》 《伤寒总病论》 《南阳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伤寒发微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补亡论》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 治伤寒特点 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进行独到的阐发 倡寒毒、异气说 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 倡经络之说 从八纲角度阐述《伤寒论》 从临床验证角度作深入探讨 吸取各家之长 对《伤寒论》进行补充。 以经注论 经论结合
伤寒学派:概说(Introduction)
概念(Definition)
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 (On Cold Damage)的辨证论治、理法方 药为主要课题的医学流派,称为伤寒学派。
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 该学派研究伤寒著作1000余种,700余家。
《伤寒论》的成书过程
全书体例:辨脉(《辨脉法》、《平脉法》)、辨证(六经分 证)、治疗可与不可;篇名:《辨XX病脉证并治》;条文。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编成10卷,22篇,700余条,载113方,应用 药物82种。
叔和所增 :卷一、二《辨脉法》、《平脉
法》、《伤寒例》3篇,及卷七《辨不可发 汗病脉证并治》以下8篇。
突出治法:汗、吐、下、温、刺、灸、水、
火八法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皇甫谧、林亿、成无己等予以肯定。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
力也。”
方有执、喻昌等则多所非议。
“颠倒错乱殊甚”
《伤寒论》的成书及其影响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两汉隋唐之际,研究伤寒者众多,
惟仲景之理论自成体系,贡献最为 突出。
《阴阳大论》 华佗 王叔和 葛洪 巢元方 崔知悌 张文仲 陈廪丘 范东阳 陈延之 释僧深 宋侠 孙思邈 姚僧垣 甄立言 ——王焘《外台秘要》
“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末年,
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举孝廉, 官至长沙太守,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
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 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治,合十六卷。 ——《伤寒论·原序》
医圣 Medical Sage
郭雍 成无己
特点:诸家各抒己见,各有独到,各有特长,无学术争鸣
发展兴盛阶段:明清时期
围绕《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
展开激烈的学术争鸣,伤寒学派内部形成不同的派系。 1.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 方有执、喻昌 特点 (1)指王叔和之非,议成无己之误 (2)考据成就很大,对太阳篇的研究精深 (3)大倡“三纲鼎立”之说
《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Social Background)
东汉末年,伤寒病流行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伤寒论· 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社会风气败坏,医界尤为严重
“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穷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 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伤寒论· 序》
首创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太阳病状
用桂枝汤法57证,方5首 用麻黄汤法16证,方4首 用青龙汤法4证,方2首 用柴胡汤法15证,方7首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 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 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 与之也。”
孙思邈治伤寒之法
重视三方证治
“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王叔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 风伤卫—桂枝证——辛甘之剂 辛甘发散为阳 寒伤营—麻黄证——辛热甘温之剂 发散寒邪 营卫俱病—青龙证—麻桂合用 麻杏石甘散营中之寒 桂姜枣散卫中之风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王叔和治《伤寒论》
生平
名熙,西晋时高平(今山东微山、 邹县一带)人,曾任太医令。
主要学术贡献
1.著《脉经》(The Pulse Canon)十卷。
2.整理编次《伤寒论》。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整理方法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 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注解伤寒论· 伤寒例》 从脉(Pulse)、证(Pattern)、方(Formula)、治 (Treatment)入手,以仲景辨证论治(Pattern identification as the basis for determining treatment) 精神为指导。
大发展阶段——现当代
维护旧论派影响下的近代两大伤寒家
江阴曹颖甫《伤寒发微》 “以经解经” 西安黄竹斋《伤寒论集注》 “刊诸注之谬异,集群哲之雅言”
近世重订错简派之代表
日· 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
辨证论治派的发展
四川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汇参》 “为见证施治之准绳”
王安道、吕震等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传书之功,诚不可没”;“玉石不分,主客相乱”
搜集整理阶段:晋西耀县)人。自号孙真人, 南北朝至初唐人,家居京兆华原,生年代考,卒于公 元682年,享年约百三十余岁。一生品性高雅,不入仕 途,过着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