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实验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两种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其临床表现相似,但副伤寒相对病情较轻。
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需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来确定。
以下是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的相关参考内容:1. 病史询问病史询问是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的首要步骤。
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的就诊目的、病程、症状的起始时间、是否接触过患者和携带者以及旅行史等。
其中关键点包括是否进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是否接触过沙门氏菌感染的动物,以及是否有其他肠道感染的症状等。
2.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伤寒和副伤寒的典型体征。
其中包括:- 发热:常为持续性发热,傍晚高热,热退后出汗;- 皮疹:病程第2周出现,为树叶样、玫瑰疹或麻疹样皮疹;- 肝脾肿大: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 中毒面容:面色苍白、浆润,有眼圈发黑、眼神无神等表现;- 腹部触诊:可发现压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 肠道出血: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黑便等。
3.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是伤寒和副伤寒诊断的关键步骤,包括病原学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等。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 血培养:从发热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出沙门氏菌,是确诊伤寒和副伤寒的金标准。
血培养需进行多次,每次至少培养10 mL血液,在发热早期血培养阳性率较低。
- 骨髓培养:骨髓培养比血培养对病原体的检出率更高。
对高度怀疑伤寒和副伤寒但血培养阴性的患者可行骨髓培养。
- 血液生化检查:可发现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等异常现象。
4. 影像学检查对于伤寒和副伤寒并发症的诊断,如胆囊炎、肝脓肿等,可通过影像学检查来辅助。
其中,超声检查是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可对内脏进行详细的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和大小。
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需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来确定。
但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列诊断标准是参考内容,具体诊断需要借助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建议患者如有相关症状要尽早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副伤寒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副伤寒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副伤寒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培养方法。
3. 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二、实验原理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鉴定副伤寒病原体,旨在识别和确认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实验样本(疑似副伤寒患者粪便、血液等)- 肉汤培养基- SS琼脂培养基- 鉴定培养基(如革兰氏染色液、氧化酶试剂等)- 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操作台等2. 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电子天平- 烧杯、试管、培养皿等四、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疑似副伤寒患者的粪便、血液等样本。
- 将样本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处理,分为两组:一组用于分离培养,另一组用于血清学检测。
2. 分离培养:- 将处理后的样本加入肉汤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将肉汤培养基中的菌液接种于SS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 鉴定:- 观察菌落特征,选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氧化酶试验,阳性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疑似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如O抗原、H抗原等。
4. 结果判定:- 根据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判断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五、实验结果1. 分离培养:- SS琼脂培养基上出现圆形、光滑、湿润、无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 肉汤培养基呈混浊状,有少量沉淀。
2. 鉴定:-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 氧化酶试验结果为阳性。
- 血清学鉴定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
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本中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2. 副伤寒病原体在SS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特征明显。
3. 革兰氏染色和氧化酶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样本中存在副伤寒沙门氏菌。
4. 血清学鉴定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实验结果相符。
肥达试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掌握肥达试验的原理和方法。
2. 理解肥达试验在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感染检测中的应用。
3. 学会通过肥达试验结果分析,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二、实验器材1. 试剂:生理盐水、患者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伤寒杆菌O菌液、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
2. 器材:水浴锅、冰箱、小试管32支、试管架、记号笔、移液枪。
三、实验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血清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患者血清中针对伤寒和副伤寒杆菌的抗体水平。
该试验基于凝集反应原理,通过观察患者血清与已知抗原的凝集程度,来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
四、实验过程及步骤1. 准备工作:将所有试剂和器材准备齐全,确保实验环境整洁、无菌。
2. 血清稀释: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然后加入0.25ml患者血清,混匀。
将混合液依次加入下一支试管,稀释倍数为1:20。
以此类推,至第五支试管,稀释倍数为1:320。
最后,将所有稀释液加入第二排试管,稀释倍数为1:40,直至1:320。
3. 菌悬液稀释: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然后加入0.3ml菌悬液,混匀。
4. 空白对照:取5支小试管,分别加入0.5ml生理盐水和0.5ml菌悬液,混匀。
5. 凝集实验:将稀释好的血清和菌悬液按照1:1的比例混合,加入对应的试管中,共32支。
将所有试管放入37℃水浴锅中,培养12小时。
6. 观察结果:观察各试管中的凝集程度,记录结果。
五、结果分析1. 伤寒杆菌H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H抗原的抗体。
凝集程度越高,抗体效价越高。
2. 伤寒杆菌O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O抗原的抗体。
凝集程度越高,抗体效价越高。
3. 甲型副伤寒杆菌H液和乙型副伤寒杆菌H菌液与患者血清混合后,若出现凝集现象,表明患者血清中含有针对相应杆菌的抗体。
4.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伤寒和副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然而,这些症状并非特异性,且不同患者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
二、血培养
血培养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最重要手段Q采集患者发病后第Γ2周的血液,培养阳性率较高。
若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即可确诊。
三、粪便培养
粪便培养也是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常用方法。
采集患者发病期和缓解期的粪便样本进行培养,若培养出伤寒或副伤寒沙门氏菌,即可确诊。
四、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显示白细胞计数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然而,这些改变并非特异性,也可出现在其他疾病中。
五、肝功能检查
部分伤寒和副伤寒患者可能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
肝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肝脏状态,但确诊仍需依赖于血培养或粪便培养结果。
六、其他检查
其他检查手段包括尿常规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帮助了解患者的泌尿系统、肺部和腹部情况,但并非特异性用于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总结:诊断伤寒和副伤寒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
其他相关检查。
其中,血培养和粪便培养是确诊的关键手段Q对于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疾病对患者的危害。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著名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下面我将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伤寒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发热期持续较长,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体征包括脾肿大、相对缺乏心音、舌苔黄褐色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血培养阴性。
粪便培养可检出沙门菌,粪便中也可找到沙门菌抗原。
血培养是确认伤寒的关键检查,阳性率可以达到90%,但需要培养2-3天。
3. 典型病例: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
典型伤寒病例可以直接确诊。
4. 临床血清学检查:通过伤寒抗体检查,如Widal试验、红细胞沈阳凝集试验等,可以提供伤寒的诊断概率。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诊断学》(主编:陆道培等)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日轻于伤寒。
患者还常伴有头痛、全身肌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方面,副伤寒可出现脾肿大、肝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副伤寒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血培养阳性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
3. 其他辅助检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学》(主编:何桂生等)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如Widal试验等。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是常用的医学参考书籍,可以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伤寒和副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伤寒和副伤寒临床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一、疑似病例:
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
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
稽留热或弛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
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
大、相对缓脉;
2.末梢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
伤寒杆
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O”抗体凝集效价在
1:80以上“H”﹑“A”﹑“B”﹑“C”抗体凝
集效价在1﹕160以上。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
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
【传播途径】
伤寒杆菌随病人或带菌者的粪、尿排出后,通过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和蟑螂媒介,经口而引起感染。
水源污染常是引起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食物污染亦可引起流行。
【消毒】
对阳光、干燥、热力、及消毒剂抵抗力弱,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时迅速死亡。
伤寒与副伤寒

33
并发症治疗
⒉肠穿孔 半卧位,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足量有效抗生素联合应用。 争取尽早手术治疗。
34
并发症治疗
⒊中毒性心肌炎 严格卧床。 静脉补充高渗糖,ATP,VitB1等。 在足量抗生素配合下,可加用少量肾上 腺糖皮质激素。 如出现心衰,可予洋地黄强心,速尿减 轻前负荷,维持至临床症状好转。注意防止 洋地黄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30
31
并发症治疗
⒈肠出血: 绝对卧床,严密观察BP、P、神志及便 血情况。 暂禁食,如出血量少,可酌情予少量流 质饮食,静脉补充热量及其他液体,注意电 解质平衡。 口服凝血酶及/或静脉输注VitK,安络血, 止血芳酸,立止血等止血药。
32
并发症治疗
根据失血情况,酌量输血。 如病人烦躁不安,可注射安定,苯巴比 妥钠,禁用泻剂及灌肠。 必要时手术治疗。
26
诊
断
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但任何季节均可发 生。 高热持续1~2周或以上,并出现无欲貌,相 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 血常规:WBC总数不高或低下及EBC计数减 少或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病原学检 查阳性可确诊。病原学检查阳性可确诊。肥 达试验阳性可资诊断。
27
鉴别诊断
病程第1周,需与急性发热性疾病鉴别,如:
再燃:
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 升高 血培养阳性
因菌血症未完全控制
20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3~4×109/L。EBC计数减少 或消失,病情好转回升。PLT突然下降应警 惕溶血尿毒综合症或DIC。 尿常规:2th周始,可有少量蛋白与管型。 粪常规:可有少许WBC。如OB阳性或肉眼 血便应警惕肠出血。
35
肥达氏反应实验报告

肥达氏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肥达氏反应是一种用于诊断伤寒和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对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的抗体水平,辅助诊断伤寒及副伤寒感染,并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
二、实验原理肥达氏反应的原理基于抗原抗体反应。
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型)含有多种抗原成分,如菌体抗原(O 抗原)、鞭毛抗原(H 抗原)等。
用已知的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的 O、H 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定量凝集试验,根据血清中抗体的有无及效价的高低,可辅助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伤寒或副伤寒杆菌。
三、实验材料1、待测血清:采集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备用。
2、标准抗原:伤寒杆菌 O 抗原、H 抗原,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 O 抗原、H 抗原。
3、生理盐水:用于稀释血清和抗原。
4、小试管、吸管、移液器等实验器材。
四、实验步骤1、准备试管取小试管 16 支,排成 2 排,每排 8 支。
前排 8 支试管分别标记为伤寒杆菌 O 抗原 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对照;后排 8 支试管分别标记为伤寒杆菌 H 抗原 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对照。
同样的方法标记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 O 抗原和 H 抗原的试管。
2、稀释血清取 05ml 生理盐水加入对照管。
用移液器吸取 05ml 血清加入第 1 管,充分混匀后吸出 05ml 加入第 2 管,依次倍比稀释至第 7 管,从第 7 管吸出 05ml 弃去。
此时,各管血清稀释度分别为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
3、加入抗原在前排的 8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伤寒杆菌 O 抗原 05ml;在后排的8 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伤寒杆菌 H 抗原 05ml。
同样的方法,在相应的试管中加入副伤寒杆菌甲、乙、丙的 O 抗原和 H 抗原 05ml。
4、混匀与孵育轻轻摇匀各试管,将试管置于 37℃水浴箱中孵育 18 24 小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鉴定: 3.1 菌落形态:血平板、SS培养基上形成中等 大小、无色半透明、表面光滑的菌落,菌落边 缘整齐。产H2S菌株在SS平板可形成中心黑褐色 的菌落。 3.2 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3.3 初步生化鉴定:从分离培养平板上挑取3个 ~5 个可疑菌落,分别转种到以下培养基:双糖 铁斜面(KI)或三糖铁斜面(TSI)和动力-靛基 质-尿素半固体(MIU)各一支. 36℃±1℃培养 18~24h观察生化反应,并参考鉴定表.
3.4 血清玻片凝集:符合伤寒、副伤寒沙门菌 生化反应的,取KI或TSI斜面上的菌苔做破片凝 集试验.并设盐水对照.先用O多价血清玻片凝结, O抗原确定后,再用H因于血清凝集. 3.5 系统生化鉴定:肠杆菌科细菌存在抗原交 叉反应,有可能出现非典型菌株,要进一步做 系统的生化鉴定,见表。
肥达反应 1.原理:用标准伤寒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 门菌0、H抗原菌液(诊断菌液)与稀释的待检血 清反应. 根据凝集效价判断血清中有无相应抗 体. 常用于辅助诊断。 2.标本采集:宜在急性期和恢复期各采集一次。 3.方法:试管或凹塑板管外稀释法。 4. 结果观察:阳性菌体集中一点,沉积于孔底, 与空白对照相同。阴性结果表现为液体澄清, 颗粒均匀。
流行病学史 1 .病前30d 内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 寒流行区. 2 .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 史. 3 .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临床表现 1 .不明原因持续监热. 2 .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 对缓脉. 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实验室检测 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自细胞且数正常 或低下. 2 .肥达反应“0”抗体凝集效价≥1:80, “ H ”抗 体凝集效价≥1:160者;但在高发地区,正常人 ≥1:160 因既往感染亦可有较高滴度,此时最好首先检 查当地人群免疫水平.确定正常值. 3 .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血清 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 4. 从血、骨髓、粪便、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 到伤寒沙养 1.标本采集:血液、粪便、骨髓 2.分离培养:血液标本按1:10加入血液增菌培 养基或葡萄糖胆盐肉汤培养基,36℃±1℃孵 育,分别与1d、2d、7d转种血琼脂平板或营养 1d 2d 7d 琼脂平板, 36℃±1℃培养24~48h。粪便标本 可先经SF培养基,36℃±1℃增菌培养24~48h, 再接种于SS琼脂平板,36℃±1℃分离培养 24~48h。也可直接接种于SS琼脂平板。骨髓标 本做直接分离或增菌分离培养。
病原学结果报告 根据生化试验和血清学鉴定结果符合伤寒或副 伤寒沙门菌的. 报告“检出伤寒沙门菌”或“检 出×型副伤寒沙门菌”。粪便标本经分离培养 后,如无可疑菌. 报告“未分离出伤寒、副伤寒 沙门菌”。血和骨髓标本培养至7d如无细菌生 长,报告“经7d培葬无菌生长” 。 血清学结果报告 报告被检血清对伤寒沙门菌H抗原、伤寒沙门 菌O 抗原、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凝集 度.
萧山CDC卫生实验中心 孙永祥 2010.3
由伤寒沙门菌和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 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 神经系统中毒症状和消化道症状、相对缓脉、 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 胞减少或消失为特征。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 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 副伤寒杆菌在自然条件下, 一般只能感染人类,仅偶 尔感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