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概述.ppt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不即病
因春温气——温病 因夏暑气——热病 因八节虚风——中风 因暑湿——湿病
因气运风热——风温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26页
庞安石
寒毒说学术意义: 1、一切外感热病共同病因是毒。 2、素体盛衰在发病中关键作用。 3、发病与四时气候,地域居处关系亲密
。 4、治疗外感病可早用清热解毒法。
3.发展兴盛阶段(明清时期) 4.当代新发展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15页
1.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王叔和 孙思邈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重视桂枝、麻黄、青龙三法利用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16页
1.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王叔和 : 搜集整理《伤寒论 》第一人。 脉证方治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6页
三、六经涵义
八卦:乾象——帝、圣、君子
坤象——民、俗、小人
有乾象事物即含有乾之性,往往把机能划 分在内。
六经不依据事物本质与性质分类,而依据 事物象来分类。其分类基础即阴阳逻辑。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7页
三、六经涵义
《灵枢·通天》 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之人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 ,志发于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 ,事虽败而常无悔……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 ,无脱其阴,而泻其阳,阴重脱者易狂,阴阳 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其状轩轩储储,趾 高气扬,嘤嘤得意,反身折腘。
我国中医药大学课件伤寒学派
第8页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 若有得,好伤好害,见人有荣,乃反愠 怒,心疾而无恩……多阴少阳,小胃而 大肠,六府不调,其阳明脉小而太阳脉 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其壮清然窃然,固似阴贼,立而造 险,行而似伏。
伤寒学派PPT课件

3.4论伤寒突出治法
朱肱专列一卷论述《伤寒论》论治原则与方法, 亦符合“脉证并治”精神。“知其治者,若网在纲, 如此而汗,如此而吐,如此而下,桂枝、承气、瓜 蒂、四逆用之而不差。唯其应汗而下,为癖、为结 胸、为懊恼;应下而汗,为亡阳、为谵语、为下厥 上竭。又有当温反吐,疗热以温,变证百出,无复 纪律,扰扰万绪起矣”。朱肱将仲景治疗伤寒病大 法概括为五种,即汗、吐、下、温、凉。
3.2脉证合参以诊病
朱肱受《伤寒论》“辨脉”“平脉”的影响及他 本人重视经络,强调识脉,切脉不仅辨识不同性质、 部位的疾病,而且对相似病证的鉴别,也是关键的 一步。朱肱将伤寒病常见脉象按照“七表八里”进 行分类,浮、芤、滑、实、弦、紧、洪属于表,迟、 缓、微、涩、沉、伏、濡、弱属于里。此分类对后 世以六脉为纲、八脉为纲的分类法产生影响。
伤寒学派:研究《伤寒论》,充实辨证论治学说
错简重订:方有执、喻昌、张璐、
吴谦、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
吴仪洛、章楠
朱肱
张志聪
伤寒论——王叔和—— 许叔微 维护旧论-张遂辰 张锡驹
成无己
陈修园
郭雍
按方类证:柯琴、徐大椿
辨证论治 以法类证:钱潢、尤怡
分经审证:陈修园、包诚
二、宋以前治《伤寒论》诸家
1.王熙
叔和所论《脉经》集魏晋以前脉学研 究之大成,是历代“医门之归鉴,诊切 之指的”,奠定了我国脉学发展的基础。
2.成无己
宋山东聊城人,生活于1063-1156年。
成无己为宋金时期研究《伤寒论》最负盛者之一, 著作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 《药方论》1卷,此三书有注释、有析证、有论方, 互为补充,功于仲景,福荫后世。
中医各家学说其他学派ppt课件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三、发展
1、李杲
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河北 真定人。金元四大家之—。从学于张元 素,尽得其传。在其脏腑辨证说的启示 下,探讨脾胃内伤病机,紧密结合临床 实践,悟出脾胃为元气之本而主升发, 若因饮食劳倦所伤,脾胃不主升发,元 气不足,乃百病发生之由。总结出“脾 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制定益气 升阳、甘温除热大法,创制补中益气、 升阳益胃等名方。为补土派代表。
再传弟子:37个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私淑弟子:
汪机→黄古潭→孙一奎 王纶→鲍恒斋 →鲍叔鼎
一、概 念
丹溪学派——注重养阴,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 康的重要意义。代表人物朱丹溪。
丹溪学派学术思想远绍《内经》,近宗刘河间火 热论,旁参张从正、李杲,兼采众家之长,在理论和 治疗上更趋完备。
烧伤病人的治疗通常是取烧伤病人的 健康皮 肤进行 自体移 植,但 对于大 面积烧 伤病人 来讲, 健康皮 肤很有 限,请 同学们 想一想 如何来 治疗该 病人
二、形成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讲解--PPT课件

“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指的是大肠、胃的燥化功能, 即对水谷精微的充分吸收,并产生相应的阳热,旺盛机能, 维护组织。
三、标本中气及其从化
少阳本气--火
“少阳之上,火气主之”:少阳运行气液、疏泄肠胃 的功能,都离不开阳热,而且气为阳属火,火能生热。所 以称为“本火标阳”。
三、标本中气及其从化
经气——五脏元真所化,发于六经。随三焦气化布散了周身 的精微物质,蕴含着较大能量,包括气、血、精、津、液五 种。
二、三焦———人体一身气化之枢纽
唐容川言“三焦者,人身之膜隔也”。内有微孔络脉,为五脏六府经气 转输,上下通降,外内出入的一身气化之枢纽,通主全身气化。
三焦下根于肾,上通于肺,系诸于五脏六府,外连于腠理,主通行气液, 升达命火,推动激发一身脏腑经络的气化。
四、开阖枢(门户模型)--经气转输规律
太阳、太阴为开,言营阴卫阳之出表卫外。 太阳经气,特别是卫阳之气,是在上焦肺脏的宣发功能推动下布
散于周身肤表皮毛的,这主要通过三焦气化的途径来实现。 太阴所生的营血津液的转输敷布,主要是通过心脏布散血气津液
的功能来完成的。 《灵枢·决气》言:“上焦(主要指心肺)开发,宣五谷味,熏肤、
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 柯韵伯也言:“营卫行于表而实发源于心肺,故太阳病则营卫病,
营卫病则心肺病矣。”
四、开阖枢(门户模型)--经气转输规律
阳明为阖,言其维护阳热于肠胃,完成受纳腐熟水谷、传导 排泄糟粕的功能。性属燥金,赖肺气清肃下行。脾可通过转 输津液以助阳明之燥化。
厥阴为阖,言阴血由心包下潜,蓄藏于肝脏,相火蕴含其内, 受其疏泄调节,完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需要。肾主闭藏, 以助厥阴之阖。
四、脏腑经络实质--“气化结构”
伤寒论讲稿PPT课件

四、“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一次误治,尚能延长病人的生命期限,一误再
误,必加快病人的生命期限。 逆:治疗错误 尚:尚且,还。 引曰:引,延长,引曰,即延长时间(寿命) 促命期:促,缩短,缩短病人生命的期限。 一次误治还能延长病人的寿命,一误再误必然
加快病人的死亡。
三、辨病发于阳阴
【原文】病有发热恶寒者,发於阳也;无热恶寒者, 发於阴也。发於阳,七日愈。发於阴,六日愈。以 阳数七,阴数六故也。(7) 提要:辨病发于阳发于阴及愈期的判断。 释义:
二、太阳病分类 (一)太阳中风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 为中风。(2)
提要:太阳中风的脉证提纲。 释义:
脉缓:非迟缓之缓,与紧相对而言。 中风: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一种病 症,与后世的中风证完全不同。
一、病因病机: 1.病因:风寒(偏重于风) 2.病机: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原文】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 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阴,使经不传则 愈。(8) 提要:太阳病自愈之理及预防传经之法。 释义:
1.行其经尽——指病在一经由盛到衰的过程。 2.再经——太阳病未愈,有欲传阳阴之势。 3.针足阳明——针刺足阳明经穴位。
本条文举“头痛”一证的存在与否,说明太阳 病是否传变。七日以上头痛自愈者,太阳病已解, 此因“行其经尽故也”。若七日以上头痛不愈者, 邪气有向阳明传的趋势。故针足阳明经的穴位,使 其经气流畅,抗病力增强,使邪气不得内传,仍可 以从太阳之表外泄而愈。
若邪循经入于下焦既可影响膀胱气化出现 蓄水证;亦可因邪热与瘀血搏结而形成蓄血 证;若邪热与痰水搏结胸胁则形成结胸证; 无形邪热积聚心下胃脘则可形成痞证。
三、治法:发汗
表
中医流派--伤寒学派

中医流派--伤寒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过许多著名医家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
在中医各家学说领域里,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该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其学术研究历千余年而不衰,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发展,特别是对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东汉医学家张机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
《伤寒杂病论》代表丁东汉以前医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其特点是把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理法方药为一体,从而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辨证论治的基本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由于该书具有极高的临床指导价值,一经问世,立即受到人们的青睐,当时名医华佗就曾赞誉:“此真活人书也”。
可惜的是,由于汉末战乱,该书问世后不久就散佚不全,未能广泛流传。
直到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收集整理,将其书中的伤寒部分的内容重加编次,名曰《伤寒论》,成为流传后世的唯一传本。
后世医家所藉以研究的正是经过了王叔和重编的《伤寒论》。
也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了后世医家在《伤寒论》条文真伪问题上长论》学术研究中的——个重要方面。
总之,伤寒学派诸家以研究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指归,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发挥,形成了阵容强大的伤寒学派。
根据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伤寒学派大致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一、宋金以前伤寒八家仲景《伤寒论》自叔和重编而流传后世,受到历代医象的普遍重视。
从晋迄宋,研治伤寒卓有成就者约有八大家,他们是晋·王叔和、唐·孙思邈、宋·韩柢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金,成无己。
兹分述如下:王叔和,字熙,晋太医令。
其对已散失不全的《伤寒杂病论》进行收集整理和重新编次,使《伤寒沦》得以保存并流传后世。
《伤寒论讲义》 PPT课件

医学课件
11
三.成书的时代背景与基础
地理因素: 学术因素: 实践因素:
医学课件
12
地理因素:东汉时期,南阳是 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号称南都,六大城市之一 宛周齐鲁,商偏天下,富冠海内 帝乡:名人多,教育发达。 张仲景为南阳旺族。
医学课件
13
学术因素:东汉时的理论与临 床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汉书艺文志》 《汉书平帝记》:楼护 《甲已经》 《汤液经》《辅行诀》 淳于意 郭玉 华佗
医学课件
14
实践因素:疫疬的流行激励了仲 景著书济世的愿望,也提供了实 践机会。
东汉时期:政治腐败,战争频繁。 自然灾害频发,大疫流行。 政治文化中心的黄河流域,在短短的
医学课件
38
另外,“六经辨证”实际上是后世医家对《伤 寒论》三阴三阳辨证的简称。
三阴三阳的本义和其在《内经》中的应用
依据阴阳气量的多少,将阴阳各分为三
太阳 三阳
太阴 三阴
阳明 二阳
少阴 二阴
少阳 一阳
厥阴 一阴
在《黄帝内经》用三阴三阳命名脏腑经络。
医学课件
39
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在《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病证的概念
药:91味药,应用得当,炮制严格
药剂技术:丸、散、膏、汤、滴鼻剂、吹耳剂、 灌肠剂、肛门栓剂、阴道栓剂、含剂、茶剂
护理知识:为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医学课件
35
(四)病证分类
主证:六经病中的主要证候类型,典型,普遍规律. 兼证:主证的基础上兼有其他的病理改变 变证:又称坏病,失治误治后病情变化,不在六经病范
中医各家学说.绪论.伤寒学派

THANKS
感谢观看
切诊
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皮肤等来判 断病情。
04
辨症施治原则
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辨症施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 案。
强调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等 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注重整体观念,全面考虑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 综合治疗。
注重预防和调养,在疾病治疗过程中,注重调理身体, 提高自身免疫力,预防疾病复发。
跨学科研究和医学创新。
对未来医学的启示
1 2 3
强调个体化治疗
伤寒学派强调个体化治疗的原则,为未来医学的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助于推动医学向更加 精准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重视预防和保健
伤寒学派注重预防和保健的理念,为未来医学提 供了新的发展方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和生命质量。
弘扬传统医学文化
治法
治法是指针对不同证候的治疗方法。伤寒学派根据不同的证候,采用汗、吐、下、和等不同的治法,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03
伤寒学派的诊疗方法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01
望诊
通过观察病人的神态、气色、形态 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
通过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家族 史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03
02
闻诊
通过听病人的声音、呼吸、咳嗽等 声音来判断病情。
病因
伤寒学派认为疾病的产生与外邪侵袭有关,主要是风寒等外邪侵犯人体,导致营卫不和、气血失调等病理变化。
病机
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伤寒学派认为疾病的发生与正气和邪气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正气不足 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疾病发生的外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学派发展沿革
– 晋唐时期
搜集整理阶段– 宋Biblioteka 时期– 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
– 明清时期
发展、兴盛阶段
– 宋金前伤寒八家
王叔和 孙思邈 韩祗和 朱肱 庞安时 许叔微 郭雍 成无己
– 明清伤寒三派
错简重订派 维护旧论派 辨证论治派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王叔和治《伤寒论》
生平
名熙,西晋时高平(今山东微山、 邹县一带)人,曾任太医令。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 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 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 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治,合十六卷。
——《伤寒论·原序》
医圣 Medical Sage
《伤寒论》成书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Social Background) 东汉末年,伤寒病流行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 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全书体例:辨脉(《辨脉法》、《平脉法》)、辨证(六经分 证)、治疗可与不可;篇名:《辨XX病脉证并治》;条文。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编成10卷,22篇,700余条,载113方,应用 药物82种。
叔和所增 :卷一、二《辨脉法》、《平脉 法》、《伤寒例》3篇,及卷七《辨不可发 汗病脉证并治》以下8篇。
主要学术贡献
1.著《脉经》(The Pulse Canon)十卷。 2.整理编次《伤寒论》。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整理方法
“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 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注解伤寒论·伤寒例》 从脉(Pulse)、证(Pattern)、方(Formula)、治 (Treatment)入手,以仲景辨证论治(Pattern identification as the basis for determining treatment) 精神为指导。
对伤寒的病因病机进行独到的阐发 倡寒毒、异气说
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 倡经络之说
从八纲角度阐述《伤寒论》 从临床验证角度作深入探讨
吸取各家之长 对《伤寒论》进行补充。 以经注论 经论结合
特点:诸家各抒己见,各有独到,各有特长,无学术争鸣
发展兴盛阶段:明清时期
围绕《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 展开激烈的学术争鸣,伤寒学派内部形成不同的派系。 1. 错简重订派 代表人物 方有执、喻昌 特点 (1)指王叔和之非,议成无己之误 (2)考据成就很大,对太阳篇的研究精深 (3)大倡“三纲鼎立”之说
孙思邈治伤寒之法
重视三方证治
“夫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王叔和:“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
风伤卫—桂枝证——辛甘之剂 辛甘发散为阳
寒伤营—麻黄证——辛热甘温之剂 发散寒邪
营卫俱病—青龙证—麻桂合用 麻杏石甘散营中之寒 桂姜枣散卫中之风
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宋金时期
注 医家 释 韩祗和 、 庞安常 阐 发 朱肱 《 伤 许叔微 寒 论 》 郭雍
成无己
著作 《伤寒微旨》 《伤寒总病论》
《南阳活人书》
《伤寒九十论》 《伤寒发微论》 《伤寒百证歌》 《伤寒补亡论》
《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药方论》
治伤寒特点 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著作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学术思想
医德 《伤寒论》研究 养生 药物学——“药王”( King of Medicine)
孙思邈治伤寒之法
“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浚哲,多所 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 莫测其致, 所以医人未能钻仰。尝见太 医疗伤寒,惟大青、知母等诸冷物投之, 极与仲景本意相反,汤药虽行,百无一 效。伤其如此,遂披览伤寒大论,鸠集 要妙,以为其方,行之以来,未有不 验。”
首创以方类证的研究方法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太阳病状
用桂枝汤法57证,方5首 用麻黄汤法16证,方4首 用青龙汤法4证,方2首 用柴胡汤法15证,方7首
“太阳病,发热汗出,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 风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 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 与之也。”
——《伤寒论·序》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社会风气败坏,医界尤为严重
“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穷方术……但竞逐荣势,企踵 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 “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伤寒论·序》
《伤寒论》的成书及其影响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两汉隋唐之际,研究伤寒者众多,
惟仲景之理论自成体系,贡献最为 突出。
《阴阳大论》 华佗 王叔和 葛洪 巢元方 崔知悌 张文仲 陈廪丘 范东阳 陈延之 释僧深 宋侠 孙思邈 姚僧垣 甄立言
——王焘《外台秘要》
“华佗读而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 方书之祖
伤寒学派:概说(Introduction)
概念(Definition) 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On
Cold Damage)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 主要课题的医学流派,称为伤寒学派。
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
该学派研究伤寒著作1000余种,700余家。
《伤寒论》的成书过程
张仲景(约150-219)名机,东汉末年, 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举孝廉, 官至长沙太守,受术于同郡张伯祖。
王安道、吕震等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
“传书之功,诚不可没”;“玉石不分,主客相乱”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孙思邈(约581-682)治《伤寒论》
生平 唐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自号孙真人,
南北朝至初唐人,家居京兆华原,生年代考,卒于公元 682年,享年约百三十余岁。一生品性高雅,不入仕途, 过着隐居生活
突出治法:汗、吐、下、温、刺、灸、水、 火八法
搜集整理阶段:晋唐时期
皇甫谧、林亿、成无己等予以肯定。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王叔和能学之。” “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
力也。”
方有执、喻昌等则多所非议。
“颠倒错乱殊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