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
副伤寒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副伤寒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
2. 掌握副伤寒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和培养方法。
3. 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
二、实验原理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中的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本实验通过分离、培养、鉴定副伤寒病原体,旨在识别和确认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实验样本(疑似副伤寒患者粪便、血液等)- 肉汤培养基- SS琼脂培养基- 鉴定培养基(如革兰氏染色液、氧化酶试剂等)- 移液器、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操作台等2. 实验仪器:- 高压蒸汽灭菌器- 电子天平- 烧杯、试管、培养皿等四、实验方法1. 样本采集与处理:- 采集疑似副伤寒患者的粪便、血液等样本。
- 将样本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处理,分为两组:一组用于分离培养,另一组用于血清学检测。
2. 分离培养:- 将处理后的样本加入肉汤培养基中,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 将肉汤培养基中的菌液接种于SS琼脂培养基上,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 鉴定:- 观察菌落特征,选取典型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
-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进行氧化酶试验,阳性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
- 对疑似副伤寒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鉴定,如O抗原、H抗原等。
4. 结果判定:- 根据分离培养和鉴定结果,判断实验样本中是否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五、实验结果1. 分离培养:- SS琼脂培养基上出现圆形、光滑、湿润、无色或淡黄色的菌落。
- 肉汤培养基呈混浊状,有少量沉淀。
2. 鉴定:- 革兰氏染色结果显示,菌体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 氧化酶试验结果为阳性。
- 血清学鉴定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
六、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样本中存在副伤寒病原体。
2. 副伤寒病原体在SS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菌落特征明显。
3. 革兰氏染色和氧化酶试验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实验样本中存在副伤寒沙门氏菌。
4. 血清学鉴定结果为副伤寒沙门氏菌,与实验结果相符。
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

猪副伤寒病检测标准猪副伤寒是一种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属于副伤寒杆菌引起的病原。
该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副伤寒杆菌的血清型5、6、7,病菌可在猪、人、鸡、狗等多种动物中传播。
猪副伤寒病对猪群的危害性很大,因此对该疾病的检测至关重要。
猪副伤寒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厌食、呕吐、腹泻、呼吸急促、咳嗽、鼻流涕、眼结膜充血、皮肤黏膜发绀等。
如果猪身体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进行病原检测,以便早期进行治疗。
猪副伤寒病主要靠血清学检验方法进行检测。
血清学检验分为2种:直接血清学检验和间接血清学检验。
直接血清学检验:指在临床病例中从患者的血液、骨髓等标本中,直接检测副伤寒杆菌抗原或特异性抗体,目前这种方法已经被淘汰,不再使用。
间接血清学检验:该方法是现代医学检测副伤寒病最为常见的方法,它是利用特异性抗体对副伤寒杆菌进行检测,其中包括常用的血凝试验、间接血凝法、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等方法。
其中,ELISA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
ELISA检测方法:ELISA检测方法是利用高度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来检测病原体。
ELISA检测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减少相应移液的操作,检测结果精度高。
同时,ELISA检测还具有时间和成本的优势,这意味着可以检测大量的猪副伤寒病样本。
ELISA检测具有以下几个步骤:1.制备反应载体:制备特异性的抗原,用于酶标板(内含捕获抗体)或固相膜上,接着加入可能包含的阳性和阴性标本。
2.洗涤:反应载体与标本充分接触后,需要洗涤非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并保留特异性结合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3.标本添加:标本(血清、血浆或简单的样本)被添加到反应载体和洗涤器表面,以便观测和分析。
4.酶活化:使用氢氧化物盐酸等酶活化剂将特定酶物质添加到复合物中,以观察其光反应。
5.显色:在样本成像之前,显色剂会被添加到ELISA反应体系中。
6.加入切光:加入切光后,ELISA反应体系就可以被完全显现出来了,进而进行检测副伤寒病的结果。
伤寒和副伤寒防治规范

伤寒和副伤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 )(一)定义是由伤寒杆菌或副伤寒甲、乙、丙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
(二)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史(1)病前30 天内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
( 2 )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
(3)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2、临床表现(1)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热型多呈稽留热。
( 2 )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3、实验室检查( 1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
(2)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 H ”抗体凝集效价>1:160者;(3)恢复期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增高 4 倍以上。
( 4 )从血、骨髓、粪便、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沙门菌或副伤寒沙门菌。
(三)鉴别诊断1 、病毒感染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均可有持续发热,白细胞数减少,与伤寒相似。
但此类病人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常在1~2 周内不药而愈。
2 、斑疹伤寒流行性斑疹伤寒多见于冬春,地方性斑疹伤寒多见夏秋。
起病较急,脉搏较速,多有明显头痛。
第5~6 天出现皮疹,数量多且有出血性皮疹。
外斐氏反应SSA 性。
治疗后退热比伤寒为快。
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与伤寒相似。
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排肠肌疼痛与压痛为著,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血象自细胞数增高。
进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即确诊。
4 、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并发中毒性肝炎易与病毒性肝炎相混淆, 但前肝功能损害较轻, 有黄疽者黄疽出现后仍发热不退,并有伤寒的其它特征性表现且病原及血清学检查均为阳性。
1995~2004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血清学型别调查分析

1995~2004年湖南省伤寒(副伤寒)血清学型别调查分析段丽琼;邓志红;胡世雄;白晓蓉
【期刊名称】《疾病监测》
【年(卷),期】2006(021)002
【摘要】目的了解湖南省伤寒(副伤寒)病人的血清学型别,掌握伤寒、副伤寒病人的比例,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5~2004年湖南省发生的伤寒(副伤寒)暴发疫情和5个高发县的伤寒(副伤寒)住院病例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1995~2000年发生的7起暴发疫情均为伤寒,2001~2004年发生的19起暴发疫情中伤寒9起320例,甲型副伤寒7起454例,乙型副伤寒3起221例.结论 5个高发县住院病例1998、1999和2003年以甲型副伤寒比例最高,其他年份则以伤寒为主,未见副伤寒病例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段丽琼;邓志红;胡世雄;白晓蓉
【作者单位】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5;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41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6.3
【相关文献】
1.1995~2004年全国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分析 [J], 闫梅英;梁未丽;李伟;阚飙
2.伤寒、副伤寒血清学检查方法48例结果比较 [J], 丁祖汉;王雪梅
3.伤寒、副伤寒的快速血清学检验──伤寒"O"镜检法 [J], 何景明;周彪元
4.快速诊断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的血清学凝集法 [J], 张娟;许玲俐
5.福建省1995~2001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资料分析 [J], 谢一俊;罗朝晨;黄文龙;陈建辉;李海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

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伤寒和副伤寒是著名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
为了正确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医学界制定了一系列的诊断标准。
下面我将介绍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一、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伤寒主要表现为间歇性高热,发热期持续较长,常伴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常见的体征包括脾肿大、相对缺乏心音、舌苔黄褐色等。
2.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血培养阴性。
粪便培养可检出沙门菌,粪便中也可找到沙门菌抗原。
血培养是确认伤寒的关键检查,阳性率可以达到90%,但需要培养2-3天。
3. 典型病例:具有传染性疾病史,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标准。
典型伤寒病例可以直接确诊。
4. 临床血清学检查:通过伤寒抗体检查,如Widal试验、红细胞沈阳凝集试验等,可以提供伤寒的诊断概率。
5. 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可以辅助诊断。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诊断学》(主编:陆道培等)二、副伤寒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副伤寒主要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一般持续数周至数月,发热日轻于伤寒。
患者还常伴有头痛、全身肌痛、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
体征方面,副伤寒可出现脾肿大、肝肿大等。
2. 实验室检查:副伤寒与伤寒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类似,血培养阳性率也可以达到90%以上。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外周血象中可见少量病毒沉着。
3. 其他辅助检查:副伤寒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等。
参考内容:标准参考来源:《传染病学》(主编:何桂生等)综上所述,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
对于不典型的病例,还需要进行血清学检查,如Widal试验等。
以上所列的参考内容是常用的医学参考书籍,可以提供相关的诊断标准和辅助诊断方法。
对于临床医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的伤寒和副伤寒的诊断。
传染病学——伤寒与副伤寒

①发病急,毒血症状重,可持续高热或体温不升; ②常有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中毒性脑病、肠麻痹、肝炎或休克。 ③预后凶险,不及时抢救死亡率高。
4、逍遥型
①症状不明显,部分因发生肠穿孔或出血而被确诊;
临床表现
特殊类型:
1、小儿伤寒
临床症状不典型; 临床特点: 起病急,毒血症状轻,热型不规则;
便秘、缓脉、玫瑰疹少见; 肝脾大、呕吐和腹泻的消化道症状明显。 容易并发支气管炎或肺炎;肠出血和穿孔则少见 WBC可不减少。
并发症
(四)中毒性肝炎:
病程第1-3周,发生率10%-50%; 肝大、压痛。 肝功异常:主要是ALT,肝衰竭少见。
(五)其他
支气管炎和肺炎; 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骨髓炎; 脑膜炎; 急性胆囊炎; 肾盂肾炎等; 血栓性静脉炎
诊断依据
㈠流行病学资料
1、季节:夏秋季。 2、病史:过去史,是否来自疫区,接触史,接种史。
临床表现
潜伏期:
潜伏期长短与伤寒沙门菌感染量以及机体免疫状态有关; 波动范围3-60日,平均 7-14日
典型伤寒临床分期
伤寒与副伤寒

33
并发症治疗
⒉肠穿孔 半卧位,禁食,持续胃肠减压。 足量有效抗生素联合应用。 争取尽早手术治疗。
34
并发症治疗
⒊中毒性心肌炎 严格卧床。 静脉补充高渗糖,ATP,VitB1等。 在足量抗生素配合下,可加用少量肾上 腺糖皮质激素。 如出现心衰,可予洋地黄强心,速尿减 轻前负荷,维持至临床症状好转。注意防止 洋地黄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30
31
并发症治疗
⒈肠出血: 绝对卧床,严密观察BP、P、神志及便 血情况。 暂禁食,如出血量少,可酌情予少量流 质饮食,静脉补充热量及其他液体,注意电 解质平衡。 口服凝血酶及/或静脉输注VitK,安络血, 止血芳酸,立止血等止血药。
32
并发症治疗
根据失血情况,酌量输血。 如病人烦躁不安,可注射安定,苯巴比 妥钠,禁用泻剂及灌肠。 必要时手术治疗。
26
诊
断
发病多见于夏、秋季节,但任何季节均可发 生。 高热持续1~2周或以上,并出现无欲貌,相 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 血常规:WBC总数不高或低下及EBC计数减 少或消失;骨髓象中有伤寒细胞;病原学检 查阳性可确诊。病原学检查阳性可确诊。肥 达试验阳性可资诊断。
27
鉴别诊断
病程第1周,需与急性发热性疾病鉴别,如:
再燃:
病后2~3周体温开始下降但未恢复正常时,体温又再 升高 血培养阳性
因菌血症未完全控制
20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WBC3~4×109/L。EBC计数减少 或消失,病情好转回升。PLT突然下降应警 惕溶血尿毒综合症或DIC。 尿常规:2th周始,可有少量蛋白与管型。 粪常规:可有少许WBC。如OB阳性或肉眼 血便应警惕肠出血。
35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2)

(二)血清C3测定 无论经典途径还是旁路途径C3都参与,可反 映出补体的活化情况。
1.C3增高 各种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 某些恶性肿瘤(以肝癌最明显)及排异反应等。
2. C3降低 肾炎的病因鉴别:链球菌感染肾炎血清C3减 少,病毒性肾炎血清C3含量正常。 免疫性疾病进展期:SLE, 膜增殖性肾炎等。
二、血清补体的检查
(一)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测定 主要反映补体经典激活途径的活化程度。
1. CH50增高 见于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 和某些恶性肿瘤等。
2. CH50减低 (1)补体成分大量消耗:血清病、链球菌感 染后肾小球肾炎、SLE、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 血、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
(四)幽门螺杆菌抗体(HP-Ab)测定 HP-Ab阳性见于胃、十二指肠幽门螺杆菌感 染,如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敏感性大于90%, 特异性为85%。HP-Ab阳性也可见于胃癌和胃黏 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淋巴瘤。
(五)汉坦病毒(HTV)抗体IgM测定 抗-IgM是感染HTV后早期出现于患者血清 中的一种特异性抗体。有助于诊断肾综合征出 血热。
(二)B细胞免疫检测 1.B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测定 SmIg是B细胞的特征表面标志。早期的前B 细胞表达IgM,成熟的B细胞表面IgD、IgM或 IgA、IgE等。 主要用于检测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百分率。 SmIg阳性细胞降低,见于体液免疫缺陷性 疾病;
SmIg阳性细胞增加,见于淋巴白血病、多 毛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
三、细胞免疫检查
(一)T细胞免疫检测 1.T细胞花结形成试验 所得的百分率基本上代表了T细胞占淋巴 细胞的百分率。数量 升高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器官移植排斥 反应等,降低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等。 2.T细胞转化试验 转化率降低,见于细胞免疫缺陷或细胞免 疫功能低下患者。 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试验
参考范围:
肥达(Widal)试验
“H”<1:160
“O”<1:80
“A”<1:80
“B”<1:80
“C”<1:80
Vi凝集试验
临床评价:
1.伤寒和副伤寒是一种独特的急性全身性发热性单核细胞内感染,主要由沙门菌属中的伤寒沙门菌和甲型、乙型、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偶尔由鼠伤寒沙门菌引起。
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及Vi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
肥达试验即为测定患者血清中O、H抗体效价的一种传统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伤寒和副伤寒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测定Vi抗体可用于发现带菌者。
2.肥达试验这一方法的建立已有一百余年,方法较为简易而可靠,已广泛应用。
试验时用的抗原有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和鞭毛抗原“H”,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的鞭毛抗原“A”、“B”、“C”共五种同时试验。
对试验结果的解释除正常参考值外,须结合临床症状及以下诸方面作出正确判断。
(1)伤寒与副伤寒发病一周末肥达试验开始出现阳性,第3~4周阳性率可达90%,其效价随病程演进而递增,第4~6周达高峰,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
若最近没有免疫接种史,H≥1:160,O、A、B、C≥1:80在诊断上有参考价值。
单次效价增高的定论可靠性较差,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效价有4倍以上增长才有肯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新近是否感染该病的指征。
于病程中每隔5~7天重复采血试验,若效价依次递增者则诊断意义也较大。
(2)感染伤寒沙门菌后,一般O抗体出现较早,它是IgM型抗体,存在于血清内的时间较短(几个月),高效价()抗体常见于伤寒急性期。
而H抗体为IgG型抗体,产生较慢,但效价较高,存在的时间亦较长(可长达数年)。
(3)伤寒沙门菌与甲型、乙型副伤寒沙门菌有部分共同的O抗原,可使体内产生相同的O抗体,故O抗体特异性较低,增高时只能诊断为伤寒类疾病的感染。
而伤寒与副伤寒时产生的H抗体特异性较高,在免疫学反应中不发生交叉凝集,因此某一种鞭毛抗体(“H”、“A”、“B”、“C”)的升高,对伤寒与各型副伤寒有鉴别诊断意义。
(4)Vi抗原存在于新从病人分离的伤寒沙门菌及丙型副伤寒沙门菌菌体最表层。
患者感染后,Vi抗体的升高,往往在病程3~4周之后,Vi凝集试验≥1:5者提示为伤寒带菌,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没有意义。
3.伤寒与副伤寒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往往降低,大多为3~4×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性粒细胞消失。
病原菌的检出是本病的确诊依据,疾病早期以血培养为主,第一周阳性率最高,可达90%,病程后期以骨髓、粪、尿等培养为主,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对应用抗生素治疗后血培养阴性者尤为适用。
粪、尿培养一般于病程第3~4周阳性率较高。
另外,取玫瑰疹刮取物或活检切片进行培养,也可获阳性结果。
4.影响本试验结果的因素
(1)过去曾预防接种伤寒、副伤寒疫苗者,H抗体效价明显升高,并持续数年,而O抗体低于正常值。
(2)以往患过伤寒病或曾接种伤寒菌疫苗,新近又感染流行性感冒或布鲁菌病,可产生
高效价H抗体,O抗体则较低.但H抗体很快消失,此种反应称回忆反应。
(3)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隐性感染而产生抗体,尤其在流行地区正常人凝集效价可稍增高,故在判断结果时应考虑本地区正常人群的自然凝集价水平,以作为参考。
(4)沙门菌属各菌种之间有某些共同抗原,在凝集试验中可能出现类属交叉凝集反应,但效价较低。
(5)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伤寒的可能,应注意有10%左右已确诊为伤寒者,在整个病程中抗体效价始终不升高,这可能与早期应用抗生素、药物抑制、免疫耐受和免疫缺陷有关。
(6)肥达反应特异性不强,机体免疫功能紊乱、结核、败血症、斑疹伤寒、病毒性肝炎及部分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可出现假阳性反应。
(7)血清溶血、菌液过浓等均会影响结果。
菌液过期或产生自凝者不宜使用。