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

合集下载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概念】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伤寒以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少为临床特征,以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副伤寒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症状较轻。

【病原学】伤寒沙门菌与副伤寒甲、乙、丙沙门菌均属沙门菌中的D群,有鞭毛,能运动,不形成芽孢,无荚膜,革兰染色阴性。

本菌含菌体“O”、鞭毛“H”和表面抗原“Vi”抗原,在体内能诱生相应抗体。

伤寒沙门菌在自然环境中有较强的生活力,耐低温,加热60℃经15分钟或煮沸后即可杀灭。

【流行病学】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多见。

青壮年及儿童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异。

1、传染源:是伤寒患者与带菌者。

患者病后2~4周传染性最大。

极少数可持续排菌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为本病传播或流行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较少见。

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发病机制】伤寒沙门菌进入消化道后,一般可被胃酸杀灭,若病原菌数量多或人体免疫力降低,未能被胃酸杀灭的病原菌进入小肠,并在肠腔内繁殖。

第一次菌血症:病原菌穿过小肠粘膜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继续繁殖部分菌进入淋巴回流经胸导管进入血液(此期也称潜伏期)第二次菌血症:在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的伤寒沙门菌再次进入血流出现全身中毒症状,相当于第1周(初期)释放内毒素病程第2~3周大部分随粪便排出部分再次穿过肠粘膜再次侵入肠淋巴组织病程第四周产生严重炎症反应(相当于临床的极期)病变愈合少数患者由于胆囊长期保留病原菌而成为带菌者【病理特点】伤寒的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最具特征性的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与孤立淋巴滤泡的病变。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从中央开始坏死;第3周坏死组织开始脱落,形成溃疡,深达肌层可致穿孔;第4周后溃疡愈合,不留瘢痕,不造成肠腔狭窄。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课件

建立有效的监测和报 告系统,及时发现并 控制疫情。
对患者粪便进行消毒 处理,以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
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脸 、洗澡等,避免接触患者和污 染水源。
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不洁饮用 水,尽量饮用开水或瓶装水。
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消毒处理, 确保食品安全和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实验室检查
血液培养
伤寒沙门菌培养阳性是 确诊伤寒的依据。
粪便培养
在病程第二周阳性率最 高,可作为伤寒的辅助
诊断依据。
肥达反应
检测血清中伤寒沙门菌 的抗体,有助于伤寒的
诊断。
其他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 有助于了解病情和鉴别
诊断。
鉴别诊断
01
其他沙门菌感染:如肠 炎沙门菌引起的胃肠炎 等。
02
2023
REPORTING
《伤寒和副伤寒知识 》ppt课件
2023
目录
•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 伤寒和副伤寒的治疗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防 • 伤寒和副伤寒的预后
2023
PART 01
伤寒和副伤寒概述
REPORTING
定义与分类
伤寒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传 染病,主要通过水、食物、日常 接触等途径传播。
副伤寒
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与 伤寒相似,但症状较轻。

流行病学特征
01
02
03
地区分布
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病,但 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 地区。
人群分布
无特定人群易感,但儿童 和老年人发病率较高。
季节分布
无特定季节,全年均可发 病。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伤寒与副伤寒
行彻底消毒。体温正常后15日解除隔离,或 症状消失后间隔5日送粪培养1次,连续两次 阴性后解除隔离。发热期应卧床休息,退热 后至少1周方能逐渐增加活动。
治疗
❖ (二)护理与饮食 ❖ 注意观察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
便性状变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经 常改变体位以防褥疮和肺部感染。发热期应 多饮水,2000—3000ml/d。饮食应为流质 或半流质的无渣饮食,少量多餐,适当补足 维生素B及C,退热以后方可逐渐增加饮食, 切忌饮食不节。
价“O”抗体不能区别伤寒与副伤寒,还必须依靠“H”、“A”、 “B”、“C”特异性抗体效价的高低来判断感染的菌种。
若“O”>1:80,“H”>1:160,为肥达氏反应阳性,有助于伤寒 的诊断;若“O”>1:80,“A”>1:160,则有助于副伤寒甲的诊 断,余此类推。或发病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效价呈4 倍上升, 有助于诊断。一般于病程第一周末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 可达80~90%。但有10%~20%的伤寒病人肥达氏反应始终阴性,
治疗
❖ 四、并发症的治疗
肠出血 肠穿孔 中毒性心肌炎
治疗
❖ 五、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 氨苄青霉素每日3~6g,加用丙磺舒每日1~
1.5g口服,连用4~6周;复方新诺明每次2片, 每日2次;疗程1~3个月;氟哌酸0.4g,每日 2次,连用4周;以上可任选一种,若内科治 疗,效果不佳,可考虑外科胆囊切除。
伤寒与副伤寒
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
黄俊颖
概述
❖ 伤寒 (typhoid fever)与副伤寒(paratyphoid fever),分别是由伤寒杆菌与副伤寒(甲、乙、 丙)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理特点为 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中。伤寒 以持续高热、特殊中毒状态、肝脾肿大、相 对缓脉、玫瑰疹、血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减 少为主要特点,以肠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 症。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一般较 伤寒轻。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
出疹时 多用于胆囊带菌者
阳性率 80%-90%
80%-95%
75% 25%


再燃、复发仍可培养阳性。
出现早、持久,血培养阴性或已用抗菌素仍可阳性。
治疗后复查阴性隔离期结束依据。
实验室检查
(三)血清学检查 肥达试验 原理:既采用凝集法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凝集效价
1、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2、第2周开始阳性,第3周约50%,4-5周阳性率最高(约80%)。 3、诊断:
鉴别诊断
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热程短(1-2W),无肝脾大、玫瑰疹, 肥达氏反应血培养阴性。
㈡疟疾
发热、肝脾大及白细胞减少与伤寒类似; 疟疾具有发热与寒战交替出现,热退汗出的特点; 血或骨髓涂片可找到疟原虫是鉴别关键点;
㈢细菌性痢疾
发热、腹痛、腹泻与伤寒类似 痢疾以左下腹痛为主,伴随里急后重、粘液脓血便 粪便培养出痢疾杆菌是鉴别关键点。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与伤寒沙门菌感染量以及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波动范围3-60日,平均 7-14日
典型伤寒临床分期
1、初期(病程第1周): ①发热:缓慢阶梯上升、伴畏寒 ②类流感样症状:乏力、咽痛、全身不适。 ③消化道症状。 ④肝脾肿大。
临床表现
2、极期(第2-3周): ①持续高热:稽留热多见,无抗菌治疗可持续2周; ②神经系统症状:伤寒面容 内毒素作用下引起的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下降、严重可出现谵妄、颈项强直(虚性脑膜炎) 甚至昏迷。 ③相对缓脉:内毒素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相对缓脉(T每升高1oC,P应加快15-20次)。 ④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第7-14日出现,直径2-4mm、压之褪色,位于躯干,分批出现,经2-4日 自行隐退。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

伤寒副伤寒诊疗常规【概述】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

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临床表现】(1)初期: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头痛,腹部不适等。

病情逐渐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天内达到39〜40℃。

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于本期末常已能触及肿大的脾脏与肝脏。

(2)极期:病程的第2〜3周。

常伴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与肠穿孔等并发症亦较多在本期发生。

①高热。

②消化道症状。

③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④循环系统症状。

⑤肝脾肿大。

⑥皮疹:玫瑰疹。

(3)缓解期: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下降。

患者仍觉虚弱,食欲开始恢复,腹胀减轻。

肿大的脾脏回缩,压痛减退。

(4)恢复期:体温回复正常,食欲好转,症状及体征均回复正常。

【辅助检查】(一)常规检查(二)细菌学检查: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③粪便培养;④尿培养: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三)免疫学检查1肥达氏试验2.其他免疫学检查【诊断】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

确诊则依赖于病原学的检查【鉴别诊断】1.病毒感染2.疟疾3.钩端螺旋体病4.急性病毒性肝炎5.败血症6.粟粒型肺结核7.布鲁菌病8.地方性斑疹伤寒9.结核性脑膜炎10.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治疗】1病原治疗:选用适当抗菌素(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苇青霉素氟咤酸和其他辅助药物(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苇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头抱三秦头抱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苇青霉素、头抱三秦、头抱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援等综合治疗(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2.并发症治疗: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3.中医中药治疗: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4,对症支持治疗: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疗效标准】1、治愈2、好转3、无效。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伤寒和副伤寒》课件

实验室检查
流行病学史
了解患者是否有与伤寒或副伤寒患者 接触史,或是否在流行病区生活和工 作过。
通过血液、粪便等样本进行病原学检 测,如检测到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 沙门氏菌可确诊。
治疗方法
抗菌治疗
使用适当的抗生素,如喹诺酮类 、头孢菌素类等,以杀死体内的 伤寒沙门氏菌或副伤寒沙门氏菌

对症治疗
针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如 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等。
特点
伤寒和副伤寒的潜伏期较 长,一般为1-2周,病程 较长,需要积极治疗。
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途径
水传播
饮用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 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食物传播
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如未 煮熟的肉类、蛋类、奶制 品等。
日常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患者或其排泄物 、分泌物等传播。
伤寒和副伤寒的症状
发热
持续高热是伤寒和副伤 寒的典型症状之一,体
控制传染源
及时发现和治疗伤寒和副伤寒 患者,对患者的粪便和污染物 进行消毒处理,以控制传染源
的传播。
03
伤寒和副伤寒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地域分布
伤寒和副伤寒主要分布在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 以及部分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

季节性
伤寒和副伤寒的发病高峰通常在 温暖的季节,可能与食品和水源
温可高达39-40℃。
消化系统症状
食欲不振、腹胀、腹泻 、便秘等症状较为常见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乏力、失眠、烦 躁等症状可能出现。
其他症状
肝脾肿大、皮疹等症状 也可能出现。
02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持续发热、头痛、 全身乏力等症状,以及腹部不适、恶 心呕吐、便秘或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培训课件
出现重脉,儿童及心肌损害者相对缓脉不明显。 *消化道症状:纳差、腹泻、便秘及明显腹胀。舌苔
厚腻,舌尖及边缘质红无苔,有“伤寒舌”之称。
伤寒与副伤寒
16
*肝脾肿大:半数以上病人于病程第1 周末肝、脾开始肿大,质软,有些 患者有肝功能损害。
*皮疹:病程第1周末于胸腹部及背部 出现玫瑰疹。直径约2~4mm,散在 分布,约10个左右,多在3~4日内 消退。
*胆囊感染 ——可长期携带,慢性带菌者。
伤寒与副伤寒
10
肠道病理改变与四周病程关系
*第1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纽扣样
突起;
*第2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3周坏死组织脱落,溃疡形成,
可有并发症;
*第4周溃疡逐渐愈合。
伤寒与副伤寒
11
脾脏
显著增大
肝脏
轻度肿胀 肝细胞混浊变性和灶性坏死
伤寒与副伤寒
12
临床表现
伤寒与副伤寒
30
(三)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数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
早期以血培养为主 对已用抗生素的病人可考虑作骨髓培养 粪便培养确定排菌状态
伤寒与副伤寒
31
• 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 • 流行性斑疹伤寒 • 钩端螺旋体病 • 粟粒性肺结核 • 败血症
19
伤寒“玫瑰疹”
伤寒与副伤寒
20
(二)临床类型
轻 型:中毒症状轻,病程短。 普通型:具有典型临床过程者。 迁延型:持续时间长,肝脾肿大明显 逍遥型:症状轻,部分患者以肠出血或肠 穿孔为首发症状。 暴发型:急起病,重症。
伤寒与副伤寒

21
小儿伤寒
不典型,起病急,常有上呼吸道症状; 少见肠出血和肠穿孔。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伤寒与副伤寒》课件
个人卫生和规范化饮食可以有效减少伤寒和 副伤寒的传播风险、维持个人健康。
2 治疗方法与伤寒相

副伤寒的治疗方法与伤 寒相似,包括使用抗生 素和补液治疗。
3 副伤寒分为A、B、
C三种
副伤寒根据不同的菌株 可以分为A、B、C三种,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 检查进行病原学分型。
预防措施
1 定期消毒水源和食品
定期对水源和食品进行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腹泻等
2 治疗包括使用抗生素和补液治疗
伤寒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持续头痛、腹 泻等症状。及时就医和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在抗生素的治疗下,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 解。同时,及时补液也有助于恢复患者的 身体状况。
副伤寒的症状和治疗
1 症状与伤寒相似但
更轻
副伤寒患者通常表现出 与伤寒相似但较轻的症 状,如低热、乏力和腹 泻。尽早发现和治疗有 助于避免病情进一步恶 化。
《伤寒与副伤寒》PPT课 件
传染病的学习连续了几个世纪,不断进步。因此,必须全面了解传染病的各 个方面,特别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起源、病因、症状和防治措施。
什么是伤寒和副伤寒
1 伤寒和副伤寒是传染病的一种
2 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和食物污染
它们由伤寒杆菌引起,是一种严重的传染 病,需要引起重视。
主要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传播,加 强环境和食品卫生是预防的关键。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健康饮食等。
3 规范化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
加强对食品生产和销售行为的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结论
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需要引起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肠粘膜溃疡
伤寒肠穿孔
病理解剖
脾脏显著肿大,包膜紧张,质软
肝细胞混浊肿胀,变性和灶性坏死
皮肤表层毛细血管充血、扩张、单核细 胞浸润—玫瑰疹
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典型伤寒(普通型) typical type 轻型 slight type 爆发型 fulminant type 迁延型 sustained type 逍遥型 ambulatory type 小儿伤寒 child typhoid fever 老年伤寒 senile typhoid fever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粪口途径 日常生活接触:病菌从大小便中排出后,
可以经过污染的手、餐具、饮料、食物, 并通过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蟑螂等媒介 传播,散发病例一般以此传播为多 水源、食物污染: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流行形式
散发 :多由于与轻型病人或 慢性带菌 者经常接触而引起。
流行 :多见于水或食物污染引起。
某灾区发生伤寒流行
伤寒发病季节曲线
流行情况(某省1980-2002年伤寒发病
情况)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4、抗原构造复杂
鞭毛抗原(H)
包膜抗原Vi 菌体抗原(O)
伤寒杆菌抵抗力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很强,耐低 温,在水面中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 可存活1-2月,在牛奶、肉类、蛋类中 可生存数月
对阳光、热、干燥、及酸敏感,阳光直 射数小时死亡,60度水中10余分钟或煮 沸可灭菌。5%石炭酸5分钟可灭菌
概述
发展简史
伤寒是个古老的世界性传染病。我国伤寒一词最早出现 在中医名著《伤寒论》,但中医的伤寒与我们所讲的伤 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引起的伤寒不是同一概念
伤寒杆菌于1874年发现,但伤寒的存在至少几个世纪 了
1948年Wood Ward开始用氯霉素治疗伤寒后,伤寒
病原学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伤寒的发病主要取决于伤寒沙门菌的感 染量、毒力和人体的免疫力。伤寒杆菌 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消化道后,一般 可被胃酸杀灭。若入侵的病菌较多,或 胃酸缺乏时,在碱性环境伤寒杆菌侵入 肠粘膜
伤寒杆菌摄入量达1.0+5E发病 伤寒杆菌摄入量达1.0+7E典型疾病经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
周身鞭毛( 毛
伤 寒 杆 菌 电 镜 照 片
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人 病人从潜伏期起即可由粪 便排菌,起病后2~4周排菌量 最多,传染性最大。恢复期或 病愈后排菌减少
带菌者 暂时性带菌者(排菌3 月以内),慢性带菌者(3月以 上)。慢性带菌者是本病传播 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要的流行
期、溃疡期、愈合期 肠道病变与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不成正比
病理解剖
第一周:(肉眼)淋巴组织增生肿胀—伤寒结节 (镜下)可见淋巴结内有大量巨噬细胞增生, 胞浆内可见被吞噬的LC、RBC、伤寒杆菌及 坏死组织—伤寒细胞
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结坏死 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形成溃疡,波及血管
造成肠出血,侵入肌层和浆膜层导致肠穿孔 第四周:溃疡愈合,不留疤痕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很少有第二次发病
(约2%) 。免疫水平与血清中“O”、 “H”、“Vi”抗体效价无关 伤寒、副伤寒之间并无交叉免疫力
流行特征
流行地区: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温带和热 带多发
季节:全年可以发病,夏秋季是流行高峰, 符合消化道传染病发病的流行特点 年龄:儿童和青壮年为主 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尤为多见。战争或洪 涝、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易有本病流行
伤寒杆菌特点
伤寒杆菌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 菌,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能 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菌体裂解时产生内毒素引起发病
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可刺激 机体产生相应抗体,有助于诊断;表面 抗原“Vi”,有助于发现带菌者
伤寒杆菌特点
测定病人血清中的“O”及“H”抗体有助于临床 诊断。“Vi”抗体的效价较低,临床诊断价值 不大,但90%带菌者“Vi”抗体阳性,因此,有 助于发现伤寒的慢性带菌者。伤寒的慢性带菌 者是引起伤寒不断传播或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因此测定“Vi”抗体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髓样肿 胀期
溃疡期
疡 穿
坏死 伤寒脾
病理特点
最显著特征是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细 胞浸润
“伤寒细胞”,是本病的特征性病变。 由巨噬细胞吞噬淋巴细胞、红细胞、伤 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而形成
“伤寒小结 / 伤寒肉芽肿” , 由伤寒细 胞聚积成团形成
伤寒肠道病理:伤寒肉芽肿
伤寒肝病理:伤寒肉芽肿
经胆道进入肠道 再次入侵肠道淋巴组织,加重肠道病变 细胞和体液免疫等增强 细胞内细菌渐被消灭、病变渐愈、病人康复(病程第4周,恢复期)
致病因素
伤寒杆菌内毒素是重要的 致病因素
持续发热的发生机制主要 是内源性致热原所致
病理特点
全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性反应 以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 伤寒的病理过程分为4期,即髓样肿胀期、坏死
吞入并未被胃酸杀者
进入小肠并侵入肠粘膜(巨噬细胞内繁殖)
经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
胸导管
血液循环(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潜伏期)
血流
肝、脾、胆囊、骨髓等器官内大量繁殖
发病机制
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菌血症, 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病程1周,初期)
血流 继续播散全身各脏器及皮肤(病程第2-3周,极期)
伤 寒、副伤寒
河科大一附院传染病医院
伤寒
typhoid fever
概述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
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主要的严重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其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全身单核—吞噬细胞
系统的增生性反应。尤其以回肠下段淋巴 组织变化最为明显 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